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00 KB
- 2021-04-20 发布
天津市2020届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恩格斯曾指出:“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据此,推动“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发展的重要条件是
A.文字的发明 B.冶金业的出现 C.农业的发展 D.工商业的兴起
2.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
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
C.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 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3.宋朝时,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南方的开发、农作物的传播与发展,原来的作物种植结构几乎全被突破,以粟、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被以稻、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所取代。其主要原因是
A.稻麦轮作使耕地亩产增加 B.粟的产量已达传统农业极限
C.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D.北民南迁刺激江南麦类发展
4.据图1和图2,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图1 康熙四年江南省政区图 图2 乾隆二十六年江苏省、安徽省政区图
A.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 B.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
C.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 D.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
5.下图所示是英国历史学家莫尔顿的《人民的英国史》的目录节选,该著作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运用到英国历史的研究。关于英国革命,作者的观点应该是
…
第三章 封建的英国
第四章 封建主义的衰落
第五章 中世纪的结束
第六章 新君主政治与资产阶级
第七章 英国革命的由来
第八章 英国革命
一 长期议会:各阶级与党派
二 内战
…
A.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最根本的动因 B.启蒙运动为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C.法国大革命具有直接的激励作用 D.农民是推动革命成功的主要力量
6.19世纪,铁路的问世打破了人们根据日出日落决定作息时间的习惯。1852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设立了统一的全国报时系统;1884年格林威治时间成为划分全球时区序列的基础。这说明
A.英国在确定国际标准时间上占主导地位
B.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世界地理学的发展
C.交通工具的革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时间的标准化是工业化造成的趋同效应
7.15世纪末,金属活字印刷术传遍整个欧洲。路德准确地捕捉到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方
式革命,用一场“革命”换来了另一场“革命”的胜利。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印刷术促进新教思想传播 B.印刷革命是宗教改革必要条件
C.德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D.科技进步与思想解放相互促进
8.读“中国进口货物来源国家所占百分比”表,可以看出
年份
英国
日本
美国
1871—1873
34.7%
3.7%
0.5%
1901—1903
15.9%
12.5%
7.1%
1913
16.5%
20.4%
6.0%
1919
9.5%
36.3%
16.2%
——资料来源《剑桥中国晚清史》等
①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总量逐年下降 ②日本逐渐成为主要侵华国家
③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列强之首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9.在一份历史文件中有这样的表述:“现在中国革命的根本内容是土地革命。”“工人阶级应时刻的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利用秋收时节,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尽可能的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文件来自于
A.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八七会议文件《告全党党员书》
C.《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D.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报告
10.从1949年到1979年,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包括军事援助)财政支出共483.04亿元,占年均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5%,远高于美苏两国。据统计,在接受中国援助的国家中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接收的援助约占80%,排第二位的非洲国家约占13%—15%。这反映出中国的对外援助
A.强调经济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
B.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的影响
C.立足经济高速发展和民富国强的基础
D.遵循量力而行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11.下表反映了1978年以来的各种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类型 时间
1978年
1990年
1996年
国有企业
77.6%
54.6%
28.5%
集体经济
22.4%
35.6%
39.4%
城乡个体经济
0
4.8%
15.6%
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等
0
5%
16.5%
①思想领域的解放 ②经济体制改革 ③加入世贸组织 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2.如表为20世纪50至8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值(单位:%)
国别 年份
1951—1981
1951—1960
1961—1970
1971—1980
联邦德国
5.2
8.6
4.7
2.8
美国
3.4
3.2
3.8
3
日本
7.8
7.9
11.2
4.8
法国
4.8
5.0
5.6
3.7
英国
2.5
2.8
2.9
1.8
这表明二战后的30年间
A.德国、日本经济持续高增长 B.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日益呈现
C.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巩固 D.福利国家的财政政策制约经济发展
13.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决不可以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这一思想
A.强调农、轻、重发展并重 B.吸取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
C.成为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14.据中新社布鲁塞尔2017年2月22日电,世贸组织宣布《贸易便利化协定》正式生效, 要求各成员提高跨境贸易的透明度,减少货物进出口的程序,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之中。据此可知,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
A.巩固区域集团化 B.消除国际竞争
C.推动贸易自由化 D.促进国际合作
15.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说明
A.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永恒的真理
B.恩格斯承认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
C.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去研究和解决问题
D.只有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的理论才有生命力
第Ⅱ卷
注意事项:
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本卷共3题,第16题16分,第17题25分,第18题14分,共55分。
1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唐代以前,儒家文化已经传播到祖国的西部边疆地区。1969年,在新疆吐鲁番的阿斯他那墓地一座唐墓中发现十二岁儿童卜天寿所抄写的《论语·郑氏注》残卷。宋、辽、金、元时期,辽统治者提倡学习儒家经典。金曾以儒家经典为学习、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西夏自元昊后,积极吸收汉民族文化,仿行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礼俗。
——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材料二 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实行“推古朝改革”。唐帝国建立后,从630年起,日本共派出18次遣唐使,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大化改新”,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代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公元1598—1626年,西方传教士把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译成拉丁文。翻译儒家经典的热潮,一直持续到清朝初年。这些儒家典籍在欧洲的上层社会和知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就十分崇拜儒家思想中的自然神论。法国狄德罗将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理想作为有力武器,用以批判欧洲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和君主专制。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
(1)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儒学传播的历程。(8分)
(2)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儒学传播的意义。(8分)
17.(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前期实行海禁政策,不许百姓私自下海,只允许官方控制的朝贡贸易。从国外看,海外各国普遍希望获得更多的中国丝绸、瓷器和其他商品。沿海闽粤地区,人多地少,百姓以海为生,为了生计和谋求财富,便走上了下海走私的道路。同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在此之前,明朝政府已允许外国商人以私人身份到广东贸易。但,明朝的开海贸易仅限于漳州月港,而真正适于开展对外贸易的地区并未开放。
——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通史》
材料二 在“地理大发现”的所有航行中,西欧的君主都给予大力支持。君主支持远洋探险,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许多国家的君主直接参加探险中的商业活动,比如,直接投资参股,从中分红。重商主义是16—18世纪许多西欧王朝的基本国策,该理论认为国家的富强与其积累金银的多少成正比,在贸易活动中卖多买少,由贸易顺差而产生金银的积累。重商主义逐渐从“重商”转向“重工”,人们意识到商业的基础是生产,没有本国的生产基础,重商主义本身就不牢靠。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朝政府是否始终实行海禁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前期到隆庆元年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带来了哪些问题?(7分)
(2)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明朝与西欧地理大发现时期的外贸政策的异同点。(10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不同的对外政策导致的结局。(8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上半期中国主要史学思潮
史学思潮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观点
“新史学”
梁启超
《新史学》(1902)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 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新历史考证学
王国维
“二重证据法”:以“
《古史新证》(1925)
地下之新材 料”补正“纸上之材料”
胡适
《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1919)
“中国旧有的学术,只有清代的朴学(考据学)确有科学的精神”
唯物主义史学
李大钊
《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 代思想变动的原因》(1920)
“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 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 是经济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
“谈‘国故’的夫子们哟!……没有 辩证唯物论的观念,连‘国故’都不好让你们轻谈”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从材料中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答案】B【解析】从材料“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可知“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更多工具的使用,冶金业的出现有利于金属工具的出现,生产工具的改进,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故选B项;文字发明不能产生文明时代具有的不同于野蛮时代的特征,不是推动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发展的重要条件,排除A项;从材料“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可知农业在野蛮时代出现,而文明时代“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故农业的发展不能体现这一变化,排除C项;工商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但是体现不出文明时代“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这一特征,排除D项。
2. 【答案】B【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刘邦“承秦”是指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说明在地方上实行分封制,以免再次出现秦朝时期“激起东方的反抗”,据此可知,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其合理性,故选B项;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开始,中华民族的文化就一直处于不断融合过程之中,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的最主要原因是暴政,而并非“未从俗而治”,排除C项;“汉承秦制”说明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但是为了避免“东方的反抗”,在地方上又推行分封制,说明在地方上实行什么样的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而不是说“汉承秦制”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排除D项。
3. 【答案】A【解析】宋代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小麦种植扩展到南方,并形成了稻麦二熟制,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从而稻、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取代了粟、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故选A项;没有数据表明宋代粟的产量已达传统农业极限,排除B项;中国的玉米种植开始于明朝,排除C项;北民南迁刺激了南方麦类发展,这是粮食种植结构变化的前提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4. 【答案】D【解析】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与康熙四年比,乾隆二十六年江南省被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划,这有利于削弱地方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材料只反映了地方政区的分解,没有反映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排除A项;材料图片体现不出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排除B项;江南省被分解与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无关,排除C项。
5. 【答案】A【解析】据材料“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运用到英国历史的研究”“封建主义的衰落”“新君主政治与资产阶级”“英国革命的由来”“英国革命”“
长期议会:各阶级与党派”可知,作者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英国革命最根本的动因,故选A项;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没有为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排除B项;法国大革命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排除C项;资产阶级是推动革命成功的主要力量,排除D项。
6. 【答案】D【解析】工业革命使人们时间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如工厂的作息、铁路运输等都需要严格的时间规定,材料中的时间标准化是工业革命造成的结果,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标准时间发展为国际时间,并未体现英国在确定国际标准时间上占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时间的标准化,与世界地理学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推动时间的标准化,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无关,排除C项。
7. 【答案】A【解析】一场“革命”是指金属活字印刷术带来欧洲的传播方式革命,另一场“革命”则是指路德通过利用这项新技术来传播和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最终导致了欧洲的宗教改革,即印刷术促进新教思想传播,故选A项;宗教改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天主教会阻碍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印刷革命只是加速了宗教改革,“必要条件”说法错误,排除B项;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C项;材料仅提到了技术进步对思想解放的作用,并没有提到思想解放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排除D项。
8. 【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只反映出英国对华输出商品所占比重减少,但并不能说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总量在减少,故①错误;通过表格数据看出,日本对中国出口货物比重逐步增加,实际上反映出日本逐渐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故②正确;只凭“中国进口货物来源国家所占百分比”表无法得出美国已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列强之首的结论,故③错误;通过1913年至1919年英国对华货物输出比重急剧减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欧洲爆发一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无暇顾及中国,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9. 【答案】B【解析】据材料“现在中国革命的根本内容是土地革命”“利用秋收时节,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尽可能的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中共召开“八七会议”,做出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并作出秋收起义的决定,故选B项;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背景下,1949
年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C项;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讨论战后和平民主建国问题,排除D项。
10. 【答案】B【解析】据材料“据统计,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接收的援助约占80%,排第二位的非洲国家约占13%—15%”可知,此时中国政府对外援助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兼顾非洲国家,这说明深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的影响,新中国对外援助致力于开拓外交发展新空间,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对外援助,不是经济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排除A项;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在改革开放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占年均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5%,远高于美苏两国”可知没有遵循量力而行原则,排除D项。
11. 【答案】A【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都解放了人们思想,促使城乡个体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等不断发展,故①正确;1978年以来,国有企业、集体经济比重不断降低,城乡个体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等比重不断上升,这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有关,故②正确;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③错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是1978年以来的各种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的原因而是结果,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2. 【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在20世纪50至80年代,联邦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在二战结束之后,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值都比较高,都在3%左右,说明在该时期,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故选B项;通过表格内容可知,在1971—1980年之间,表格所列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值都比上一时间段低,说明其经济不是持续高速增长,排除A项;通过表格内容可知,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值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比联邦德国、日本、法国要低,说明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而不是日益巩固,排除C项;通过表格内容可知,在1971年—1980年这一时间段,表格所列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值都比上一时间段低,说明其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福利政策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已,但不是主要的因素,排除D项。
13. 【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协调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并指出“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决不可以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据此可知,该思想主要是吸取了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和教训,故选B项;毛泽东提出要协调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但这并不等于“农、轻、重发展并重”
,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确立于1953年,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52年底,国民经济已经基本好转,排除D项。
14.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要求各成员提高跨境贸易的透明度,减少货物进出口的程序,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之中”可知世界贸易组织的目的在于推动贸易自由化,故选C项;既然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它应该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A项;世界贸易组织的目的在于解决纠纷,而不是消除贸易竞争,排除B项;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在于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不是国际合作,排除D项。
15.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可知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应该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它提供的是一种方法论指导,可知恩格斯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故选C项;既然马克思主义不是整个世界观的教义,其着重点在于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进行变通,而不是说“马克思主义是永恒的真理”,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是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但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科学的理论毕竟是科学,既然是科学,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操作,会有无穷的生命力,但不能据此推断“只有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的理论才有生命力”,排除D项。
16. 【答案】(1)历程:唐代以前,儒学传播到西部边疆;两宋时期,儒学传播到辽、金、西夏等东北和西北边疆。元、清两朝少数民族统治者接受儒家文化。(4分,答出两点即可)隋唐时期,儒学传播到日本和新罗。明清之际,儒学传播到西方。改革开放新时期,儒家思想传播到全世界。(4分,答出两点即可)
(2)意义:以共同文化儒学为纽带,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儒学的传播,促进了东亚各国与中国的思想、文化交流,推动了东亚各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儒学的传播,促进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推动了西方启蒙运动的发展。随着儒家思想传播到全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8分)
【解析】(1)据材料一“早在唐代以前,儒家文化已经传播到祖国的西部边疆地区”得出唐代以前,儒学传播到西部边疆;据材料一“宋、辽、金、元时期,辽统治者提倡学习儒家经典。金曾以儒家经典为学习、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西夏自元昊后,积极吸收汉民族文化,仿行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礼俗”得出两宋时期,儒学传播到辽、金、西夏等东北和西北边疆;据材料三“公元1598—1626年,西方传教士把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译成拉丁文。翻译儒家经典的热潮,一直持续到清朝初年”
结合所学得出元、清两朝少数民族统治者接受儒家文化;据材料二“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得出隋唐时期,儒学传播到日本和新罗;据材料三“公元1598—1626年,西方传教士把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译成拉丁文”结合所学得出明清之际,儒学传播到西方;结合所学得出改革开放新时期,儒家思想传播到全世界。
(2)据材料一“儒家文化已经传播到祖国的西部边疆地区”结合所学得出以共同文化儒学为纽带,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据材料二“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实行‘推古朝改革’”“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结合所学得出儒学的传播,促进了东亚各国与中国的思想、文化交流,推动了东亚各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据材料三“将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理想作为有力武器,用以批判欧洲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和君主专制”结合所学得出是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渊源,促进欧洲近代文明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儒家思想传播到全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
17. 【答案】(1)不是;(1分)问题:阻碍了东西方正常的贸易往来;中国沿海居民为生计所迫下海走私;明朝东南沿海倭寇骚扰;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等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同:明朝隆庆元年以后和西欧各国君主都曾经实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2分)不同:明朝前期由海禁到隆庆元年部分的开放沿海;但始终坚持官方的朝贡贸易。(4分)西欧各国君主积极支持对外扩张、探险新的航路;在探险过程中,形成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和新的经济思想。(4分)
(3)西方:加速了封建制度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重商主义向重视工业发展的结果是英法两国率先完成工业化。(4分)中国:直到19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始终处于顺差地位;但是没能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和社会转型。(4分)
【解析】(1)第一小问是否始终实行海禁政策,据材料一“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在此之前,明朝政府已允许外国商人以私人身份到广东贸易”可知,明朝政府没有始终实行海禁政策。第二小问问题,据材料一“从国外看,海外各国普遍希望获得更多的中国丝绸、瓷器和其他商品”结合所学得出阻碍了东西方正常的贸易往来;据材料一“沿海闽粤地区,人多地少,百姓以海为生,为了生计和谋求财富,便走上了下海走私的道路”
结合所学得出中国沿海居民为生计所迫下海走私;结合所学得出明朝东南沿海倭寇骚扰;据材料一“同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结合所学得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
(2)第一小问同,据材料一“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材料二“在‘地理大发现’的所有航行中,西欧的君主都给予大力支持。君主支持远洋探险,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许多国家的君主直接参加探险中的商业活动”得出明朝隆庆元年以后和西欧各国君主都曾经实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第二小问不同,据材料一“明朝前期实行海禁政策,不许百姓私自下海,只允许官方控制的朝贡贸易”“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在此之前,明朝政府已允许外国商人以私人身份到广东贸易”“明朝的开海贸易仅限于漳州月港,而真正适于开展对外贸易的地区并未开放”结合所学得出明朝前期由海禁到隆庆元年部分的开放沿海;但始终坚持官方的朝贡贸易;据材料二“在‘地理大发现’的所有航行中,西欧的君主都给予大力支持。君主支持远洋探险,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许多国家的君主直接参加探险中的商业活动”结合所学得出西欧各国君主积极支持对外扩张、探险新的航路;据材料二“重商主义是16—18世纪许多西欧王朝的基本国策”“人们意识到商业的基础是生产,没有本国的生产基础,重商主义本身就不牢靠”结合所学得出在探险过程中,形成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和新的经济思想。
(3)西方:据材料二“君主支持远洋探险,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许多国家的君主直接参加探险中的商业活动,比如,直接投资参股,从中分红。重商主义是16—18世纪许多西欧王朝的基本国策,该理论认为国家的富强与其积累金银的多少成正比,在贸易活动中卖多买少,由贸易顺差而产生金银的积累”结合所学得出加速了封建制度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据材料二“重商主义逐渐从‘重商’转向‘重工’,人们意识到商业的基础是生产,没有本国的生产基础,重商主义本身就不牢靠”结合所学得出重商主义向重视工业发展的结果是英法两国率先完成工业化。中国:据材料一“明朝的开海贸易仅限于漳州月港,而真正适于开展对外贸易的地区并未开放”结合所学得出直到19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始终处于顺差地位;但是没能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和社会转型。
18. 【答案】答案示例:西学东渐推动中国近代史学思潮的多元化。
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标志着进化论的诞生,梁启超将该理论与史学结合,推 动了“新史学思潮”的出现;新文化运动宣扬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科学精神得以传播,王国维主张“二重证据法”与胡适用科学的眼光审视中国旧有之学术,都推动了“新历史考证学”
思潮的诞生;十月革命后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李大钊将其与史学结合,从经济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郭沫若则从辩证唯物论的视角来研完中国古代社会,进一步推动了“唯物主义史学”思潮的发展。(以上答出 每位学者观点及时代背景可得15分,每位学者观点1分,时代背景3分)由此看出, 近代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也受到了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体现出时代的发展。(结论认识2分)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我们可以得知不同的史学思潮具有不同的观点主张:“新史学”主张历史应该叙述和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然后“求得其公理公例”,据此我们可以看出该主张受到了西方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新历史考证学”主张“二重证据法”,即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学习清代“朴学”的研究方法,因为二者都具有“科学”的精神,据此我们可以看出该主张受到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的影响;“唯物主义史学”主张“经济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据此我们看出该主张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论题定位为“西学东渐推动中国近代史学思潮的多元化”,在具体论述过程中,我们要着重阐释“该主张受到西方哪些思想的影响”,并且要做到史论结合,以使论述比较丰满,更有说服力;在论述的结尾,我们还要做一小结,其目的是照应论题,使结构更加完整,例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也受到了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体现出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