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2.65 KB
- 2021-04-19 发布
考点 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
1.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定义:对于函数
y
=
f
(
x
),把使①
f
(
x
)=0
的实数
x
叫做函数
y
=
f
(
x
)的零点.
(2)三个等价关系:方程
f
(
x
)=0有实数根
⇔
函数
y
=
f
(
x
)的图象与②
x
轴
有
交点
⇔
函数
y
=
f
(
x
)有③
零点
.
2.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
考点清单
注意 零点存在性定理只能判断函数在某区间上是否存在零点,并不能判
断零点的个数,但如果函数在区间上是单调函数,则该函数在区间上至多有
一个零点.
3.二分法
(1)对于区间[
a
,
b
]上连续不断的,且
f
(
a
)·
f
(
b
)<0的函数
y
=
f
(
x
),通过不断地把函
数
f
(
x
)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从而
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2)用二分法求函数
f
(
x
)零点近似值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区间[
a
,
b
],验证④
f
(
a
)·
f
(
b
)<0
,给定精确度ε;
第二步,求区间(
a
,
b
)的中点
c
;
第三步,计算
f
(
c
):
(i)若
f
(
c
)=0,则
c
就是函数的零点;
(ii)若
f
(
a
)·
f
(
c
)<0,则令
b
=
c
(此时零点
x
0
∈(
a
,
c
));
(iii)若
f
(
c
)·
f
(
b
)<0,则令
a
=
c
(此时零点
x
0
∈(
c
,
b
));
第四步,判断是否达到精确度ε,即若|
a
-
b
|<ε,则得到零点近似值
a
(或
b
);否则,
重复第二、三、四步.
考法一
函数零点的个数及所在区间的判断方法
知能拓展
例1
(1)方程log
3
x
+
x
=3的根所在的区间为
( )
A.(0,1) B.(1,2) C.(2,3) D.(3,4)
(2)设函数
y
=
x
3
与
y
=
的图象的交点为(
x
0
,
y
0
),若
x
0
∈(
n
,
n
+1),
n
∈N,则
x
0
所
在的区间是
.
解题导引
(1)解法一:利用零点存在性定理进行判断.
解法二:图象法.
(2)分别画出函数
y
=
x
3
与
y
=
的图象,利用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进行判断.
解析
(1)解法一:方程log
3
x
+
x
=3的根即是函数
f
(
x
)=log
3
x
+
x
-3的零点,由于
f
(2)=log
3
2+2-3=log
3
2-1<0,
f
(3)=log
3
3+3-3=1>0且函数
f
(
x
)在(0,+
∞
)上为单调
增函数,所以根据零点存在性定理知函数
f
(
x
)的零点所在区间为(2,3).即方
程log
3
x
+
x
=3的根所在区间为(2,3),故选C.
解法二:方程log
3
x
+
x
=3的根所在区间即是函数
y
1
=log
3
x
与
y
2
=3-
x
的图象交点
横坐标所在区间,两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知方程log
3
x
+
x
=3的根所在区间为(2,3).
(2)设
f
(
x
)=
x
3
-
,则
x
0
是函数
f
(
x
)的零点,在同一坐标系下画出函数
y
=
x
3
与
y
=
的图象如图所示.
因为
f
(1)=1-
=-1<0,
f
(2)=8-
=7>0,
所以
f
(1)
f
(2)<0,所以
x
0
∈(1,2).
答案
(1)C (2)(1,2)
方法总结
确定函数零点所在区间的方法
(1)解方程法:当对应方程
f
(
x
)=0易解时,可先解方程,然后再看求得的根是否
落在给定区间上.
(2)利用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首先看函数
y
=
f
(
x
)在区间[
a
,
b
]上的图象是否
连续,再看是否有
f
(
a
)·
f
(
b
)<0.若有,则函数
y
=
f
(
x
)在区间(
a
,
b
)内必有零点.
(3)数形结合法:通过画函数图象,观察图象与
x
轴在给定区间上是否有交点
来判断.
例2
(1)已知函数
y
=
f
(
x
)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且当
x
∈[-1,1]时,
f
(
x
)=2|
x
|-1,
则函数
F
(
x
)=
f
(
x
)-|lg
x
|的零点个数是
( )
A.9 B.10 C.11 D.18
(2)(2018安徽安庆二模,9)定义在R上的函数
f
(
x
)满足
f
(
x
)=
且
f
(
x
+1)=
f
(
x
-1),若
g
(
x
)=3-log
2
x
,则函数
F
(
x
)=
f
(
x
)-
g
(
x
)在(0,+
∞
)内的零点个数为( )
A.3 B.2 C.1 D.0
(3)函数
f
(
x
)=
的零点个数是
.
解题导引
(1)函数
F
(
x
)的零点个数就是函数
y
=
f
(
x
)与
y
=|lg
x
|图象交点的个
数,作出函数图象,结合图象确定零点的个数.
(2)
(3)画出函数的图象,结合图象确定零点的个数.
解析
(1)由
F
(
x
)=0得
f
(
x
)=|lg
x
|,所以函数
F
(
x
)=
f
(
x
)-|lg
x
|的零点个数就是函
数
y
=
f
(
x
)与
y
=|lg
x
|图象交点的个数.作出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当0<
x
≤
10时,有10个交点;当
x
>10时,|lg
x
|>1,所以此时函数
y
=
f
(
x
)与
y
=|lg
x
|
的图象无交点.故函数
F
(
x
)=
f
(
x
)-|lg
x
|的零点个数是10.
(2)由
f
(
x
+1)=
f
(
x
-1)知
f
(
x
)的周期是2,画出函数
f
(
x
)和
g
(
x
)的部分图象,如图所
示,由图象可知
f
(
x
)与
g
(
x
)的图象有2个交点,故
F
(
x
)在(0,+
∞
)内有2个零点.故
选B.
(3)当
x
>0时,作函数
y
=ln
x
和
y
=
x
2
-2
x
的图象,如图.
由图知,当
x
>0时,
f
(
x
)有2个零点;
当
x
≤
0时,由
f
(
x
)=0得
x
=-
.
综上,
f
(
x
)有3个零点.
答案
(1)B (2)B (3)3
方法总结
判断函数零点个数的常用方法
(1)解方程法:令
f
(
x
)=0,如果有解,则有几个不同的解就有几个零点.
(2)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利用该定理不仅要求函数图象在[
a
,
b
]上的图象连
续,且
f
(
a
)·
f
(
b
)<0,还必须结合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
性、对称性)才能确定函数有多少个零点.
(3)数形结合法:转化为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的个数问题,有几个交点就有
几个不同的零点.
考法二
函数零点性质的应用
例3
(1)已知函数
f
(
x
)=2
x
+
x
,
g
(
x
)=
x
-lo
x
,
h
(
x
)=log
2
x
-
(0<
x
<10)的零点分别
为
x
1
,
x
2
,
x
3
,则
x
1
,
x
2
,
x
3
的大小关系是
( )
A.
x
1
>
x
2
>
x
3
B.
x
2
>
x
1
>
x
3
C.
x
1
>
x
3
>
x
2
D.
x
3
>
x
2
>
x
1
(2)(2015天津,8,5分)已知函数
f
(
x
)=
函数
g
(
x
)=
b
-
f
(2-
x
),其中
b
∈R.
若函数
y
=
f
(
x
)-
g
(
x
)恰有4个零点,则
b
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3)(2015北京高考改编)设函数
f
(
x
)=
若
f
(
x
)恰有2个零点,则
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
解题导引
(1)分别作出函数
y
=2
x
,
y
=-
x
,
y
=
x
,
y
=lo
x
,
y
=log
2
x
,
y
=
的图象,结
合图象确定
x
1
,
x
2
,
x
3
的大小关系.
(2)
(3)根据题意,对
a
进行分类讨论,根据零点个数确定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解析
(1)由
f
(
x
)=2
x
+
x
=0,
g
(
x
)=
x
-lo
x
=0,
h
(
x
)=log
2
x
-
=0得2
x
=-
x
,
x
=lo
x
,log
2
x
=
.
在坐标系中分别作出
y
=2
x
,
y
=-
x
,
y
=
x
,
y
=lo
x
,
y
=log
2
x
,
y
=
的图象,如图.
由图可知
x
1
<
x
2
<
x
3
.
(2)
f
(
x
)-
g
(
x
)=0,即
b
=
f
(
x
)+
f
(2-
x
),函数
y
=
f
(
x
)-
g
(
x
)有4个零点,可转化为直线
y
=
b
与
y
=
f
(
x
)+
f
(2-
x
)的图象有4个不同的交点.
又
y
=
f
(
x
)+
f
(2-
x
)=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分别画出直线
y
=
b
与
y
=
f
(
x
)+
f
(2-
x
)的图象(如图),可得
<
b
<2,故选D.
(3)若
a
>0,当
x
<1,
f
(
x
)=2
x
-
a
恰有一个零点log
2
a
时,有
解得
≤
a
<1;
当
x
<1,
f
(
x
)=2
x
-
a
无零点时,有
解得
a
≥
2.若
a
≤
0,当
x
<1时,
f
(
x
)无零点;
当
x
≥
1时,由题意知应恰有两个零点,所以
无解.综上,
≤
a
<1或
a
≥
2.
答案
(1)D (2)D (3)
≤
a
<1或
a
≥
2
方法总结
零点性质的应用
已知函数有零点(方程有根)求参数的值或取值范围常用的方法和思路:
(1)直接法:直接根据题设条件构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组),再通过解不等式
(组)确定参数范围;
(2)分离参数法:先将参数分离,转化成求函数最值问题加以解决;
(3)数形结合法:先对解析式变形,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
象,然后数形结合进行求解.
相关文档
- 【英语】2019届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2021-04-19 23:33:214页
- 2020届北师大版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三2021-04-19 23:00:4310页
- 【数学】2021届新高考一轮复习北师2021-04-19 20:45:2318页
- 【生物】2021届新高考一轮复习人教2021-04-19 20:13:568页
- 2021届新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第18讲2021-04-19 20:06:2410页
- 高考一轮复习随堂练习力的合成与分2021-04-19 19:50:388页
- 【数学】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北师大2021-04-19 19:22:2214页
- 高考一轮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2021-04-19 18:55:074页
- 2018届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单元2021-04-19 18:39:1832页
- 2018届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五132021-04-19 16:24:0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