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2.50 KB
- 2021-04-21 发布
济宁一中2017级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阶段检测
生物试题
说明: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本试题共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第I卷
一.选择题(1—30题各1分,31—40题各2分,共50分)
1.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①﹣⑤相关内容具体指的是( )
A.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外液
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升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C.骨骼肌细胞和红细胞的具体内环境,前者是组织液后者是血浆
D.炎热环境中,机体可通过少产热甚至不产热来降低机体的体温
3.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激素、血红蛋白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胰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C.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4.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如图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血浆
B.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组织液
C.淋巴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
D.组织液、淋巴液、血浆、血浆
5.下表为人体血浆中部分成分的平均含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水
90.7
葡萄糖
0.08
Cl﹣
0.36
血清白蛋白
4.4
脂肪
0.14
Ca2+
0.01
血清球蛋白
2.1
Na+
0.38
I﹣
极其微量
A.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两种血清蛋白
B.血浆中所有脂肪比所有葡萄糖储存的能量多
C.血浆中的Ca2+浓度偏高时会导致肌肉抽搐
D.长期碘摄入不足会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偏低
6.下列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A.上课时边听老师讲解边整理笔记
B.课间听到上课铃声就迅速走进教室
C.见到面熟的人却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D.手指突然碰到尖锐的东西而迅速缩回
7.当你专心作答生物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图中的哪些区域( )
①H区 ②S区 ③W区 ④V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当动物缺乏某种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
A.生长激素、胰岛素 B.甲状腺激素、性激素
C.胰岛素、抗利尿激素 D.肾上腺素、生长激素
9.当人体幼年缺乏碘时,其体内缺乏的激素和身高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A.S和甲 B.S和乙 C.T和甲 D.T和乙
10.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 )
A.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 B.神经调节,免疫调节
C.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11.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12.如图为恒温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毛细血管壁、2﹣红细胞、3﹣血浆、4﹣细胞内液、5﹣组织液,请据图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3中的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
②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2,氧气浓度最高的是4;
③正常情况下图中的2不能穿过1进入5;
④如果该动物的肾小球病变(产生蛋白尿),可能会导致5中液体增多;
⑤3液成分与4液、5液成分相比,含蛋白质较多.
A.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B.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C.有2种说法正确
D.3种说法正确
13.如图表示下丘脑神经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
B.血浆蛋白减少时,可使组织液中水分增加而出现组织水肿
C.食物过咸可引起甲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
D.下丘脑神经细胞、甲、乙三部分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下丘脑神经细胞
14.如图a、b、c为刺激位点(b点离1、2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给予适宜刺激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b点,指针不偏转,可证明兴奋传导是双向的
B.刺激c点指针向左偏转时,2处于兴奋状态
C.刺激a,可证明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D.刺激d点,能证明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15.某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引起突触小泡释放某种递质,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对K+、Cl﹣的通透性,促使K+出细胞、Cl﹣进细胞.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该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B.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的产生,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有关
C.该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D.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的产生,与递质和受体的作用有关
16.乙酰胆碱(图中以“A﹣C”表示)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冲动引起乙酰胆碱释放,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B.突触前神经元可合成乙酰胆碱
C.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需要消耗ATP
D.如D酶失活,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兴奋
17.科研人员在小鼠的心脏中发现了两种巨噬细胞,一种游离在心肌细胞之间,另一种与一个或多个心肌细胞的细胞膜直接接触(如图1).记录心肌细胞和这两种巨噬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变化,得到如图2所示结果.据此作用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两种巨噬细胞的基因表达可能存在差异
B.游离的巨噬细胞膜内外不存在电位差
C.贴附的巨噬细胞产生了动作电位
D.贴附的巨噬细胞可能影响心肌细胞的自动节律
18.如图为垂体释放的激素的部分调节过程.图中对激素作用方式及其调节特点的体现不包括( )
A.激素调节具有高效性
B.激素作用具有特异性
C.激素调节存在负反馈
D.激素可作为信息传递
19.很多人看恐怖电影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同时会出现出汗、闭眼等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此过程涉及到神经递质的释放与识别
B.激素起作用后被灭活,血压能恢复正常
C.心跳加速是激素作用的结果,没有反射弧的参与
D.此过程涉及到生物膜之间的融合和转化
20.关于人脑相关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S区受损会患运动性失语症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
C.小脑具有控制生物节律的作用
D.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1.研究人员用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在接下来的3个小时内,每隔30分钟检测该动物血液中的血糖浓度,结果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食糖后的时间(min)
0
30
60
90
120
150
180
血糖浓度(mg.ml﹣1)
0.75
1.25
1.10
0.9
0.75
0.75
0.75
A.糖类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
B.在30﹣90min期间,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旺盛
C.在30﹣120min期间,血糖除分解利用外还能合成糖原和转化成脂肪
D.在180min时,胰高血糖素增多,抑制非糖物质转化
22.如图为血糖的生理调节过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分泌C,从而使血糖降低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B.血糖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D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因为C抑制D的分泌,所以二者表现为拮抗作用
D.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23.图中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耗氧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曲线分别为( )
A.①②③ B.①③③ C.③①② D.①①②
24.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刺激→A→C→D”,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外刺激→A→C→D→F”,使手缩回
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能完成H过程
25.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复杂的调节机制,图为人体内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c代表促甲状腺激素,c含量过高时会反馈抑制激素b的分泌
B.X代表甲状腺,激素d的主要靶器官除图示外还包括垂体和下丘脑
C.图中e在下丘脑合成,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会导致其分泌量增加
D.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促进皮肤血管舒张使散热大于产热
26.如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甲图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象
C.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
D.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
27.甲为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图,乙中的Ⅰ、Ⅱ、Ⅲ是神经元质膜上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有关的转运蛋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段的出现是转运蛋白Ⅰ活动导致的
B.bc段的出现是转运蛋白Ⅱ开启导致的
C.cd的出现是转运蛋白Ⅲ开启导致的
D.ab段时的神经元质膜为外正内负状态
28. 当人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时,不会发生的是( )
A.大脑皮层产生冷觉 B.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
C.骨骼肌产热增加 D.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29.一个处于安静状态的人,在不同气温中,皮肤血管血液的相对流量如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皮肤血流量的变化受下丘脑的调节
B.在AB段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在CD段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D.在D段以后需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
30.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给两人分别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然后测定两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浓度,结果见下表(正常值10~40ug/L).据表推测,甲、乙两人发生病变的部位分别是( )
促甲状腺激素浓度(ug/L)
注射前30min
注射后30min
甲
6.2
28.2
乙
6.5
6.5
A.垂体、下丘脑 B.甲状腺、垂体
C.下丘脑、甲状腺 D.下丘脑、垂体
31.为验证胰岛素能降血糖,某同学给几只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观察现象,若出现惊厥,则达到目的.该实验需要完善的是( )
①为使反应出现得较快且明显,实验前应将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原;
②应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
③应设置口服胰岛素的实验组,对照组灌喂等量的清水;
④出现惊厥现象后,还应对其中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另一半不予抢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32.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证明,只有小部分糖尿病患者是绝对缺乏胰岛素的,大部分患者血液中具有正常量或超常量的胰岛素.推测这些大部分患者患糖尿病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靶细胞的胰岛素受体减少或亲和力降低
B.胰岛素不能进入组织细胞直接参与代谢活动
C.体内没有胰岛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D.部分胰岛素在血液中发生了结构改变
33.如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图中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c、d都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
B.c激素由下丘脑分泌,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
C.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降低血糖浓度
D.a、b、c、d都是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34. 图甲表示人体神经系统的部分结构、乙表示反射弧局部放大、丙表示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若剌激甲图中的④处,在③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其原因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只能单向传导
B.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的原因是在乙图的突触结构中,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若甲图所示的结构参与血糖的调节,则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其效应器是B(如传出神经及支配的肾上腺和胰岛)
D.某人手部重伤,需要手术,图中的①、②、③、④均可作为麻醉位点
35.如图为反射弧模式图.在a、b两处分别给予电刺激,M开始反应的时间情况如下表:则神经冲动从b处到达M的时间(ms)是( )
刺激部位
距M处距离(mm)
M开始反应需要的时间(ms)
a
5
3.5
b
50
5.0
A.1.5 B. C.5 D.8.5
36.图表示信号传导的一种方式.甲表示产生信息分子X的细胞,乙是X的靶细胞.下列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A.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X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B.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X促进乙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
C.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肌细胞,X促进乙中糖原水解为葡萄糖
D.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X加快乙的新陈代谢
37.下表为某患者血液化验的部分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单位
葡萄糖
12.28
3.89~6.11
mmol/L
钠
163.42
135.50~145.50
mmol/L
蛋白质
2.81
2.02~2.60
mmol/L
A.会出现组织水肿等症状
B.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不变
C.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增加
D.胰高血糖素促进葡萄糖运入肝细胞
38.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①利用药物I阻断Na+通道;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上述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
A.甲一①,乙一②,丙一③,丁一④
B.甲一④,乙一①,丙一②,丁一③
C.甲一③,乙一①,丙一④,丁一②
D.甲一④,乙一③,丙一②,丁一①
39.机体缺氧时,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酶,该酶在血浆中作用于肝脏所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其转变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SF)。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从而改善缺氧;另一方面又反馈性的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这种反馈属于负反馈调节,这种机制保证生物体内物质含量的稳定,不会造成浪费
B.红细胞生成酶、促红细胞生成素原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增加可以增加携氧能力,改善缺氧
D.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40.下列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②高烧不退的病人主要是由于大脑皮层的体温调节的中枢失调,使产热和散热失去平衡
③如果切断小白鼠的下丘脑与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小白鼠还能保持体温的基本恒定
④临床发现损伤人大脑皮层的S区,该病人能说话,但不能听懂别人的谈话
⑤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性激素与人的生长发育有关
⑥给糖尿病人注射胰岛素,胰岛素可催化葡萄糖氧化分解和合成糖原,促使血糖降低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①③⑥
第II卷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50分)
41.(16分)图1是某反射相关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3是人体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m、n代表人体内不同激素.请分析回答:
(1)图1排尿反射属于 (条件、非条件)反射,成年人的憋尿行为说明了反射弧中 。
(2)图2表示的结构称为 ,兴奋在其中的传递方向可表示为 (用箭头和图中字母表示),原因是 。
(3)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 ,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4)图3中,在寒冷环境中,②分泌量增加的同时 (填“m”或“n”)的分泌量也增加,两种激素共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二者关系表现为 作用.
42.(14分)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为了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进行了相关实验.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 ,能代表反射弧的结构为(用图中序号表示) ;
(2)刺激图中b点,则b点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 ,除b点外图中 点也可发生兴奋;
(3)由图中可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 相接触而形成突触;
(4)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 ,方向是 。
43.(10分)如图为蟾蜍的屈肌反射弧模式图。X、Y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Z为突触间隙。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在Y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计,给予X点一个强刺激,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是 。
(2)药物1是一种止痛药,它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其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Z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则它的作用机制是 。
(3)药物2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为探究其作用机理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还是阻断神经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了两套蟾蜍的屈肌反射弧标本。请根据提供的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
材料与用具:离体的蟾蜍屈肌反射弧两套,电刺激器,任氏液(保持实验过程中反射弧中细胞的活性),药物(用药方式和剂量不作要求)
方法与步骤:
第一步:将离体的蟾餘屈肌反射弧置于任氏液中,编号为甲组、乙组,保持温度、氧气等条件适宜;取出标本,分别电刺激甲、乙的 (A或B),蟾蜍屈肌收缩。
第二步:将药物放在甲组反射弧 处,刺激Y处,观察屈肌是否收缩。
第三步:将药物放在乙组反射弧X处,刺激 处,观察屈肌是否收缩。
44.(10分)已知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溶液的激素,但不知道人的胰岛素在鱼体内是否同样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请完成以下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以探究在鱼体内人胰岛素是否具有与鱼胰岛素相同的生理效应。
实验步骤:
①将长势等相似的鱼群随机等分为三组,依次编号为A、B、C.检测记录鱼体内的血糖浓度。
②分别对A、B、C组施以自变量处理:A组注射适量的人胰岛素,B组注射等量鱼的胰岛素,C组 。
③在 的条件下饲养。
④一段时间后,检测记录鱼体内的 并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预测与分析:
如果 ,说明人的胰岛素在鱼体内不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
如果 ,说明人的胰岛素在鱼体内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
济宁一中2017级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阶段检测
生物试题答案
1—10 BCCBB DDBDA
11—20 DDCAC CBCCC
21—30 DCDBB CAD 29BC 30D
31—40 CAACB DBBCA[]
41.(1)非条件反射 大脑皮层控制低级神经中枢
(2)突触 A→B 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在突触后膜
(3)兴奋或抑制
(4)m 协同
42(1)神经中枢 ①②③④⑤
(2)由外正内负变成内正外负 acde
(3)胞体或树突
(4)电信号(神经冲动) 单向的
43 (1)不偏转
(2)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3)B Z Y
44实验步骤:②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③相同且适宜
④血糖浓度
实验结果预测与分析:
A、C组血糖浓度正常,B组血糖浓度降低
C组血糖浓度正常,A、B组血糖浓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