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6.50 KB
- 2021-04-20 发布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鸦片战争后十多年间,以“夷”指外国人,每每可见可闻于朝堂内外,《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国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一变化反映清政府
A.外交观念发生改变 B.已沦落为洋人的朝廷
C.逐步实施平等外交 D.开始向西方学习法律
2.中英在近代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来居住,或不时来往,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人民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此条款
A.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B.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C.遏制了英国的侵略势力 D.缓和了中英的贸易争端
3.“当时的人对于(《南京条约》)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清朝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民国时期历史学家蒋廷黻的这段话反映出
A.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发生改变,间接统治变为直接统治
B.《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人民比清末更爱国
C.五口通商对中国并没有危害,而是有利于中国与世界交流
D.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反映一定的时代思想与社会现状
4.它是处于封建没落时期的清政府和处于上升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第二次大较量,是一场近代战争。这场战争
A.开始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 B.促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C.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使清廷沦落为“洋人的朝廷”
5.乾隆皇帝曾给英格兰国王乔治三世写过一封信。其中写道:“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来京,岂能一一听许?”这种状况开始打破于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6.“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这一“文件”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民报》发刊词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史载:太平军刚入南京城一个月,敌人威胁还未解除,就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每天征用万余民工,宫中金碧辉煌,重殿叠宇,金龙殿饰以黄金,绘以五彩,光彩夺目。在外征战的太平军将领一直源源不断将各种奇珍异宝运到天王府。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A.兴建天王府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B.农民阶级无法克服自身的局限性
C.太平天国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D.成为太平天国推翻清朝统治的象征
8.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的“剪辫”行为
A.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
C.体现了民主自由思想 D.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
9.1853年,太平天国在天京设立中央出版机关刷书衙。除了印刷一般的书诏、文告、营规、田凭等文件外,还发行宣传小册子,如《天命诏旨书》、《天朝田亩制度》、《三字经》等,这些册子篇幅不长,文字通俗易懂,便于群众阅读。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
A.中国完全实现了近代化 B.领导人尝试利用先进文明成果
C.农民文化素质得到普及 D.领导人完全跳出了阶级局限性
10.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频仍 B.社会治安混乱
C.土地兼并严重 D.官吏贪暴腐败
11.黎仁凯在《洪仁玕的历史定位》中指出:对于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的洪仁玕,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说明史学家对洪仁玕的定位较高,主要是看重了他
A.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核心领导了防御战
B.利用西方学说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C.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D.最早进行“器物”及政治改革的实践
12.“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从该诗中不能获取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A.甲午海战战斗壮烈 B.清政府被迫签定《马关条约》
C.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D.反割台斗争得到清政府支持
13.古代的中国是东亚地区的中心,包括朝鲜在内的许多国家,要经常性地来中国朝贡。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这一变化说明
A.朝鲜国际地位上升 B.清廷追求平等外交
C.传统宗藩体制破坏 D.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14.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曾约定:“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包括“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该不平等条约是
A.《马关条约》 B.《天津条约》
C.《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5.史学家蒋廷黻把某次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形容为“引狼入室”,从而引发了下图中瓜分中国的漫画。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陈独秀《说国家》: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各不相下。陈独秀在此强调了甲午战争
A.导致了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 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
C.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 D.激化了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
17.1918年,李大钊说:“时至今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 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李大钊所说的“义和团的思想”主要是
A.爱国 B.笼统排外
C.扶清 D.愚昧忠君
18.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A.遭到了列强的镇压 B.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
C.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是列强侵略加剧的产物
19.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B.全面赞扬与肯定
C.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D.否定其排外主义
20.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该条约签订后
A.沙俄侵占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B.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开始渗入内地
C.列强在华办厂合法化
D.北京东交民巷成为“国中之国”
21.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立末代皇帝溥仪复辟等。出现这些事件说明
A.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 B.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阻碍政治民主化
22.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A.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B.维新派 顽固派 革命派
C.保皇派 革命派 维新派 D.洋务派 革命派 保皇派
2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该规定的进步意义在于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宣扬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
C.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D.一定程度上限制总统专制独裁
24.武昌起义后,由于立宪派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而旧官僚在革命到来之时,则选择了反正、独立或是逃亡。这些现象
A.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握地方政权 B.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C.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5.1911年10月11日,某城贴满了告示,上面写道:“今奉军政府令,告我国民知之:凡我义师到处,尔等不用猜疑。……共图光复事业,汉家中兴立期。建立中华民国,同胞其毋差池!”这座城市是
A.北京 B.南京
C.上海 D.武汉
2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他们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这表明辛亥革命
A.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B.对美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D.完全抛弃中国政治传统
27.清帝退位后,定都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申报》曾发表文章指出:“南北二者比较之,则江左为偏安之局,北京有建瓴之势。若进而言武昌,则南北两京均居于一偏……恢恢帝都,无逾于此。”《申报》认为
A.南京环境安定适合定都 B.北京能领导全局适合定都
C.武昌位置居中适合定都 D.地理位置对定都没有影响
28.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基于上述认识,孙中山
A.组建临时政府 B.筹建同盟会
C.策划武昌起义 D.成立兴中会
29.民国初年,袁世凯为笼络康有为,召他主持清史馆。康有为力辞道:“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如此必不为所容,因此不可赴任。”康有为认为袁“首为罪人”,主要指袁世凯
A.出卖维新派人士 B.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
C.逼迫宣统帝退位 D.倒行逆施,复辟帝制
30.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敭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末舆论界支持革命
C.巡抚张曾敭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31.《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这说明
A.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 B.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
C.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 D.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
32.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
A.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B.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D.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
33.下图为19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该漫画表明
A.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 B.清政府遭受众列强瓜分
C.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危机 D.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
34.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A.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
C.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 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
35.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社会舆论空前活跃。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C.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第Ⅱ卷 (共30分)
3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材料二 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
材料三 据史科记载: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时人称:和议之后,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8分)
3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们考查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摔下来的幸运之果。
——据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A
B
D
B
D
A
B
A
B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C
D
C
A
C
C
B
D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答案
A
D
A
B
D
B
D
A
C
题号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C
A
B
A
C
C
C
二、材料解析题(本卷共2小题,共30分)
31.(1)材料一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的一个转折点,带去巨大屈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三观点认为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大。(6分)
(2)评析:材料一的观点是从历史发展和世界形势的角度,站在近代国家和我们现代人立场上评析鸦片战争带来的各方面影响;而材料二、三是从当时人的立场来看,当时人没有关税主权观念和司法主权意识,世界历史已进入近代,而当时的大部分国人的思想仍停留在古代,仍然是天朝上国思想,所以更多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事件,未产生太大影响。(8分)
32.(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失去民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等都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
(2)影响: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近代化。(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