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8.13 KB
- 2021-04-19 发布
第二专题 古代中国的经济
-
2
-
专题知识
•
理脉络
高考真题
•
导方向
-
3
-
专题知识
•
理脉络
高考真题
•
导方向
-
4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与影响
-
5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影响
①
政治方面
,
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②
政策方面
,
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③
科技方面
,
小农经济的发展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④
文学方面
,
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
-
6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与
特点
-
7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
8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特点
①
技术先进
:
历史悠久、分工精细
,
长期领先于世界
②
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
: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式
③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
从西周到明朝前期
,
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要地位
④
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
明朝中后期
,
出现
“
机户出资
,
机工出力
”“
计日受值
”
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
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
9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三、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商品经济
-
10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例题
(2015
天津文综
,1)“
其制两柄上弯
,
高可三尺
……
其所盛种粒
,
各下通足窍
,
仍旁挟两辕
,
可容一牛
,
用一人牵
,
傍一人执耧
,
且行且摇
,
种乃自下。
”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
-
11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分析推理
两柄
+
种粒
+
足窍
+
两辕
+
种乃自下
→
播种工具
→
耧车。
精准解答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根据材料
“
所盛种粒
,
各下通足窍
”,
可知该农具为播种工具。
A
项为牛耕
,C
项为灌溉工具翻车
,D
项为曲辕犁
,
均排除。
B
项是播种工具耧车
,
符合题目要求
,
故选
B
项。
答案
:
B
-
12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以题说法
图画型选择题的特点与解题技巧
题型特点
:
图画型选择题是以历史图画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这类题目具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
,
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图画中历史信息、判断分析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一般有人物图、文物图、美术作品、照片、漫画等类型。
-
13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解题技巧
:
1
.
人物图类
:
解答此类试题
,
一是要平时多注意对教材中图片的掌握
,
二是要能够通过图片所体现的人物特点
,
去判定人物所处的时代
,
并联系其主要事迹
,
明确此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2
.
文物图类
:
解答此类试题
,
一是要通过图片的表象特征
,
来判定其所属的特定时间
;
二是要通过图片所表现的内容
,
来判定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特点
;
三是文物图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
要能通过图片本身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
准确推断当时的社会特征
,
把握其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在当时的用途及对当时社会发展所起过的作用
,
从图中推断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
14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3
.
漫画图类
:
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漫画的主题喻意。考生要能通过画面上的文字、人物形态、画面事物构成及相关事物的异同对比等
,
准确判读出其所含的真实信息
,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漫画反映的本质问题。
4
.
照片、美术类
:
照片、美术作品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
因而解答此类选择题
,
应注意根据图中信息或题干的提示
,
判断照片或美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
确定照片或美术作品的主题及体现的正确或者错误的方向
,
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判断备选项
,
得出符合题意的结论。
-
15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1
.(2010
天津文综
,1)
图
1
到图
2
的变化
,
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
A.
铁犁牛耕的出现
B
.
耕犁技术的成熟
C.
精耕细作的开始
D.
单位亩产量提高
解析
:
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
两幅图片反映的生产情况都是在此之后出现的
,
故
A
项错误
;
从
“
二牛抬杠
”
到曲辕犁
,
反映了犁耕技术的进步
,
故选
B
项
;
根据题干中的两幅图片判断不出精耕细作的开始和亩产量的变化
,
故
C
、
D
两项均错误。
B
-
16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2
.(2019
天津一中月考
)
明清时期
,
为解决外地经商困难
,
以地缘为纽带的
“
商帮
”
兴起
,
尤其以徽商、晋商等商帮最为著名
,
他们在各都市建立
“
会馆
”,
从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
A.
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B.
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C.
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D.
重农抑商政策加强
B
解析
:
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
跨区域贸易的繁荣推动了商帮和会馆的出现
,
故
B
项符合题意。
A
、
C
、
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
17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1
.
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大陆的重要贸易通道。
2
.
唐宋以后
,
海上贸易兴盛。出口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官府设市舶司
,
掌管对外贸易。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3
.
明清时期
,
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
,
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
18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二、古代中国的货币与契约
1
.
古代中国的货币
(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
,
商朝就用贝作为货币。
(2)
先秦时期
,
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
:
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等。
(3)
秦统一全国后
,
中国货币主要以环钱为主要形制。
(4)
随着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
,
商业活动更加频繁
,
金、银、铜、铁等金属货币逐渐成为主要货币。
(5)
到北宋
,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交子。
(6)
到明朝
,
白银成了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
19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2
.
古代中国的契约
(1)
商周时期就产生了契约。
(2)
汉朝后
,
凡涉及买卖、典当、租赁、借贷、赠送、赔偿、合伙等财产关系
,
以及收养、雇佣、立嗣、买卖人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
,
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3)
唐宋以后
,
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
20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三、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
.
经济政策
-
21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2
.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表现
(1)
统治者反复强调以农业为本
,
商业为末
,
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
在土地问题上
,
很多王朝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
,
防止农民大量破产
,
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
强化户籍管理
,
限制人口流动。
(4)
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
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
22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例题
(2019
天津文综
,2)
明朝嘉靖年间
,
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
“
集日寡而旷多
”,
每逢集日
,
便组织
“
歌舞剧戏之徒
,
各呈其技于要街
”,
结果
“
众且观且市
,
远近毕至
,
喧声沸腾
……
粟米丝麻布帛
,
禽而鸡鹜
,
兽而牛羊
,
食而鱼肉果菰
,
与夫南北水陆之产
,
可以供民生所需者
,
错然填街溢巷
”
。从史料可知
,
当时武城县
(
)
A.
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
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
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
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分析推理
歌舞剧戏
+
且观且市
+
各种的商品
→
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
23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精准解答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根据材料
“
组织
‘
歌舞剧戏之徒
,
各呈其技于要街
’
,
结果
‘
众且观且市
,
远近毕至
,
喧声沸腾
’
”,
可知文化与商业的结合推动了武城县的经济发展
,
故
B
项正确。根据材料
,
可知山西武城县本来就有农村集市
,
只是
“
日寡而旷多
”,
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举办的文化活动是县令为了改善集市冷清的局面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
不能说明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
故
C
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乡村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内容
,
只是强调了武城县集市繁荣的情况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
B
-
24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以题说法
材料情境型选择题的特点和解题技巧
题型特点
:
材料情境型选择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这类题目一般是创设具体的情境
,
要求考生分析所展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
该历史事件反映了哪些信息
,
从而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这就需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
从整体上把握相关知识。
-
25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解题技巧
:
解答材料情境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将题目中的情境简单化
,
运用思维转换方法
,
将特殊问题转换成一般问题进行思考
,
或者将一般问题转换为特殊问题进行思考。这类选择题的一般解答步骤是
:
1
.
抓住时间界限。无论该题的选项如何变幻莫测
,
都要紧紧抓住时间界限。在这个时间范围内的可能正确
,
不在这个时间范围内的肯定不正确。
2
.
抓住区域界限。无论选项多么具有迷惑性
,
都要考虑选项的表述是否符合这一区域的实际和题目要求。
3
.
回归教材。选定符合材料细节限定的史实
,
确定答案。
-
26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1
.(2016
天津文综
,4)
除四大发明外
,
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
,
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
,
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
“
中国苹果
”
。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
)
A.
中国
商人
B
.
阿拉伯人
C.
马可
·
波罗等
欧洲人
D
.
奥斯曼人
B
解析
:
本题考查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基本上是在
13—14
世纪传入欧洲的
,
其中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被誉为
“
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
因此与四大发明同时期传到欧洲去的东西
,
主要是通过阿拉伯人完成的
,
故选
B
项。此时中国与欧洲没有建立起直接的商业往来
,
中国商人难以充当此角色
,
奥斯曼帝国阻断了东西方传统商路
,
马可
·
波罗撰写了有关东方的见闻录
,
没有技术、物种的传播
,
故可排除
A
、
C
、
D
三项。
-
27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2
.(2019
课标全国
Ⅰ
,27)
明中后期
,
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
,
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
,
沿运河运至江南
,
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
A.
交通方式的
变革
B
.
土地制度的调整
C.
货币制度的
改变
D
.
地区经济的差异
D
解析
:
本题考查明朝经济的区域专业化现象。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山东东昌府这一棉花产区与江南棉布生产区之间的区域合作关系
,
反映的是农业种植和手工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现象
,
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地区经济优势及发展水平的差异
,
故
D
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运河运输在隋朝就已经出现
,
不属于交通方式的变革
,
故
A
项错误
;
题干材料中未涉及土地制度和货币制度的调整与改变
,
故
B
、
C
两项错误。
-
28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3
.(2019
课标全国
Ⅱ
,27)
研究表明
,
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
,
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
,
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
,
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
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C
解析
: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题干材料对比了明清大商人的资本状况
,
说明清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高
,
商品经济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
故
C
项正确
;
明清时期
,
统治阶级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故
A
、
B
两项均不符合题意
;
材料主旨是明清大商人的资本状况
,
与白银普遍流通无关
,
故
D
项错误。
-
29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4
.(2017
江苏单科
,21)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
,
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
,
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
,
提高了粮食产量
,
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
,
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
5
两白银
,
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
,
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
,“
不产米
,
仰食四方
”
。当时商业很发达
,
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
,
徽州商人
“
藏镪
(
白银
)
有至百万者
”,
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
,
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
30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
,
民间海外贸易兴起
,
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
,
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
(1567
年
),
明朝政府开放海禁
,
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
,
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
,
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
,
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
,
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
31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归纳明朝海外贸易
“
一度活跃
”
的原因
,
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
32
-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参考答案
:
(1)
表现
:
经济作物大量种植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
商人资本雄厚
;
商帮
(
徽商、晋商
)
活跃。
(2)
原因
:
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
;
政府开放
(
放松
)
海禁
;
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
:
新航路开辟
;
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
(
贵金属
);
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
;
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
,
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
作用
: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
商业繁荣
);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
33
-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1
.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
,
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
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
是古代中国文明的经济基础。
2
.
古代中国纺织业、制瓷业和冶铸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
,
产品享誉海内外。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
官营手工业占有特殊地位。
3
.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
,
相辅相成。古代中国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
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4
.
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封建社会前期这一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清时期的
“
海禁
”
和
“
闭关锁国
”
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
34
-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明太祖的重农抑商思想
史料
洪武十九年
(
公元
1386
年
)
三月戊午
,(
明太祖
)
上谕户部臣曰
:“
善理财者不病民以利官
,
必生财以阜民。前代理财窃名之臣
,
皆罔知此道
,
谓生财裕国
,
惟事剥削蠹饵
,
穷锱铢之利
,
生事要功。如桑弘羊之商贩、杨炎之两税
,
自谓能尽理财之术
,
殊不知得财有限而伤民无穷。我国家赋税已有定制
,
樽节用度
,
自有余饶。减省徭役
,
使农不废耕
,
女不废织
,
厚本抑末
,
使游惰皆尽力田亩
,
则为者疾而食者寡
,
自然家给人足
,
积蓄富盛。尔户部政当究心
,
毋为聚敛以伤国体。
”
——
《明太祖宝训》卷三《理财》
结论
:
这段史料说明
,
明朝建立之初
,
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
,
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
,
重农抑商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