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9.00 KB
- 2021-04-19 发布
高一质量调研试题
地 理 2017.11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共7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
2. 用2B铅笔把第I卷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用黑色签字笔把第Ⅱ卷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
第I卷(选择题 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重温童谣,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 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层次共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 童谣中出现的天体,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恒星、行星、卫星 B. 星云、恒星、行星
C. 行星、恒星、小行星 D. 恒星、小行星、流星体
3. “It is not just a planet, It is our home.”这是对地球在宇宙中地位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
A. 体积是八大行星中最小的 B. 质量是八大行星中最大的
C. 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 D. 既有自转运动又有绕日公转运动
北京时间2016年7月5日,在太空中飞行了近5年的美国“朱诺”号木星探测器进入绕木星运行的极地轨道。完成4~5题。
4. 木星的“左邻右舍”是
A.地球和水星 B.火星和土星 C.土星和天王星 D.火星和天王星
5.下列关于木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木星表面的平均温度高于地球 B.木星的引力较小,无大气层
C.木星上有大量液态水存在 D.木星自身特征可减少地球受小行星碰撞的几率
读北半球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分布图,完成6~7题。
6. 全球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的突出特点是
A.由南向北递减
B.由北向南递减
C.由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递减
D.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减
7.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
①维持地球表面的温度 ②推动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 ③ 地球生物生存所需能源最主要来源 ④为地球火山爆发提供能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17年9月6日
19时53分,太阳爆发X9.3级大耀斑,引发太阳质子事件和日冕物质抛射。这是自2005年以来,太阳最强的一次爆发活动,打响了新一轮太阳风暴的第一枪。(下图是不同波长下五彩缤纷的太阳耀斑)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9题。
8.关于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太阳成为太阳系中心天体的原因是体积巨大
B. 风能、水能、生物能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有关
C. 太阳活动强烈时,地球各地降水异常增多
D. 各种化石燃料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无关
9.下列行业受太阳风暴影响最大的是
A. 棉纺织业 B. 通信
C. 钢铁工业 D. 石油化工
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地表以下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浅层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预测,我国地表以下数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发电装机容量的数千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浅层地能具有储量大、分布普遍的特征。据此回答10~11题。
10. 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软流层
11. 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A. 太阳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大气辐射 D. 地球内部
近几年,美国成功进行了页岩气革命;2017年5月,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页岩气和可燃冰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可燃冰主要蕴藏在深海。完成12~13题。
12. 页岩气和可燃冰主要埋藏于
A. 变质岩 B. 沉积岩 C. 侵入岩 D. 喷出岩
1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可燃冰可完全替代石油
B. 可燃冰开发成本低
C. 页岩气属于可再生能源
D. 页岩气属于清洁能源
14. 右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则图中序号依次是
A.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B. 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下图为“某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5~17题。
15. 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③处为向斜成岭 B. ②处有可能找到石油
C. 该地区断层发育 D. ②处岩石比③处岩石坚硬
16. 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可能形成的地貌与下图中四幅图配对正确的是
A. 甲—Ⅱ B. 乙—Ⅰ C. 丙—Ⅳ D. 丁—Ⅲ
17. 若河流上游森林植被严重破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河流流速加快 B. 上游地区洪涝灾害严重
C. 可能会使图中湖泊不断萎缩 D. 河口三角洲增速变慢
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岛上多石灰岩低丘,最高处海拔253米,植被稀少。该国旅游业发达,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戈佐岛西北角,但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据此完成18~19题。
18. “蓝窗”景观属于
A. 流水地貌 B. 风成地貌 C. 海岸地貌 D. 山岳地貌
19. 一年中,“蓝窗”受外力破坏最强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经常遭遇雾霾天气。下图为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20~21题。
20. 发生雾霾现象时,大气能见度变差的原因与下列有关的是
A. ①增强 B. ②增强 C. ③增强 D. ④增强
21.下列措施能缓解城市雾霾现象的是
A. 外出戴口罩 B. 多吃润肺食物C.错时上下班 D.使用空气净化器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据此回答22~23题。
22.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3.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某学校组织学生去浙江省某山区进行夏令营活动,需提前做好各方面物质和思想准备,包括宿营地的选择。理想的宿营点应该是可以防风防雨,山洪淹不着的较高处,而且此地坡度不能太大,不会受到落石或滑坡的威胁等。读图回答24~25题。
24. 学生活动期间常需防范的自然灾害有
①洪水 ②台风 ③寒潮 ④干旱
⑤地震 ⑥滑坡 ⑦泥石流
A. ①②⑥⑦ B. ①②④⑥⑦
C. ①②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25.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地点,最合适在活动期间搭帐篷宿营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6. 台风、寒潮等自然灾害中均会出现大风天气,对海上作业及沿海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目前防御这些灾害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 大力营造防护林 B. 修筑、加固海塘 C. 加强监测预报 D. 将沿海居民内迁
读右面“循环运动模式图”,回答27~29题。
27.若该模式图表示“热力环流示意图”,则图中四地气压值相比较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丙>甲>丁 D.丙>丁>乙>甲
28.若该模式图表示“海滨地区海陆风示意图”,图中
甲地为陆地,乙地为海洋,则图中所示情况是
A.夜里的海风 B.夜里的陆风
C.白天的海风 D.白天的陆风
29. 若该模式图表示“海陆间循环示意图”,则人类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某野外求生训练营进行荒岛求生训练时,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图甲
所示。图乙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0~31题。
30. 图甲获取淡水过程中,取水管模仿的水循环的环节是
A. 蒸发 B. 降水 C. 水汽输送 D. 径流
31. 读图甲和图乙,关于该取水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A. 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6点后
B. 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15点后
C. 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 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太阳辐射
D. 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 是因为塑料薄膜减少了地面辐射的散失
32. 沿海各地没用此法获取淡水的最主要原因是
A.成本高 B.破坏环境 C.效率低 D.技术不成熟
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33~35题。
33.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34.若该区域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则
A.降水量减少 B.蒸发量增加
C.地表径流量加大 D.地下水位上升
35.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D.增加地下水储量
第II卷(非选择题 30分)
36.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________,说明该地貌的形成过程。(4分)
(2)从地貌上看乙图是______ _,分析该地貌的主要特点。(4分)
(3) 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甲在________处分布,乙在________处分布。(2分)
37.下图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图中④⑤两处,气压较高的是________。(1分)
(2)A、B两地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地,该地天气状况常为_____________(晴朗/阴雨);该地气温日较差较________,请分析其原因 。(5分)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2分)
(4)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市区与郊区之间,则A、B中代表市区的是_______,说明判断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2分)
38.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用图中字母(带→)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 。(1分)
(2) 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水循环的(填字母) 环节。人类可以通过 、 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3分)
(3) 水循环对乙图所示地区直接提供的资源主要有 和 资源;丙图中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并简述该现象反映的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6分)
高一质量调研试题
地理参考答案 2017.11
第I卷(每题2分,共计70分)
1—5 BACBD 6—10 DABBA 11—15 ABDAB 16—20 BCCDA
21—25 CDBAC 26—30 CBCDD 31—35 DCACC
第II卷(非选择题 30分)
36.(10分)
(1) 河口三角洲(1分) 河口处地形平坦(以及海潮的顶托),流速降低,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3分)
(2) 冲 (洪)积扇(1分)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其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3分)
(3) ①(1分) ② (1分)
37.(10分)
(1)④ (1分)
(2)B(1分) 阴雨(1分) 小(1分) 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效果好,气温比晴天高。故气温日较差较小。(2分)
(3)见右图 (2分)
(4)B(1分) 在市区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中,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市区为上升气流,郊区是下沉气流,所以B代表城区(1分)
38. (10分)
(1) a→b→c→d (1分)
(2) d(1分) 修建水库(1分) 跨流域调水(1分)
(3) 水(1分) 水能(1分) 流水沉积作用(1分)
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地球各圈层及陆地海洋之间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转换;塑造地表形态。(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