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1.00 KB
- 2021-04-19 发布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钱乘旦先生认为,英国最符合“统一民族国家——建立专制王权——克服专制王权”这一进入现代化的常规路径,走得是最顺利的。英国在“克服专制王权”这一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一步是( )
A.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 B.两党制的形成
C.“光荣革命”的胜利 D.《权利法案》的颁布
2、一位政治家在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时曾指出:“毫无疑问,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他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其意在肯定1787年宪法( )
A.条文与体系的完备性 B.所蕴含的原则与精神
C.各项内容具有前瞻性 D.实践不受时代而调整
3、有人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治态度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这种平衡表现为( )
A.实行总统制,总统可以解散参议院
B.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
C.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
D.共和派和君主派在国民议会中力量相当
4、德国和美国都是联邦制国家,但两种联邦有所不同,美国的各个州,更像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自主性比较强,中央政府并不干涉各州的内部事务。德国的联邦不像美国的那样“自由”,中央权力更大。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统一或者建国的方式差别较大。在这方面与美国比较,德国的突出特点是( )
A.采用武装斗争的形式 B.各州平等联合进行
C.内部联合与外圆结合 D.由一个邦进行主导
5、下图是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塑造的一尊林则徐夫妇蜡像。关于英国人塑造蜡像原因,清政府驻英副使刘锡鸿参观后认为英国人非常敬重林则徐“忠正勇毅,不以苟且图息肩”
的品格;王韬认为大清帝国钦差大臣林则徐放在蜡像馆门旁显眼处,竟然成了一个门卫!感到莫大耻辱。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刘锡鸿站在清政府立场上看问题,不足为信
B.王韬观点受封建思想影响较大,缺乏现代气息
C.历史本就“横看成岭侧成峰”,任由后人评说
D.评价历史易受研究角度的影响,有一定主观性
6、 “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场战争(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
C.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7、1912年1月1号,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文实遵之……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誓词表明孙中山( )
①坚决推翻专制政府,建立民国②明确反对帝国主义③不贪恋总统职位④追求民族振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准资产阶级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声。这一观点提出的主要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 )
A.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近代时期
B.建立起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C.客观上担负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D.最早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9、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10、毛泽东指出:“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
B.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D. 新三民主义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实现
11、有学者认为,同为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农民阶级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却比义和团运动更好地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其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国( )
A.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B.沉重的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D.在中国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2、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雾,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与这次战争有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D.列强侵略方式均以资本输出为主
14、有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其中“第一次历史巨变”是指( )
A. 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
B. 由民主共和走向社会主义
C.由愚昧、专制走向民主、科学
D.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15、马克思对巴黎公社在反腐败方面的作用表示欢欣鼓舞,他认为,巴黎公社为了消除“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所引起的腐败,采取了可靠的办法,“能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这个办法是( )
A.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B.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建立了自己的司法机构
C.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一个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
D.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16、下表整理自<<试析十月革命胜利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文,反映的是俄、德、美三国在一千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中,工人占国家全部工厂工人数的比重情况。材料意在说明十月革命使( )
国家
俄
德
美
年份
1902
1907
1909
比重
47.8%
15%
17%
A.俄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国际工人阶级走向联合
C.俄国无产阶级战斗力增强 D.国际工人运动走向高潮
17、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准备实施的措施大部分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这些经验不包括( )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民主选举人民代表
C.实行土地国有政策 D.建立新的国家机器
18、陈晓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一致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一致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一致
19、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太行山上》在描述“太原会战”这一历史事件时,有这样的场景: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其中115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北口的敌军交通线;120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的交通线;129师陈锡联部偷袭了阳明堡飞机场,从而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这说明( )
A.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B.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C.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的主力 D.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20、“它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厄运,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材料观点( )
A.认为国民党军队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B.否认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C.没有看到抗战胜利对民族自信心的影响
D.肯定了全民族的抗战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21、“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
A.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22、下列中国革命的圣地与取得的重大成就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井冈山 ②遵义会议会址 ③延安 ④西柏坡
A.①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②中共找到了革命的新路:工农武装割据
C.③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D.④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方针
23、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经说过: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24、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50万个村庄一样,你们很快就要通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这个“窗口”是指( )
A.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B.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
C.直接选举制度全面推行 D.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
第二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 材料解析 (25题18分,26题19分,27题15分,共52分)
25.(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材料二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一一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1)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8分)
(2)指出材料一中图二、图四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地位。(4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2分)
26. (19分)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10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演变成了光耀千秋的“五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踏上振兴中华民族的奋斗征程。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0 万,增至战后的200 万……文化斗争是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1915 年9
月,《新青年》杂志的出版,标志着彻底反封建文化运动的开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积极传播者。1918 年11 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的爱国民主运动推向了高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二 读下图
材料三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1919年5月,而是贯穿在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五四运动和由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使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004年5月4日,在全国举行了“继承五四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18岁成人宣誓仪式,中学生们庄重宣誓:“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完善人格,强健体魄,为中华民族的富强、民主和文明,艰苦创业,奋斗终生!” ——综合新华网信息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写出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取得的初步成果。(11分)
(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五四运动在中国文明演进历程中的历史作用。 (8分)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1927年4月“五大”时的党员成分
党员总数57 967名
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
军人
中小商人
其他
所占比例(%)
50.8
18.7
19.1
3.1
0.5
7.8
1928——1930年工人党员占全体党员比例的变化
党员总数130 194名
1928年6月
1929年
1930年7月
1930年9月
工人所占比例(%)
10.9
7
5.5
1.6
农民所占比例(%)
76.6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构成的特点。这一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7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构成的变化及原因。(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