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5.50 KB
- 2021-04-21 发布
黄骅中学2019-2020年度第一学期高中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
2015年1月19日,失联11年的欧洲火星探测器“猎兔犬2号”在火星现身,其主要任务是探测火星生物存在的证据。读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以下问题。
1. 图中代表火星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火星探测器一旦进入火星轨道,便脱离了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总星系
3. 下列可作为火星上存在生物证据的是
A. 坚硬的地表 B. 强烈的光照
C. 存在液态水 D. 公转轨道与地球一致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考点:宇宙中的地球
【1题详解】
太阳系有八大行星,火星在自内向外第四轨道上,所以B正确。
【2题详解】
地月系包括地球和月球,火星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便脱离了地月系,所以A正确。
【3题详解】
2015年1月19日,失联11年的欧洲火星探测器“猎兔犬2号”在火星现身,其主要任务是探测火星生物存在的证据,存在生物证据的是存在液态水。
4.地球本身具备“金锁链条件”的原因是
①日地距离适中
②体积质量适中
③自转公转周期适中
④稳定太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稳定的太阳是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可以排除,所以A项正确。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获得的热量适中,温度适宜,水可以呈液态存在;体积质量适中,引力适中,在地球上形成大气层。
5.德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太阳系附近有三颗“超级地球”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这三颗行星围绕天蝎座的一颗恒星运行,距离地球仅22光年,“超级地球”应属于(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这三颗行星围绕天蝎座的一颗恒星运行”说明这三颗行星不属于太阳系,因此排除A、B选项。太阳至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2.6万光年,日地距离1.5亿km,三颗星星距离地球仅22光年,因此“超级地球”应属于银河系,故C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需抓住材料中“绕天蝎座的一颗恒星运行,距离地球仅22光年”等信息,难度较小。
6.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超级地球”上存在大气的原因是因为它具有
A. 适中的质量与体积
B. 适中的昼夜更替周期
C. 与恒星的距离适中
D. 适中的自转周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属于知识迁移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球上存在生命条件的理解。
【详解】“超级地球”上存在大气与“超级地球”的引力有关,适中的质量与体积使得“超级地球”引力适当,吸引着大量气体在行星周围,形成包围行星的大气层,故A正确。适中的昼夜更替周期、与恒星的距离适中、适中的自转周期影响的是行星表面的温度,故排除B、C、D项。故选A。
7.读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中涉及的天体系统级别相差( )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天体系统,试题难度容易。
【详解】“巡天遥看一千河”是指在地球上看到天上的银河系,故诗句涉及到地月系、太阳系和银河系三级天体系统。故选C。
【点睛】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世界末日论者宣称地球会在2012年发生重大灾难,而巧合的是太阳活动将逐渐增强,黑子数于2012年左右达到峰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直接影响是( )
A. 维持地表温度 B. 可能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C. 产生潮汐现象 D. 促进大气运动和水循环
9. 在“黑子峰年”(黑子数达到极大值的年份),下列行为能有效防范其影响的是( )
A. 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应急准备
B. 增加户外活动,增强皮肤的活力
C. 消除“宇宙垃圾”,保持太空清洁
D. 扩大电信网络建设,保持网络通畅
【答案】8. B 9. 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试题难度较易。
【8题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会影响大气层中的电离层,产生电离层扰动,影响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会在两极产生极光;会影响局地气候等;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符合,故选B。
【9题详解】
黑子作为一种太阳大气活动,人类对其防范措施主要是加强监测预报。因为太阳活动对地球通信的影响是影响电离层所引起的,所以防范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影响的最好方法是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应急准备,而扩大电信网络建设作用不大;增加户外活动,增强皮肤的活力和消除“宇宙垃圾”,保持太空清洁对太阳黑子没任何防范作用。故选A。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地球无线电短波通信、影响地球磁场、产生极光、影响局地气候等方面。
下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回答各题。
10. 据图可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是( )
A. 由南向北逐渐增加
B. 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
C. 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D. 整体分布较均衡
11. 图中a区域较b区域年太阳辐射总量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正午太阳高度 B. 地势
C. 天气 D. 纬度
【答案】10. C 11. B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太阳辐射分布规律,影响太阳辐射多少的因素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再结合我国主要是因为由东向西降水减少,日照时间增长,a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所以分布特点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答案选C。
【11题详解】
b地位于四川盆地,气候湿润、降水多、雨季长,盆地内多河流,空气湿润,地形闭塞,水汽不易扩散,多阴雨雾日,光照不足;a区域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所以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地势,答案选B。
太阳活动高峰时会发生太阳风暴现象,其产生的高速带电离子流往往给地球造成严重影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是( )
A. 极昼和极夜 B. 黑子和耀斑
C. 太阳风和磁暴 D. 光球和色球
13. 耀斑爆发对地球的影响可能有( )
A. 全球各地地震频繁 B. 扬州地区出现极光
C. 两极产生极昼现象 D. 引发“磁暴”现象
【答案】12. B 13.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对地球的影响,试题难度较易。
【12题详解】
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类型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综上对比四选项可知B符合。故选B。
【13题详解】
耀斑爆发时,可能引发地球上某些区域地震,故A
选项错误;耀斑爆发时,两极地区的高空可能出现极光,我国扬州地区不会出现极光,故B选项错误;两极不可能同时出现极昼,且耀斑爆发对两极极昼无影响,故C选项错误;耀斑爆发时,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磁暴"现象,故D选项正确;综上可知,选D。
14.2016年7月18日至7月24日,国家天文台在日面上观测到4个活动区,共发生过7次M级耀斑,其中最大的一次为M7.6级。以下地区较易观看到太阳活动产生的绚丽极光的是
A. 北冰洋沿岸地区 B. 青藏高原
C. 赤道附近地区 D. 撒哈拉沙漠地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耀斑活动时,日冕层暴发的高能带电粒子流易被地球磁场捕获,在两极的高纬地区易出现极光现象。较易观看到太阳活动产生的绚丽极光的是北冰洋沿岸地区,A对。青藏高原、赤道附近地区、 撒哈拉沙漠地区纬度较低,无极光现象,B、C、D错。
读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5. 图中太阳大气①、②、③的名称分别是( )
A. 光球、色球、日冕 B. 色球、日冕、光球
C. 光球、日冕、色球 D. 色球、光球、日冕
16. 太阳黑子和耀斑( )
A. 都发生在①层 B. 分别发生在①层和②层
C. 都发生在②层 D. 分别发生在②层和③层
【答案】15. A 16. B
【解析】
本题考查太阳活动。
【15题详解】
图示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分成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16题详解】
黑子发生于光球层,耀斑发生于色球层。
17. 下面四条纬线,最长的是:
A. 0° B. 40°N C. 20°S D. 66.5°S
【答案】A
【解析】
根据纬线的特征可知,纬线不等长,随纬度的增加纬线的长度递减。所以纬度越低,纬线越长。选择A项。
18.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
A. 南极圈 B. 赤道 C. 北极圈 D. 南回归线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纬线,试题难度容易。
【详解】在地球仪上,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故选B。
【点睛】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19.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
A. 20°W,160°E B. 0°,180°
C. 20°E,160°W D. 20°W,60°E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经线,试题难度容易。
【详解】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经度之和为180°),都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基本上是从海洋通过,避免了以0°和180经线划界,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在两个半球上。故选A。
20.某地的经纬度位置是165°W,45°S,则该地属于( )
A. 西半球、南半球 B. 西半球、北半球
C. 东半球、南半球 D. 东半球、北半球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试题难度容易。
【详解】某地的经纬度位置是165°W,45°S,则该地位于赤道以南,20°W经线以西,该地属于西半球和南半球,故选A。
【点睛】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20°W经线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经线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赤道以为是南半球,赤道以为是北半球。
21.关于经纬线说法正确的是( )
A. 沿任何一条经线北行,均能回到原地
B. 除极点外,通过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只有一条经线
C. 全球所有的经线都不等长
D. 除赤道和极点以外,相同纬度的纬线都有两条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经纬线,试题难度容易。
【详解】所有经线在南北两极相交,离开北极是向南行,方向改变了,才能回到原地,A叙述错误;除南北极点外,通过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只有一条经线,B叙述正确;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C叙述错误;除赤道外,相同纬度的纬线都有两条,如30°N、30°S,极点也有南北两极,D叙述错误;综上可知,选B。
22.以下地理现象中,不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 昼夜现象 B. 昼夜交替现象
C. 时差的产生 D. 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现象发生的原因。
【详解】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形成的,与自转无关,A不是,选A。昼夜交替现象、时差的产生、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都是地球自转产生的,B、C、D错。
【点睛】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现象是不同的,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形成的,正对太阳的一侧为昼,背对太阳的一侧为夜,由于有了地球自转,才出现一天昼夜交替一次。
23.经度相同的地方( )
A. 季节相同 B. 地方时相同
C. 线速度相同 D. 角速度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越往东时间越早,所以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纬度相同的地方,季节相同,线速度相同,角速度相同。选B正确。
24.关于晨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晨昏线总是与经线重合 B. 随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晨昏线不断东移
C. 晨昏线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的 D. 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现象。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造成的。对着太阳的为昼半球,背向太阳的为夜半球,二者分界线为晨昏线。因此晨昏线出现与地球自转无关,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D正确,C错误。只在春秋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A不对。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故晨昏线不断向西移动,B不对。
【点睛】
学生需掌握晨昏线的基本特征,并能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分析晨昏线的移动方向。
25.有关ABC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点角速度相同,线速度B点大于C点
B. 三点线速度相同,角速度A点大于B点
C. 三点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D. 三点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的速度,试题难度容易。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上除两极点外各地的角速度都相同,线速度是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所以三点角速度相同,线速度A点大于B点大于C点。故选A。
26.如果用a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下列各图表示正确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晨昏线,试题难度容易。
【详解】由题可知,根据背对阳光一侧为夜半球;顺着自转方向,经过晨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昏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故判断①图上a为昏线,b为晨线;②图上a为晨线,b为昏线;③图上b为晨线;④图上a为昏线;综上可知,只有②图符合要求,故选B。
下图中阴影部分既表示黑夜,又表示西半球,P地日期为某月22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昏线所在的经线是( )
A. 0°经线 B. 160°E经线
C. 180°经线 D. 20°W经线
28. 此刻,北京时间为( )
A. 23日15时20分 B. 23日15时40分
C. 21日15时40分 D. 22日15时20分
【答案】27. B 28.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光照图的判读,试题难度一般。
【27题详解】
东西半球的分界是20°W和160°E。顺着自转方向,从20°W向东到160°E是东半球,从20°W向西到160°E是西半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白昼变为黑夜的界线是昏线,从黑夜变为白昼的界线是晨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阴影部分为西半球,位于160°E以东,所以昏线所在的经线是160°E ,故选B。
【28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表示太阳直射赤道,为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都是地方时6点日出,18点日落;图中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即160°E
的地方时是18:00;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两地相差40°,地方时相差2小时40分钟,东加西减,北京时间是15:20;图中相邻经线间隔30°,P地经度为130°E,与北京时间在同一天,故北京时间为22日15:20,故选D。
29.2018年6月14日,四年一届的世界杯开赛。首场比赛由东道主俄罗斯队对战沙特阿拉伯,中国球迷观看世界杯揭幕战时北京时间是6月14日23点,请问伦敦球迷的观看时间是()
A. 14日15时 B. 15日7时
C. 13日7时 D. 13日15时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时间的计算,试题难度较易。
【详解】据题干可知,世界杯揭幕战时北京时间是6月14日23点,伦敦在0时区,相差8小时,根据“东加西减”,可计算出伦敦球迷观看时间为6月14日15点,故选A。
30.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物体水平运动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B正确;
A物体向南过赤道后应该左偏,A错误;
C物体向北过赤道后应该右偏,C错误;
D物体在南半球运动过程中应该左偏,D错误。
【点睛】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移的规律是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1.下列四幅图表示的是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的差异(阴影部分为堆积物)。若某河流自西向东流,则四幅图中正确表示该河流情况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地球自转带来的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详解】河流自西向东流,南岸是右岸,北岸是左岸,根据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北半球左岸沉积即北岸沉积,C正确,D错误;南半球左偏,南半球右岸即南岸沉积,A、B错误,故选C。
读下图“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2. 我国每年国庆时,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图中(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3. 图中地球公转速度( )
A. ①到②先加快后变慢
B. ②到③逐渐加快
C. ③到④先变慢后变快
D. ④到①逐渐变快
34. 从5月1日到10月1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 )
A. 先向南再向北 B. 一直向北
C. 一直向南 D. 先向北再向南
【答案】32. C 33. B 34.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的阅读,试题难度较易。
【32题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每年的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直射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我国国庆节是10月1日,这—天,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移动,最接近图中③位置,故选C。
【33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到②地球先向远日点移动后远离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先减慢后加快,故A错误;②到③地球向近日点移动,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故B正确;③到④地球先向近日点移动后远离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先加快后减慢,故C错误;④到①地球向远日点移动,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故D错误;综上可知,选B。
【34题详解】
从5月1日到6月22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6月22日至10月1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所以从5月1日到10月1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先向北再向南。故选D。
2019年春运比往年来得晚了一些。铁路春运将在北京时间2月1日拉开帷幕,直至3月12日结束。读“太阳光照图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如图)”。
完成下列各题。
35. 右图中与左图太阳直射点对应的位置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6. 关于左图叙述,正确的是
A. EF为昏线,总与经线圈斜交
B. 太阳直射点经度为120°E
C. K点所在纬线昼长为8小时
D. 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56.5°
37. 右图中,北京昼长夜短、昼变短的时段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答案】35. B 36. C 37.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光照图的判读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试题难度一般。
【35题详解】
读图可知,左图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根据地球公转运动规律可知,右图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①、②、③、④分别对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②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故选B。
【36题详解】
读图可知,左图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EF为从黑夜进入白天,为晨线,故A错误;根据图中30°E的位置可知,太阳直射点经度为90°E,故B错误;K点位于晨线,此时为8点,其昼长=(12-8)x2=8小时,由于同一纬线的昼长相等,故K
所在纬线昼长为8小时,故C正确;此时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23.5°=66.5°,故D错误;综上可知,选C。
【37题详解】
读图可知,北京地处北半球,当北京昼长夜短且昼变短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南移动,即从夏至日到秋分日时段内,对应右图中为②~③时段,故选B。
38.2013年4月5日,我国帆船物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民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下图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据材料可知,帆船返回青岛港当日,青岛( )
A. 日出东南方向 B. 于地方时6时前日出
C. 昼长较广州短 D. 正午物影较春分日长
【答案】B
【解析】
4月5日,太阳直射北半球,青岛日出东北方向,A错;昼长大于12小时,于地方时6时前日出,B对;越向北昼越长, 昼长较广州长,C错;正午太阳高度大于春分日, 正午物影较春分日短,D错。
僧一行在受唐玄宗之命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冬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北至(夏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
39. 僧一行的发现,实际上是
A.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B. 地球在一年中公转速度的变化
C.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40. 下列地理现象与僧一行的发现有因果关联的是
A. 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B.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 北半球冬半年短于夏半年
D.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
【答案】39. B 40. C
【解析】
【39题详解】
材料中体现了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快慢,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快慢实质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故B选项正确。
【40题详解】
材料中发现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是:在南回归线附近移动速度快、在北回归线附近移动速度慢,则地球公转运动在北半球的夏季速度慢、冬季速度快,即北半球的夏季要长于冬季,故C正确。
二、综合题
41.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球相邻内侧的行星是 (名称),相邻外侧的行星是 (名称)。
(2)图中E表示的是 ,H表示的是 。
(3)图中可知,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具有 ,轨道平面具 ,轨道形状具有 。
(4)生命是神奇的、可贵的,也是脆弱的,我们要关爱生命.图中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是
(填字母),试分析此图所反映的该星球存在生命的主要原因。
【答案】(1)金星;火星
(2)木星;海王星;
(3)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4)C;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中;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系及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试题难度较易。
【详解】(1)读图可知,距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故地球相邻内侧的行星是金星,相邻外侧的行星是火星。
(2)据上题分析可知,E为木星,H为海王星。
(3)读图可知,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都为自西向东,公转的方向具有同向性;几乎在同一平面内,轨道平面具共面性;轨道为近似于正圆的椭圆,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
(4)图中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是地球C;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外部和自身条件两种,而该图中主要反映的是安全的宇宙环境和日地距离适中等条件,即为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安全的字宙环境中;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42.读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去做饭满屋烟,现在生火拧开关”,这是对目前成都平原地区沼气户生活的真实描写。沼气中蕴含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能。
(2)下列四个城市中,太阳年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城市是( )
A.兰州 B.海口 C.上海 D.昆明
(3)假如你是一位太阳能热水器的营销员,在只考虑自然因素的情况下,你到下列哪组城市营销最合理( )
A.北京、海口、贵阳 B.上海、重庆、台北
C.昆明、兰州、郑州 D.杭州、广州、成都
(4)兰州的纬度比广州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广州丰富,简要分析原因。
(5)“蜀犬吠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盆地太阳辐射贫乏,该盆地两个重要城市是 和 。请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答案】(1)太阳辐射
(2)D
(3)C
(4)兰州地处内陆,气候干燥,晴天比地处沿海的广州多。
(5)四川 成都 重庆 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雨雾天气较多,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所以太阳能资源贫乏。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辐射及影响因素,试题难度一般。
【详解】(1)沼气的形成原料是植物等有机物,从本质上说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植物生长需要太阳,素食动物的生长需要植物,素食动物又是肉食动物的食物,所以植物是整个生态链能量的来源,而植物的生长是以太阳能为基础的,所以沼气中蕴含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读图可知,兰州在130~140之间,海口在120~130之间,上海在110~120之间,昆明为140,故太阳年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城市是昆明,选D。
(3)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昆明、兰州、郑州数值高,说明太阳辐射强,适合营销太阳能热水器;其他三个选项中的城市数值都较低,不适合影响太阳能热水器,故选C。
(4)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兰州位于我国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晴天多,云层稀薄,太阳辐射强,而广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降雨较多,云层厚,对太阳辐射反射强。
(5)据所学知识可知,“蜀犬吠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四川盆地太阳辐射贫乏,成都和重庆地处四川盆地,因为该地地势低,空气密度大,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扩散,水汽多,降水丰富,多阴雨天气,日照时间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太阳能资源贫乏。
43.读“太阳光照图”(阴影表示黑夜,非阴影表示白天),完成以下问题。
(1)ACB线是____(晨、昏)线。
(2)这一天为北半球____日。判断依据____。
(3)B、D、E三点中,线速度大小关系是____,角速度大小关系是____。A点的地方时为____,C点的日出时间为____。F点的昼长为____。
(4)此时,地球上的自然日期分界线为____,此刻地方时为16:00的经线为____。
【答案】 (1). 晨 (2). 夏至 (3).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4). D>E>B (5). B=D=E (6). 24:00或者0时 (7). 6:00 (8). 0 (9). 30°W (10). 150°W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光照图的综合判读,试题难度一般。
【详解】(1)根据晨昏线的判读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变为昼是晨线,由昼变为夜是昏线。读图可知,图中ACB线是晨线。
(2)读图分析可知,因北极圈与晨昏线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点应直射在北回归线上,为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
(3)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规律为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角速度的规律为除南北两极外,地球自转角速度处处相等。由此判断B、D、E三点中,线速度大小关系是D>E>B;角速度大小关系是B=D=E。读图可知,此时A点所在经线平分夜半球,地方时为0时或24时;C点位于赤道上,赤道上昼夜等长,日出时间为6:00;F点位于南极圈上,此时出现极夜现象,昼长为0。
(4)日期分界线可能为0:00所在经线,或者180经线。根据图中150°E为12时,因此30°W经线为0时,为自然日界线,此刻地方时为16:00的经线与150°E相差4小时,即经度相差60度,根据东早西晚可知,150°E向东60°为150°W,所以此刻地方时为16:00的经线为150°W。
44.下图表示全球昼长的年内变化幅度(一年内昼长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随纬度的分布规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昼长的年内变化幅度是____小时。
(2)甲地一年中昼长的最大值为____小时,乙地一年中昼长的最小值为____小时。
(3)甲地所在的纬线是____,乙地的纬度数为____。
(4)甲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出现在____
(日期),为____,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
(5)当太阳直射乙地时,甲、乙、丙、丁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序为____。之后一个月内,丁地正午日影渐短,此时,甲、乙、丙、丁四地昼长由小到大的排序为____。
【答案】 (1). 24 (2). 24 (3). 12 (4). 66.5°N纬线(或北极圈) (5). 0° (6). 6月22日(填夏至日不得分) (7). 47° (8).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9). 乙>丁>丙>甲 (10). 甲<丙<乙<丁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及昼夜时间的计算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详解】(1)根据图示可以直接读出甲地昼长年内变化幅度,其差值为24小时。
(2)(3)、根据图示,甲地到90°N的年内昼长变化幅度为24小时,可以判断甲地为北极圈,因而一年中甲地昼长的最大值为24小时;乙的年内昼长变化幅度为0小时,说明乙地位于赤道,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4)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并且纬度每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减小多少度;甲地为北极圈,甲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出现夏至日,即6月22日。其北极圈与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差为66.5°-23.5°,因而6月22日北极圈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66.5°-23.5°)=47°。
(5)根据前面判断,乙位于赤道,当太阳直射赤道时,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距离赤道越近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所以,当太阳直射乙地时,甲、乙、丙、丁四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序为乙>丁>丙>甲;之后一个月内,丁地正午日影渐短,说明太阳直射点向丁移动,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因此,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由小到大的排序为甲<丙<乙<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