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8 MB
- 2021-04-20 发布
专题三 地壳物质循环与
地表形态
考点
6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考点
7
地球的表面形态
·
·
考点
6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选考考点分布
节次
考试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10
月
4
月
10
月
4
月
11
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
地壳的物质组成
(1)
地壳的物质组成
a
(2)
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b
(3)
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b
12
24
4
2.
地壳的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
c
19
[2015·
浙江
10
月选考
]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学校附近地区进行考察,记录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
1
~
2
题。
历次真题试练
行走方向
东北方向
东南方向
岩石
石灰岩
石灰岩
页岩
砂岩
砾岩
砂岩
花岗岩
页岩
石灰岩
岩层代码
①
①
②
③
④
③
⑤
②
①
1
.花岗岩形成过程中,与其两侧接触的沉积岩可能会变质形成
(
)
A
.大理岩、板岩
B
.片麻岩、大理岩
C
.石英岩、板岩
D
.石英岩、片麻岩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C
【
解析
】
从表中可知,与花岗岩相邻的是砂岩和页岩,这两种岩石变质形成石英岩和板岩。
2
.符合学生往东南方向行进时观察到的岩石的地质构造剖面是
(
)
A
B
C
图
311
D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D
【
解析
】
表中除了花岗岩之外都是沉积岩,根据组成沉积岩物质的颗粒大小可知,砾岩颗粒最大,形成最早,故从①到④,岩层是由新到老的顺序。因此从西北向东南走,经过的岩层顺序是由新到老再到新,经过的地质构造为背斜,中间有花岗岩侵入,故选项
D
正确。
3
.
[2016·
浙江
4
月选考
]
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其中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产于河床中磨圆程度好的称为籽料。和田玉属于
(
)
A
.侵入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D
.喷出岩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C
【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类型的判断。由材料可知,和田玉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由于岩浆温度较高,岩石与岩浆接触时,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岩石性质会发生改变,形成变质岩,因此和田玉属于变质岩。
4
.
[2017·
浙江
4
月选考
]
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
25℃
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图
312
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
(
)
图
312
A
.高温变质
B
.侵入冷凝
C
.高压成岩
D
.喷出冷却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B
【
解析
】
花岗岩是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
一、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岩石圈中,一种或多种矿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就称为岩石。
图
313
核心知识整合
二、三大类岩石的对比分析
核心知识整合
类型
形成
特点
常见岩石
用途举例
岩
浆
岩
侵入
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岩浆岩中含多种金属矿物等工业生产原料
喷出
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矿物结晶颗粒小,有流纹或气孔
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
裸露的岩石受多种因素的破坏作用,理化性质发生变化,碎屑物质等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压紧固结而成
具有层理构造,含化石
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煤炭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之一
变质岩
地壳中的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片理构造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大理岩、石英岩是建筑材料
三、三大类岩石及岩浆的相互转化过程
1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模式图
核心知识整合
代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
(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
(
高温、高压
)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图
314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变式图比较多,例如图
315
。
图
315
核心知识整合
2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规律
(1)
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找准岩浆是判读该类图示的基础。
(2)
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岩浆。
(3)
在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的形成环境中有生物活动,才可能含有化石,它保存了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而岩浆岩、变质岩中则基本不含有化石。
核心知识整合
核心知识整合
[2017·
浙江
8
月学联选考调研卷
]
普陀山位于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古人称之为“海天佛国”。形成山体的岩石是燕山运动晚期的花岗岩,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花岗岩遭侵蚀形成众多孤峰突兀的风景地貌。读图
316
,完成
1
~
2
题。
图
316
典型题组
1
.普陀山主要由图乙中的哪类岩石组成
(
)
A
.
a
类岩石
B
.
b
类岩石
C
.
c
类岩石
D
.
d
类岩石
加试强化归纳
【
答案
】
B
【
解析
】
由材料可知,普陀山主要由花岗岩组成,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
a
为喷出型岩浆岩,
b
为侵入型岩浆岩,
c
为变质岩,
d
为沉积岩。故选
B
。
2
.图甲地貌形成的过程是
(
)
A
.岩浆喷出→风力沉积→流水侵蚀
B
.岩浆侵入→地壳运动→海浪侵蚀
C
.沉积作用→岩浆侵入→风力侵蚀
D
.海浪沉积→地壳运动→冰川侵蚀
加试强化归纳
【
答案
】
B
【
解析
】
根据材料及图示信息,普陀山位于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有众多孤峰突兀的风景地貌。其地貌为海浪侵蚀地貌,岩石为侵入型岩浆岩,所以图甲地貌形成的过程是岩浆侵入→地壳运动→海浪侵蚀,选
B
。
考点
7
地球的表面形态
选考考点分布
节次
考试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10
月
4
月
10
月
4
月
11
月
地球表面形态
3.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
a
4.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分析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a
26(1)
(2)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b
12
(3)
地质构造的类型
a
(4)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c
20
24
3
5.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3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c
13
25
6.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c
1
.
[2016·
浙江
4
月选考
]
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其中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产于河床中磨圆程度好的称为籽料。导致和田玉籽料磨圆程度好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
A
.接触变质作用
B
.风力侵蚀作用
C
.流水沉积作用
D
.流水搬运作用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D
【
解析
】
和田玉籽料产于河床中,在河流流水搬运过程中,由于和田玉受到冲刷,其磨圆程度较好。因此和田玉受流水搬运作用影响较大。
2
.
[2016·
浙江
4
月选考
]
读欧洲西部部分区域略图
(
图
321)
,完成下列问题。
(
)
图
321
图中勃朗峰所在山脉是欧亚板块与
________
板块
______(
填“碰撞”或“张裂”
)
而成。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非洲 碰撞
【
解析
】
勃朗峰所在山脉为阿尔卑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是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3
.
[2016·
浙江
10
月选考
]
图
322
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地河谷剖面图。该河谷两侧山坡植被景观截然不同,一侧植被茂盛,另一侧植被稀疏。从成因看,该河谷为
(
)
A
.地堑谷
B
.断层谷
C
.背斜谷
D
.向斜谷
图
322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B
【
解析
】
图示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根据河谷两侧岩层形态特征,可以看出该河谷两侧岩层发生明显错位,因此该河谷的地质构造类型为断层,所以为断层谷。
4
.
[2017·
浙江
4
月选考
]
图
323
为四种地貌景观。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
图
323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B
【
解析
】
①为海浪侵蚀地貌,②为流水堆积地貌,③为风力堆积地貌,④为冰川侵蚀地貌,故
B
正确。
5
.
[2017·
浙江
4
月选考
]
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
25℃
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图
324
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
(
)
A
.风蚀作用
B
.水蚀作用
C
.溶蚀作用
D
.风化作用
图
324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D
【
解析
】
岩石表面和内部的温度差异易导致岩石崩解或破碎,这种地质作用为风化作用。该实验记录了岩石的内外温度变化,因此其模拟的地质作用是风化作用。
一、板块构造理论
1
.板块的含义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运动状态,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界比较活跃。
核心知识整合
2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
板块名称:图中
A
为欧亚板块、
B
为太平洋板块、
C
为印度洋板块、
D
为美洲板块、
E
为非洲板块、
F
为南极洲板块。
(2)
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未定板块边界。
核心知识整合
图
325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核心知识整合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
断
方
法
从形态上
中间向上隆起
中间向下凹陷
岩层受力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核心知识整合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构
造
地
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上升一侧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核心知识整合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表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受到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
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
普遍
(
例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
侵
蚀
作
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
(
例如雅丹地貌
)
流
水
侵
蚀
冲
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
“V”
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
“
红色荒漠
”“
石漠化
”
湿润、半湿润地区
(
例如长江三峡地区、黄土高原
)
溶
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
(
如石灰岩
)
分布地区
(
例如桂林地区
)
核心知识整合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表形态
分布地区
侵
蚀
作
用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
“U”
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
例如挪威、中欧
—
东欧平原
)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沉
积
作
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
(
出山口
)
、三角洲
(
河口
)
、冲积平原
(
中下游
)
颗粒大、质量大的先沉积,颗粒小、质量小的后沉积
(
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
出山口、入海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
例如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
(
静止沙丘、移动沙丘
)
和沙漠边缘的黄土沉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
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
)
海浪沉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核心知识整合
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图
326
进行理解。
图
326
拓展升华
核心知识整合
[2017·
浙江“五校联考”第一次考试
]
图
327
为全球板块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
1
~
2
题。
图
327
1
.图中代表美洲板块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典型题组
【
答案
】
B
【
解析
】
根据图中各板块的轮廓可知,①为太平洋板块,②为美洲板块,③是非洲板块,④为印度洋板块。故答案为
B
。
2
.北部紧邻极圈的甲地是一个
10
万多平方千米的岛屿。该岛
(
)
A
.地热资源较为缺乏
B
.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C
.主要由火山喷发形成
D
.由两大板块挤压形成
核心知识整合
【
答案
】
C
【
解析
】
据图可知,甲岛屿为冰岛。该岛位于板块生长边界,经常发生火山喷发,地热资源比较丰富。故答案为
C
。
3
.宁夏沙湖位于银川市以北,集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于一体,南沙北湖,湖润金沙,沙抱翠湖。形成沙湖南部沙丘的主要外力作用最有可能是
(
)
A
.冰川沉积
B
.风力沉积
C
.流水沉积
D
.湖水沉积
图
328
核心知识整合
【
答案
】
B
【
解析
】
图中沙丘景观属于风力沉积地貌,所以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沉积,
B
对。冰川沉积物颗粒没有分选性,
A
错。流水沉积无法形成沙丘,
C
错。湖水沉积形成在湖盆中,不会在高于湖泊的地方沉积,
D
错。
一、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
.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2)
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3)
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
U”
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
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海滩等地貌。
加试强化归纳
2
.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
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
如图
329
所示
)
。
图
329
(2)
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山下沉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
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地貌等风力沉积地貌。
3
.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加试强化归纳
二、岩层新老关系的判定方法
1
.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
沉积岩是受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
.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
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有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只保存有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
.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
岩浆岩形成早晚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4
.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
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加试强化归纳
三、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判读地质剖面图,要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重点观察分析以下要点:
1
.分析图中地质构造特征:
如区分背斜、向斜;有无断层,断层在什么位置;有无火山构造;有无岩层缺失,如背斜顶部的岩层缺失。
2
.判定岩石类型:
具有层理构造或有生物化石的为沉积岩;若有侵入岩和变质岩,变质岩往往紧邻岩浆侵入体;火山锥必为喷出岩。在判定岩石类型的基础上判断其特征。
图
3210
加试强化归纳
3
.判定地质构造或岩层形成顺序:
一般而言,沉积岩层下老上新,岩浆侵入体或断层、褶皱、火山喷发晚于其所在的沉积岩层。总之,之后出现的破坏是在原有基础上形成的。如图
3210
所示,图中有侵入岩,说明在沉积岩层形成之后,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沉积岩层的形成时代。
4
.推测岩层形成环境
主要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推测。
(1)
岩层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地曾经是海洋环境。沉积岩层中有煤、石油,反映出该地曾经为暖湿的气候环境,有过森林或有其他丰富的有机物质来源。石灰岩反映出温暖的浅海环境。
加试强化归纳
(2)
岩层呈水平状态,且从下至上,岩层由老至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明显变化。如图
3211
所示。
图
3211
加试强化归纳
(3)
某些岩层缺失,其形成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当时地壳隆起,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岩层未形成;二是地壳隆起后已形成的岩层被外力侵蚀掉了;三是当时气候发生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如图
3212
所示。
图
3212
加试强化归纳
(4)
若上下两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岩层遭受了外力侵蚀。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如图
3213
所示。
图
3213
加试强化归纳
(5)
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地壳剧烈运动,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
如图
3214
所示
)
。若出现断层,说明相应岩层形成后,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岩层断裂。
图
3214
加试强化归纳
加试强化归纳
图
3215
是
40°N
附近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和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
3215
(1)
图中①处地质构造是
________
,试分析其形成山岭的原因。
提升训练
【
答案
】
(1)
向斜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
解析
】
第
(1)
题,从图中可知,①岩层中间向下凹陷,为向斜。向斜由于槽部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容易形成山岭。
(2)
图中②是大洋板块,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该海洋中海沟形成的原因。
加试强化归纳
【
答案
】
(2)②
是大洋板块,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
解析
】
第
(2)
题,②是大洋板块,从图中可以看出②板块穿插到大陆板块底部,这是由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向运动,大洋板块水平位置低于大陆板块的,故在运动过程中俯冲到大陆板块的下方,便形成了海沟。
(3)
考古学家在图中沉积岩中发现了一些恐龙化石。在岩层④⑤⑥中,
________
岩层可能发现恐龙化石。
加试强化归纳
【
答案
】
(3)⑤
【
解析
】
第
(3)
题,根据恐龙的生活与灭亡时期可以判定该岩层为⑤,即中生代形成的沉积岩层。
(4)A
地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形成河口三角洲;
B
地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形成峡谷。
加试强化归纳
【
答案
】
(4)A
地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形成河口三角洲;
B
地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形成峡谷。
【
解析
】
第
(4)
题,从图中可知,
A
靠近海洋,应为河流入海口,水流比较缓慢,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容易形成河口三角洲。
B
位于河流上游,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陡,水流急,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容易形成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