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50 KB
- 2021-04-19 发布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2020年1月
一、选择题
1.明初规定“诸王临国中,无得至京”;清初命令“亲王无故出京师六十里,罪与百官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封土授爵违背历史潮流
B. 顺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C. 明清亲王权力剥夺殆尽
D. 皇室内部矛盾得以解决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诸王临国中,无得至京”是指严禁诸侯王来京城,“亲王无故出京师六十里,罪与百官同”是指严禁亲王离开京城;无论明初还是清初,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B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封土授爵违背历史潮流,排除A。题干强调严格限制亲王权力,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题干信息无法体现皇室内部矛盾,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 需要大量劳力
B. 适时增加肥力
C. 善于积累经验
D. 提倡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可知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体现出精耕细作的生产特征,因此D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劳力;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明末清初,学者余起霞说:“吾乡习尚日异月新,余幼时见亲朋宴集,所用不过宋碗,其品或四或六,其味亦只鱼虾鸡豕……自后,宋碗变为宫碗,宫碗又变为冰盘,冰盘又变为五簋十景九云锣。其中所陈,穷极水陆。一席所费,可作贫家终岁需矣。”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 民间手工业部门生产日益发达 B. 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奢侈风尚盛行
C. 奢侈性消费导致社会走向贫困 D. 社会习俗逾越礼制现象日趋普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明末清初时期,民间招待亲朋的家宴,从原来使用“宋碗,其品或四或六,其味亦只鱼虾鸡豕”,发展到使用“宫碗”、“冰盘”,“五簋十景九云锣”,“一席所费,可作贫家终岁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奢侈风尚盛行起来,B选项符合题意。家宴使用的碗碟食物增加与手工业部门生产发达不符,A选项错误。招待亲友使用的餐具和食物越来越讲究,不能说明社会“走向贫穷”,C项错误;家宴使用的器物食品增加不能说明“逾越礼制现象日趋普遍”,D选项错误。
4.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它)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这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
A. 重视实用
B. 尊重自然
C. 领先世界
D. 注重创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材料“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可知,表明我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故A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视实用的特点,没有体现尊重自然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的特点,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的特点,没有体现其注重创新的特点,故D选项错误。
5.我国的佣书业是指写本时代图书文献再生产和出版的行业,它是以社会上一个贫穷的、有文化的群体为主力军,受雇为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以此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业,它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六朝,至唐代逐渐式微。我国佣书业式微的主要原因是
A. 造纸术的发明
B.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答案】B
【解析】佣书业是我国古代受雇为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的行业,唐朝雕版印刷的发明,使佣书业逐渐式微,故B正确;造纸术发明于西汉,无法说明直到唐代佣书业逐渐式微的原因,排除A;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佣书业逐渐式微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北宋发明活字印刷术,时间不符合“唐代”,排除D。
6.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材料反映出佛教( )
A. 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 被改造成为正统思想
C. 发展过程日益本土化 D. 获得统治者大力支持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可知当时佛教主动融合了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体现佛教吸收传统儒家思想以提高自身地位的本土化现象,故C项符合题意;儒佛两教主张不尽相同,故“趋同”说法错误,A不符合题意;儒家思想自汉武帝起一直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B不符合题意;题干信息未体现佛教受统治者的大力提倡,D不符合题意。
7.北宋山水画作品《晴峦萧寺图》《雪景寒林图》《早春图》等,章法处理都呈现出宾主分明,众山拱伏主峰的景观十分注重山峰的主客、宾主之位置经营,以及相互朝拱环抱、顾盼有情的画面形象。这表明宋代
A. 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B. 道家思想受到尊崇
C. 理学观念影响绘画 D. 艺术呈平民化趋势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到宋代发展为理学,理学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以便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材料“众山拱伏主峰的景观十分注重山峰的主客、宾主之位置经营,以及相互朝拱环抱、顾盼有情的画面形象”体现的是对等级秩序的维护,说明理学观念影响绘画,C选项符合题意;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冲击等级秩序,A选项排除;道家强调的是无为而治和逍遥的人生态度,材料不能体现,B选项排除;材料中的山水画比较高雅,无法体现艺术呈现平民化的趋势,D选项排除。
8.20世纪70年代曾在长沙马王堆与山东临沂先后出土的西汉帛画,虽然两地相距千里,但两地的帛画从内容到风格却极为接近。这表明
A. 秦汉绘画形成了统一风格 B. 秦汉统一推动了文化融合
C. 山东先进文化被广泛学习 D. 独尊儒术促进了绘画发展
【答案】B
【解析】帛画从内容到风格极为接近一定是相互影响、互相学习借鉴的结果,国家越统一,越有利于相互交流、学习、融合,B正确;极为接近不等于统一风格,更不等于全国风格的统一,A排除;题干没有交代哪一方影响大小,C排除;题干没有交代绘画中体现了儒家思想,D排除。
9.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 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 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 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答案】D
【解析】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封建政治始终;B项不符合史实,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C项说法错误,主流价值观依然是儒家思想;D项正确,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对商人看法的观念。
10.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唯取中间一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A. 形成了系统科学体系 B. 局限在农业生产领域
C. 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 D. 注重生产经验的总结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等信息可知,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注重生产经验的总结,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能反映形成科学体系,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我国古代科技与近代进化论无关,排除C项。
11.“京剧的形成是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了
A. 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 B. 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C. 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D. 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并结合所学可知,京剧是经融合后推陈出新的,B正确;“百戏之祖”是昆曲,不是京剧,A错误;材料中只是叙述了京剧的形成过程,并没有反映其地位,C错误;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D错误。
12.孙中山坦率地承认:“倘近数日内,无足够之资金以解燃眉之急……虽经种种筹划,而时光荏苒,交涉迄无结果……于军队解散、革命政府崩溃之前,作为最后之手段,唯有与袁世凯缔结和议,以防天下大乱。”这说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主要目的是
A. 维护既得革命成果
B. 实现和平建国
C. 顺利通过《临时约法》
D. 缓解财政困难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革命政府由于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与袁世凯议和,不然就会因为财政危机而导致“军队解散、革命政府崩溃”,这就说明了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既得革命成果,故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之前,中华民国已经建立,而是用的暴力革命的手段,故可排除B;颁布实施《临时约法》的目的是为限制袁世凯,维护革命果实,所以,颁布实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维护既得革命成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故可排除C;缓解财政困难也是孙中山维护既得革命成果的手段,故可排除D。
13.陈独秀在《新青年》发文,承认人类有相爱互助之谊,却不主张这种情感以父兄、亲恩为基础,反对“自由平等只用之社会,而不能行之于家庭”。这说明陈独秀
A. 否定儒家学说的现实价值
B. 强调个人自由平等与独立
C. 忽视父兄、亲恩等情感
D. 区别对待社会与家庭伦理
【答案】B
【解析】材料未提及儒家学说的价值,故A项错误;材料中陈独秀强调自由平等观念在社会和家庭同等适用,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忽视父兄等情感,故C项错误;材料中陈认为家庭和社会伦理应同等对待,故D项错误。
14. 中国共产党曾在一份宣言中提出“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 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释放出诚意
B. 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 以民族大义为重
D. 为争取国内和平民主做出了让步
【答案】C
【解析】题干中中国共产党的若干主张,确实体现中共中央期望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诚意,但这只是表面信息,并没有体现这些主张深层次的本质问题,排除A。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题干中无从体现,与题干无关,排除B。由题干中共产党表示重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放弃与国民党对抗等主张,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国民党共产党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民族矛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准备民族战争,C项正确。此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内的和平民主无从谈起,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5.“一五”计划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 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 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
C. 有效地优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D. 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一五计划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与本题强调的工业布局无关;C项中的产业结构材料中无法体现;而D项与B项矛盾,不符合题意。
16.根据宪法,普鲁士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约普鲁士。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 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B. 各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C. 体现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
D. 继续呈现分裂割据的局面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的意思可知,普鲁士与其他中小邦形成了一定的权利制约,这说明了德意志帝国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故选A;材料体现了普鲁士与其他中小邦形成了一定的权利制约,没有体现出各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故可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故可排除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时,德国已经实现了统一,所以D的说法是错误的,故可排除。
17.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21年,一位葡萄牙商人在一篇关于白银的论文中指出,它“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B. 白银成为世界市场运转的媒介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D. 葡萄牙人垄断了美洲白银航线
【答案】B
【解析】根据“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可见,白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交流,成为世界市场运转的媒介,故B正确;A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8.近代初期,哥白尼运用天文观测和数学计算的方式证实希腊化时代所盛行的地球是整个宇宙的中心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这一科学发现的意义是
A.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 B. 促进了天文学的重大变革
C. 概括了宇宙运动的基本规律 D. 创立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哥白尼利用新方法证实了旧宇宙观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发现的意义在于促进天文学革命的到来,B选项正确。哥白尼否定的是古希腊的观点,不是“科学技术”上的突破,A选项错误。“概括宇宙规律”与哥白尼只证实了旧观点的错误不符,C选项错误。题目问的是新发现的意义,不是“天文观测和数学计算”方法出现的意义,D选项错误。
19.中国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我们不妨把文艺复兴运动看作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因为这场运动
A. 强调自由,主张“因信称义”
B. 挑战王权,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C. 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
D. 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实幸福
【答案】D
【解析】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抨击教会的腐败,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现世的享乐。这些思想促进了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结束了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故选D。A项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排除;B、C项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张与影响,排除BC项。
20.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A. 天赋人权说 B. 社会契约论
C. 自由平等说 D. 人民主权说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卢梭强调的是人民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在人民的意志下,什么都可以废除,这显然反映的是人民主权说,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天赋人权说,A错误;社会契约的意思是人民在公共意志的基础上订立社会契约,大家都应遵守,B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自由平等说,C错误。
21.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汽车制造业大亨亨利·福特(1863—1947)在实行泰勒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组织大批量生产,产生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大规模生产流水线作业,通过连续不断的传送运转,使劳动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这说明
A. 福特首创了标准化生产 B. 廉价产品出现成为可能
C. 人被机器取代失业贫困 D. 垄断组织成为生产形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及涉及的人物“国汽车制造业大亨亨利·福特(1863—1947)”,结合流水线生产可知,这种生产属于垄断组织的生产形式,选项D正确;标准化生产是惠特尼开创的,排除A;材料描述的是生产形式,而非产品价格,而且垄断组织的形成不一定会产生廉价产品,排除B;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
22.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多次要求日军自远东夹击苏联,但日本参谋总长杉山元认为: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在正用于中国,北上实际上办不到。苏联得到日本暂缓“北进”的情报后,先后从远东地区西调近70万人,在保卫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等战役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充分说明
A. 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 B. 中国是抗击日寇的唯一战场
C. 苏联避免两线作战才取得了胜利 D. 日本国小力弱不敢进攻苏联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在正用于中国,北上实际上办不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作用巨大,故A选项正确;当时中国不是抗击日寇的唯一战场,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中国战场的作用,不是苏联避免两线作战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日本国小力弱不敢进攻苏联,故D选项错误。故选A。
23.“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触动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无论富国还是穷国,全球化提供了巨大机遇、潜力与可能,但也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与新威胁。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就业、收入、健康、文化、环境等事关人类切身的问题都变得更不确定与不安全。”由此说明经济全球化
A. 经济发展同时带来新问题 B. 发达国家资本新一轮扩张
C. 不利于各国经济深度合作 D. 违背了各国人民共同意愿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全球化提供了大机遇、潜力与可能,但也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与新威胁。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就业、收入、健康、文化、环境等事关人类切身的问题都变得更不确定与不安全”可知,经济全球化使经济发展同时带来新问题,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24.卢米埃尔兄弟拍摄《水浇园丁》、《火车进站》、《烧草的妇女们》、《代表们登陆》等影片,直接捕捉了生活中的场景。可见,卢米埃尔兄弟电影的突出特征是
A. 动作性 B. 纪实性 C. 无声性 D. 时效性
【答案】B
【解析】“《水浇园丁》、《火车进站》、《烧草妇女们》、《代表们登陆》”都是反映社会下层民众的题材,反映出此时电影的特点是纪实性,B正确;A、C和D与材料特征不符合,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能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X1923年6月)
材料二国共两党于1935年至1936年就进行了接触,但蒋介石的反共决心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思想下继续对共产党的军队进行围剿。直到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才于1937年逐浙接受了共产党的和平主张,停止了两党十年来的长期内战,最终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材料三美国希望一个能维护美国利益,不挑衅祖国大陆但维持两岸关系适度紧张的政党在岛内执政。一般来讲,相对于有某种大陆情怀的国民党而言,民进党更符合美国的期待。进党不仅与美国有着深远的渊源,而且主张向美日靠拢并结合美日力量来杭衡大陆,这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其对华政策是相吻合的。
——《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政策转变的原因。
(2)材料二中蒋介石对中共的态度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对中国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态度。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
【答案】(1)原因:工人阶级尚未强大;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国民党具有革命性;共产国际的相关指示。
(2)变化:由继续“围剿”红军到联共抗日。
态度:两岸关系维持现状,既不主张两岸彻底分裂.更不希望两岸关系改善甚至实现统一。
(3)影响囚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双方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国际环境的影响。
【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可知,1921年时,中共主张不与其他政党发生关,到1923年与国民党进行合作。其原因可依据材料概括得出。依据“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可概括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依据“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可概括出“国民党具有革命性”;依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可概括出“共产国际的相关指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变化: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看到蒋介石对中共的态度由继续“围剿”红军到联共抗日。态度:依据“美国希望一个能维护美国利益,不挑衅祖国大陆但维持两岸关系适度紧张的政党在岛内执政”可概括出美国的态度是“两岸关系维持现状,既不主张两岸彻底分裂.更不希望两岸关系改善甚至实现统一”。
(3)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准确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影响因素:对三则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国共关系在各个时期时而合作,时而分裂;时而缓和,时而紧张,主要是受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双方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国际环境的影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英国公司不断派商船到宁波、定海一带贸易。这一活动引起清政府的注意,江浙为清朝财源之区和漕运重地,绝不容许在这里出现第二个澳门。清政府遂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收缩贸易口岸,把中西贸易限制在广州一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颁布“防范外夷五项规条”,重申广州一口通商的规定。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第五卷)
材料二
同治三年至光绪二十年(1864-1894)出口净值由48,655千关两增至128,105千关两,增长了1.6倍多;进口净值由46,210千关两增至162,105千关两,增长了2.5倍。光绪二十年(1894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出口值由128,105千关两增至377,338千关两,增加了约2倍;进口值由162,103千关两增至471,504千关两,增加了约2倍。
——摘编自陈振江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限制对外贸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对外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英国到东南沿海一带贸易,鉴于葡萄牙占领澳门问题的教训,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
(2)变化及原因: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把中西贸易限制“广州”一地,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中国外贸出现逆差。
【解析】
(1)据材料“18世纪中叶,英国公司不断派商船到宁波、定海一带贸易”可知,随着西方列强的对外扩张,英国到东南沿海一带贸易,鉴于葡萄牙占领澳门问题的教训,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
(2)变化及原因:据材料一“清政府遂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收缩贸易口岸,把中西贸易限制在广州一口。”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把中西贸易限制“广州”一地,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据材料二“同治三年至光绪二十年(1864-1894)出口净值由48,655千关两增至128,105千关两,增长了1.6倍多;进口净值由46,210千关两增至162,105千关两,增长了2.5倍。”并结合所学可知,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中国外贸出现逆差。
27.东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柏拉图学派等等,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能找到它的信徒.在14至15世纪,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数学和数学方法受到普遍重视,并逐渐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超来.一些有远见的哲学家及时地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吴仁平、鼓隆辉《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
材料二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文艺复兴曾有好几次.随后出现的强有力的新儒家的世俗哲学,逐渐压倒并最终取代中世纪宗教。宋代所有这些重要的发展变化,可称为第二次文艺复兴。戏曲在13世纪的兴起,此后长篇小说的涌现,及其对爱情、人生乐趣的坦然颂扬,可称为第三次文艺复兴
——胡造《中国的文艺复兴》
材料三 北京大学的一般教授们,在四十多年前,提倡一种所谓中国文艺复兴的运动……不过我个人倒希望.叫它作“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多年来在国外有人请我讲演,提起这个四十年前所发生的运动,我总是用ChinseRenaissance这个名词。Renaissance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再生,等于一个人害病死了再重新更生。
——1958年胡适“中国文艺复兴运动”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哲学研究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第二次和第三次“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
(3)材料三中“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指的是什么运动?它对推动国人思想“再生”方面有什么意义?
(4)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哪一则材料所反映的运动的实质与材料一相同?
【答案】(1)特点:继承发展了古典哲学或文化;与自然科学结合并产生了新的哲学体系。
(2)成就:理学的兴起;元曲的繁荣;小说的涌现。
(3)运动:新文化运动。意义: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推动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4)实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材料三。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柏拉图学派等等,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能找到它的信徒”可知继承发展了古典哲学或文化;依据材料一“在14至15世纪,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可知与自然科学结合并产生了新的哲学体系。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宋代所有这些重要的发展变化,可称为第二次文艺复兴”的信息并结合可知第二次 “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是理学的兴起;依据材料二“戏曲在13世纪的兴起,此后长篇小说的涌现,及其对爱情、人生乐趣的坦然颂扬,可称为第三次文艺复兴”的信息和所学从元曲的繁荣和小说的涌现回答。
(3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北京大学的一般教授们,在四十多年前,提倡一种所谓中国文艺复兴的运动”的信息可知是新文化运动;第二小问对推动国人思想“再生”方面的意义就是回答出新文化运动在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即可,例如,前期可以从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可以从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回答。
(4)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实质与材料一是相同的,而反映新文化运动的材料是材料三,所以答案就是“材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