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17 KB
- 2021-02-26 发布
教学设计
课名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授课人 学校名称
科 目 数学 学段 初中 年级 七
一、教材分析(包括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沪教版七年级第十四章第
1
节内容,
等腰三角形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与轴对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后
面研究等边三角形等内容的预备知识,同时也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
直线垂直的重用依据。而通过探究等腰三角形的
“
三线合一
”
的性质,可以激发学
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性质定理的来龙去脉;了解、感知知识发
生、发展的全过程;拓宽学生探索图形变化的视野。教材通过学生对等腰三角形
的叠合操作,得出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给出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并对性
质 1 进行了证明,从性质 1 的证明过程中,得出等腰三角形性质 2,这里“等边
对等角”是今后证明两角相等常用方法之一,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是今
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掌握等腰三
角形及其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有益于学生了解数学价值,体会数学来源于实
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认识问题的一般规律。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1) 经过折纸等活动,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了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通
过观察、操作、说理,发现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的性质;
(2) 掌握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和“三线合一”的性质,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
性质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3)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论证”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究性,感受数学
论证的严谨性;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
观点,在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索
难点
:
用文字语言叙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观看短片、折纸、
PPT
媒体、几何画板等),使学
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氛围,把学生从
被动学习带入主动想学的习惯。运用观察、操作来领悟规律,以全等三角形为推
理工具,在交流中突破难点。采用直观教学发现法和启发诱导教学法,与学生实
践操作、合作探究。在教学中
,
把重点放在学生如何学这一方面
,
我认为通过直观演
示
,
得到感性认识
,
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
,
开拓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
实现由学生自
己发现感受
"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
,通过学生自己看、想、议、练等活动
,
让学生自
己主动
"
发现
"
几何图形的性质
,
而不是老师灌输几何图形的性质
,
这样做有利于活跃
学生的思维
,
帮助他们探本求源
,
让每位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
视频短片、等腰三角形纸片、PPT、几何画板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
1
:播放视频短片引出
等腰三角形,介绍等腰三角
形的相关概念。
活动
2
:让翻折等腰三角形
纸片,同时教师在几何画板
演示翻折的过程,问:翻折
后的三角形纸片有什么特
点?并说理,师生得到等腰
观看视频短片并回答问题
学生翻折三角形纸片,得
到折痕的两边相互重合。
练习
1
: 判断
观看有趣的短片“关二
爷学习三角形”,激发
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
欲。
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
,
观察思考
,
教师的引导
,
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
性质
,
培养学生
三角形的两个性质:
(
1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
形,对称轴是顶角平分线所
在的直线 (板书)
(
2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
相等
(
简称
”
等 边对 等角
”)(板书)
活动
3
:教师引导、学生说
理证明等腰三角形
”
等边对
等角
”
的性质,进一步得到等
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
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
互相重合
(
简称
”
等腰三角形
的三线合一
”)
(板书)
活动
4
:播放视频短片,巩
固
”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
的
性质
(
1
)如图
1
,∵
AB=AC
,
∴ ∠
B=
∠
C
( )(
2
)如图
2
,∵
AB=AC
,
∴ ∠
1=
∠
2
( )
说 理 证 明 等 腰 三 角 形 的
“等边对等角”的性质。
合作探究学习的品质。
教师引导,在已有的等
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
形感性认知之下,教师
与学生一起探究,经历
观 察
-
操 作
-
说 理等 活
动,感受几何的研究方
法,使学生逻辑思维能
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
让学生豁然开朗:①三
线合一是对等腰三角
形而言的,②还需注意
的是顶角平分线、底边
活动
5
:例题展示与练习
巩固
例题
:
如图,已知
AB=AC
,
BC=12
,
AD
⊥
BC.(
1
)求
BD
、
CD(
2
)若∠
BAC=110°求:∠
1
、∠2 的度数
活动 6:能力拓展题:
1、在△ABC 中,AB=AC,
∠A=50 °, ∠ABC 、∠
观看视频短片,并填空:
用符号语言表示
”
等腰三角
形 三 线 合
一
”
的性质
:在 △
ABC中,如果
AB=AC
,∠
1=
∠2,
那 么
_______=_______,
且
___________在△
ABC
中,如果
AB=AC
,
BD=CD
, 那么
___________,且
___________在△
ABC
中,如果
AB=AC
,
AD
⊥BC ,那么
____________,且
___________
练 习
2:
在
△
ABC
中,
AB=AC
,
(
1
) ∠
B=
70°,则
∠
C=
________,
∠
A=
__________;
(2)有一个内角等于 70°,
则 另 外 两 个 角 的 度 数 是
____________
(3)有一个内角等于 90°,
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
线合一
.
巩固所学知识,考察学
生掌握新知的能力,及
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
况。
ACB 的平分线 BD、CD 相
交于点 D,则∠
BDC=_____________
2、在△ABC 中,AB=AC,
∠A=50 °,点 D 是△ABC
内的一点, ∠DBC=∠
DCA,
则∠BDC=_____________
活动
7
、小结与作业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
展示板书上的内容。
作业
:
练习册
14.5
则 另 外 两 个 角 的 度 数 是
____________
(4) 有 一 个 内 角 等 于
12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
数是____________
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与小
组成员讨论交流,展示交流成
果。
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
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
生对知识能够灵活运
用,举一反三。
学生总结主要内容
通过小结,梳理一节课
的收获,培养学生的归
纳、反思能力
.
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等腰三角形叠合操作引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进而得到等
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边对等角,这种操作有利于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给出三种不同的辅助线,是用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设计教案中例题是用
来巩固性质 2,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几何符号语言表达能力。练习 1 是用来巩固性质
1,练习 2 中 2、3、4 问具有变式教学思想。让学生回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进行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人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观看短片、折纸、PPT 媒体、几何画
板等),使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氛
围,把学生从被动学习带入主动想学的习惯。总之,在本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
学生,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素养。
相关文档
- 2020关于初中数学教师个人述职报告2021-02-27 09:10:3910页
- 数学(心得)之初探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2021-02-27 09:10:065页
- 2020年7月初中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2021-02-27 09:07:594页
- 北师大初中数学中考考点梳理2021-02-27 09:05:5348页
- 数学(心得)之初中数学课堂 “互动”2021-02-27 09:05:2311页
- 年度工作总结-最新初中数学教师年2021-02-27 09:03:004页
- 初中数学中考八大题型典中典专题复2021-02-27 09:02:5541页
- 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课件PPT:第19课2021-02-27 09:00:5720页
- 数学(心得)之关于初中数学“问题探究2021-02-27 08:56:216页
- 中考数学压轴题之初中数学专题2021-02-27 08:55:22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