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5.32 KB
- 2021-04-19 发布
[拓展微课1] 探究“种子形成与萌发”过程中的变化
1.种子形成与萌发过程中的有机物及检测
种子形成与萌发过程
有机物及检测
种子形成初期
可溶性糖较多,用斐林试剂检测呈砖红色
种子成熟过程
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粮食作物)或脂肪(油料作物)或蛋白质(豆类作
物),有机物干重增加
种子萌发
储存的有机物(淀粉、脂肪等)转化为可溶性糖,一般有机物干重下降
2.种子发育及处理过程中水的变化
种子发育及处理过程
水的变化
种子成熟过程
水分由多到少,在种子成熟时自由水/结合水的值下降,代谢较弱
种子萌发
自由水/结合水的值大幅度上升,代谢旺盛
种子风干
失去的主要是自由水,种子的活性未丧失
种子烘干
失去结合水,种子的活性丧失
3.种子萌发与休眠过程中植物激素的变化
种子发育程度
激素种类及变化
种子萌发
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比值上升
种子休眠
脱落酸含量上升
4.种子萌发时吸水和呼吸方式变化曲线分析
在种子吸水的第Ⅰ阶段,种子快速吸水,呼吸速率上升,子叶展开之前,萌发种
子的干物质总量会减少,主要原因是种子不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但进行
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在种子吸水的第Ⅱ阶段,细胞产生CO
2
的量要比消耗O
2
的量大得多,说明此期间主要进行无氧呼吸。
1.
(2019河北衡水二调)如图表示某油料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
B
)
A.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可能会转化为蔗糖和
葡萄糖
B.将种子匀浆与斐林试剂混合后会出现砖红色
沉淀
C.脂肪、蔗糖和葡萄糖都由C、H、O三种元素
组成
D.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答案 B
据题图可知,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含量减少,而蔗糖与葡萄糖含量
增多,因此在此过程中脂肪可能会转化为蔗糖和葡萄糖,A正确;将种子匀浆与
斐林试剂混合水浴加热后会出现砖红色沉淀,B错误;脂肪、蔗糖和葡萄糖的
组成元素都是C、H、O,C正确;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
式散失,一部分转移到ATP中,1 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约为2 87
0 kJ,其中转移到ATP中的能量约为1 161 kJ,其余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无氧
呼吸过程中,葡萄糖经过不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
失,D正确。
2.
(2019四川成都入学考试)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含量的变化如图
所示,将不同成熟阶段的种子制成匀浆后检测,结果正确的是
(
C
)
选项
取样时间
检测试剂
检测结果
A
第10天
斐林试剂
不显色
B
第20天
双缩脲试剂
不显色
C
第30天
苏丹Ⅲ染液
橘黄色
D
第40天
碘液
蓝色
答案 C
第10天时仍然存在较多的可溶性糖,可溶性糖中的还原糖与斐林
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A错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
承担者,在整个种子成熟过程中都能检测到蛋白质的存在,B错误;在第30天
时,脂肪含量较高,脂肪与苏丹Ⅲ染液发生反应呈现橘黄色,C正确;在第40天
时,淀粉已经消耗殆尽,用碘液检测不会发生显色反应,D错误。
3.
(2019湖南长沙调研)图甲为实验测得的同等质量的小麦、大豆、花生干种
子中三类有机物的含量比例,图乙为花生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和脂肪
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丙为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CO
2
释放速率和O
2
吸收速率的
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甲中同等质量的干种子中,所含N最多的是大豆
B.三种种子萌发时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均减少
C.图乙中花生种子萌发时,脂肪转变为可溶性糖,说明可溶性糖是种子生命活
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D.
图丙中
12 h~24 h
期间
,
种子主要进行无氧呼吸
,
且在无氧呼吸的第一、二阶
段均释放少量能量
答案 A
淀粉和脂肪的组成元素都是C、H、O,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
C、H、O、N,据此分析图甲可知:同等质量的小麦、大豆、花生干种子中,
所含N最多的是大豆,A正确;三种种子在萌发的初期至真叶长出之前,不能进
行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含量因细胞呼吸被消耗而减少,但细胞呼吸会产生中间
代谢产物,加上淀粉、蛋白质等被水解,所以有机物的种类会增加,B错误;ATP
是种子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C错误;图丙中12 h~24 h期间,CO
2
释放速率
大于O
2
吸收速率,说明种子的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同时进行,无氧呼吸仅在第
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D错误。
4.
如图所示,图甲表示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的变化情况(1表示可
溶性糖,2表示淀粉,3表示含氮化合物,4表示脂肪)。图乙表示小麦种子成熟过
程中蛋白质、葡萄糖、淀粉的含量和淀粉磷酸化酶(催化淀粉的生物合成)
活性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油菜种子在成熟过程中,
含量不断提高,而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
不断下降,这说明
而来。
(2)图乙中曲线③表示
。在小麦种子成熟过
程中,种子的干重将
。
(3)将小麦开花后第10天和第40天的种子分别制成组织样液,各取等量样液分
别加入A、B两试管中,再各加入等量的
,适温水浴加热后,A试管
出现
,并且比B试管颜色更
,两试管中被检测的物质可以
用图乙中的
曲线表示。
答案
(1)脂肪 脂肪由糖类(或可溶性糖和淀粉)转化 (2)淀粉磷酸化酶活
性的变化 增加 (3)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深 ①
解析
(1)据题图可知,油菜种子在成熟过程中,脂肪含量不断提高,而可溶性
糖和淀粉含量不断下降,这说明脂肪由糖类(或可溶性糖和淀粉)转化而来。
(2)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葡萄糖含量应逐渐减少,淀粉含量应逐渐升高,因此
图乙中曲线①、②、③分别表示葡萄糖含量、淀粉含量、淀粉磷酸化酶活
性的变化,在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叶片合成的有机物将运到种子处,种子的
干重将增加。(3)小麦开花后第10天和第40天的种子相比较,前者含有较多的
还原性糖,检测还原糖应用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A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并
且比B试管颜色更深。
5.
为了研究在大豆种子萌发和生长过程中糖类和蛋白质的相互关系,某研究
小组在25 ℃、黑暗、无菌、湿润的条件下萌发种子,然后在不同时间测定种
子和幼苗中相关物质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
(1)在观察时间内,图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是
。总糖含量变化是
,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是
。
(2)如果在同样条件下继续培养,预测图中曲线的最终变化趋势是
,
其原因是
。
(3)在上述定量测定之前,进行了蛋白质含量变化的预测实验,请填充实验原
理;判断实验步骤中画线部分是否正确,并更正错误之处;写出实验结果。
①实验原理:蛋白质
,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
含量成正比。
②实验步骤
Ⅰ:将三份等量大豆种子分别萌发1、5、9天后取出,各加入适量蒸馏水,研
碎、提取、定容后离心得到蛋白质制备液;
Ⅱ:取3支试管,编号1、2、3,分别加入等量的萌发1、5、9天的蛋白质制备液;
Ⅲ:在上述试管中
,
振荡均匀后,
。
a:
。
b:
。
③实验结果
:
。
答案
(1)先增加,然后保持相对稳定 下降 上升 (2)下降 黑暗条件下无
光合作用并且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 (3)①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②错误;更正: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 错
误;更正:不加热直接观察颜色变化 ③1、2、3号试管中紫色依次加深
解析
在观察时间内,蛋白质含量上升,总糖含量下降,可推测糖类可转变为
蛋白质;幼苗在黑暗环境中只进行细胞呼吸,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自身所含有的有机物会逐渐下降,表现为曲线下降;在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
质时,应注意A液和B液的加入顺序和反应条件。
6.
柿子成熟过程中,其贮藏物不断发生转化,柿子逐渐由苦涩变甘甜。如图中
①②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柿子成熟过程中两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取已停
止生长的青柿子和黄柿子果肉,分别加等量的蒸馏水制成提取液。然后
在a、b试管中各加5 mL青柿子的提取液,在c、d试管中各加5 mL黄柿子的提
取液。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a、c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碘液后,c试管呈蓝色,与c试管相比a试管的颜色
,两试管中被检测的物质是
,图中能表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
趋势的曲线是
。
(2)为了检测上述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导致果实变甜与成熟度的关系,某同
学向b、d两试管中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1 mL摇匀,再
加入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CuSO
4
溶液1 mL,水浴加热后比较两试管的颜色
深浅就可知道成熟度与这两种物质转化的关系,你认为他的操作正确吗?
。为什么?
。
(3)已知生长素含量增加能提高细胞内乙烯的含量。如果对青柿子喷洒一定
浓度的生长素,则青柿子继续成熟时曲线②将呈现出
趋势,曲线①
将呈现出
趋势。
答案
(1)较深 淀粉 ② (2)不正确 试剂使用错误(或应将质量浓度为0.
1 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CuSO
4
溶液等量混合后,再滴
入被检测的溶液中)
(3)加速下降 加速上升
解析
(1)柿子在成熟过程中,贮藏物不断发生转化,柿子逐渐变甜,说明果实
成熟过程中淀粉不断转化成可溶性糖,所以图中曲线②代表淀粉,曲线①代表
可溶性糖。由于a试管中是青柿子的提取液,c试管中是黄柿子的提取液,故a
试管中淀粉含量比c试管中淀粉含量高,所以如果c试管呈蓝色,那么a试管的
颜色更深。(2)检测还原糖的方法是用斐林试剂,但题中所用“分别加入质量
浓度为0.1 g/mL NaOH溶液1 mL摇匀,再加入质量浓度为0.05 g/mL CuSO
4
溶
液1 mL”方法不正确,应该两种试剂混合均匀再加入。(3)乙烯能促进果实成
熟,所以对青柿子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乙烯含量会升高,将会导致细胞中
淀粉含量呈现出加速下降趋势,而可溶性糖含量则呈现出加速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