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50 KB
- 2021-04-20 发布
一、选择题
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2.“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
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以上言论出自( )
A.《论语》 B.《道德经》
C.《孟子》 D.《韩非子》
3.“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
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4.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
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材料反映的
是( )
A.孟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政治思想
C.董仲舒的新儒学 D.孔子的德治思想
5.“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
议。”这一言论出自先秦时期的(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6.“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形态的执着的语
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这一评价是针对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7.公元前 6 世纪到公元前 4 世纪是东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儒家的“民本思
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的不同是( )
A.讨论主题不同 B.价值取向不同
C.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8.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
有人自愿作恶”。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 )
A.实行民主政治 B.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C.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 D.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
9.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
A.贵族政治体劁+铁犁牛拼+庄园经济
B.官僚政治体制+铁质农具+小农经济
C.垂直管理体制+男耕女织+城市商业
D.分封制度体系+精耕细作+重农抑商
10.在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帝王、大臣等人的生平事迹为其拟定谥号,从战国时期起,“辨
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拟定谥号的规范。这一规范主要是为了
A.尊崇和颂扬先人 B.缓和君臣关系
C.惩恶劝善维护统治 D.巩固儒学地位
11.以下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错误的是( )
A.孔子以伦理道理来协调人际关系不符合春秋时期的时代需要,所以不是具有普世价值的
精神财富。
B.战国时期的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思想,熔礼.法为一炉,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法家肯定了战国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提倡“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
D.道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现实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儒家和法家的主张都是徒生实非,主张
“无为而治”,回归“小国寡民”。
12.“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
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13.顾炎武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
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这段言论体现了( )
A.儒家传统“天下为公”的思想 B.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C.对理学“灭人欲”思想的批判 D.经世致用的新思想
14.《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
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 )
A.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 B.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
C.主张“治之经,礼与刑” D.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
15.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些思想家认为人性本恶。基于此认识,有人主张以礼乐来规范,也
有人主张用法治来震慑。这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孔子庄子 B.孟子荀子
C.荀子韩非子 D.孟子韩非子
16.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谈到: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对于无边皇权的有限制约,常常
是通过知识和思想的阐释来进行的。下列材料体现了这一观点的有( )
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②“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宋史﹒富弼传》)
③“凡日蚀,人君皆当戒惧修德,以消其咎。”(孙复《春秋尊王发微》)
④“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有学者谈到先秦诸子百家时说:
①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
②思想是逃避的,视人生富贵尊荣为浮云;
③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是现在。三处空格上分别是( )
A.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 B.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
C.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 D.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
18.“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
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以上言论应该出自
A.孔子 B.韩非子 C.孟子 D.老子
19.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 6--公元前 3 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
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
意义的现象为
A.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20.中国古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主要
是因为
A. 统治者的雄才大略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C.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D. “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21.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材料,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3
材料二 第二条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
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
——《美国 1787 年宪法》
材料三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
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
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材料四 我国现行宪法是 1954 年制定,1982 年修订的。1988 年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
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内容。1993 年宪法修正案肯定了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地位。1999 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摘编自《宪法在社会变革中逐渐完善》
请回答: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需求的学派代表
人物及其核心理论。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各是
什么?
(3)材料三中的“民治”在中国近现代社会都努力去落实,请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关
于“民治”的三部主要法律名称及并概述最后一部法律的原则?
(4)材料四所述内容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A C A C C D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A C B C B A B D B
21.(1)韩非子,法治理论(以法治国)。
(2)政治体制:总统制或联邦共和政体;原则:制约和平衡。。
(3)法律名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原则:社会
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原则。
(4)特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
相关文档
-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中学2019-2020学2021-04-20 02:45:0118页
- 西南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高考备考诊2021-04-20 02:43:546页
- 【历史】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2021-04-20 02:43:439页
- 2017-2018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2021-04-20 02:43:1617页
-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外国语学校2020届2021-04-20 02:43:1113页
- 山西省临汾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2021-04-20 02:42:5920页
-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2021-04-20 02:42:0626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2021-04-20 02:41:4911页
-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2021-04-20 02:41:098页
-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3篇2021-04-20 02:40:5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