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00 KB
- 2021-04-21 发布
云南省广南二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9月考
高二年级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碳素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的官僚制度已相当完备,官僚机构庞杂,职官名目繁多。据统计,仅西周铜器铭文中提到的各类职官就有213种之多。周王室的官僚机构分为两大系统,即卿事寮和太史寮。此外,王室还设有掌管周王衣食住行的宫廷内官。这反映了西周( )
A.官僚政治的形成 B.国家机器逐步完善
C.分封制逐渐成熟 D.宗法制度渐趋完备
2. 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 )
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 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
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公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 )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
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
4.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5.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表反映的共同问题不包括( )
鸦片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中日甲
午战争
八国联
军侵华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A.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B.“弱国无外交”
C.各条约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 D.列强均实行炮舰外交政策
6.中共二大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少数绝对服从多数”,“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决议,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这说明中共( )
A.实现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 B.高度重视党内组织建设
C.避免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开始受到国际因素影响
7.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中写道:“在城市武装起义失败之后,保存下来的起义队伍被迫转移到农村,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建立了农村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这条“新道路”( )
A.是对过去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C.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指针 D.成功指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8.1936年夏天,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在上海举办,六百余件精选展品中,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的作品占据主要部分。到1937年春,展览会移至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吸引了大批观众。此次展览活动( )
A.利于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发展 B.消除了国共两党抗战分歧
C.旨在提高中国人民必胜信念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9.抗战时期,中国外交已经超越反应式外交,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在旧的国际秩序崩解的过程中,中国抓住了机会,由一个旧体系中的弱者成为新的国际体系的参与缔造者。这说明二战时中国( )
A.外交的主动性前所未有 B.成为新的国际秩序的缔造者
C.国际地位得以空前提高 D.外交由反应式转变为主动式
10.共和国成立首日,一则更正启事被《人民日报》郑重置于头版:本报二十九日所刊《义勇军进行曲》词“最大的吼声”应为“最后的吼声”,特此更正。《人民日报》刊发《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是( )
A.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B.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C.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机
11.下表是石家庄市各类商业机构1949年全年购、销商品比例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的石家庄工商业发展( )
别
类
品
商
例
比
别
类
构
进货量(%)
销货量(%)
公营
私营
合作社
公营
私营
合作社
粮食
78
18
4
72.7
25.2
2.1
棉花
70.5
25
4.5
79.2
18.7
2.1
油类
54
43
3
62
35
3
铁货
100
0
0
100
0
0
煤炭
100
0
0
93
2
5
A.为国民经济的调整奠定了良好基础 B.已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
C.推动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顺利发展 D.将市民经济生活纳入计划经济体制
12.1957年,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要求适当扩大地方管理权限,扩大企业的管理权限,重工业、轻工业、食品工业、商业企业、建筑业,除一些重要的大型企业,或地方认为管理困难的企业外,都应该下放。这些规定( )
A.会导致“左”倾错误泛滥 B.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
C.能提高企业生产的积极性 D.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
13.在雅典历史上,失去民心的领导人,不论其出身多么高贵,地位多么显赫,功绩多么卓著,都可能被公民大会解职、处罚,如指挥马拉松会战的米尔提泰、指挥萨拉米斯海战的铁米斯托克里和政治家伯里克利。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民主政治深入人心 B.军事将领更易受罚
C.民主政治存在缺陷 D.公民参政热情高涨
14.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400年中,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扩张表现出许多与在非洲、拉丁美洲的不同之处,殖民者的手法更加多样化,除了签订“保护”条约、武力征服等常见手法外,还有租借地、联姻、签订不平等条约等一些独特的方式。其主要原因是与非洲、拉丁美洲相比,亚洲( )
A.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B.人民富于反抗精神
C.人口众多地形复杂 D.国家众多面积最大
15.表2 1850—1870年国际贸易统计表(单位:亿马克)
年份
世界贸易总额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50
145
33.8
15
21
12.8
1870
374
91.8
45
42
34
据此表可知( )
A.工业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前提 B.大国贸易发展不均衡
C.欧美经济扩张的趋势日益明显 D.英国贸易增速居首位
16.1927—1928年苏联国内出现越来越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1928年1月,国家收购到的粮食仅为4.28亿普特,相当于1926年同期收购量的3/4。此现象( )
A.说明粮食生产总量大幅下降 B.加速了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C.反映出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 D.宣告了新经济政策的失败
17.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调整生产关系 B.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C.要遵循客观规律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8.“民工潮”在城市就业体制改革难有突破之时,促成了一个“体制外”的劳动力市场。它使资源配置转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国沿海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这反映了“民工潮”的出现( )
A.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B.引发了制度变革和社会变迁
C.为体制创新提供了动力 D.推动了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
19.瓦特研制蒸汽机的成功既是科学家的天才展露,也是一首科学家与企业家联姻的颂歌。他研制成的蒸汽机遇到了有眼光的企业家的赏识,发明家和企业家共同缔造了伟大的“蒸汽时代”。这说明瓦特的成功在于( )
A.企业家的赏识与支持 B.书香家庭的熏陶
C.生产发展的迫切需要 D.自己的好学深思
20.1830—1889年英国主要进口谷物情况如下表所示,据此推断,英国( )
1830—1889年英国进口小麦、大麦、燕麦的重量 (千夸特)/年均
年份
小麦
大麦
燕麦
1830—1839
3743
659
1494
1840—1849
10667
2182
1834
1850—1859
19326
3586
3523
1860—1869
33697
6894
6990
1870—1879
50406
11088
11938
1880—1889
70282
14849
14162
A.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 B.土地贵族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
C.政策调整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D.科技进步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
21.在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实施一年后苏俄(联)党的领导核心以至普通党员中有许多人认为退却的目的已经达到,要求转入进攻。在这种强烈要求下,列宁宣布停止退却,转入进攻。在此后的年代里,要求进攻的呼声不但没有消停,反而越来越强烈。这反映出( )
A.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难
C.列宁的经济思想未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D.新经济政策不符合苏俄(联)的国情
22.从1929年起,美国等资本主义强国先后发生了经济大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一片困顿和恐慌之中,而此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为苏联( )
A.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
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果
D.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23.雅典人认为,无视法律的专制政体是坏的政体,因为它剥夺了人民的自治权,抛开公认的法律,依自己的主观任性行使权力。这种权力是任性的、不负责任的、不受制约、不受监督的。这反映出古代雅典主张( )
A.法律至上,杜绝人情 B.平民政体,中央集权
C.实行法治,防止人治 D.权力平等,社会契约
24.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雅典至少有150个到170个村社。村社的职能之一为登记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外来自由民也取得了公民权。村社职能的扩大( )
A.使个人自由受到一定的妨碍
B.完善了雅典的权力运行机制
C.意在保护雅典平民阶层利益
D.推动了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
25.下表为17、18世纪英国议会集会期和立法效率统计表。据此可知( )
1624~
1641年
1660~
1685年
1689~
1713年
1714~
1760年
1760~
1800年
年均召开天数
42
43
122
100天以上
100天以上
年均通过法令
5
15
67
77
209
A.社会转型条件渐趋成熟
B.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日益激化
C.中央行政体系不断调整
D.国王授权不再具有法律效力
26.罗马法规定:“凡由室内向道路投弃物品致人伤亡的,不比受害人亲自起诉,凡市民均可控告加害人。”这一规定表明,在古代罗马( )
A.本国公民享有法律特权 B.严禁人们投弃垃圾物品
C.任何市民都拥有控告权 D.注重提高人们公德意识
27.罗斯福新政被称为“3R”改革,即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其中反映Relief方面的内容是( )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C.调整农业政策 D.兴办公共工程
28.冷战结束后,一些实力较强大国或国家集团,极力争取“极”的地位,出现一种“多元争极”的态势。这一“态势”反映出( )
A.新国际格局尚未定型 B.国际力量出现了平衡
C.美国力量遭到了削弱 D.世界多极化基本形成
29.美国好莱坞梦工厂2008年度动画巨制《功夫熊猫》以中国功夫和熊猫为主题核心,在展现“每个人通过奋斗都能成为英雄”的美国梦理念的同时,也倡导了“邪不压正”的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这一现象说明经济全球化( )
A.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B.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
C.推动了影视产业商业化运作 D.加速了全球文化同质化进程
30.下面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部分活动简表。据此可知,亚太经合组织( )
时间
活动及成果
1989年
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
1991年
韩国汉城第三届部长级会议确定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活动范围和方式
1993年
美国西雅图第五届部长级会议明确亚太经合组织的目标
1995年
日本大阪第七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行动议程
A.实现了亚太贸易自由化 B.受到了发达国家的控制
C.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D.维护了国际秩序的稳定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5分,第32小题13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工业化和城市化打破了传统的“新居原则(年轻夫妇独立生活)”,比如在普雷斯顿这个工业城市里,由于住房紧张且租金不菲,父母和已婚孩子共同居住的现象十分明显。棉业城镇的城市工业生活促进了复合家庭形式的形成,增加了父母与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的挣工资者的家庭比例
——摘编自傅新球《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增长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新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日益崩溃,出现了大批失业手工业者、码头运输工人和破产农民,他们被迫离开家庭,聚集城市,构成中国近代第一批产业后备军……在人们交往日甚、风气渐开的情况下,社会结构也发生了由曾经的血缘或亲缘组织向近似业缘性组织的转化,进而导致家庭纽带日益松弛,传统的大家庭逐渐涣散。
——摘编自张淑红《近代中国家庭嬗变原因刍议》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深刻的社会经济变迁重新刻画了中国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形貌,国家政府也通过人口和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参与了家庭活动,成为家庭变迁的巨大推力。中国家庭变迁与快速的人口转变同步,并内嵌于社会转型的进程之中。现代家庭政策迫切需要在尊重传统及把握趋势的基础上,重构我国现有家庭政策体系,支持和引导现代家庭发展。
——摘编自彭希哲《当代中国家庭变迁和家庭政策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家庭组织变化的表现及其积极作用。(5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家庭组织变迁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家庭政策应遵循的原则。(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宋代农业生产力发展迅速,“在这种经济发达的情势下,土地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自然要作为商品卷入市场”。宋代权势阶层实现对土地的占有,主要通过以下几条途径:1.合法的土地交易;2.诱骗(如向土地拥有者许诺可以免除赋税);3.非法放贷和胁迫(放高利贷导致农户破产,借机胁迫农户交出土地所有权)。
——摘编自王也《宋代土地兼并现象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材料二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9月30日专程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时表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指出,土地流转的本质,就是推进土地要素的市场化。圈地运动时期的英国虽与我国在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社会环境等方面有较大不同,但其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有一定积极意义。
——摘编自尹虹梅《英国圈地运动时我国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宋代土地政策、英国圈地运动和我国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社会转型的影响。(9分)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时期土地政策调整的看法。(4分)
3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 1979年,中央对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收支挂钩、超收分成”的办法,地方超收分成比例在50%以下的按照50%的比例分成,在50%以上的在确定的分成比例基础上增加10%。1980年2月,国务院通知规定:除了实行大包干、固定比例包干和总额分成办法的省(市)、自治区外,其他各省、自治区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分配制度。为了适应国营企业“利改税”的需要,1985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对广东、福建以外的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将税种划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
——摘编自霍军《新中国60年税收管理体制的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9-1985年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的特点。(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9-1985年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的意义。(6分)
2019—2020学年上学期十月月考
高二年级历史 答案
一、 选择题
1-5:BABBC 6-10:BBACD
11-15:BCAAB 16-20:BBCAC
21-24:BCCBA 26-30:DDABC
二、非选择题
31:15分
(1)表现:独居家庭减少,复合家庭增加。(1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保障个人基本生活,缓解个人生存压力;有利于推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4分)
(2)特点:传统大家庭日趋瓦解,分散独立家庭增加。(1分)
原因:近代工业不断发展,封建自然经济日趋崩溃;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西方近代思想在中国传播,民众自由意识增强。(5分)
原则:国家政府主导;立足社会现实;尊重历史传统;加强国际交流;顺应发展潮流。(共4分)
32: 13分
(1) 不同影响:宋代受重农抑商的封建传统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影响,失去土地的中国农民只能终身被束缚在土地上,极难推动社会转型的实现。(3分)
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促进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兴起和资木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和转型。(3分)
我国上地使用权流转有利于农业摆脱落后生产模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农民流转土地承包权有利于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使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3分)
(2)看法:一定时期的土地政策的调整与当时的历史状况紧密相关;土地政策调整一定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民趋势,兼顾农民的权益;土地政策是涉及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大事。(4分,言之有理且答出两点即可)
33: 12分
(1)特点:中央政府统一领导;覆盖全国各地;扩大地方税收权力;尊重地方实际,举措灵活多样;稳步持续实施。(6分)
(2)意义:完善了新时期中国财税体制;明确了各种权、责、利关系;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