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00 KB
- 2021-04-20 发布
时空观念素养练
一、选择题
1.(2018·全国卷Ⅲ)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 D
解析 本题通过战国以前,铁器使用分布图考查时空观。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故D项正确。材料中提到发现了铁器实物,并未说明是铁制农具,排除A项;新疆发现地与中原发现地并未连接成为整体,无法体现联系紧密,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发现的铁器实物中有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因此不能得出冶铁技术普及的结论,排除C项。
2.(2019·江苏盐城高三四模)《史记·晋世家》载:“(晋)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邑大于翼。翼,晋君都邑也。”之后,桓叔之孙晋武公伐翼,灭晋缗侯,“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当时( )
A.诸侯争霸推动社会转型
B.分封制受到较大冲击
C.兼并战争促进国家统一
D.王室与地方矛盾尖锐
答案 B
解析 由“《史记·晋世家》”
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述为春秋战国时的社会状况。据材料“(晋)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邑大于翼。翼,晋君都邑也”可知,晋昭侯分封成师于曲沃,翼城则是当时晋国的都城,可是曲沃却比翼城繁华庞大,这就为以后埋下了隐患。据材料“桓叔之孙晋武公伐翼,灭晋缗侯,‘尽并晋地而有之’”可知晋武公伐翼灭晋,列为诸侯,取代了原来晋国的君主,小宗驱赶大宗是春秋礼坏乐崩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转型,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发生在晋国的内乱,没有涉及兼并战争,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发生在诸侯国的内乱,没有涉及王室,D项错误。
3.(2019·大庆高三模拟)公元前200年,诸侯王管辖的土地面积超过了所有郡守管辖的土地面积总和;公元前10年左右郡管辖的土地面积远远超过王国管辖的土地面积。由此可以推知( )
A.西汉政府的统治疆域迅速扩大
B.外患的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
C.经济的恢复导致土地面积增加
D.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基本解决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0年,中国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及时空所指,可知那时为西汉时期,西汉王国问题逐渐解决。根据材料“诸侯王管辖的土地面积超过了所有郡守管辖的土地面积总和”“郡管辖的土地面积远远超过王国管辖的土地面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外患的逐渐消除,使皇帝集中精力解决王国问题,最终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王国问题属于西汉内部问题,没有扩大西汉疆域,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经济恢复导致土地面积增加,排除C项;王国问题解决不能代表地方威胁的解决,排除D项。
4.(2019·甘肃青海宁夏高三联考)“循吏”之名最早出现于西汉。西汉循吏者,属“奉职循理,何必威严”之官吏。循吏能“养之仁,使之以义,教之以礼……故人敬而悦之,爱而亲之”。“循吏”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
A.儒学影响扩大 B.私学发展迅速
C.监察制度缺失 D.社会秩序混乱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西汉社会状况。根据材料中“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来描述政府官员——循吏的管理手段,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汉代影响不断扩大,A项正确。循吏属于政府官员,与私学教育无关,排除B项;循吏主要通过儒家思想管理百姓,以实现“人敬而悦之,爱而亲之”,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秩序情况,排除D项。
5.(2019·河南4月适应性考试)
鸦片战争期间中英调兵速度情况表
调出地
调入地
时间
安徽
浙江镇海
46天
四川
广东广州
79天
陕甘
浙江
约90天
孟买
澳门
25天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清朝对军队难以有效控制
B.中英交战双方都缺少增援
C.英军完全控制了水路交通
D.先进科技影响了兵力调动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空间观念。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期间清朝调兵时间是46-90天,从安徽到浙江镇海用时也足有46天,而英国从孟买到澳门只有25天,水路调兵比陆路调兵明显迅速,水上运兵主要是轮船,是当时先进的交通工具,说明先进科技影响了兵力调动的速度,故选D项。
6.(2015·全国卷Ⅰ)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所建设的“要塞区”和构筑的防御工事基本上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华北地区,这些地区正是日本可能入侵的地方,而不是“围剿”红军的地区,也不是地方军阀的势力范围,故B项正确,排除C、D两项。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7.(2019·泰州高三期中)“这部宪法明确地规定了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道路,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这部宪法”( )
A.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保障了改革开放顺利进行
D.开启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历程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1954年宪法。1954年颁布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项。初步建立政协制度的是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都在1954年宪法颁布之前,排除A、D两项;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1954年宪法无关,故排除C项。
8.(2019·福建高三模拟)中世纪英国国王的身体具有双重性(半人半神的属性,自然身体和政治身体各司其职),而1649年,英国议会认为当时国王查理一世有罪,并通过法律审判形式处死国王。议会这一做法( )
A.确立了君主立宪体制 B.否定了君主制度
C.否定了宗教神学理论 D.提高了议会权威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中世纪英国国王的身体”具有“半人半神”的双重性,这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而在英国革命期间,议会通过法律审判的形式处死了国王,议会这一做法否定了君权神授思想,反映了法在王上,提高了议会权威,故选D项。英国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否定了君主制度”不符合史实,英国革命最终保留了君主,排除B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只是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并未否定宗教神学理论,排除C项。
9.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这反映了,当时( )
A.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
B.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迅速扩展
C.技术进步对人文主义起促进作用
D.民族国家兴起并强调民族语言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印刷术等技术的进步,使书籍推广范围迅速扩大,欧洲人可以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从而促进人文主义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欧洲人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从而具有了独立的判断,没有反映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的扩展,欧洲人直接阅读的书籍不一定是宗教书籍,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国家和民族语言的问题,故D项错误。
10.(2019·成都高三模拟)
1688年之前,英国90%以上的商品出口到了欧洲大陆。大约100年后,英国对欧洲出口虽有所增加,但这一比重却下降到3%左右,而对美洲的出口所占比重则增长到58%左右。这一状况( )
A.得益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B.反映了英国国际地位的下降
C.说明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 D
解析 英国向美洲出口商品的比重增加,说明英国商品拓展了销售范围,这种状况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故选D项。“大约100年后”是指18世纪末,此时英国还没有完成工业革命,故排除A项;18世纪末英国的国际地位处于上升状态,而不是下降,故排除B项;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11.(2019·福州高三期末)1799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反结社法》,以强力干预手段来应对日益发展的劳资冲突。但迫于各方压力,1824-1825年间,《反结社法》被废除。促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
A.宪章运动的开展 B.议会改革的完成
C.马克思主义诞生 D.自由主义的传播
答案 D
解析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自由主义思想得到传播,《反结社法》被废除与自由主义的传播有关,故选D项。宪章运动开始于1836年,排除A项;英国议会改革是1832年,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排除C项。
12.苏联解密档案显示,1921年苏俄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当年共判处贪污贿赂罪69641件,职务犯罪32177件;1922年判处贪污贿赂罪32587件。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B.苏俄政权的合法性受到挑战
C.商品经济必然导致社会腐败
D.新形势下经济领域犯罪严重
答案 D
解析 1921年到1922年苏俄的经济犯罪现象严重,表明新形势下经济领域犯罪严重,故D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特殊背景,和历史事件应放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思考的时空观。
二、非选择题
13.(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
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
主要
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
大洋洲
人口迁
移数量
至1850年,黑
奴约为1500
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
欧洲移出4800
万,1834-1941
年亚洲移出1200
万-3700万
1960年迁移人
口为325万,
1974年为947.5
万,1985-1990
年年增长率为
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到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答案 (1)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时间、主要移出地、主要移入地、人口迁移数量等相关信息,从迁移数量、迁移范围、迁移方向及迁移政策等方面概括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有关亚洲人口迁移的信息,对比材料二中中国海外移民的几个阶段归纳特点;对应相关历史阶段,迁移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特征分析归纳其形成的原因。第二小问,回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结合华侨华人活动的历史事件说明其贡献。本题凸显对时空观的考查。
14.(2019·广东汕头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清末民初,我国商品市场中机器棉布及其原料棉纱的流通示意图。
(注:“蒙自”属云南省)
——资料来源:吴承明: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
请从以上材料中提取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信息,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拟定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 示例一
论题: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
论述: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一,依托独特的经济地理优势,上海渐成中外贸易集散中心。材料显示,棉纱、棉布大量由上海中转流通运转至全国各大城市。这表现了上海既是近代棉纺业中心城市,也是中外棉纱、棉布集散转运的重要枢纽。这反映了近代上海在中国经济地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示例二
论题:沿海沿江地区近代经济发展较早。
论述: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多分布于沿海沿江地区,这些地区较早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近代经济发展较早。材料显示,上海、青岛、汉口等沿海沿江地区棉布、棉纱多向外输出,这反映了其近代经济发展程度的优势。
示例三
论题: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存在区域差异。
论述:鸦片战争后,外资入侵逐渐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这一过程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其中沿海沿江地区解体时间较早,而内陆地区解体时间较晚。材料显示,沿海沿江城市较内陆城市而言,棉布、棉纱中转流动频繁。这反映了传统自然经济解体程度的区域性差异。
示例四
论题:近代经济发展的二元性。
论述:鸦片战争后,外资入侵,棉布为代表的洋货横行,逐渐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然而,这一过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反复,例如许多地区的农民以机制棉纱纺织手工土布,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机制棉布的滞销。材料显示,棉布的原料棉纱,仍在中国多数城市存在广阔的市场,这反映了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复杂的二元性。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上海成为棉布及棉纱流通枢纽,故可以“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为题,结合所学从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的相关史实结合材料进行论述;根据材料图片可以看出重庆、汉口、青岛、上海等均为沿海沿江城市,故结合所学可以“沿海沿江地区近代经济发展较早”为题,结合所学从城市分布及近代化程度进行分析;也可根据图片从自然经济解体的区域差异进行论述,分析沿江及内陆差异形成的原因;也可根据图片信息以“近代经济发展的二元性”为题,结合所学从西方商品倾销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影响及自然经济对西方经济的抵制作用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