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34 KB
- 2021-04-21 发布
10. 短文两篇
【知识连接】
1.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文学常识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2)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预学】
预习指导:(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背景及文体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
(3)试着翻译课文,利用工具书查阅一些疑难词语的解释。
(4)在阅读中要学会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寻找文章构思、语言或写作方面的巧妙之处,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5)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目标导引: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 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 夕日欲颓 沉鳞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 再读:自读3—5遍,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
3. 三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
<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答谢中书书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
青林翠竹,四时_ __俱 备。 晓雾将歇_ _,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_,沉鳞 竞跃_ ___。
实是欲界__ _之仙都_ __。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_ __其奇_ _者。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9
3、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4、找出文章用得特别精妙的词语,加以品析。
(四)自探质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隐含着什么感情?
其他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1.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
9
(3) 文中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句子有:
。
(4)背诵短文。
(六)拓展延伸
试着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处你认为最美的景致。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惊人的成就。散文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诗: 他与江西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他开创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绘画:他擅长画竹,自成一体。
背景介绍
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政治上屡遭贬谪。这篇文章就写于苏轼经历他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预学】
预习指导:(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背景及文体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
9
(3)试着翻译课文,利用工具书查阅一些疑难词语的解释。
(4)在阅读中要学会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寻找文章构思、语言或写作方面的巧妙之处,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5)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目标导引: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情感。
注音:柏( ) 藻荇( )
2、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
⑵欣然起行 :
⑶念无与为乐者: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⑸相与步于中庭 :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⑺水中藻、荇交横 :
⑻盖竹柏影也 :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4、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9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译讲课文,讨论解疑。
2、文本解读
(1)找出写作者看到的夜下美景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写得好在哪里。(注意要读出韵味)
(2)作者最后发出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自己是“闲人”,说说哪些文中地方看出作者的“闲”。
(3)说说文中作者最后一句话含蓄表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9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苏轼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刻,面对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豁达的苏东坡,又想说些什么呢?请你帮他说说看。
(六)拓展延伸
游白水[1]书付过
[宋]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犹烧火,甚俛仰[10],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9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0]俛仰:指壮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食余甘煮菜 ②顾影颓然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为宫室、器皿……(《核舟记》)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的感情较复杂,请从不同角度写出两个要点。
9
9
相关文档
- 语文卷·2017届黑龙江省富锦第一中2021-04-21 00:28:5913页
-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2021-04-21 00:28:1823页
-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文言文二则:2021-04-21 00:28:1219页
- 教学工作总结-学期初三语文教学工2021-04-21 00:27:216页
- 山西省临汾市2020届高三考前适应性2021-04-21 00:27:1528页
- 2020秋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2021-04-21 00:27:0719页
- 语文卷·2018届福建省龙海二中高三2021-04-21 00:26:2615页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少年中国2021-04-21 00:26:209页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观察实物 冀教2021-04-21 00:26:134页
-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专题42021-04-21 00:26:0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