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3.50 KB
- 2021-04-20 发布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之极值法
高中物理中的极值问题,是物理教学研究中的活跃话题。本文通过例题归纳综合出极值问题的四种主要解法。
一、 二次函数求极值
二次函数,当时,y有极值,若a>0,为极小值,若a<0,为极大值。
例1试证明在非弹性碰撞中,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两物体粘合在一起)动能损失最大。
设第一个物体的质量为,速度为。第二个物体的质量为,速度为。碰撞以后的速度分别为和。假使这四个速度都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1)
如果是完全非弹性碰撞,两物体粘合在一起,(1)则变为,即 (2)
现在就是要证明,在满足(1)式的碰撞中,动能损失最大的情况是(2)式。
碰撞中动能损失为
ΔEk=( (3)
转变为数学问题:ΔEk为v的二次函数:
由(1)得:v2ˊ= (4)
将(4)代入(3)得:
Ek=[]
二次函数求极值,
当v1ˊ= (5) 时
Ek有极大值。
回到物理问题,将(5)代入(4)得v2ˊ=
此两式表明,m1和m2碰后速度相等,即粘合在一起,此时动能损失(ΔEk)最大。
一、 由公式得
当时,有极小值,若,此时极小值为2。
同理,的极大值为。
例2 求弹性正碰中m1所传递给m2的动能最大或最小的条件。
设一个质量为m1,动能为Ek的物体与一个质量为m2的不动的物体正碰,假定发生的是弹性碰撞,试讨论m1传递给m2动能最大或最小的条件。
设m1原来的速度为V1,碰撞后两物体的速度分别为和,根据弹性正碰中的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有方程组:
解此方程得:,
m1传递给m2动能,即为m2获得的动能:
。
现在求的极值条件和极值。
当m1= m2时有极小值2,所以当m1= m2时,有极大值,即m1传递给m2动能最大的条件是二者质量相等。此时m1的全部动能传递给m2,也就是说:碰撞之后=0,
。这在物理学史上有一段趣闻,在成立不久的英国皇家学会的一次例会上,一位工程师的表演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两个质量相同的钢球A和B,分别吊在细绳上,静止时紧靠在一起,使A球偏开一个角度后放开,它回到原来的位置时撞上B球,碰撞后A球静止下来,B球摆到与A求原来高度几乎相等的高度。惠斯通通过对此现象的研究和解释中确定了动能的定义。
此问题可扩大到第二个物体原来不静止的情况。设m2碰前的速度为V2,则方程组变为:
其解为:
则,将的表达式代入此式,并且以Ek1代入,以代入,得:
,当m1= m2时,因后项为零,前项取最大值,故取最大值。此时,m1把原来m2多的那部分动能全部传递给m2。
一、 三角函数求极值:
三角函数,当时,取最小值0,当时,取最大值1,(在0到范围内),同理,时,取最大值1,时,取最小值0。
例3 在倾角=300的斜面上,放置一个重量为200牛顿的物体,物体与斜面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要使物体沿斜面匀速向上移动,所加的力至少要多大?方向如何?
设所加的外力F与斜面夹角为,物体受力情况如图所示。
N F
f
G
由于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有方程组:
解此方程组,消去N,得:
,
因为为已知,故分子为定值,分母是变量为的三角函数,令
其中,, 即 ,
当时,即 时,取最大值,F最小值为,由于,即,所以将N, ,,代入上式得:当时,F最小值为N,约为173N。
四、导数法求极值:
一般的函数,求一阶导数,令其为零时的值,即为取极值的条件;再求二阶导数,当时,若,则上述极值为极小值;若,则为极大值。
例4 在用滑线式电桥测电阻的实验中,触头在滑线中点附近平衡时,实验误差较小。
R Ig Rx
G
学 ]
证明:设滑线长为,触点一边长为,则另一边长为。当电桥平衡时,待测电阻的计算式是:,求其全微分为:
]
两边同除以,得:
,这就是待测电阻的相对误差的表达式。
因与滑线长度的读数误差无关,故此项不再考虑,将代入,并考虑到(同一尺上的读数误差),得上式中后两项之和(设为)为:
,设的系数为,
求R对的导数:=,
当时,值为0,此时R有极值,再求二阶导数:
=
当时,大于0,故此时R有极小值,即说明滑动触头在中点平衡时,实验误差最小。
除了上述四种基本方法以外,还可以用不等式求极值,也可以根据物理中的临界条件求极值,等等。
从上述例题可以看出:用求极值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首先要正确地分析物理过程,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或物理图景,恰当地运用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正确地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才能用极值方法去解。
五、平抛运动中的极值问题
例1.一探险队员在探险时遇到一山沟,山沟的一侧竖直,另一侧的坡面呈抛物线形状。此队员从山沟的竖直一侧,以速度v0沿水平方向跳向另一侧坡面。如图所示,以沟底的O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Oxy。
已知:山沟竖直一侧的高度为2h,坡面的抛物线方程为y=,探险队员的质量为m。人视为质点,忽略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学 K]
(1) 求此人落到坡面时的动能;
(2) 此人水平跳出的速度为多大时,他落在坡面时的动能最小?动能的最小值为多少?
【解析】
(1) 平抛运动的分解:,(注意:此处不能像通常那样写成,因为本题是以图中的O点为坐标原点,以向上为正方向。而通常的公式是以抛出点为原点、以向下为正方向得到的),得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此方程与坡面的抛物线方程为y=的交点为,。
根据机械能守恒,
解得
(2)【解法1:配方法求极值】动能公式可改写为,当时,括号内的值为0,平方项取极小值,这时,动能取极小值。
【解法2:求导法求极值】求关于的导数并令其等于0,解得当此人水平跳出的速度为时,他落在坡面时的动能最小,动能的最小值为。
例2. 在游乐节目中,选手需要借助悬挂在高处的绳飞越到水面的浮台上,小明和小阳观看后对此进行了讨论。如图所示,他们将选手简化为质量m=60kg的质点, 选手抓住绳由静止开始摆动,此时绳与竖直方向夹角=,绳的悬挂点O距水面的高度为H=3m.不考虑空气阻力和绳的质量,浮台露出水面的高度不计,水足够深。取重力加速度, ,
(1) 求选手摆到最低点时对绳拉力的大小F;
(2) 若绳长=2m, 选手摆到最高点时松手落入手中。设水对选手的平均浮力,平均阻力,求选手落入水中的深度;
(3) 若选手摆到最低点时松手, 小明认为绳越长,在浮台上的落点距岸边越远;小阳认为绳越短,落点距岸边越远,请通过推算说明你的观点。
【解析】(1)机械能守恒 mg(1-cos)=mv2 ①
圆周运动 F′-mg=m
解得 F′=(3-2cos)mg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人对绳的拉力 F=F′
则 F=1080N
(2)动能定理 mg(H-cos+d)-(f1+f2)d=0
则 学 ]
解得
(3)选手从最低点开始做平抛运动 x=vt
H-=
且有①式
解得 x=2
【解法1】配方法:令
当=时,y有最大值 ,即解得=1.5m时,选手在浮台上的落点距岸边越远为。
【解法2】求导法:令,求导, 当=时,,此时y有最大值 ,即解得=1.5m时,选手在浮台上的落点距岸边越远为。
因此,两人的看法均不正确.当绳长越接近1.5m时,落点距岸边越远.
例3.如图所示,长为L、内壁光滑的直管与水平地面成30°角固定放置。将一质量为m的小球固定在管底,用一轻质光滑细线将小球与质量为M=km的小物块相连,小物块悬挂于管口。现将小球释放,一段时间后,小物块落地静止不动,小球继续向上运动,通过管口的转向装置后做平抛运动,小球在转向过程中速率不变。(重力加速度为g)
]
(1)求小物块下落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
(2)求小球从管口抛出时的速度大小;
(3)试证明小球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总小于
【解析】(1)设细线中的张力为T,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且。解得:
(2)【解法1】用牛顿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分两个阶段研究,第一阶段到M落地,设M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二阶段到m射出管口,设m射出管口时速度大小为,M落地后m的加速度大小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解得 (k>2)
【解法2】用动能定理解:在物块M下落过程中,设M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根据动能定理,将代入,解得.在物块M落地后,小物块m上滑到顶端的过程中,设m射出管口时速度大小为,根据动能定理: ,解得。 ]
(3)平抛运动,。解得
因为,所以,得证。
【注意】第(2)问中要分M落地前和落地后两段计算,因为两段的加速度不相等。 在用动能定理时,也要分两个阶段,有的同学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写出动能定理
,解得 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在于认为M落地后速度为0,这个速度为0,是M与地面碰撞以后的结果,并不是M下落和m上滑的结果。
【点评】本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匀加速运动的公式及平抛运动规律。难度:中等偏难。
例4.水上滑梯可简化成如图所示的模型:倾角为θ=37°斜滑道AB和水平滑道BC平滑连接(设经过B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起点A距水面的高度H=7.0m,BC长d=2.0m,端点C距水面的高度h=1.0m.一质量m=50kg的运动员从滑道起点A无初速地自由滑下,运动员与AB、BC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1.(取重力加速度g=10m/s2,sin37°=0.6,cos37°=0.8,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可视为质点)
(1)求运动员沿AB下滑时加速度的大小a;
(2)求运动员从A滑到C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W和到达C点时速度的大小;
(3)保持水平滑道端点在同一竖直线上,调节水平滑道高度h和长度d到图中B′C′位置时,运动员从滑梯平抛到水面的水平位移最大,求此时滑道B′C′距水面的高度h′.
【解析】运动员沿AB下滑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
Ff=μFN=μmgcos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sin-μmgcosθ=ma
得运动员沿AB下滑时加速度的大小为:
a=gsinθ-μgcosθ=5.2 m/s2
(1) 运动员从A滑到C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为:
Wf=μmgcosθ+μmgd=μmg [d+(H-h)cotθ]=
×10=500J
由动能定理得:mg(H-h)-Wf= mv2
解得运动员滑到C点时速度的大小 v=10m/s
(3)在从C’点滑出至落到水面的过程中,运动员做平抛运动的时间为t,
h’= gt2,t=
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做功保持不变Wf=500J
根据动能定理得:mg(H-h’)-Wf= mv’2,解得v’=
运动员在水平方向的位移:x=v’t═=
【解法1】配方法:令
当h’=═3m时,水平位移最大为。
【解法2】求导法:令,求导, 当h’=═3m时,水平位移最大为。。
答:(1)运动员沿AB下滑时加速度的大小a为5.2m/s2;
(2)运动员从A滑到C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W为500J,到达C点时速度的大小为10m/s;
(3)滑道B′C′距水面的高度h′为3m.
【注意】为什么说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做功保持不变呢?因为克服摩擦做功Wf=μmgcosθμmgd=μmg[Lcos+d],其大小只与水平方向的总长度有关,而与水平滑道高度h无关。
归纳总结:平抛运动中的极值问题,一般解法如下:
首先根据平抛运动分解的原理列出平抛运动的方程:,,然后根据其它条件结合以上两个公式,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求极值的数学问题。之后,用数学方法求极值。
方法1:配方法。对形如的二次函数,配方为,则当时,有最小值。
方法2:求导法。对形如的二次函数,求其导数,令其等于0,得当时,代入得的最小值。
最后探究极值的物理意义,把数学问题回归到物理问题。
六、小船渡河问题
位移最小问题。
设河宽为d,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船,水流速度为V水,小船如何渡河到达对岸的位移最小,最小位移是多少?分两种情况研究:
(1)当时
【解析】求位移最小问题。在小船渡河过程中,将船对水的速度沿平行河岸方向和垂直河岸方向正交分解,如图2。当小船沿平行河岸方向的分速度与水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即V1=V水,小船的合速度(V2)就沿垂直河岸方向, 这时渡河到达对岸的位移最小,Smin=d。而渡河时间t= =。
图2
河宽60m,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5m/s,水流速度为3m/s。求小船渡河的最小位移是多少,小船实际渡河的时间为多大?
【解析】如图2,当小船沿平行河岸方向的分速度V1=V水,小船要垂直河岸方向渡河,这时渡河到达对岸的位移最小,Smin=d=60(m)。而V船与河岸的夹角θ=arccos(V水/V船)=530。这时小船实际渡河的时间t=d/V2=d/(V船sinθ)=60/4=15(s).
(2)当时,设河宽60m,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3m/s,水流速度5m/s。求小船渡河的最小位移是多少,小船实际渡河的时间为多大?
【解析】因为不论船的航向如何,船速在平行河岸方向上的分速度不能把水速平衡掉,所以船总是被水冲向下游,那么怎样才能使漂下的距离最短呢?
如图3所示,设船头v船与河岸成θ角。合速度v与河岸成α角。可以看出:α角越大,船漂下的距离x越短,那么,在什么条件下α角最大呢?以船的出发点A为起点沿河岸做v水的速度矢量,以v水的矢端O为圆心,v船为半径画圆,当v合与圆相切(切点为C)时,α角最大,设船头方向(与OC平行)与河岸的夹角为,则。
图3
设船沿河漂下的最短距离为,渡河的最短位移为,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有。
所以, 船沿河漂下的最短距离为,代入数据得,
此时渡河的最短位移: ,代入数据得。
(1) 求极值法
根据=,令,求导数,,令其分母为0,得。即时,取最小值。当然()也取最小值。
相关文档
- 高三一轮复习物理第9章《电磁感应2021-04-19 22:06:5311页
- 高三一轮复习物理第3章《牛顿运动2021-04-19 20:02:534页
- 高三一轮复习物理第2章《相互作用2021-04-19 18:03:473页
- 高三一轮复习物理第4章《曲线运动2021-04-17 11:37:4312页
- 高三一轮复习物理第2章《相互作用2021-04-14 23:30:063页
- 高三一轮复习物理第3章《牛顿运动2021-04-14 21:41:495页
- 高考第一轮复习物理电场2021-04-14 01:51:4419页
- 高三一轮复习物理第4章《曲线运动2021-02-26 21:56:064页
- 高三一轮复习物理第1章《运动的描2021-02-26 21:46:496页
- 高三一轮复习物理第4章《曲线运动2021-02-26 20:55:5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