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9.50 KB
- 2021-04-19 发布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潍坊模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证实,太空探测器“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太阳系,成为首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为寻找地外文明又迈近了一步。读下图完成1~2题。
1.材料中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在天体系统层次图中的位置,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2.下列关于“太阳系中至今为止只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太阳系中地球有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B.地球自转周期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昼夜温差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产生适合生命生存的大气
D.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C是地月系,B是太阳系,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A),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总星系(D),它是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第2题,地球存在适合生命生存的大气是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有适宜的温度,并保证地球上有液态水的存在。
答案 1.A 2.C
(2019·江西赣中南五校联考)据腾讯新闻2018年1月26日消息,最新研究表明,类似地球最简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当前火星表面干燥寒冷,但是大量证据显示,数十亿年前河流、湖泊和海洋覆盖在火星表面,由于地球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有生命,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据此回答3~4题。
3.通常情况下火星很难有生命的孕育主要是因为( )
A.常年低大气压环境 B.缺乏足够的液态水
C.日温度两极化现象 D.距日距离较远
4.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 )
①微生物的存在 ②水资源充足 ③光照、温度适宜
④适宜的大气环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 第3题,当前火星表面干燥寒冷,而数十亿年前潮湿的环境下可能有生命体进化,说明气温低、干燥,使其很难孕育生命,而这是火星距离太阳较远造成的,故D正确。第4题,可以借鉴地球生命现象存在的条件,与②③④三项关系最密切。
答案 3.D 4.B
(2019·河南八市测评一)光照强度指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单位为勒克斯(Lux或Lx)。下图为昆明植物园(102°30′E)内一栋四层建筑的三层东侧靠南的办公室某月室内光照的时空分布图,据此完成5~7题。
5.该月最有可能为( )
A.4月 B.6月
C.8月 D.2月
6.该办公室室内光照的分布特征为( )
A.光照强度与距窗户的距离没有关系
B.一天中光照强度最大值出现在当地正午时刻
C.同一时刻,距窗户越远,光照强度越小
D.上午光照强度大于下午
7.据统计数据,该办公室8月上旬比5月中旬光照强度弱,其影响因素可能为( )
A.昼夜长短 B.太阳高度
C.天气状况 D.植被覆盖率
解析 第5题,图示靠南窗户光照时间小于12小时,说明昆明该日昼长小于12小时,即昼短夜长;则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最可能是2月。第6题,由图可知:同一时刻,距窗户距离越远光照强度越小,则C正确、A错误。图示光照强度最大值出现在北京时间
15时左右,即当地(102°30′E)14时左右,且下午光照强度大于上午,则B、D错误。第7题,昆明受西南季风影响,8月份比5月份云雨多,云层会削弱太阳辐射强度,故C正确。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昆明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经计算可知,8月上旬昆明昼长、正午太阳高度与5月中旬相差不大,则可排除A、B两项;昆明为亚热带季风气候,5月与8月的植被覆盖率相差不大,则排除D项。
答案 5.D 6.C 7.C
“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读图完成8~9题。
8.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
A.塔里木盆地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9.“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 )
A.降低大气温度 B.提高水体温度
C.加快浮游植物生长 D.增强地面辐射
解析 第8题,“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应建在水域多、热量丰富,并且电力资源紧张的区域,四个备选项中最合适的是太湖平原。第9题,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会降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降低水面、地面和大气温度,故A正确,B、D错误。电池板会阻挡到达水体中的太阳光,不利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减慢浮游植物的生长速度,故C错误。
答案 8.B 9.A
(2019·江西质检)下图为20°W经线海洋表面及大气上界相关地点略图,此刻乙地太阳高度为90°。据此完成10~12题。
10.甲、乙、丙三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甲 D.乙、丙
11.造成①③两处此日太阳辐射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白昼长度 B.太阳高度
C.大气密度 D.海拔
12.①②③三处,此日太阳辐射量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
A.③、① B.③、②
C.②、① D.②、③
解析 第10题,此刻乙地太阳高度为90°,说明太阳直射20°N,为北半球夏季;20°W位于非洲、欧洲西部,结合纬度可判断甲为热带雨林气候而多雨,太阳辐射受大气削弱作用最大;丙为地中海气候,此时正处于副高控制下而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最小。乙地太阳直射而温度高、蒸发强,大气上升运动可能出现降水。第11题,①③在大气上界,不受大气因素影响,则排除C、D两项。此时太阳直射乙地,甲、丙与乙地纬度差相同,则①③两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相等;但此日越往北昼越长,则③昼长大于①,故A正确。第12题,②地因太阳光直射而太阳辐射量最大;①③正午太阳高度相等,但①昼长短于③,则①地太阳辐射量最小。
答案 10.B 11.A 12.C
读天津市年平均等日照时数线分布图(单位:小时),完成13~14题。
13.影响天津市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势高低 B.经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纬度位置
14.甲地日照时数少的原因是( )
A.地势低洼,气压低降水多
B.热岛效应强,蒸发较旺盛
C.建筑物密集,遮挡阳光多
D.大气污染重,阴雨天气多
解析
第13题,图示年平均日照时数由东南向西北减少,与由沿海向内陆的位置变化一致,据此可判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选C项。天津基本上为平原地形,地势差别较小,故A错误。第14题,甲地日照时数低于周边,而平均昼长基本相同,则是天气状况影响所致,可能是位于城区,大气污染较严重,同时雨岛效应强而降水多,故日照时数少于周边地区。
答案 13.C 14.D
(2019·江西六校模拟)2017年5月24日,日本在种子岛宇宙航天基地发射了先进陆地观测卫星-2号卫星,运行周期是14天。读图,回答15~16题。
15.该卫星无法完成的任务是( )
A.观测洪涝受灾范围
B.对陆地表面进行研究,进而调查环境灾害诱因
C.监测太阳活动,预测太阳风暴的发生
D.可以收集地壳变形的数据
16.据图分析,下列不属于日本选择种子岛建设宇宙航天基地原因的是( )
A.地处热带,多晴朗天气
B.纬度较低,节省燃料,提高载重
C.远离大城市,人烟稀少
D.海洋运输便利
解析 第15题,由材料中“发射了先进陆地观测卫星-2号卫星”,可知该卫星不能监测太阳活动,因此选C项。第16题,种子岛位于30°N附近,在亚热带地区,故选A项。
答案 15.C 16.A
(2019·山东淄博模拟)太阳活动是指太阳大气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处于活动剧烈期的太阳释放出大量紫外线、X射线、粒子流等,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据此回答17~18题。
17.读下图,下列有关太阳活动与昼夜电离层电子浓度的高度分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电离层电子浓度最高值出现的高度,白天高于夜间
B.电离层电子浓度太阳活动高年要大于太阳活动低年
C.100~200 km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随高度上升而增大
D.白天,100 km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在1011 cm-3以上
18.太阳活动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不包括( )
A.气候异常 B.磁暴现象
C.长波通信中断 D.极光现象
解析 第17题,由图可以看出,电离层电子浓度最高值出现的高度,白天小于夜间;在低空,太阳活动高年与低年,电子浓度相同;夜间100~200 km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随高度上升而降低。第18题,太阳活动会使电离层发生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答案 17.D 18.C
(2019·福建质检)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日照时数逐月变化状况。读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依次为( )
A.青海、陕西、新疆 B.新疆、陕西、青海
C.新疆、青海、陕西 D.陕西、青海、新疆
20.影响①省(区)日照时数逐月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海拔
C.天气状况 D.昼夜长短
解析 第19题,读图可知,图中①地夏季日照时数最大,说明该地区纬度最高,昼最长,且多晴朗天气,故①为新疆;②地冬季日照时数比③地冬季多,且比较稳定,是因为②地地势高,故②为青海省。第20题,由上题可知,①为新疆,夏季日照时数大,冬季日照时数小,主要是因为新疆位于中纬度地带,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白昼时间长,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白昼时间短,则影响日照时数的主要因素是昼夜长短。全年降水少,排除C选项,A、B项随时间发生变化,故A、B项错误。
答案 19.C 20.D
(2019·东北育才模拟)读下图,回答21~22题。
21.形成图中a、b两地年太阳辐射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天气状况 B.洋流
C.纬度位置 D.地形
22.由图可知,太阳辐射能( )
A.存在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规律
B.大陆较同纬度近海的数值低
C.主要热带雨林气候区最为丰富
D.各纬度大陆东岸均较大陆西岸丰富
解析 第21题,读图根据等值线的数值分布可知,b地太阳辐射量多于a地。两地纬度相当,故非纬度影响;两地均位于沿海地区,地形相同;a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多,阴天多,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b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降水相对较少,晴天多,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所以主要因素是天气状况。第22题,根据图中等值线分析,太阳辐射能存在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规律。大陆较同纬度近海的数值高。主要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多,阴天多,太阳辐射能较少。南北纬30°大陆东岸较大陆西岸少。
答案 21.A 22.A
(2019·湖南长沙一中期末)读地球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地球不同圈层结构),完成23~24题。
23.有关①②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圈层属于内部圈层
B.②圈层密度最大
C.②③圈层属于外部圈层
D.③圈层厚度有8~18 km
24.铺路、建楼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来源于( )
A.① B.②
C.③ D.①②③
解析 第23题,据图可知,①表示岩石圈,②表示水圈,③表示大气圈。①表示岩石圈,密度最大,B错误;②③圈层属于外部圈层,A错误,C正确;③圈层厚度大于18 km,D错误。第24题,铺路、建楼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来源于地球表面的岩石,主要来源于岩石圈。
答案 23.C 24.A
25.(2019·河南信阳高级中学月考)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数字表示地球内部圈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主要发生在④圈层 B.岩浆出现在③圈层
C.①圈层表示岩石圈 D.②圈层表示地幔
解析 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即地震主要发生在①圈层,故A、C选项错误;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②圈层指的是地幔,故岩浆出现在②圈层,B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答案 D
相关文档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阶段复习课2021-04-17 03:04:2334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4-17 01:45:279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6 23:02:51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6 20:00:504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32021-04-16 19:26:1340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阶段复习课2021-04-16 18:25:0129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52021-04-16 15:54:2512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4-16 09:35:5441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4-16 02:24:4942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5 19:46:0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