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5 MB
- 2021-04-21 发布
地 理
人 教 版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必 修 二
考 情 概 览
考纲解读
全国近三年
考题统计
命题趋向
考试内容
核心知识点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
2015
课标
Ⅱ
,
37(3)(4)
,
12
分
1.
结合人均
GDP
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等统计图表,考查对图的判读能力以及对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的分析能力。
2.
结合清洁生产流程示意图,考查对清洁生产流程中区域布局、集聚原因的分析能力。
3.
结合生态农业模式图,考查对生态农业特点的分析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
—
1
考点突破
2
图表精析
3
课堂达标
4
复习练案
考 点 突 破
知 识 梳 理
1
.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考点一 环境问题及表现
废弃物
物质和能量
(3)
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城乡差异
城市:主要表现为
__________
乡村:主要表现为
__________
国家差异
发达国家: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
____________
的双重压力,同时承接来自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发展与人口
3.
走向人地协调
——
可持续发展
(1)
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
内涵:
__________
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__________
发展是目的。
(3)
基本原则:
________
原则、持续性原则、
________
原则。
生态持续
社会持续
公平性
共同性
点拨:
(1)
环境问题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①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
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③
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2)
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
“
公平性
”
侧重的是
“
权利
”
,
“
共同性
”
侧重的是
“
义务
”
,
“
持续性
”
侧重的是
“
发展
”
。
(3)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
核 心 研 析
1
.
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表现
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
2
.
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
土地资源短缺
生态退耕、建设占地等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
能源短缺
利用率低、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垦、滥伐、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生态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
“
三废
”
的大量排放
泰晤士河的悲剧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
“
围城
”
现象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噪声等
城市噪声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石油泄漏
3.
全球性环境问题
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布、危害与对策
环境问题
臭氧层破坏
酸雨
土地沙漠化
水土流失
水资源短缺
成因
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增多
自然原因:地形、大气运动;人为原因: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出大量的
SO
2
、
NO
x
等
自然原因:气候变干,降水减少;人为原因:滥伐、滥垦、滥牧,植被破坏
自然原因:暴雨、地形起伏大、土质疏松;人为原因:滥垦、滥牧、植被破坏
自然原因: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人为原因: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环境问题
臭氧层破坏
酸雨
土地沙漠化
水土流失
水资源短缺
分布
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上空
西欧、北美、日本和我国南方
中亚、西亚和北非,我国西北
降水量大且集中的山地、丘陵地区
非洲、西亚、我国的北方地区
危害
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损害人体的免疫力、危及海洋生物
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退化,面积减少
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水库、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影响工农业生产,威胁人类的生存
环境问题
臭氧层破坏
酸雨
土地沙漠化
水土流失
水资源短缺
对策
禁止或减少氟氯烃的排放,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加强国际合作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加强国际合作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牧,合理利用水资源,构筑防护林体系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建水库和防护林体系
提高利用率,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水循环利用
4.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方法技巧
】
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
(1)
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
(
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
)
,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
(2)
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3)
后果与危害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4)
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针对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一般可从政策、法规性措施,工程、技术类措施,宣传、教育类措施等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
(2015
·
北京
)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
(
引自贾平凹
《
太白山记
》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
3 767
米
)
。
据此,回答问题。
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
①
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
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
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
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针对训练
1
〕
D
[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的理解。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绝,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①
正确;过度猎狼,使草食动物增多,破坏山地草场,会减小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②
错误;过度猎狼对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作用甚微,
③
错误;过度猎狼违背了人与生物之间的公平性原则,
④
正确,故本题选
D
项。
知 识 梳 理
考点二 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
人口压力
人均资源
环境污染
2
.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
发展循环经济
点拨:
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手段
_____________
技术
核心
提高生态效益
方式
环境友好
目的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实践
工业
发展
__________
农业
推行
__________
公众
提倡适度消费
环境无害化
清洁生产
生态农业
核 心 研 析
1
.
实行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1)
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
从原料开采
——
生产制造
——
消费使用
——
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清洁生产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
(2)
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对比
3
.
循环经济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实践
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清洁生产
环境效益
资源持续利用,减少工业污染来源
经济效益
改造技术,调整工业结构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
原理
生态系统原理
方式
调整生产结构,发展大农业,协调经济和环境效益
目的
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
典型代表
留民营的生态农业
特别提示: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不同点
提出背景
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
关注重点
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定位
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强调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共同点
根本目标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发展要求
都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基本保障
都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
方法技巧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六项措施
(1)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发展科技,加速科技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4)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5)
促进对外开放,发展教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6)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
〔
针对训练
2
〕
(1)
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
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
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
答案
]
(1)20
世纪
70
年代
(1976
年
)
,栖息地连成一片;到
80
年代后期
(1987
年
)
,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
(2000
年
)
,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
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
(2)
大规模采伐森林
(
对植被破坏大
)
,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
(
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
)
,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
(
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108
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
)
,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
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
解析
]
第
(1)
题,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可由图示信息获得,从栖息地的面积、连续性、变化方向等方面进行描述,注意要分别描述不同时期的变化特点。第
(2)
题,材料说明不同时期的人类活动方式,对大熊猫栖息地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如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采伐作业,造成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缩小,碎片化严重。第
(3)
题,根据对比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方式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可知,人类在开发和建设时,应尽可能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同时加强对植被的保护等。
图 表 精 析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指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地理关系示意图通常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要素联系起来。
循环经济关联图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产生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的一种图示。主要呈现形式有三类:一是体现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关联图
(
如图甲
)
;二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关联图
(
如图乙
)
;三是工业园区工业部门间关系或产业关联、生产流程关联图
(
如图丙
)
。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
(
一
)
关联图的判读一定要注意图中信息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联、两图之间的关联、图中已知信息与未显示信息之间的隐性关联等。判读时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
(1)
关键环节突破法:在推理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从最简单、最有把握的方框入手,当已知条件逐渐增多时,再推理其他空白处的内容就相对容易了。
(2)
尝试代入法:在选填模式图中留有空白的内容时,从突破口入手,结合地理事物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尝试着把所给的选项代入图中序号,在确定出所有的框中内容之后,按箭头联结关系,重新理顺一遍,确保对应完整准确。
上面图甲中字母的含义:
a
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为资源开发;
b
表示对资源进行加工,为某种生产活动;
c
表示提供生产活动所获得的产品给人类消费,为消费活动;
d
表示废弃物排放。
图乙中符合该循环系统的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的含义分别是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该农业科技园的核心是乳畜业,商品率高是其突出特点。
图丙循环系统中
a
、
b
、
c
、
d
依次为污水处理厂、棉纺织、创意产业、服装生产;该生态工业园实现了清洁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
针对训练
3
〕
(1)
适宜推广该农业生产模式的地区是
(
)
A
.三江平原
B
.珠江三角洲
C
.华北平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2)
该农业生产模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
)
A
.鱼塘水将转化为咸水
B
.导致严重的农药污染
C
.因地制宜,减轻盐碱化
D
.可降低区域整体海拔
C
C
[
解析
]
第
(1)
题,根据图中的农作物类型分析,小麦、大豆是北方作物,排除
B
、
D
选项;三江平原不适宜棉花生长,排除
A
选项;华北地区存在土壤盐碱化问题,需要淋盐改造土壤,
C
项正确。第
(2)
题,该农业生产模式并不会使鱼塘的水变为咸水;该农业生产模式中没有体现农药的使用情况,故无法判断农药污染的程度;该农业生产模式因地制宜,既解决了农业生产的土地问题,又解决了土壤盐碱化和低洼地洪涝问题;该农业生产模式对当地的整体海拔没有影响。
课 堂 达 标
复 习 练 案
相关文档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4-21 17:40:4739页
- 2020届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时跟踪2021-04-21 16:43:43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20 17:20:14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20 16:15:324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9 22:48:05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9 22:03:24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4-19 17:40:4939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阶段复习课2021-04-17 03:04:2334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4-17 01:45:279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6 23:02: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