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6 MB
- 2021-04-20 发布
大气的运动规律
专题
2
第
1
课时
专题整合突破
第一部分
专题二 大气的运动规律
命题解读
命题解读
1
.大气状况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巨大,各产业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巨大。关注人类活动必须深入研究大气活动状况。
2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作为基本考查内容,是对学生基本思维能力考查的重要着眼点,是高考重要命题点。
3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和“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作为重要考点,必然会多角度进行考查。以等压线分布图、天气系统及其变化过程原理图为载体,考查常见天气系统是重要命题方式和方向,也多结合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人类的多种多样的活动情境来命题。
第
1
课时
(2017
·
全国卷
Ⅰ)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
(
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
)
,效果显著。如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
(12
月至次年
2
月
)
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
(1)
~
(3)
题。
考点一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体
(1)
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该地寒冷期
(
)
A
.最低气温高于-
16℃
B
.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
.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
.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
该地可能位于
(
)
A
.吉林省
B
.河北省
C
.山西省
D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
C
D
【
解析
】
第
(1)
题,双层覆膜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膜内气温应高于当地实际气温,排除③、④。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膜内平均气温几乎无变化,排除①,故选
B
。第
(2)
题,由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寒冷期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很小,而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因此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由于地膜的保温作用,膜内温度日变化相对较小,与实际气温的日变化不一致。第
(3)
题,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地种植葡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葡萄糖分积累,且寒冷期平均气温与图示气温相近,故该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
.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及应用
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3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2017
·
四川成都二诊
)2016
年
11
月
30
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图为我国华北平原某地
(
甲地
)
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某地
(
乙地
)
二十四节气的平均日照时间图。据此完成
(1)
~
(2)
题。
(1)
立秋日
(8
月
8
日
)
前后乙地日照时数大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
)
A
.降水量少
B
.白昼时间长
C
.太阳高度大
D
.海拔高度低
(2)
下列节气中,甲地气温最高的是
(
)
A
.立夏
B
.夏至
C
.大暑
D
.处暑
A
C
【
解析
】
第
(1)
题, 立秋节气,我国雨带位于华北和东北地区,华北降水多,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高控制,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数长,
A
项对。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长江中下游地区白昼时间短,
B
项错。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与日照时数无关,
C
项错。海拔高度与日照时数无关,
D
项错。故选
A
项。第
(2)
题, 华北地区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7
月份,大暑节气前后气温最高,故选
C
项。
1
.
(2017
·
江苏地理
)2017
年
5
月
5
-
6
日,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在立夏之后罕降暴雪。如图为“
5
月
6
日
0
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
(hPa)
形势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考点二 大气运动与降水
(1)
最可能降暴雪的地点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此时,远在我国南方戊地的天气状况为
(
)
A
.晴,西南风
B
.阴,西北风
C
.晴,东南风
D
.阴,东北风
A
C
【
解析
】
第
(1)
题,读图可知,图示我国东北地区受强烈的锋面气旋系统影响,甲地处于冷锋锋后,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最可能形成暴雪天气;乙、丙两地位于锋面气旋南部,受暖气团控制,降暴雪的可能性不大;丁地处于锋面气旋东部,暖锋锋面附近,受暖气团缓慢北移影响,可能有降雪,但强度不大。第
(2)
题,戊地此时受高压
(
反气旋
)
控制,天气晴朗;戊地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戊地吹东南风。
2
.
(2017
·
北京文综
)
下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
10
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第
(1)
~
(3)
题。
(1)
据图可知,
(
)
A
.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
B
.
5
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
C
.
35°N
以南地区秋高气爽
D
.
35°N
以北地区伏旱严重
B
(2)
该区域
(
)
A
.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
B
.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
C
.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
D
.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
(3)
芒种至小暑期间
(
)
A
.该区域南北气温差异大
B
.塔里木河蒸发量大,出现断流
C
.白昼时间北京比上海长
D
.“雪龙号”科考船抵达南极大陆
A
C
【
解析
】
第
(1)
题,由图可知,进入
5
月份,图中
30°N
以北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较之前有所增加,
B
项对。清明节之前,
32°N
以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小于
10
毫米,
A
项错;秋分前后,
35°N
以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大于
10
毫米,有些地方甚至高于
50
毫米,
C
项错;
7
、
8
月份,
35°N
以北许多地区降水量超过
10
毫米,并没有出现严重的旱情现象,伏旱主要出现在江淮地区。第
(2)
题,根据雨带的移动规律,可以判定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处于地势二、三级阶梯上,河流多东流入海,为外流区,
A
项对,
B
项错;我国东部降水及雨带移动受夏季风影响明显,
C
项错;由图示信息无法比较该区域南北部的人口密度,
D
项错。
第
(3)
题,芒种至小暑期间,即从
6
月初到
7
月初,该区域气温普遍较高,
A
项错;芒种至小暑期间,塔里木河流域气温高,高山冰雪融化量较大,故塔里木河出现断流的概率较小,
B
项错;该时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故北京比上海白昼时间长,
C
项对;该时期南极大陆进入严冬,气候严寒,不是科学考察的最佳季节,
D
项错。
1
.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
2
.主要的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
形式
对降水的影响
主要的影响地区
气压带
高气压带控制的地方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低气压带控制的地方以上升气流为主,降水多
一般而言,赤道地区与温带地区属于多雨带,而副热带地区与极地地区属于少雨带
风带
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的风带多带来降水;而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的风带往往较为干燥
盛行西风带控制的大陆西部地区多降水;而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西部地区多干燥
季风
夏季风影响的地区降水多,冬季风影响的地区降水少
大陆东岸地区,尤以亚欧大陆东部地区最为典型
3
.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1)
大气环流:一般低气压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多,高气压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少;西风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多。
(2)
海陆位置: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
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
洋流:暖流影响区域降水多,寒流影响区域降水少。
(5)
下垫面状况:植被覆盖率高,地表水体面积广的区域降水较多,反之则少。
(
具体见下表
)
成因分析:
多雨
少雨
气流上升
气流下沉
低压中心,低气压带控制
高压中心,高气压带控制
低压槽控制
高压脊控制
锋面控制
单一气团控制
地形迎风坡
地形背风坡
迎岸风
离岸风
沿岸暖流
沿岸寒流
夏季风影响
冬季风影响
方法技巧
据两地距离判断降水差异影响因素
试题中经常以两地的降水统计图表、两地降水差异等为载体来命题,分析此类题目时可根据两地距离分析降水差异。
(1)
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南、北方向,则一般从大气环流角度去分析。
(2)
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东、西方向,则一般从海陆位置角度去分析。
(3)
若两地位于纬度大致相当的大陆两岸,则一般从洋流或大气环流角度去分析。
(4)
若两地位置较近,且降水差异较大,则一般从地形
(
迎、背风坡
)
角度去分析。
(2017
·
东北三省四市第二次模拟
)2016
年
12
月
20
日下午,下图中位于阿尔及利亚北部山地的艾因塞弗拉小镇时隔
37
年后再次飘起了罕见的大雪,红色沙丘上覆盖着白雪,犹如咖啡上荡漾着稀薄奶泡。小镇海拔约
1000
米,被阿特拉斯山脉包围。据此完成
(1)
~
(2)
题。
(1)
影响该地这次降雪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
A
.纬度
B
.大气环流
C
.地形
D
.洋流
(2)
艾因塞弗拉小镇沙丘的成因是
(
)
A
.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B
.深居大陆内部,降水少
C
.河道弯曲,使河流泥沙大量堆积
D
.周围山地阻挡,水汽少
B
D
【
解析
】
根据图示位置,判断是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所以降雪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间隔
37
年有一次降雪,说明该地降水少,是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第
(1)
题,根据材料,这次降雪出现在
12
月份,北半球是冬季。该地是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影响该地这次降雪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
B
项对。纬度、地形、洋流没有季节差异,不是主要因素,
A
、
C
、
D
项错。第
(2)
题,根据等高线分析,艾因塞弗拉小镇周围的地势高,受周围山地阻挡,水汽少,形成了沙丘,
D
项对。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不是沙丘形成原因,
A
项错。该地没有深居大陆内部,
B
项错。根据材料,
37
年一次降雪,说明主要是降水少,与河道弯曲无关,
C
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