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0 KB
- 2021-04-20 发布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A. 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
B. 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
C.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
D. 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
【答案】C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将王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其目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故答案为C项。宗法制的目的是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材料所述为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西周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可,排除D项。
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据此推断,秦汉“化家成国”主要得益于
A. 推行郡县制 B. 思想上独尊儒术
C. 采用严刑酷法 D. 施行科举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废除贵族政治(即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有力地推动了秦汉“化家成国”,A项正确;秦朝没有独尊儒术,B项不符合题意;采用严刑酷法是仅秦朝的治国理念,不利于国家的稳定,C项错误;科举制实施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D项不符合题意。
3.有学者认为:“首先,在票拟上,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其次,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这说明内阁的出现
A. 弥补了明太祖废宰相带来的弊端
B. 导致了君主专制的削弱
C. 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产生了制约
D. 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说明内阁的权力较大,同时对于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C正确;内阁首辅大臣不等同于丞相,并不能弥补了明太祖废宰相带来的弊端,A错误;内阁的设立导致了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B错误;古代政治属于君主专制,不是民主政治,D错误。
4.“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
B. 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
C. “十三行”辞退员工
D. 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的影响。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广州不再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由此导致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生计维艰。与广东人是否抵制洋货、“十三行”是否辞退员工没有关系,故排除B、C项。清政府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严禁对外贸易,故排除D项。故选A。
5.《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时间
主题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由此推断
A. 《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 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 知识界的宜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 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答案】D
【解析】题干只是说《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并未提到其创办的时间,无法得出它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的结论,故A项错误。图表只涉及对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数量的年代变化,并不能说明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清政府关于革除陋习的事实,故C项错误。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随着时代发展,其数量越来越多,这说明随着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故D项正确。
6.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 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 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C.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D. 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给出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根据地的势力范围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不断扩大和加深的趋势,这说明国共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逐渐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的相关信息,故A项不符合题意。工农武装割据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儿童、妇女、青年、农民、工人等本来就在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组织范围内,并不能说明统一战线范围的扩大,故D项不符合题意。
7.“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孔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陈独秀的上述言论旨在
A. 强调民主与科学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
B. 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
C. 反对把孔子与民主和科学完全对立起来
D. 谴责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伦理纲常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体现了陈独秀对待孔子的两种态度,主张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孔子的不同方面,故C正确;强调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动力在题干中无体现,排除A;题干材料中陈独秀主张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孔子的不同方面,不是“全面肯定”,排除B; 题干材料中“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说明要反对孔子的礼教,排除D。故选C。
8.《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答案】B
【解析】注意题目限定“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故A项错误;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在2003年,故B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故C项错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故D项错误。
9.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参加万隆会议
C. 出席日内瓦会议 D.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20世纪50年代”、“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准则,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与“亚洲及世界各地”不符,故B项错误; 日内瓦会议涉及的印度支那问题,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涉及的是中国与苏联签定的条约,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
10.(2017年江苏卷)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 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 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 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 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C
【解析】“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的是当时的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指明了革命的斗争方式,故C项正确。A项应发生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了,故D项错误。
11.法国启蒙运动时,一位思想家从阐述不平等的起源中引出了一个革命的结论:民众有权以暴力推翻暴政,从而对法国大革命具有深远的影响,他是
A. 伏尔泰
B. 卢梭
C 孟德斯鸠
D. 康德
【答案】B
【解析】卢梭阐述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阐述天赋人权学说,提出主权在民的口号对法国大革命产生深远影响,故B项正确。伏尔泰未论述不平等的起源,故A项错误。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思想,故C项错误。康德主张思想自由,理性判断,故D项错误。
12.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
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
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 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 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 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的西学东渐。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国力不断增强,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故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与西学有关的“日本新词”迅速传入中国,故C正确。A、B、D仅是原因之一,不是决定性因素。
第II卷非选择题
13.国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气节和精神面貌,通常在隆重的集会、国际外交仪式等重要场合演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这是我国第一首正式的国歌,国歌名为《巩金瓯》。由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作词,皇室成员溥侗作曲。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材料二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临时革命政府颁布了由沈恩孕作词,沈彭年作曲的《中华民国国歌》。歌词是:“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三 1949年春在布拉格召开第一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国代表团选择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国的代表性歌曲在大会上进行演奏。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通过决议,规定以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材料四 2009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式决定将原来的“奏国歌”改为“唱国歌”。由此国歌歌词是否要修改的问题也成了政协委员们的讨论话题。对此,著名主持人倪萍委员在2009年政协会议上直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迎来幸福的今天,那段历史不可磨灭,需要我们永世铭记在心。我认为歌词没有过时,也没有更好的词语能代替它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清政府和中华民国国歌分别表达了怎样愿望,结合史实说明其意图是否实现。
(2)结合材料三说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新中国成立时为什么要以这首歌作为国歌?
(3)结合材料四,说明21世纪今天,我们依然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有何意义?
【答案】(1)清政府:为腐朽没落的清王朝歌功颂德,祈祷它疆土永保。其意图没有实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国:表达了向西方学习,建立民主共和国,祈祷世界和平的心愿。结果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未成功。
(2)背景:日本扩大在中国侵略,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原因:①《义勇军进行曲》在国际上享有声誉;②音乐旋律高亢激昂、铿镪有力且易于传唱,充满艺术魅力;③新中国成立后形势严峻,中国人民和新生的人民政权都要居安思危,都要时刻具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④有利于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3)意义:它能时刻提醒国人不忘历史,居安思危,勿忘国耻,进一步鼓舞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解析】
(1)清政府的愿望:依据材料一“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帝国苍穹保”可知此时的国歌是为腐朽没落的清王朝歌功颂德并祈祷它疆土永保。其意图依据所学可知没有实现,结合所学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回答结果。中华民国的愿望:依据材料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世界和平永保。”的信息和所学从向西方学习、建立民主共和国以及祈祷世界和平的心愿回答。结果依据所学从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未成功可知答案。
(2)背景:依据材料三“以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时间和所学从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导致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回答;原因:依据所学从《义勇军进行曲》的影响、音乐旋律的特点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形势以及该歌曲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作用回答;
(3)意义:依据材料三和所学从歌曲对于提醒国人不忘历史以及鼓舞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回答。
1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文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王安石
材料2:在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之前,埃及的教育十分落后,全都是宗教性的,缺乏世俗教育。各地有一些私塾,只教儿童背诵《古兰经》。高等学府是爱资哈尔清真寺,只开设宗教、语言、伊斯兰教法律等课程。穆罕默德·阿里执政以后,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在各地新建许多专科学校,如工程学校、炮兵学校、步兵学校、医学院、兽医学校和农学院等,用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了向这些学校输送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学生,他还创办了世俗小学和中学。这些学校属陆军部管辖,实行免费教育,学生食宿在校,还能领取少量津贴和衣服。穆罕默德·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帮助管理学校,同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阿里还开办了一所语言学校,培养埃及本国的翻译人员,把大批军事和科技书籍翻译成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版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宋朝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结合史实,指出王安石对教育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2)依据材料2,概括阿里教育改革的措施。
(3)以上两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教育改革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
【答案】(1)恩荫制度。(1分)
改革措施:①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②设明法科,专考断案等;③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④重新编撰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⑤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5分)
(2)措施:①建立各类专科学校,为改革和建设培养人才;②创办世俗中小学;③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传授技术;④选派埃及青年学生出国留学;⑤开办语言学校;⑥培养翻译人才。(6分)
(3)作用:①王安石教育改革为变法选拔和培养了大量人才,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②阿里教育改革有利于埃及了解世界,加快了埃及近代化的步伐。(4分)
【解析】
(1)从材料一中文字“恩泽子弟”可知王安石在评价科举之外的恩荫制度,结合教才内容可以直接回答王安石对教育改革主张和举措;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直接进行归纳阿里教育改革的措施即可;
(3)结合两次改革的时代背景的不同,思考教育改革对两次变法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后世教育及人才选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