• 289.50 KB
  • 2023-04-04 发布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文)试题 解析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文)试题 一、选择题 ‎1. 含葡萄糖且供人体肌肉细胞直接吸收的液体是 A. 血液 B. 血浆 C. 组织液 D. 淋巴 ‎【答案】C ‎【解析】人体肌肉细胞所处的体内液体环境是组织液,其中含有葡萄糖,可以和细胞内液进行双向物质交换,选C。‎ ‎2. 在给病人输液时,使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其目的是 A. 维持细胞渗透压 B. 提供全面的营养 C. 提供大量的水 D. 提供足够的能量 ‎【答案】A ‎【解析】0.9%的NaCl溶液是人体细胞的等渗溶液,可以维持细胞渗透压,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生理盐水不能提供能量。选A。‎ ‎3. 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A. abed B. bcd C. abc D. cd ‎【答案】B ‎..................‎ ‎4. 过量饮酒的人往往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小脑、脑干和大脑三个结构中,与上述生理状态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A. 大脑、小脑和脑干 B. 小脑、大脑和脑干 C. 脑干、小脑和大脑 D. 脑干、大脑和小脑 ‎【答案】A ‎【解析】人类的语言中枢位于大脑,平衡中枢位于小脑,呼吸中枢位于脑干,选A。‎ ‎5. 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A. 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B. 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C. 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D. 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答案】C ‎【解析】大脑皮层是人体高级神经中枢。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密切相关,A项错误;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B项错误;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C项正确;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与大脑皮层的活动有关,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反射、人脑的高级功能 ‎6. 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的血液内 A. 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 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C. 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D. 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人体进食后由于食物糖类的消化和吸收,血液内血糖含量上升,胰岛素促使血糖浓度下降,胰高血糖素促使血糖浓度上升,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下降,促使血糖浓度下降为正常水平。综上所述,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7. 下图表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激素甲为促甲状腺激素 B. 激素乙为甲状腺激素 C. 激素乙的分泌受激素甲的影响 D. 激素乙增加会促进激素甲的分泌 ‎【答案】D ‎【解析】激素甲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可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乙甲状腺激素,A项、B项、C项正确;甲状腺激素增加会反馈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D项错误。‎ ‎8. 一般来说,当人们感到口渴时,其体内的 A.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能力减弱 B.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能力增强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能力减弱 D.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能力增强 ‎【答案】B ‎【解析】当人们感到口渴时,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促使其合成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分重吸收,选B。‎ ‎9. 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错误的是 A. 激素是种类多样的信息分子 B. 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C. 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 激素一经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答案】C ‎【解析】激素是种类多样的信息分子,A项正确;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B项正确;激素随体液运输,可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C项错误;激素一经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以提高调节的灵活性,D项正确。‎ ‎10. 2017年12月1日是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活动主题是“共担防艾责任,共享健康权利,共建健康中国”。下列行为中,不会传染艾滋病的是 A. 与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 B. 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和拥抱 C. 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 D. 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 ‎【答案】B ‎【解析】艾滋病通过体液传播,与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 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均可能发生体液间的接触,导致艾滋病的传播。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和拥抱不会传播艾滋致病。选B。‎ ‎11. 深秋时节,某住校同学周末回家时,会将自家庭院柿树所结未成熟的柿子与成熟的香蕉同放于一只封口的塑料袋内,下周一返校后就可以让同学品尝到成熟的柿子了。在柿子成熟过程起作用的是 A. 生长素 B. 乙烯 C. 赤霉素 D. 脱落酸 ‎【答案】B ‎【解析】成熟的香蕉会释放出乙烯,促进未成熟柿子的成熟,选B。‎ ‎【点睛】生长素和乙烯在果实发育、成熟中的不同作用:‎ ‎(1)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果实颜色、可溶性还原糖量等方面的变化。‎ ‎(2)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 ‎12. 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实例,正确的是 A. 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大麦,可以有效降低啤酒生产成本 B. 利用萘乙酸,可以实现菠萝有计划采收上市 C. 延长大蒜贮藏期的青鲜素,使用要适量 D. 用赤霉素处理柳树插条,可以促进插条生根 ‎【答案】C ‎【解析】用赤霉素素处理大麦,可以提高麦芽糖含量,有效降低啤酒生产成本,A项错误;萘乙酸属于生长素类调节物,不具有控制果实成熟的作用,利用乙烯可以实现菠萝有计划采收上市,B项错误;青鲜素可能有致癌作用,使用要适量,C项正确;生长素而不是赤霉素具有促进插枝生根的作用,D项错误。‎ ‎13. 植物具有向光性,下图是研究植物胚芽鞘向光生长的实验,该实验说明 A. 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在尖端 B. 合成生长素的部位在尖端 C. 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 D. 生长素能从尖端传递到尖端下部 ‎【答案】C ‎【解析】幼苗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在尖端以下的伸长区,A错误;通过该试验不能得出幼苗合成生长素的部位在尖端,B错误;由实验结果罩住尖端的直立生长,在罩住尖端以下的向光弯曲生长可知幼苗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C正确;通过该试验不能得出生长素能从幼苗尖端传递到尖端下部,D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名师点睛】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胚芽鞘实验中四个重要部位:‎ ‎①生长素产生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 ‎②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下部的一段.‎ ‎③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 ‎④弯曲生长的部位--下部的一段.‎ ‎14. 下列可以证明生长素在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的是 A. 棉花的顶端优势 B. 植物的向光性 C. 生长素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D. 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答案】A ‎【解析】棉花的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受抑制的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A项正确;植物的背光侧生长快导致出现向光性,生长素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均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促进细胞的分化,而不是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 ‎15. 近年来,东海渔政部门加强捕捞管理,严控网具网眼尺寸,每年休渔期结束以后渔业资源比往年有所好转。对控制网具网眼尺寸的解释错误的是 A. 使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 可以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 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 可以改变性别比例,进而提高种群出生率 ‎【答案】D ‎【解析】控制网具网眼尺寸,可以使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A项正确;可以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B项正确;维持增长型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C项正确;控制网具网眼尺寸不能改变性别比例,D项错误。‎ ‎16. 生态系统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 猩猩拍胸示警 B. 鸡吃小石子 C. 鱼的洄游 D. 桃花散发出香气 ‎【答案】A ‎【解析】猩猩拍胸示警,通过行为传递信息,属于行为信息;鸡通过小石子的形态、颜色等物理信息判断是否可食;鱼的洄游受温度这一物理信息影响;桃花散发出香气属于化学信息。选A。‎ ‎17. 塞罕坝林场位于中国河北省北部,占地9.3万公顷。由于历史上的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在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三代造林人持续奋斗,让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目前,这片山林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应1.37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同时释放约54.5万吨氧气。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因此而获得了2017年联合国环保署的最高荣誉一一“地球卫士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赛罕坝林场从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这一过程发生了初生演替 B. 某些退化的生态环境是可以被恢复的 C. 修复生态环境是一项有意义的投资 D. 人类活动改变了赛罕坝林区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A ‎【解析】贫瘠沙地具备一定的生物和土壤条件,变成绿水青山的过程发生了次生演替,A项错误;该实例某些退化的生态环境是可以被恢复的,B项正确;修复生态环境是一项有意义的投资,可以改善生态环境,C项正确;让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人类活动改变了赛罕坝林区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项正确。‎ ‎18.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丙主要是绿色植物 B. 丁所含的能量最少 C. 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D. 无机环境中的C02只能来自细胞呼吸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中,无机环境中的CO2与生产者之间存在双向箭头,甲应为绿色植物,A项错误;丁为分解者,所含的能量不一定最少,B项错误;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C项正确;无机环境中的C02来自细胞呼吸和化石燃料的燃烧,D项错误。‎ ‎19. 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被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A. 滥伐森林 B. 水体污染 C. 南极冰川融化 D. 臭氧层破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大气层的防护作用受到破坏即臭氧层破坏,所以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环境及其污染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0. 下图是某牧场划区轮牧的示意图(黑点密度代表草的长势)。你认为图中有利于保护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轮流放牧顺序是 A. 1、2、3、4 B. 4、3、2、l C. 1、3、2、4 D. 2、1、3、4‎ ‎【答案】A 二、 非选择题 ‎21. 某人的手被图钉扎到,随即产生了缩手反射,反射弧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当图钉刺入皮肤时,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沿着__________神经传向脊髓的___________,经其分析后,由传出神经传向效应器而做出缩手的应答反应。‎ ‎(2)图中所示的缩手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____________的形式传导的。‎ ‎(3)图中所示M区,兴奋从一个神经元通过________(某种结构)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___(用文字与箭头表示)的信号转换。‎ ‎【答案】 (1). 传入 (2). 神经中枢 (3). 电信号 (4). 突触 (5).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考查对反射弧、兴奋传导、传递机制的理解。解答此题,应明确反射弧的组成及其功能,明确兴奋传递的生理结构及信号转化形式。。‎ ‎(1)当图钉刺入皮肤时,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 ‎(2)缩手反射活动中,神经纤维的兴奋部位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未兴奋部位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二者之间形成局部电流,使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3)图中所示M区为突触,突触小体兴奋时,释放神经递质,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22. 下图所示为人体免疫调节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左图所示为____________免疫过程示意图,右图所示为__________免疫过程示意图。‎ ‎(2)左图中b处细胞与__________密切接触,d处细胞所示过程为__________。‎ ‎(3)右图中所示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的细胞是__________细胞。右图中B细胞在____________中成熟,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___________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___________,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_____________细胞。‎ ‎(4)研究表明,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受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它除与病毒结合之外,还能与肌细胞膜上的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这说明患者所感染的病毒表面有一种化学基团与Ach受体相似。因此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____________病。‎ ‎【答案】 (1). 细胞 (2). 体液 (3). 效应T细胞 (4). 靶细胞裂解死亡 (5). 吞噬 (6). 骨髓 (7). T细胞 (8). 浆细胞 (9). 记忆 (10). 自身免疫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免疫,考查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程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或细胞判断免疫方式,根据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或细胞逆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各阶段涉及的细胞名称。‎ ‎(1)根据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可判断左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示意图,根据抗体与抗原结合可判断右图为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 ‎(2)左图中b处细胞为靶细胞,效应T细胞与之密切接触,d处细胞被裂解死亡。‎ ‎(3)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受到抗原刺激后在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作用下,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B细胞。‎ ‎(4)机体产生的抗体与肌细胞膜上的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属于自身免疫病。‎ ‎(4)研究表明,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受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它除与病毒结合之外,还能与肌细胞膜上的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这说明患者所感染的病毒表面有一种化学基团与Ach受体相似。因此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____________病。‎ ‎【点睛】“三看”法判定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3. 下图为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需要建立如图所示的____________(填“数学”“物理”或“概念”)模型。‎ ‎(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___________型曲线。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处于___________段。‎ ‎(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__________(填“K1”或“K2”)。‎ ‎(4)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___________(填“完全”或“不完全”)适用于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 ‎【答案】 (1). 数学 (2). J (3). d (4). K1 (5). 不完全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考查对种群增长模型、环境容纳量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图中种群相对稳定时的数量判断其环境容纳量。‎ ‎(1)种群的增长曲线是用数学形式表达增长趋势,属于数学模型。‎ ‎(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J”型曲线。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处于d 段。‎ ‎(3)该种群的数量在K1附近上下波动,即环境容纳量是K1。‎ ‎(4)人口增长受到政策、观念的影响,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 ‎24. 下图为“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研究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信息传递,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和管理桑基鱼塘,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2)在该图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_____________。沼气发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__________________者的“角色”。‎ ‎(3)图中的蚕与桑属于_____________关系。‎ ‎(4)一种突然而来的污染进入鱼溏,但对鱼塘生态系统并没有明显的影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力稳定性。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在于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调节。‎ ‎(5)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桑基鱼塘设计的合理性在于从人类需要出发,实现了对能量的_____________和物质的____________。‎ ‎【答案】 (1). 物质循环 (2). 能量流动 (3). 桑树 (4). 分解者 (5). 捕食 (6). 抵抗力 (7). 负反馈 (8). 太阳能 (9). 多级利用 (10). 循环再生(利用)‎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查对生态系统成分、功能和稳定性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图中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判断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和该生态系统经济效益较高的原因。‎ ‎(1)科学规划和管理桑基鱼塘,应研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按照规律调整各种生物的比例,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2‎ ‎)在图示生态系统中,桑树是主要的生产者。沼气发酵过程中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 ‎(3)蚕吃桑叶,二者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4)鱼塘受到污染,但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属于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负反馈调节。‎ ‎(5)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来自桑树固定的太阳能。桑基鱼塘从人类需要出发,使蚕沙、沼气渣中的能量被充分利用,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