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50 KB
- 2021-04-19 发布
威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邹相华审题:李玉钦
一、 单选题(24个小题,每题2分,计48分)
1.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出现了三个分属不同背景的政治派别:代表平原地带氏族贵族利益的平原派;代表沿海地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海岸派;代表山地贫穷农牧民的山地派。梭伦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海岸派利益的是
A. 颁布“解负令”B. 划分四个选区C. 划分公民等级D. 设四百人会议
2.梭伦在改革中曾颁布法令,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这一措施
①必然遭到贵族的反对 ②得到了平民的大力拥护
③有利于限制贵族任意兼并土地 ④最终实现了雅典土地的平均分配
A. ①②④B.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
3.商鞅改革和梭伦改革都发生在人类的“轴心时代”,两次改革的目标和内容都有着本质区别,这就决定了其在制度法理、公民资格、政治参与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这两次改革
A. 确立了东西方政治传统的基调B. 对于贵族特权的态度截然相反
C. 都缩小了政治参与群体的规模D. 差异源于两人思想意识的差别
4.在雅典公民大会上,公民可将其认为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物名字写在陶片上。如果某人得票超过半数,就会被放逐国外十年。此制度开创于
A. 梭伦执政时期B. 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C. 查理一世执政时期D. 拿破仑执政时期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A. ①B. ①②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
6.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
A. 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 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
C. 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D. 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
7.观察下列图片,它们共同反映了
A. 鲜卑政权的封建化B. 北方社会经济的繁荣C. 北方民族融合趋势D. 门阀士族腐朽生活
8.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 改革措施行之有效B.顺应历史发展潮流C.掌握最高权力D. 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9.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争议最大的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均输法 ④市易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0.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这是因为。
A. 赵匡胤是后周统兵大将B. 先易后难,经济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复杂
C. 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D. 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
11.北宋时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 官僚占有大量土地B. 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
C.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D.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12.卡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观点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思想B. 封建社会等级思想
C. 封建制度解体D. 封建贵族世袭思想
13.14—16世纪,西欧天主教会受到挑战的主要表现有
①封建生产方式的瓦解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资产阶级新贵族不满教会的盘剥
③封建统治者希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④文艺复兴运动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和禁欲说教
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14.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所体现的是
A. 加尔文教对许多国家产生重大影响B. 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C. 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D. 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15.穆罕默德·阿里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最大的不同是
A.性质不同 B.领导力量不同C.背景不同 D.结果不同
1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创办了军事工业 B.都彻底改革了政治体制
C.都建立了新式海军 D.都创办了民用工业
17.日俄之所以会通过自上而下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因为
①两国封建势力都较为强大②两国都没有出现革命形势
③两国资本主义都较弱④两国统治者都把发展资本主义放在首位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①④
18.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近代化进程,这主要表现在
①加剧了农村社会分化及商品经济发展②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
③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④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
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
19.1861年,俄国开始改革,美国爆发内战。这两个相距遥远的历史事件的相似任务是
A. 解决资金不足问题B. 力争废除关税壁垒C. 实现国内市场统一D. 解决自由劳动力问题
20.日本明治维新后较之明治维新前的变化有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②由半割据状态转变为中央集权国家
③封建社会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取代④资本主义文明完全取代了封建文明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
21.19世纪80年代,日本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①政府的扶植②政府“示范”企业的影响③追求利润④广阔海外市场的刺激
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
22.明治时期,日本外相井上馨认为:“只有实现西欧化,我国才能同西方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独立、富裕起来。”与此观点不符合的是
A. 殖产兴业B. 文明开化C. 废藩置县D. 自由择业
23.与欧美相比,日本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
①由国家主导进行②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完成
③国营企业比例不断增大④基本清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24.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 中国的封建顽固势力相当强大B.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日趋成熟
C. 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D.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25分)材料一:对于如何提拔人才、选取人才,王安不提出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人才观。其中的“养之”,即优待和载培人才。“饶之以财,约之以礼,或之以法”。……“任之”,即任用人才。任用之道,关键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德。
——武玉环《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人》
材料二: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文的《大学幸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就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教学与自热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技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校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术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养之”和“任之”的特点(4分),实施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8分)
(4)练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与改革关系的认识。(3分)
26.(12分)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 (6分)
27.(15分)
维新志士们力图通过变法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其政治实践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包括危及满族八旗特权在内的改革,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除了皇帝外所有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越来越多的汉人感到,他们的前途在于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简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4分)并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举措说明戊戌变法的“激进”。 (3分)
(2)根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深远影响,(4分)谈谈你对政治改革基本策略的认识。(4分)
班级姓名考号
威中2019届第四期期中考试历史答题卷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计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25、(25分)
①特点:“养之”:
“任之”:
目的:
②主要内容:
③变化:内容方面:
对象方面:
④关系:
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计52分)
26、(12分)
①影响:
②原因:
认识:
27、(15分)
①主要原因:
激进举措:
②深远影响:
认识改革策略:
高2019届半期考试历史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D
A
B
D
B
C
B
A
C
D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C
A
B
C
B
D
B
A
C
A
D
一、单选题(24个小题,每题2分,计48分)
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25分)
(1)特点:“养之”既鼓励(或优待)又约束。(2分)
“任之”既强调才又强调德。(2分)
目的:为变法培养人才、制造舆论。(4分)
(2)内容:扩大大学自主权;鼓励社会与私人办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6分)
(3)变化:内容方面:由儒家经典到科学技术。(4分)
对象方面:由“士人教育”到国民教育。(4分)
(4)改革推动教育,教育服务改革。(3分)
26.(12分)
(1)影响: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旧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6分)
(2)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持。(4分)
认识: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进步,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2分)
27.(15分)
(1)主要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改革者心态急于求成;变法策略过于激进。(4分)
说明: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废除八股取士;取消旗人特权。(3分)
(2)影响:满汉分裂扩大;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4分)
认识:政治改革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策略;政治改革要保持社会稳定,减少阻力。(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