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6.00 KB
- 2021-04-20 发布
山西省祁县第二中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地球的是
A. 总星系 B. 银河系 C. 河外星系 D. 太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球位于地月系,地月系位于太阳系中,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银河系位于总星系中,银河系、河外星系合称总星系,是人类目前可以观测到的宇宙部分,河外星系不包含地球,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 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 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C. 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总星系,可知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顺序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D正确。
3. 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下列哪一组行星的轨道之间
A. 地球与金星 B. 金星与火星
C. 火星与木星 D. 木星与土星
【答案】C
【解析】小行星带位于木星与火星轨道之间。选C正确。
4. 下列关于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可能原因的相关论述,不合理的是
A. 地球上有液态水的存在
B. 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恰好吸引了足够厚和适宜的大气
C. 地球本身特别是地球表面地貌形态、水文条件等较为稳定,近几千万年以来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D.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能够保证有相对稳定的温度
【答案】C
【解析】
地球上生命出现的原因是有液态水的存在,A合理。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恰好吸引了足够厚和适宜的大气,B合理。地球本身特别是地球表面地貌形态、水文条件等不稳定,近几千万年以来发生了太大的变化 ,C不合理,选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能够保证有相对稳定的温度,D合理。
5.太阳活动耀斑主要发生在太阳大气的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电离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太阳活动。耀斑发生于色球层。
6.太阳活动耀斑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 对气候产生影响 B. 产生磁暴
C. 在南北极地区出现极光 D.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B
【解析】
【详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挠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其中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往往与地球各地年降水量变化周期有相关性,因此对气候产生影响的太阳活动是黑子,故A错误。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形成“磁暴”,故B正确。极光是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而太阳风来自太阳的日冕层,故C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与太阳活动关系不大,故D错误。故选B。
7.下列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
A. 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 B. 地球内部温度不断升高
C. 煤、石油等化工燃料 D. “磁暴”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球上的煤、石油、天然气是历史时期的植被光合作用储存的太阳能转化而来的,与太阳辐射有关,故C正确。A、D项是太阳活动的结果,与太阳辐射无关,故错误。地球内部热量是地球内部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产生的,跟太阳辐射关系不大,故B
错误。故选C。
8.下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的是(虚线为初始运动方向,实线为偏转后的方向)(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故图示A、C、D项中面对初始方向,运动方向向左偏,故判断位于南半球,而B图示面对初始方向,运动方向向右偏,故判断位于北半球,B项符合题意。
9.下列位置中那个自转线速度更大(不考虑地形)
A. 哈尔滨(45°N) B. 北京(40°N)
C. 海口(20°N) D. 南极长城站(62°S)
【答案】C
【解析】不考虑地形,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结合选项中纬度,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海口,纬度最低,C对。其它纬度较高,自转线速度较小,A、B、D错。
10.有关晨昏圈所在平面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夏至日晨昏圈与太阳光线不相垂 B. 晨昏圈所在平面通过地球的球心
C.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晨昏圈与南极圈相切 D. 太阳直射赤道,晨昏圈通过两极
【答案】A
【解析】晨昏圈任何时候都与太阳光线垂直,拿手电筒照一个球体就明白了,A错误,符合题意;晨昏圈总会平分赤道,也就是说过赤道面的直径,而地球球心肯定在这个直径上,所以B正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晨昏圈与难为66度34分纬线圈先切,即南极圈,C正确;太阳直射赤道时,晨昏圈肯定过两个极点,经线圈也过两个极点,所以两者会重合,D正确。
考点: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关系。
11.在下面四幅图的A、B、C、D四点中,处于黄昏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黄昏即指图示为昏线,昏线是顺着自转方向由白天即将进入黑夜的界线,晨线是顺着自转方向由黑夜即将进入白天的界线,根据图示,ABCD分别为晨线、昏线、晨线、晨线。据此分析本题选B。
12.若黄赤交角增大,则会引起的现象是
A. 北极圈以北范围增大,南极圈以南范围缩小
B. 地球上有太阳直射的范围缩小
C. 北极点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
D. 中纬度地区夏季昼将增长,冬季夜将增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回归线度数等于黄赤交角度数,极圈度数与黄赤交角度数之和等于90°。因此若黄赤交角度数变大,则回归线度数变大,极圈度数变小。无论南北半球,极圈至极点的范围均增大,A错误;
B、回归线及回归线之间的地区能被太阳直射。若黄赤交角增大,回归线度数变大,地球上有太阳直射的范围应扩大,B错误;
C、极点附近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主要受地球公转速度影响,与黄赤交角关系不大,C错误;
D、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黄赤交角增大,则冬(夏)至日,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大,因此中纬度地区夏季昼将增长,冬季夜将变长,D正确。
故选:D。
13.国际日期变更线大体沿180°南北延伸,如果这条线的东侧是2009年12月31日14:00,请问这条线西侧的时间应该是
A. 2009年12月31日15:00 B. 2009年12月31日13:00
C. 2009年12月30日14:00 D. 2010年1月1日14:00
【答案】D
【解析】
【详解】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起来为一个时区,中间有条国际日期变更线,因此二者区时相同,但日期不同。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为西十二区,日期比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东十二区少一天。因此从西十二区到东十二区日期增加1天。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下列地点,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是
A. 赤道上 B. 回归线上 C. 南北纬60°的纬线上 D. 极圈上
【答案】D
【解析】
受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导致不同季节同一纬度的昼夜长短发生变化,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越大,结合选项,极圈在选项中纬度最高,昼夜长短的变化最大,故选D。
15.10月8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和行将移动的方向是
A. 在北半球,将向北移动
B. 在南半球,将向北移动
C. 在北半球,将向南移动
D. 南半球,将向南移动
【答案】D
【解析】春分日(3.21)时太阳直射赤道,然后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进入北半球,夏至日(6.22)时直射北回归线,然后太阳直射点向南运动,秋分日(9.23)时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运动进入南半球,冬至日(12.22)时直射南回归线,然后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所以从6月22日至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7月9日在6月22日至9月23日之间,故答案C正确。
16.北京(40°N)、成都(30°N)、广州(23°N)三地
A.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北京>成都>广州
B. 夏至日白昼时间长短:北京>成都>广州
C. 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广州>成都>北京
D. 三地的地转偏向力都是向左
【答案】B
【解析】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广州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其次为成都,北京最小,A错。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B对。昼夜长短的变化与纬度呈正相关,北京大于成都大于广州,C错。三地均位于北半球,地偏力向右,D错。故选B。
17.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中心成功发射,位于太平洋的某测量船(约150°E)已做好监测准备。据此完成第4题。 “天宫一号”发射时,上述测量船所在地的地方时为
A. 21时16分
B. 已过21时16分
C. 未到21时16分
D. 次日21时16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区时的计算。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所求时区的区时=已知时区的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150°E比北京时间早两个小时。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18. 该图是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图中A、B、C分别是
A.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地球圈层结构。地球外部圈层从上到下依次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跨了三个圈层的是生物圈;图中A、B、C所示的圈层分别是生物圈、水圈、岩石圈,故D项正确。
当地时间2016年2月5日晚,日本九州鹿儿岛县樱岛火山爆发,喷出的火山灰高达2200米。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9. 图中表示樱岛火山爆发过程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 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与火山喷发相同的是
A. 冰川侵蚀 B. 风力沉积
C. 变质作用 D. 流水搬运
【答案】19. B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循环,意在考查学生地质循环图表的联系图的判读,总体难度不大,基础性强,只要掌握岩石圈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即可正确作答。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的原理可以知道,甲为沉积岩,乙为变质岩,丙为岩浆,丁为岩浆岩。过程为岩浆喷发冷却凝固而形成的过程。樱岛火山喷发形成岩浆岩,形成过程为冷却凝固,对应过程,故答案选B项。
【20题详解】
变质作用与火山喷发都属于内力作用,其能量来自地球的俄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冰川侵蚀、 风力沉积、流水搬运都属于外力作用。故答案选C项。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1. 形成该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A. 地壳运动 B. 流水侵蚀作用
C. 流水搬运作用 D. 流水堆积作用
22. 该地貌的名称是
A. 冲积扇 B. 洪积扇
C. 三角洲平原 D. 河漫滩平原
【答案】21. D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地貌为三角洲,河口三角洲是流水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受到海水的顶托,泥沙沉积形成的,故选D。
【22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地貌为流水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受到海水的顶托,泥沙沉积形成的,地貌为三角洲,故选C。
读图,回答问题。
23. 图中M处的地质构造是
A. 山岭 B. 谷地
C. 背斜 D. 向斜
24. 图中N处的地质作用是
A. 沉积作用 B. 侵蚀作用
C. 外力作用 D. 岩浆活动
【答案】23. D 24. D
【解析】
【23题详解】
图中M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故D正确。山岭和谷地属于地形,不是地质构造,故A、B错误。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故C错误。故选D。
【24题详解】
N处的地质作用发生在地球内部,是内力作用的表现。ABC三项属外力作用,故错误。岩浆活动属内力作用,故D正确。故选D。
读四幅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① ②
③ ④
25. 上图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6. 形成图中②图所示千沟万壑地貌景观,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A. 冰川侵蚀 B. 流水侵蚀
C. 风力堆积 D. 流水堆积
【答案】25. D 26.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总体难度不大。
【25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形成的,②为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基础上流水侵蚀形成的,③为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形成的,④为风蚀蘑菇地貌,是风力侵蚀形成的,故选D。
【26题详解】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为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基础上流水侵蚀形成的,千沟万壑地貌景观为流水侵蚀形成,故选B。
27.如图表示某河口地区的海陆变迁状况,由甲演变到乙的原因可能是
①河流侵蚀 ②地壳下降 ③泥沙沉积 ④海平面上升 ⑤地壳上升
A. ①⑤ B. ③⑤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示反映沿海低地被淹没,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力角度而言,反映了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从内力作用角度分析,陆地部分地势变低,反映了地壳上升,故选D。
28.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答案】A
【解析】
【详解】要形成岩浆岩先形成岩浆,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故A正确;各类岩石通过外力作用都能形成沉积岩,故B不符合题意;各类岩石通过变质作用都能形成变质岩,故C不符合题意;各类岩石通过重熔再生都能形成新的岩浆,故D不符合题意。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图示a、b、c、d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A. a B. b C. c D. d
30. 甲处的地质构造属于
A. 山岭 B. 褶皱 C. 断层 D. 隆起
【答案】29. D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图中a为岩浆喷出,属于喷出型岩浆岩;b为岩浆侵入,属于侵入型岩浆岩;c为变质岩;d为沉积岩,D正确。
【30题详解】
图中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褶皱中的向斜,B正确。
二、非选择题(40分)
31.图(一)为南半球日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图(二)为地球公转二分二至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该图(一)为北半球_______(节气)日的太阳光照图,C地位于_______ (晨、昏线) ,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_______。
(2)图(一)中A点地理坐标为_______,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
(3)图(一)中ABC三点比,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序是_______,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_______,昼长由长到短的排序是_______。
(4)图(一)所示日期,地球位于图(二)中①②③④四点的_______位置。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_______(快、慢)。
(5)地球运行到图(二)中①②③④四点中的_______点时,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此时为_______节气。
(6)当地球运行在图(二)中①②③④四点中的_______点至_______点期间,敦煌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7)有发炮弹从D点射向B点方向,炮弹将落在D、B所在经线______(东或西)侧。
【答案】(1)冬至日 昏线 从南回归线依次向南北两侧递减 (2)0,45°E 17点 (3)B>A>C A>B>C C>B>A (4)④ 快 (5)② 夏至 (6)④ ① (7)西
【解析】
【详解】(1)根据图(一)可以看出,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所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北半球为冬至日。由于图(一)是从南极上方俯瞰,地球运动应该是顺时针,沿地球自转方向C点进入黑夜(阴影区),因此C地位于昏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此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依次向南北两侧递减。
(2)读图可知,A点位于赤道,地理纬度为0°。A点所在经线将昼弧等分,为正午,地方时为12:00;从南极点俯视,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结合图中0°经线位置可判定A点所在经线的经度为45°E;北京时间为120°E经线的地方时,比45°E早5小时,“早加晚减”,故北京时间是17点。
(3)正午太阳高度自从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是日落,图中信息显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ABC三点中B点位于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AC两点中,A点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南回归线纬度差更小,因此正午太阳高度更大。故ABC三点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序是B>A>C。
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即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因此三点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A>B>C。
读图可知,图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因此三点昼长由长到短的排序是C>B>A。
(4
)图一所示时间为北半球冬至日,在公转轨道图中,④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1月初,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接近近日点,因此公转速度较快。
(5)夏至日,太阳直射点达最北(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在公转轨道图中,②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
(6)敦煌位于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长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的时间应是从冬至日到第二年春分日。①②③④四点中的④点为冬至日,①点为春分日。
(7)在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运动方向向左偏转。因此炮弹将落在D、B所在经线西侧。
32.读“三大类岩石转化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按成因划分的岩石名称:A是_______; B是_______。
(2)三类岩石转化过程中所受的作用:①_______; ②_______;③_______; ④_______。
(3)石灰岩属于_______;石英岩属于_______玄武岩属于_______。
(4)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图中①②③④属于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
【答案】 (1) 岩浆岩 变质岩 (2)上升冷却凝固作用 沉积作用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作用 (3)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 (4)②
【解析】
【详解】(1)岩浆冷却形成岩浆岩,故A为岩浆岩。岩浆岩、沉积岩等在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故B为变质岩。
(2)岩浆上升冷却形成岩浆岩,因此①为上升冷却凝固作用;②对应沉积岩,应为沉积作用;B为变质岩,因此③为变质作用;④对应岩浆,应为重熔再生作用。
(3)石灰岩属于沉积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
(4)由第(2
)小题可知,①②③④分别为上升冷却凝固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和重熔再生作用,其中沉积作用(②)属外力作用,其余属内力作用。
33.读“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为_______构造。
(2)从岩层形态上看,B处为_______构造,C处为_______构造。
(3)C处地形为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
(4)B、C两处构造中,有利于储存石油的是_______,有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_______。
(5)如果在此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在_______处地下,其原因是什么_______。
【答案】(1)断层 (2)向斜 背斜 (3)谷地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易被侵蚀成谷地 (4)C B (5)C 背斜天然拱形构造,不易积水且施工安全
【解析】
【详解】(1)图中A处岩层断裂,且同一岩层有错动,应为断层构造。
(2)B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C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
(3)C处地势比两侧低,应为谷地地形。C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4)石油挥发性强,而背斜封闭性好,因此背斜利于储存石油。向斜岩层向下凹陷,利于储存地下水。
(5)背斜天然拱形构造,不易积水且施工安全,利于修建隧道。图中C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