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7.50 KB
- 2021-04-19 发布
阶段质量测评(一)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地球的宇宙环境 1,2,3,4,5,6,7,8,9,10,26,27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11,12,13,14,15,16,28
地球的圈层结构 17,18,19,20,21,22,29
判别地理方向 23,24,25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 年 7 月 22 日,印度成功发射“月船 2 号”月球探测器。8 月 20 日,“月
船 2 号”探测器在火箭助推器的助力下,进入月球轨道,开始绕月飞行。9 月 7 日
凌晨,“月船 2 号”距月球 2.1 千米时失联。下图为“月船 2 号”运行轨道示意图。
据此完成 1~2 题。
1.(综合思维)对“月船 2 号”身份准确的定位是( )
A.人造天体 B.地球的人造卫星
C.天然卫星 D.太阳系中的行星
答案 A
解析 结合“月船 2 号”运行轨迹可知,“月船 2 号”是月球的卫星,属于人
造天体。
2.(综合思维)比图中天体系统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
A.可观测宇宙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太阳系
答案 D
解析 图中甲、乙分别是地球、月球,属于地月系,比地月系高一级的天体
系统是太阳系。
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 3~4 题。
3.(综合思维)图中八大行星( )
A.公转周期相同 B.结构特征相同
C.公转方向不同 D.公转轨道共面
答案 D
解析 图中八大行星公转周期不同;结构特征不同,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
远日行星;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公转轨道基本共面。
4.(综合思维)与地球相比,甲行星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是( )
①没有液态水 ②表面平均温度较高 ③质量体积太小 ④没有适合呼吸的
空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甲行星为金星。金星距离太阳较近,表面平均温度较高,
没有液态水;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空气;质量体积与地球接近。
赫罗图(下图)是恒星的光谱类型与光度关系示意图,纵轴是光度与绝对星等,
横轴是恒星的表面温度,其中太阳光度为 1。据此完成 5~6 题。
5.(综合思维)①②③④表示太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结合赫罗图纵轴是光度与绝对星等,横轴是恒星的表面温度,纵坐标
为光度。据材料可知,太阳光度为 1,读图可知,②为太阳。
6.(综合思维)据图判断,太阳表面温度约为( )
A.4 000 K B.10 000 K
C.6 000 K D.3 000 K
答案 C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②为太阳,对应横坐标判读太阳表面温度为 6 000
K。
下图是我国 30°N 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回答 7~9 题。
7.(区域认知)四地中,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最大的两地是( )
A.甲地与乙地 B.甲地与丙地
C.丙地与丁地 D.乙地与丙地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四地,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丙地年太阳辐射总
量最少,故 B 项正确。
8.(地理实践力)由图可知,最适宜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地点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 A
解析 太阳能发电站应建在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图示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大,
最适宜修建太阳能发电站,故 A 项正确。
9.(综合思维)造成丙地比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地形 ②河流 ③降水 ④纬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甲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年太阳辐射总量多;丙地
位于四川盆地,地势较低,降水较多,年太阳辐射总量少。
“金乌”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的神鸟。古籍《毛诗》曰:乌在日中,从天,
以昭孝也。右图示意汉代石刻“日中足乌”。据此完成 10~11 题。
10.(综合思维)古代中国人对“金乌”的想象,可能源自人们所看到的某一种
太阳活动,其最有可能是( )
A.太阳黑子 B.耀斑
C.日珥 D.太阳风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乌在日中”可知,古人观察到的应该是太阳上存在的黑色
斑点,并将其想象成黑色的乌鸦,太阳的光球层会产生黑子这种太阳活动,其表
现为温度比周边区域低而显黑色,A 项正确。
11.(综合思维)科学研究表明,鸟类起源于距今 1.5 亿年前,这个时间属于地
质历史时期的( )
A.新生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前寒武纪
答案 C
解析 新生代出现时间为距今约 6 600 万年前至今;中生代持续时间为距今约
2 亿 5 200 万年至 6 600 万年之间;古生代为距今约 5 亿 4 200 万年至 2 亿 5 200 万
年之间;前寒武纪距今较古生代更为遥远。鸟类起源于 1.5 亿年前属于中生代,C
项正确。
地球的年龄约为 46 亿年。根据地质年代的结构,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前寒武纪、
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据此完成 12~13 题。
12.(综合思维)关于第四纪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B.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C.出现了高级智慧生物
D.蕨类植物高度繁荣
答案 C
解析 早古生代,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新生
代出现了高级智慧生物——人类;晚古生代蕨类植物高度繁荣。
13.(综合思维)地球历史上两次重要的造煤时期是( )
A.古生代前期和古生代后期
B.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
C.古生代前期和新生代
D.中生代和新生代
答案 B
解析 两次重要的造煤时期:一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纪和二叠纪,二是中生
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
地球处于不断地演化中,不同时期代表性的动植物种类不同,不同时期地表
形态不同。据此完成 14~16 题。
14.(综合思维)恐龙灭绝发生在( )
A.中生代末期 B.新生代末期
C.中生代中期 D.古生代中期
答案 A
解析 恐龙灭绝发生在中生代末期。
15.(综合思维)下列关于生物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晚古生代是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
B.中生代裸子植物繁荣
C.中生代出现了人类
D.新生代出现了鸟类
答案 B
解析 早古生代是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中生代裸子植物繁荣;新生代出
现了人类;中生代出现了鸟类。
16.(综合思维)目前地球上的高大山脉主要出现在(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答案 D
解析 目前地球上的高大山脉主要出现在新生代。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 17~18 题。
17.(综合思维)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 )
A.5 千米处 B.17 千米处
C.33 千米处 D.2 900 千米处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 5 千米深处突然变大,说明地下 5 千
米左右存在不连续面,最可能是莫霍面,A 项正确。
18.(区域认知)该地可能位于( )
A.四川盆地 B.青藏高原
C.南极点 D.太平洋
答案 D
解析 该地的莫霍面在地下 5 千米处,说明该地地壳较薄,最可能是洋壳,
所以可能是太平洋,D 项正确。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 19~20 题。
19.(综合思维)有关图中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主要成分为氧和氮
B.②圈层为水圈
C.③圈层属于岩石圈
D.①圈层的物质组成为液态
答案 A
解析 ①圈层为大气圈,属于地球外部圈层,主要成分为氧和氮;②圈层属
于岩石圈;③圈层属于软流层,不属于岩石圈。
20.(综合思维)有关④⑤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④⑤圈层与地幔的分界为莫霍面
B.横波能通过④圈层
C.④圈层温度高,⑤圈层压力小
D.⑤圈层的温度高,密度大
答案 D
解析 地核以古登堡面与地幔分界;④圈层为外核,可能为液态,横波不能
通过;⑤圈层为内核,内核和外核的温度很高,密度和压力都很大。
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被誉为九寨沟“五绝”。读九寨沟景色图,
回答 21~22 题。
21.(区域认知)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 个 B.3 个
C.4 个 D.5 个
答案 C
解析 图中翠海指的湖泊,属于水圈。叠瀑水流从陡崖上落下,有岩石圈。
彩林是生物圈,地球上近地面有大气圈。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4
个,C 项正确。
22.(区域认知)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答案 C
解析 自然界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
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树木花草,C 项正确。
华北地区某同学根据手表定向方法,把手表摆平放在手上,位置摆放如图所
示。据图回答 23~25 题。
23.(地理实践力)图中所指时间是( )
A.4:40 B.16:40
C.7:22 D.19:22
答案 B
解析 需要正确认识机械表盘面信息。因为是白天,我国华北地区不存在 4:
40 之前日出的现象,所以只能是下午的时间,B 项正确。
24.(地理实践力)此时太阳位于该同学的( )
A.正南方 B.正北方
C.东南方 D.西南方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手表定向方法,时针指向太阳,时针与表盘上“12”的锐角角平分线
外延方向为南方,见下图。所以太阳位于正南方的西侧约 60°,为西南方,D 项正
确。
25.(地理实践力)图中 M 方向是( )
A.正北方 B.正南方
C.东南方 D.西南方
答案 C
解析 M 方向位于正南的偏东侧约 60°,是东南方,C 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 4 题,共 50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截至 2017 年 3 月 27 日,美国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已绕火
星飞行 5 万圈。MRO 抵达火星轨道已经 11 年,这个航天器目前状态良好。据研
究,火星上有水存在的痕迹。
材料二 金星、地球和火星的主要数据。
金星 地球 火星
轨道半径(天文单位) 0.720 1.000 1.524
公转周期 225 天 1 年 1.9 年
自转周期 243 天 23 时 56 分 24 时 37 分
相对质量(地球=1) 0.82 1.00 0.11
相对体积(地球=1) 0.86 1.00 0.15
平均温度(固体表面) 480 ℃ 32 ℃ -23 ℃
大气主要成分 CO2、N2 N2、O2 CO2、N2
(1)按天体的基本类型划分,金星、地球和火星都属于________星;三者所在
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________。(2 分)
(2)从结构特征看,金星、地球和火星属于________行星。(1 分)
(3)根据数据推测,金星、地球和火星三颗天体中,表面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
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4)根据上表数据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分析比较移居金星和火星
的利弊条件,并完成下表。(4 分)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金星 质量、体积与地球接近 共性:缺乏
②________
________
温度高
火星
①________与地球接近;平
均温度与地球差别不大
③_______小
④_______小
(5)人类对火星的探测情有独钟,为什么?(5 分)
答案 (1)行 太阳系
(2)类地
(3)金星 金星是三颗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4)①自转周期 ②生命呼吸所需的 O2 ③质量
④体积
(5)火星的体积、质量适中,有大气层;表面温度较为适宜;八大行星中与地
球环境最相近的行星;火星上有水存在的痕迹,有存在生命的可能等。(答案合理
即可)
解析 第(1)题,金星、地球和火星都属于行星,它们所在的最低一级天体系
统是太阳系。第(2)题,读表可知,金星、地球和火星在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
方面相似,属于类地行星。第(3)题,金星是三颗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其大气成
分又主要是二氧化碳,所以其温室效应最显著。第(4)题,金星和火星同为类地行
星,根据行星质量、体积的大小,自转与公转周期等对地理要素的影响来分析表
中行星移居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第(5)题,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分析即可。
27.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7 分)
材料一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
材料二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
(1)由材料一分析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大致的分布规律。(4 分)
(2)全球太阳辐射总量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从________向________递减。(2 分)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举例说明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8 分)
(4)撒哈拉地区太阳辐射强,主要原因是什么?(3 分)
答案 (1)西部多,东部少;北方多,南方少。内蒙古西部和青藏地区最多,
四川盆地最少。
(2)低纬 高纬
(3)青藏地区太阳辐射多,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海拔);四川盆地太阳辐射少,
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天气);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辐射多,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天
气);低纬地区太阳辐射多,高纬地区太阳辐射少,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太阳高度)
等。
(4)纬度低,太阳高度大;降水稀少,多晴天。
解析 第(1)题,叙述分布规律要说明数值递减的方向和极值区。第(2)题,据
图可知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第(3)题,首先说明某地太阳辐射强弱,再
说明影响其强弱的主要因素。第(4)题,撒哈拉地区纬度低,降水少,故太阳辐射
强。
2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 分)
(1)生命起源于前寒武纪,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生物是________,之后出现了
________。前寒武纪末期________生物出现。(3 分)
(2)古生代末期,大陆汇聚,________古陆轮廓初现。(1 分)
(3)简述海洋动物向陆地动物进化的过程,并说明进化的理由。(4 分)
(4)指出两个主要的成煤时期,简要说明当时的地球环境特征。(4 分)
答案 (1)细菌 蓝绿藻 多细胞
(2)盘古
(3)过程:海洋动物先进化为两栖动物,再进化为陆地爬行动物。
理由:海洋面积缩小,陆地面积扩大;气候变得干旱,水资源短缺。
(4)古生代和中生代。地球处于温暖湿润时期。
解析 第(1)题,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细菌,之后海洋中出现了蓝绿藻,
前寒武纪末期出现多细胞生物。第(2)题,古生代末期,盘古古陆轮廊形成。第(3)
题,受海陆面积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动物由海洋向陆地进化。第(4)题,温暖湿润
的环境,有利于森林的生长,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森林被埋藏于地下,逐渐演变
成煤。
29.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7 分)
(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
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3 分)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厚,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薄。
(2 分)
(3)④是________面。(1 分)
(4)③是________。(1 分)
答案 (1)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2)陆地 海洋
(3)莫霍
(4)地幔
解析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
壳、地幔、地核,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壳和地幔的分界是莫霍面。
相关文档
- 2020高中数学 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 2021-04-19 20:30:183页
- 高中数学必修5:3_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2021-04-19 20:27:424页
- 2020版高中物理课时分层作业6气体2021-04-19 20:26:266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课神奇2021-04-19 20:25:4432页
- 【精品】2020年高中德育工作计划_2021-04-19 20:25:0810页
- 高中生物: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021-04-19 20:24:265页
- 2020高中化学 第四章 化学与自然资2021-04-19 20:23:412页
- 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3_2_1直线的点斜2021-04-19 20:23:173页
-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成长如蜕2021-04-19 20:21:4415页
-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四(课件)第二章 2021-04-19 20:20:0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