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7.00 KB
- 2021-04-21 发布
机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0年6月1日:16:00—17:30】
乐山十校高2022届第二学期半期联考
历史测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注意事项:
1. 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2. 本部分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单选题
1.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要研究隋唐时期的农业新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的是( )
A.耧车 B.翻车 C.水排 D.曲辕犁
2.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成就辉煌。下列图片反映的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粉彩瓷器 ②素纱禅衣 ③司母戊鼎 ④水排
A. ④②①③ B.①③②④ C.③②④① D.②③④①
3. 宋《梦粱录》中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可见当时的商业发展( )
A.突破时间上的限制 B.不再受到地域的界限
C.摆脱重农抑商约束 D.开始出现夜市新形式
4.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关系现象的出现,实质上反映了( )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C.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普及
5. 清朝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这表明清朝对外贸易的特点是( )
A.商人垄断 B.管理松弛 C.严格限制 D.朝贡贸易
6. 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手工业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家庭手工业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B.东汉时期出现了灌溉农田的工具筒车
C.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且带有封闭性 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7.
随着上海开埠,西方机器棉纺织品的大量涌入,松江、太湖布市消减大半。大量洋纱充斥,不少以棉纺织为业的村庄已无纱可纺。这表明( )
A. 洋货已取代了土货 B.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市场已为洋商垄断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
8. 民族工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指只要是中国人办的,都是民族工业,国营、民营皆是民族工业;狭义的则只指民营资本所办企业,不含国营的。从狭义上看,下列不属于民族工业的是( )
A. 铁匠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 B. 两江总督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C. 弃官从商的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D. 商人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
9. 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出现这一现象的因素不包括( )
A.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实业救国”的推动 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10.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该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 )
A. 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B. 资金少,技术力量极薄弱
C. 受到外国资本控制 D. 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11.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曾回忆说:“真正使我第一个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材料中的“那时”与下图中的哪一历史阶段最可能吻合( )
A.① B.③ C.④ D.⑦
12. 读下表,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1937~1942年西北工业发展情况表
年代
工厂
占全国比重
资本
占全国比重
工人
占全国比重
1937年
19家
0.48%
305.2万元
0.820 70
5787人
1.26%
1942年
546家
20.56%
16 931万元
8.8%
33074人
13.7%
A.抗战促进西北工业发展 B.国民政府主动调整工业布局
C.西北成为我国近代工业重心 D.中国近代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13.
嘉兴民丰纸厂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民族企业,其发展过程反映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发展的缩影。1948年,民丰账面资金一度达到480亿元,但其生产经营却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出现这种奇怪的经营状况的最直接原因是( )
A.官僚资本经济控制 B.日本人的掠夺政策
C.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D.美国商品大量涌入
14. 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B.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
C.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已抬头 D.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5. 下表是《1950—1980年中国钢产量表)(单位:万吨)。
年份
1950
1955
1965
1975
1980
产量
61
285
1223
2390
3712
1950—1980年间中国钢产量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A.苏联持续援助 B.开展“大跃进”
C.中国工业基础雄厚 D.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16. 右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钢铁生产的状况,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A.百姓服饰受到“文革”的影响
B.社会资源面临较大的破坏
C.国民的建设热情受到压抑
D.英国工业产值仅次于美国
17.“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81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实行( )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8.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 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这说明( )
A. 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D. 改革没有改变我国所有制性质
19. 1992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5个城市,不久又批准17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同时,遍布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13个内陆边境城市逐步开放。这些举措( )
A.深化了我国对外开放 B.弱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C.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D.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20. 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共八大 中共十二大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A.经济建设;初级阶段;计划经济;科学发展
B.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
C.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基层民主
D.主要矛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21.“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突破了狭小的思维空间,演变为蓬勃的社会运动,传播到不同国度的工人群众,推动了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一理论”指的是( )
A.科学社会主义 B.空想社会主义
C.欧洲的启蒙思想 D.古典政治经济学
22. 1917年,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的事件是( )
A.里昂工人起义 B.宪章运动 C.巴黎公社 D.十月革命
23. 1946年3月,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在美国的威斯敏斯特学院进行,其主要内容是主张英美联合遏制苏联,对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该演说( )
A.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B.有助于欧洲的经济恢复
C.实际上揭开美苏冷战的序幕 D.针对华约的建立而提出
24. 美国媒体称“冷战后的‘单极时刻’总归是转瞬即逝的,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超级优势地位已经消失,一种可以称为‘后极’的奇特世界秩序已经出现。”对“后极”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动荡成为世界形势的主流 B.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
C.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强化 D.大国均势的世界秩序形成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注意事项:
1. 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 本卷共3题,共52分。
25.(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材料二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
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呈现的特点?(6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10分)
(3) 材料三反映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原因。(9分)
26.(12分)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粤铁商,咸丰年前销售甚旺,近(同治十一年)则外洋铁价较贱,中土铁价较昂,又粗硬不适于用,以致内地铁商十散其九。……据历年海关报告统计,中国的主要出口物中,茶叶由1871年至1873年的1022159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1055064公担;……棉花由1871年至1873年的8486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290417公担。这种变化加上国内资本主义企业日渐发展的原料需求,又带来了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杭、嘉、湖之丝;浙、皖、闽、赣、湘、鄂之茶,一时风起,蔚为大观。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辛亥革命前民族资本创办的工厂统计(部分)(注:统计是以使用动力的工厂为对象)
年份
厂名
所在地
创办人或主持人
资本(元)
工人数
1863
洪盛机器碾米厂
上海
6000
8
1872
继昌隆缫丝厂
广东南海县
陈启源
1875
程恒昌轧花厂
江苏奉贤
206000
224
1878
贻来牟机器磨坊
天津
朱其昂
1879
裕昌厚丝厂
广东南海
陈倠樂
1879
机器轧油厂
广东汕头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材料三 旧的封建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被打破,新的因素成长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新因素,中国社会才向前跨进了一步。总的来说就是:近代中国是这样一个过渡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二十五讲)讲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历史现象形成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归纳民族资本工业的特点。(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材料三中的“过渡”在经济上的表现。(2分)
27.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会议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改革开放的时期。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1)指出材料一中“这次会议”的名称。(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村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史实。(7分)
乐山市十校高2022届第二学期半期联考
历 史 试 题 答 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C
A
B
C
C
B
B
D
A
B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A
D
B
C
D
A
D
A
D
C
B
二、非选择题(52分)
25、(1)集中在海路进行;规模空前;经济效益明显;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任意三点6分)
(2)原因:生产率的提高(或:技术的进步;手工业和农业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两点4分)
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突破了商业活动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早市、夜市、草市兴盛。(任意三点6分)
(3) 新特点: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两点4分)
因素: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重农抑商或闭关锁国等政策的阻碍;自然经济占主导;统治者盲目自大。(任意两点4分,三点5分)
26、 (1)原因: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国内资本主义企业发展需求原料。(任意两点4分)
(2)特点: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资金少,规模小;主要投资在轻工业领域;使用近代机器生产。(任意三点6分)
(3)表现:传统封建经济逐渐瓦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发展。(任一点2分)
27、(1)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
(2)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作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4分)
(3)举例史实:土地改革;农村生产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点2分,两点5分,三点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