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8.50 KB
- 2021-04-21 发布
宜昌市远安一高2017-2018年度高二元月调考
生物试卷
命题人:谭业红;审题人:邬亚祥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90分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第I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0小题,共50分)
1. 诱变育种可以改良生物的性状,这是因为这种方法( )
A. 使后代的性状较稳定
B. 提高突变率,增加变异类型
C. 能使基因重组
D. 一定能获得理想品种
2. 下列关于单倍体植株与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B. 能排除显隐性干扰,提高效率
C. 细胞均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D. 对F1的花药要进行离体培养
3. 番茄是二倍体植物,如图为一种三体,其基因型是AABBb,6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三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3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2条联会配对,另1条同源染色体随机地移向细胞的任何一极,而其他如5号染色体则正常配对、分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体的形成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 该番茄产生的花粉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BB:ABb:AB:Ab=1:2:2:1
C. 该番茄细胞进行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
D. 三体形成的原因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未分开移向细胞一极导致
4. 如图表示遗传信息的复制和表达等过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测①过程中是否发生碱基对的改变
B. ①②过程需要模板、原料、酶和能量等基本条件
C. 图中①②③过程均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
D. 囊性纤维病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1. 果蝇灰体(E)对黄体(e)为显性,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辐射处理一只灰体雄蝇,再将其与黄体雌蝇杂交,数千只F1中有一只灰体雄蝇,检查发现该雄蝇Y染色体上多了一段带有E基因的片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结果表明突变具有低频性
B. F1中灰体雄蝇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 F1灰体雄蝇的精巢中可能存在含两个E基因的细胞
D. F1中的灰体雄蝇与某灰体雌蝇杂交,后代可能出现黄体雌蝇
2. 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 )
①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
②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
③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
④将健康人的正常基因植入病人体内治疗基因缺陷病.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 下列关于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是由于DNA分子中碱基对的缺失引起的
B. 该病是由于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引起的
C. 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
D. 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颠倒造成的
4. 如图中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A、a和B、b分别表示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⑧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③→④过程与⑦过程的育种原理不同
B. ③过程表示单倍体育种
C. ①→②过程简单,但培育周期长
D. ②和⑦的变异都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
5. 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都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
B. 染色体组非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增加
C. 由于同源染色体间的联会互换,互换后的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 染色体移接不改变基因的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1. 基因型为DD和dd的两株小麦杂交,对其子一代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产生多倍体,该多倍体的基因型为( )
A. DDDD
B. DDdd
C. dddd
D. DDDd
2. 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染色体组只存在于体细胞中
②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③一个染色体组中各条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④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三倍体.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3. 下列关于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错误的是( )
A. 在二倍体西瓜的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以得到四倍体植株
B. 三倍体西瓜不育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同源染色体
C. 三倍体西瓜几乎没有种子,但偶尔也会产生
D. 每年制种很麻烦可以利用三倍体植株进行无性繁殖的方式培育
4. 图中①和②表示发生在常染色体上的变异,其变异类型分别属于( )
A.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B.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
C.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构变异
D. 都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5. 子女和父母性状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于( )
A. 基因突变
B. 染色体结构变异
C. 染色体数目变异
D. 基因重组
1. 如图甲是正常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则乙图所示是指染色体结构的( )
A. 倒位B.缺失
C. 易位D. 重复
2. 关于变异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B. 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性状,但不能产生新的基因
C. 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都叫单倍体
D. 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均可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片段
B.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C. 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D. 大肠杆菌细胞中导入了外源基因
4. 以下情况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①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互换
③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④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
⑤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⑥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A. ②④⑤⑥
B. 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5. 研究发现,雌性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会有一条随机失活(部分基因不表达),从而造成某些性状的异化,玳瑁猫即是典型的例子,其毛色表现为黄色和黑色(相关基因分别为B、b)随机嵌合.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玳瑁猫是雌性,基因型为XBXb
B. 玳瑁雄猫的产生是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C. 该性状异化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D. 玳瑁猫群体中,B、b的基因频率相等
1. 野生猕猴桃是一种多年生富含VC的二倍体(2n=58)小野果.如图是某科研小组以大量的野生猕猴桃种子(aa)为实验材料培育抗虫猕猴桃无籽新品种的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培育过程中不可使用花药离体培养
B. ③⑦过程必须使用秋水仙素
C. ⑤品种具有茎干粗壮、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的特点
D. ⑥过程得到的个体是四倍体
2. 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基因a、b仅有图③所示片段的差异.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4种变异中能够遗传的变异是①③
B. ①②都表示易位,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C. 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D. ④中的变异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
3. 甲图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乙、丙、丁图为该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判断该动物是否为纯合体应选用另一雌性动物与其测交
B. 乙细胞和丙细胞分裂时均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C. 甲细胞产生的基因突变可通过卵细胞传递给子代
D. 丁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是aB和aB
1. 英国女科学家富兰克林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做出过重大贡献,她曾经长期在X 射线的环境下工作,后因患癌症而英年早逝.她得病的原因可能与下面哪种情况有关( )
A. 基因重组
B. 自然发生的基因突变
C. 染色体变异
D. 环境因素诱导突变
2.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包括以下几步,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②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③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④提取目的基因
A. ④①②③
B. ②④①③
C. ③②④①
D. ③④①②
3. 已知某物种的一条染色体上依次排列着A、B、C、D、E五个基因,下面列出的若干种变化中,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化的是()
A.
B.
C.
D.
4.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B. 低温会抑制着丝点的分裂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C. 可遗传变异中,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的基因
D. 染色体变异一定会改变基因的数量
5. 下图为正常情况下某种二倍体生物的一组细胞分裂模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图A细胞中的DNA分子数等于染色体数
B. 有丝分裂过程中处于图E时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C. 图B的间期突变产生的新基因传给后代的可能性要大于图C
D. 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图D时期
6. 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三条,其余染色体正常。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两条21号染色体联会并分离,另一条21
号染色体随机地移向细胞的一极,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正常细胞相同。一位此病患者与正常人婚配理论上生出正常后代的概率为
A. 1
B. 1/2
C. 1/3
D. 1/4
1. 一种蝗虫的突变体在干旱条件下,繁殖能力很差,但是,当空气湿度升高时,突变体繁殖能力会大大提高。这说明
A. 生物的突变率很低
B. 突变是不定向的
C. 生物的突变均是对生存不利的
D. 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
2. 某个婴儿不能消化乳类,经检查发现他的乳糖酶分子有一个氨基酸改变而导致乳糖酶失活,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婴儿缺乏吸收某种氨基酸的能力
B. 婴儿不能摄取足够的乳糖酶
C. 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对被替换
D. 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对缺失
3. 下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正确的选项是()
A. ①过程是转录,它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
B. ②过程中只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即可完成
C. 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而直接控制性状
D. 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则一定是核糖核苷酸序列发生了改变
4. 豌豆皱粒基因的出现是由于圆粒基因中插入了一段800个碱基对的外来DNA序列而形成的,则插入的这段外来DNA序列()
A. 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 改变了遗传信息
C. 属于基因工程
D. 导致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5. 下列哪一项不是基因突变的方式
A. 碱基对的替换
B. 碱基对的增添
C. 碱基对的缺失
D. 染色体片段的缺失
6.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雌蜂(蜂王)是二倍体(2n=32),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雄蜂是单倍体(n=16)。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蜜蜂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
B. 雄蜂是单倍体,因此高度不育
C. 由于基因重组,一只雄蜂可以产生多种配子
D. 雄蜂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1. 我国科学家以兴国红鲤(2N=100)为母本、草鱼(2N=48)为父本进行杂交,杂种子一代染色体自动加倍发育为异源四倍体鱼.杂种子一代与草鱼进行正反交,子代均为三倍体.据此分析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及组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兴国红鲤的初级卵母细胞可有200条姐妹染色单体
B. 杂种子一代产生的卵细胞、精子均含有74 条染色体
C. 三倍体鱼的三个染色体组两个来自草鱼、一个来自鲤鱼
D. 三倍体鱼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均含有49条染色体
2. 育种是培育优良生物品种的生物技术,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育种过程通常伴随着对人类有利的性状人工选择
B. 诱变育种的局限性是盲目性大,优点是可根据需求定向变异
C. 单倍体育种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的幼苗或萌发的种子
D. 杂交育种通过杂交集中不同品种生物的优良性状,对动物也适用
3. 某二倍体生物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则该生物的一个染色体组可以表示为( )
A.
B.
C.
D.
4. 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重组DNA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连接酶和运载体
B. 所有的限制酶都只能识别同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C. 选用细菌为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是因为细菌细胞繁殖快
D. 只要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就能成功实现表达
5. 截止到当地时间9月8日,新加坡感染寨卡病毒的人数已经达到300人,其中包括2名孕妇。下列有关寨卡病毒说法正确的是( )
A. 研究者对新加坡寨卡病毒遗传物质进行分析,发现其病毒株与巴西的病毒株有所不同,这种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B. 培养寨卡病毒可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 寨卡病毒含有四种核苷酸,四种碱基,属于一个生命系统
D. 寨卡病毒的核酸水解后最终产物是CO2和水
1. 下列有关流感疫苗和人体对流感的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由于某些流感病毒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导致遗传物质的变化,而且变异频率比其他生物高,导致之前研制的疫苗无效
B. 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禽流感病毒,也能作用于侵入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
C. 体液免疫通过抗体对流感病毒起防御作用
D. 效应T细胞能直接作用于流感病毒,导致流感病毒的裂解死亡
2. 在杂交育种过程中,一定能稳定遗传的性状是()
A. 优良性状
B. 相对性状
C. 隐性性状
D. 显性性状
3. 芥酸会降低菜籽油的品质。油菜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H和h,G和g)控制菜籽的芥酸含量。下图是获得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技术路线,已知油菜的单个花药由花药壁(2n)及大量花粉(n)等组分组成,这些组分的细胞都具有全能性。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与c过程相比,d过程会产生二倍体再生植株
B. F1减数分裂时,H和G及h和g所在的染色体不会发生联会配对行为
C. F1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 图中三种途径中,利用花粉培养筛选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效率最高
4. 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个家庭中母亲患血友病,父亲正常,生了一个凝血正常基因型为XHXhY的男孩,关于其形成的原因(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精子形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
B. 卵细胞形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C. 精子、卵细胞、受精卵形成均正常
D. 精子形成时可能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1. 21三体综合征、抗VD佝偻病、猫叫综合征、白化病依次属于( )
①单基因显性遗传病②单基因隐性遗传病③染色体数目异常病④染色体结构异常病⑤多基因遗传病.
A. ④②⑤①
B. ③①⑤②
C. ③①④②
D. ③②④①
2.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及医疗条件的改善,传染性疾病逐渐得到了控制,但遗传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对遗传病的认识正确的是()
A. 苯丙酮尿症不能通过B超检查确定
B. 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调查可以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
C. 人类遗传病都有其特定的致病基因
D. 研究某遗传病的发病率,一般选择某个有此病的家族,通过统计计算出发病率
3. 如图为调查的某家庭遗传系谱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该病是由显性基因控制 B. 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 8号带有致病基因的概率是0 D. 7号与8号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12
4. 下列关于“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遗传病发病率时,应该在患者足够多的群体中调查
B. 某遗传病发病率=
C.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方式时,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绘制遗传系谱图
D.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方式时,对已经死亡的个体信息不作统计
5.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以“研究某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下列子课题中最为简单可行、所选择的调查方法最为合理的是( )
A. 研究猫叫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B. 研究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
D. 研究先天性愚型的遗传方式,在市中心随机抽样调查
6. 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
B. 产前诊断可检测某些基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C. 镰刀型贫血症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进行确诊
D. 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与环境关系不大
1. 中国科学院邓亚军领导完成了“中国水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成功破译了水稻基因组信息,下列有关水稻(2N=24)遗传物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水稻基因实际上是水稻DNA分子上起遗传作用的一些片断
B.水稻的抗病、抗倒伏、高产等一系列遗传性状均由基因决定
C.水稻基因组计划测定了水稻11条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共13条染色体中的基因序列
D.水稻的基因、DNA、染色体可能发生变化
第Ⅱ卷
二、识图作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 (6分)下图的曲线表示三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某一小组同学对一个乳光牙女性患者的家庭成员的情况进行调查后的结果如表所示(空格中“√”代表乳光牙患者,“O”代表牙齿正常)。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得出,多基因遗传病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发病风险在出生后明显低于胎儿期,这是因为大多数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________的,患病胎儿在出生前就死亡了。
(3)从遗传方式上看,遗传性乳光牙属于________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
(4)同学们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遗传性乳光牙是正常基因中第45位决定谷氨酰胺的一对碱基发生改变,引起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合成终止而导致的,已知谷氨酰胺的密码子为CAA、CAG,终止密码子为UAA、UAG、UGA。那么,该基因突变发生的碱基对变化是________,与正常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相比,乳光牙致病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进而使该蛋白质的功能丧失。
1. (12分)西瓜消暑解渴,深受百姓喜爱,其中果皮深绿(G)对浅绿(g)为显性,大子(B)对小子(b)为显性,红瓤(R)对黄瓤(r)为显性,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西瓜的染色体数目2n=22,请根据下面的几种育种方法流程图回答有关问题。
注:甲为深绿皮黄瓤小子,乙为浅绿皮红瓤大子,且甲、乙都能稳定遗传。
(1)通过①过程获得无子西瓜A时用到的试剂1是 。
(2)②过程常用的试剂2是 ;通过③过程得到无子西瓜B与通过①过程获得无子西瓜A,从变异的类型来看,其区别是 。
(3)若甲、乙为亲本,通过杂交获得F1,F1相互受粉得到F2,该过程的育种方式为 。
(4)④过程得到F1后为获得深绿皮红瓤小子品种,可采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再用试剂2处理单倍体植株的 ,进而培育出符合育种要求的植株,该过程的育种方式为 。
(5)若将四倍体西瓜(gggg)和二倍体西瓜(GG)间行种植,结果发现四倍体西瓜植株上所结的种子,播种后发育成的植株中既有四倍体又有三倍体。那么,能否从这些植株所结西瓜的果皮颜色直接判断出这些植株是四倍体还是三倍体呢?请说明理由 。
1. (14分)豚鼠毛色的黄色基因R与白色基因r是位于9号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Rr的异常黄色雌豚鼠甲(含有异常9号染色体的豚鼠为异常豚鼠),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1所示.
(1)用甲豚鼠与正常的白色豚鼠作亲本杂交,其F1随机交配所得的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
其中异常黄色豚鼠所占比例为_________。
(2)如果以图2所示染色体的雄豚鼠与正常的白色雌豚鼠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只黄色豚鼠,经检测,其9号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3所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豚鼠的粗毛与细毛分别由位于4号染色体上的A与a控制,用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4所示的雌雄豚鼠杂交,子代黄色粗毛豚鼠中杂合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
(4)经染色体筛查发现有一只雄性豚鼠表现型正常,但其中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所示;在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所示,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
①图甲所示的变异在遗传学上属于_________,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雄豚鼠产生的精子类型有_________种。
②若该表现型正常的雄豚鼠与一只染色体正常的雌性豚鼠交配,受精卵有3/8的概率由于具有某种类型的染色体异常而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即胚胎期死亡),而产下的后代中有1/5的概率是含三条21号染色体的个体,那么产生的后代中具有异常染色体的概率_________。
2. (8分)番茄的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为获得纯合高秆抗病番茄植株,研究人员采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
⑴若过程①的F1自交两代,产生的后代中纯合抗病植株占______。
⑵过程②若只考虑F1中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的n对等位基因,则利用其花药离体培育成的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在理论上应有______种;若单倍体幼苗通过加倍后获得M株番茄,通过筛选得到的高秆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约有
______株。
⑶过程③由导入抗病基因的叶肉细胞培养成转基因植株需要利用____________技术。
⑷过程④“航天育种”方法的原理是_________。卫星搭载的种子应当选用萌发的而非休眠的种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一个该育种方法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月月考生物答案
1-10 BCBAB CBCCB
11-20 ABCDB CCDCC
21-30 DCDAD CDBDC
31-40 CBDDD BCCAC
41-50 CAACA DCBAC
51、(1)成年人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2)致死
(3)显性常
(4)G—C突变成A—T 减小
52、(1)适宜浓度的生长素
(2)秋水仙素通过③过程得到无子西瓜B属于可遗传变异(染色体变异),通过①过程获得无子西瓜A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3)杂交育种
(4)幼苗(答“萌发的种子”错,其它合理答案也可)单倍体育种
(5)能,若F1代表现为浅绿色则为四倍体,表现为深绿色则为三倍体。
53、(1)黄色:白色=1:1 1/12
(2)父本减数第一次分裂9号同源染色体未分开(或父本减数第一次分裂R与r所在同源染色体未分开)
(3)5/6
(4)①染色体结构变异(有丝分裂)中期 6 ②3/5
54、(1)3/8
(2)2n DDRR M/4
(3)植物组织培养
(4)基因突变种子萌发时进行细胞分裂,DNA在复制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发生基因突变提高变异的频率、大幅度改良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