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8.00 KB
- 2021-04-19 发布
河北定州中学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
地理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左图 、图右 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
合所学知识,完 成 下列各 题。
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A. 在各海拔段中,海拔 1550~1700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B. 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 在各坡度段中,坡度 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D. 在各海拔段中,海拔 1250~1400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A. 塔里木盆地 B. 三江平原 C. 江南丘陵 D. 黄土高原
3.下列对于我国地理位置说法错误的是
A. 我国的最东端和最北端都位于黑龙江省辖区内
B. 我国地处东半球和北半球,有热带、亚热带和北温带
C. 我国海陆兼备的位置,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对外交往,且降水丰富利于农业生产
D.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印度洋北岸
4.动物研究人员经常为野生动物戴上一种特制的项圈,然后把它们放归大自然,以持
续追踪并了解动物的生活状况和活动范围。这种做法主要依靠的科学技术是( )
①RS ②GPS ③GIS ④GPRS 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下图中的民居外墙高大具有封闭性,可以防风沙;屋顶内倾,雨水向内流,寓意“肥水
不流外人田”;该民居最有可能分布在( )
A. 广东 B. 西藏 C. 山西 D. 新疆
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 海拔 B. 热量 C. 水分 D. 土壤
7.下列地理现象中,甲、乙两地共有的是( )
A. 广泛种植水稻 B. 雨热同期 C. 冬季河流结冰 D. 水运发达
8.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
A. 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 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C. 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D. 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读“某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对图中所示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处西风带,气候温和湿润,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B. 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荒漠带,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C. 全部为干旱区,自然带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 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径流年际变化大
10.图中 A 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
①太平洋 ②大西洋 ③北冰洋 ④印度洋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②③
11.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其最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
A. 光照 B. 水源
C. 地形 D. 土壤读
地理环境的差异会造成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活习惯、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陕西就有“陕西十
大怪”之说: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也是一道菜,泡馍大碗卖,板凳
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不装头上戴,唱戏大声吼起来。据此完成下面
小题。
12.由于陕西关中地区以种植________为主,才形成了“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的饮食
习惯( )
A. 玉米 B. 小麦
C. 大豆 D. 高粱
13.“帕帕不装头上戴”的主要原因是这里风沙大,在陕西冬春季节常刮( )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 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 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 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15.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6.甲、乙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
同因素是( )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尼罗河三角洲示意图 黄河三角洲示意图
17.对两地自然环境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两地气候类型相同 B. 两地河流的结冰期相同
C. 形成两地的外力作用相同 D. 两地植被景观相同
18.对两地社会经济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石油资源丰富 B. 人口均占本国的 20%左右,劳动力丰富
C. 均大面积种植棉花、水稻等农作物 D. 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相同
近年来,我国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建设迅速,这些特色小镇既有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旅
游等支撑未来发展的产业,又有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并注重产业、文化、旅
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据此并结合该省“首批特色小镇产业分类统
计表”完成下列各题。
[]
19.在该省首批 37 个特色小镇的产业类型中,所占比重超过 20%的是
A. 旅游产业 B. 高端装备制造 C. 信息经济产业 D. 历史经典产业
20.加强特色小镇的建设,有利于
①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②扩大中心城市的功能与绿地面积 ③产业集聚、升级与拉长产
业链 ④延缓人口老龄化与提高空气质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二、综合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7 世纪上半叶,唐朝的强盛重新让“丝绸之路”焕发活力,统一雪域高原的吐蕃则打通了
“食盐之路”。 西藏阿里因为地处南亚、中亚和青藏高原之间,成为“食盐之路”上的枢
纽。阿里地区有许多盐湖,湖岸自 然结晶了厚厚的食盐。当地牧民在春夏之交从盐湖边取
盐,用牛羊长途跋涉,驮运到外地换回需要的商品。 下图为“食盐之路”的一支(前往云
南),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分析牧民选择春夏之交到盐湖取盐的原因。
(2)分析当时运盐使用牛羊驮运,而不用驮车运的原因。
(3)推测藏北牧民用食盐换回的农产品种类。
22.读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西气东输工程最有利于解决我国的资源问题是( )
A.水资源紧张 B.资源浪费严重
C.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相协调 D.木材短缺
(2)西气东输中“西气"主要来源于 盆地。“东输”的终点是 (省级行政
区)。
(3)分析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1.A
2.D
3.D
4.C
5.C
6.B
7.B
8.D
9.B
10.D
11.A
12.B
13.D
14.C
15.A
16.C
17.C
18.A
19.A
20.B[]
21.(1)雨季未到,降水少;气温较低,积雪没 有融化;湖泊水位低,食盐丰富;取 盐后
天 气逐渐转暖,便于运输 (2)高寒气候,不能生长林木,缺少造车材料;道路不通,
行车不便;可在运盐的同时 进行 放牧,増加收益 (3)粮食、茶叶、水果、蔬菜
22.(1)C
(2)塔里木盆地 上海
(3)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
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