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7.00 KB
- 2021-04-20 发布
第一章 第 2 节
一、选择题
1.下列系统与内环境中物质交换无直接关系的是( C )
A.消化系统 B.泌尿系统
C.神经系统 D.呼吸系统
[解析] 内环境稳态中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
尿系统,间接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2.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主要
是因为在淡水中( B )
A.氧气浓度较低 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 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解析] 海水的无机盐浓度高于淡水,海产鱼类长期适应海水环境,细胞内无机盐浓度
与海水浓度是相当的,若在淡水中生活,因细胞内液渗透压大于淡水而大量吸水,不能维持
体内水分平衡而无法生存。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浆的 pH 会明显下降
B.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人体的内环境中
C.有三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
D.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
[解析] 人体剧烈运动后会产生乳酸,但由于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 NaHCO3 发
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从而使血浆 pH 保持稳定,A 项错误;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过
程发生在人体消化道中,细胞内也存在蛋白质的消化过程(即细胞内蛋白质的水解),两者都
没在内环境中,B 项错误;直接参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系统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
系统、泌尿系统,C 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 项错
误。
4.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人体的组织细胞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人的血浆 pH<7,主要是由于血浆中有 HCO -
3 和 HPO2-
4
C.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要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共同完成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赖于蛋白质
[解析] A 项正确,组织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可以与内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 项
错误,人体血浆的 pH 近中性;C 项错误,组织细胞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主要与呼吸系统和
循环系统有关;D 项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赖于 Na+和 Cl-。
5.下图为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
A.就所含成分而言,乙比甲更相似于淋巴
B.甲中含有血红蛋白、O2 和葡萄糖等成分
C.与甲相比,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较高
D.组织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甲
[解析] 题图中的甲为血浆,乙为组织液。血浆中有无机盐、蛋白质、各种营养物质(如
葡萄糖、氨基酸等)、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抗体等,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及含量与
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血红蛋白存
在于红细胞中;组织细胞代谢废物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乙)。
6.人在发高烧时食欲降低,感觉食之无味,其原因是( C )
A.体温升高,导致肠胃不能及时排空
B.体温升高,完全抑制了消化酶的分泌
C.体温升高,消化酶的活性受到影响
D.体温升高,破坏了体温恒定,从而影响了肠胃的吸收
[解析] 肠胃及时排空与体温变化没有直接关系,A 错误;体温升高,不会完全抑制消
化酶的分泌,只能降低消化酶的活性,导致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感觉食之无味,B 错误,
C 正确;人体发高烧时,并没有破坏体温调节系统,D 错误。
7.(2019·郴州高二上学期期末)正常人大量饮用纯净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血
浆的变化是( A )
A.血浆渗透压稍微下降
B.血浆渗透压升高
C.血浆 pH 升高
D.血浆 pH 降低
[解析] 正常人大量饮用纯净水,经胃肠吸收后进入血浆,使血浆的含水量略微增加,
导致血浆渗透压稍微下降,但不会引起血浆 pH 升高或降低,故 A 项正确,B、C、D 项均
错误。
8.正常人的血浆 pH 通常为 7.35~7.45,血浆 pH 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B )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
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 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
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 pH 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
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浆 pH
A.①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⑤
[解析] 血浆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
酸和一种相应的强碱盐组成的。血液中的 CO2 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
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 CO2 排出体外,使血浆 pH 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浆后,
可与血浆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 pH
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9.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 pH 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解析] 根据稳态的定义可知,机体的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的共同调节下得以维
持的。剧烈运动中机体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的 pH 略有下降;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
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从血浆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中
暑是外界环境温度过高引起代谢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有关;佝偻病是机体缺少钙盐引起
的。
10.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其中①毛细血管壁、②红细胞、③血浆、④细胞内液、
⑤组织液,据图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③和⑤的成分完全相同,都是一种盐溶液
B.葡萄糖由③到达②的过程,依靠主动运输来完成
C.②中的氧气到达④需要经过 4 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D.③与④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而④中不含蛋白质
[解析] ③和⑤的成分有区别,③中蛋白质含量相对多;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
入红细胞中;血浆中含有大量的血浆蛋白,细胞内也有大量的蛋白质,如细胞质基质中的酶。
因此 A、B、D 项均错误。
11.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是( A )
A.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B.肾脏将尿素等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
C.通过呼吸运动吸入 O2,呼出 CO2
D.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解析] 内环境是细胞外液,而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所以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
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范畴,A 错误;肾脏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以维持人
体内环境的稳态,B 正确;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 CO2 和吸入 O2,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
节范畴,C 正确;血糖是指血浆中的葡萄糖,因此血糖含量的调节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范
畴,D 正确。
12.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
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这些幸存者却因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离子等物质迅
速进入血浆而出现心肾功能衰竭导致不幸死亡的情况。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
A.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浆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
B.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生命活动也会受到影响
C.因严重缺水,幸存者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遇难者心肾功能衰竭是血浆渗透压过低导致的
[解析] 由题意可知,肌红素、钾离子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浆使内环境稳态失衡,因此在
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以恢复内环
境的稳态,A 正确;有些刚被救出的伤者,其内环境已经遭到破坏,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命活
动,B 正确;缺水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C 正确;肌肉释放的肌红素、钾离子等物质进
入血浆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D 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图中的_②③④__(填图中序号)构成内环境,其中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②③__(填序号)。_渗透压__、_酸碱度__、
_温度__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自由扩
散__;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三__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
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②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__。
(4)②中有 HCO-
3 、HPO 2-
4 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_pH__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解析] 据图可知,①②③④⑤分别为组织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红细胞内
液。(1)血浆、组织液、淋巴即②③④构成内环境,毛细主管壁细胞内侧接触血浆,外侧接
触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③。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
度和温度三个主要方面。(2)气体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第三
阶段的反应。(3)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②与③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大分子
蛋白质,而组织液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4)HCO-
3 、HPO 2-
4 等物质对于维持血浆 pH 的
稳定有重要意义。
14.(2019·陕西西安华清中学模拟)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下图是
人体内环境稳态概念图,据图回答:
(1)图中①、②分别代表_组织液__和_内环境(或细胞外液)__。
(2)正常人血浆 pH 为_7.35~7.45__,血浆的 pH 之所以能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HCO-
3 、
HPO2-
4 __等离子有关。
(3)一个人长时间发高烧,会引起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主要原因是_体温过高使
体内酶的活性下降__。
(4)目前普遍认为_神经—体液—免疫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解析] (1)据图分析,①与血浆的成分可相互渗透,说明①是组织液;②表示内环境,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2)正常人血浆 pH 为
7.35~7.45,因血浆中含有 HCO-
3 、HPO 2-
4 等缓冲物质,可与进入内环境的酸或碱反应,使
pH 保持相对稳定。(3)酶保持活性需要适宜的温度,人长时间发高烧,会使体内酶的活性下
降,新陈代谢减慢,引起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5.为了研究血浆能否维持 pH 稳定,某同学将血浆等量分装到 2 支洁净的试管甲、乙
中,分别测定 pH 并记录,再向甲试管中滴 1 滴 1%的盐酸溶液,乙试管中滴 1 滴 1%的氢氧
化钠溶液,振荡 1 min,再分别测定 pH 并记录,观察各试管颜色变化。
(1)试评价并完善此方案:
_缺少对照。应再增设两个蒸馏水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__。
(2)有同学猜想血浆通过缓冲作用来维持 pH 的相对稳定,他需要的实验证据是:
_增设两个缓冲液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加入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前后的 pH
也基本不变__。
[解析] (1)该实验是为了研究血浆能否维持 pH 稳定,除了将加酸或加碱处理的两个试
管 pH 的变化与没有加入酸碱物质前做自身对照外,还应与蒸馏水对照组(没有血浆)的 pH
的变化做对照。(2)对调节机理的把握:血浆 pH 的相对稳定是通过缓冲物质来维持的,所以
要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还需增设两个缓冲液对照组,看含有缓冲液的试管与含有血浆的试
管 pH 的变化是否大体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