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 MB
- 2021-04-18 发布
高考生物 易错点点睛与高考突破 专题 08 植物的水分代谢
【2013 高考预测】
1.水分吸收的原理
2.渗透作用的证明
3.植物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4.数据,图表等抽象题型的信息转换
5.水分代谢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6.蒸腾作用的相关实验证明
【易错点点睛】
易错点 1 水分吸收的原理
1.有一定浓度蔗糖溶液的透析袋口扎紧后浸于蒸馏水中,如下图表示透折袋中蔗糖溶
液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2.如右图所示,将 3 条长度、体积都相同的新鲜马铃薯条,分别放在甲、乙、丙 3 个试管
内,过 1.5h 后,取出马 铃薯条观察其变化,并回答:
(1)各试管中的马铃薯条体积有何变化?并解释原因:甲管中的薯条体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因为细胞液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蔗糖液浓度,细 胞就通
过渗透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管中的薯条体积________________,因为细胞液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外界清
水,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管中的薯条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细胞液内水分与外界空气不发生渗透
作用,而在密封的试管中的薯条与空气中的水分虽发生扩散作用,但对薯条体积变化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试管中的马铃薯条在本实验中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3)上述实 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提醒】
(1)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重点要掌握发生渗透的前提条件,即有两种溶液体系 M1、M2,中间有半透膜隔开(构成
渗透系统),就能发生渗透作用。当溶液浓度 21 MM 时,水分就通过半透膜由 M2 流向 M1,
当溶液浓度 12 MM 时,水流方向相反:当 21 MM 时,则为动态平衡。成熟植物细胞连同
外界溶液正好符合两种溶液体系(细胞液和土壤溶液)和一层半透膜(原生质层),故可通过渗
透作用吸水和失水。但不管是吸水还是失水,水分总是由相对含量多的地方通过半透膜流向
相对含量低的地方,即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
(2)注意比较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异同
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如动物的膀胱,
肠衣等)。能否通过半透膜往往取决于分子的大小。而选择透过性膜是指细胞膜等生物膜,
由于膜上具有载体等结构,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
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当细胞死亡时,细胞膜便失去选择透过性,变为全透性。因此
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是两类概念不同的膜。
它们的相同点是:都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都不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它们的不同点
是:只要分子比半透膜的孔径小,就能通过半透膜;而对选择透过性膜来说,即便是小分子,
只要不是细胞所要选择吸收的,也不能通过。
(3)注意比较吸胀吸水与渗透吸水
吸胀吸水是指细胞在形成液泡之前的主要吸水方式,原理是吸胀作用,当大分子的淀粉
粒和蛋白质等呈凝胶状态时,这些大分子之间有大大 小小的缝隙。水分子会迅速地以扩散
作用或毛细管作用等形成进入凝胶内部,具有极性的水分子与亲水凝胶结合起来,使其膨胀,
这种现象叫吸胀作用。原生质凝胶的吸胀作用的大小与该物质的亲水性大小有关,蛋白质、
淀粉、纤维素的亲水性依次递减。因此大豆种子(含蛋白质多)比玉米种子(含蛋白质相对少)
的吸胀作用要大,干燥的种子吸胀作用的力量相当大,人们用大豆等种子填入岩石裂缝中,
灌水以后,大豆的吸账力可使岩石崩裂。
植物细胞形成液泡以后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水,这两种吸收方式及变化是专题之一,如小
麦根尖四部分结构:根冠(具液泡)、分生区(液泡尚未形成),伸长区(液泡由小变大由多变
少),成熟区(具液泡、具根毛、吸收面积大),其主要吸水方式依次为:渗透吸水、吸胀吸
水、以吸胀为主→以渗透为主、渗透吸水,应当注意:具有液泡的细胞主要靠渗透吸水,其
次靠吸胀吸水。
【变式探究】
1、以下哪种情况会发生渗透作用
①干种子萌发时的吸水 ②萎蔫的青菜放进清水中变得硬挺 ③根毛细胞吸水
④水由气孔进入外界环境 ⑤插在花瓶中的玫瑰花枝由瓶中吸水 ⑥洋葱表皮细胞放
在盐水中发生质壁分离
⑦兔的血液红细胞放在盐水中发生皱缩
A.①②③⑤⑦ B.②③⑤⑥⑦
C.②③④⑥⑦ D.②③⑥⑦
2 关于选择透过性膜与半透膜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①具有半透性就必须具有选择透过性 ②具有选择性就必须具有半透性
③活的生物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 ④只有活的生物膜才具有半透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易错点 2 渗透作用的证明
1.用 2mol/L 的乙二醇溶液和 2mol/L 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浴某种植物细胞,观察质壁
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 原 生 质 体 体 积 在 A—B 段 的 变 化 说 明 : 在 该 段 时 间 内 水 分 从 原 生 质 体
______________,细胞液水势_______________。
(2) 在 1 分 钟 后 , 处 于 2 mol / L 蔗 糖 溶 液 中 的 细 胞 , 其 细 胞 液 水 势
将 , 此 时 , 在 细 胞 壁 与 原 生 质 层 之 间 充 满
了 ,要使该细胞复原,应将其置于 中。
(3)在 1 分钟后,处于 2 mol/L 乙二醇溶液中的细胞,其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是由于
逐渐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液水势 。
(4)并不是该植物的所有活细胞均可发生质壁分离,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还必须具
有 。
【变式探究】
1 下列除哪项外其余各项都可以通过质壁分离实验,加以鉴定丸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
a 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有伸缩性 C 成熟植物细胞能进行渗透吸水 n 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的吸水性依;欠递减把蚕豆叶表皮浸在 7%的尿素溶液中,开始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
然后又自动复原,发生自动复原的原因是
A.原生质层受破坏
B.尿素分子进入细胞
C.细胞壁被破坏
D 尿素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的浓度
易错点 3 植物水分的运翰、利用和散失
1.图分别表示 4 种植物叶片上、下表皮的气孔数,其中叶片浮于水面生长的植物是
【特别提醒】
1.水分运输:由导管运输。动力:蒸腾拉力
2.水分利用:1%一 5%保留在植物体内,参与光合作用和其他代谢过程乙
3.水分的散失:约 95%--99%主要通过蒸腾作用从叶表面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
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是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蒸腾作用的强弱与温度密切相
关,当气温较高时,蒸腾作用旺盛,植物吸收水分加快;当气温降低时,蒸腾作用减弱,植
物吸收水分速度减慢②可以促进溶解在水中的矿质养料在植物体内运输。③降低 植物体特
别是叶片的温度,避免阳光的灼伤
【变式探究】
1 正在结西瓜的植株,其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A.光合作用 B.瓜果的膨大
C.植株的生长 D.气孔的水分散发
2 高大树木到秋季落叶后,水分向上运输减慢甚至停止,这与下列哪项生理活动有关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异化作用
【难点突破】
难点 1 数据、图表等抽象题型的信息转换
1. 如下图取 4 株大小相同,来源相同,且有等量叶片的嫩枝,按图所示的方法处理:
实验开始时,先将各装置的重量调到 80g,其后每隔 4h 记录各装置的重量。坐标图表示实验
结果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曲线 I 代表 C 和 D 装置
B.曲线 n 代表 B 装置
C.曲线Ⅲ代表 A 装置
D.该装置说明叶的上表面气孔比下表面多
难点 2 水分代谢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我国民间用盐渍法保存食物的原理是
A.NaCl 可分解细菌产生的毒素
B.NaCl 可抑制细菌产生毒素
C. 1Cl 被细菌吸收,可杀死细菌
D.NaCl 使细菌失水死亡
难点 3 蒸腾作用的朔关实验证明
1.以下实验研究水分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情况,把洋紫苏的茎放在盛有红色染液的烧杯
中,3 小时后,把枝条洗净,并在距枝条底部的不同位置切出切片,含有染液的部分显示有
水分经过。实验装置和结果如下图所示。
(1) 水 分 上 升 的 主 要 动 力 来 自 茎 部 横 切 面 显 红 色 的 结 构
是 。
(2)在不同外界条件下,水分向上运输的速率会有所不同,试改变两种条件,使水分
移动速率加快 。
(3)给你提供数枝洋紫苏,试利用类似上述的实验,研究叶的表面积与水运输速率的
关系。实验步骤:
第一步: 。
第二步:把洋紫苏的茎放在盛有红色染液的烧杯中。
第三步:2 小时后,洗净枝条,并在距离枝条底部不同
位置切出切片。
实验预期: 。
实验结论: 。
对实验结论的解释: 。
【2013 高考突破】
1、根尖生长点细胞吸胀吸水的原因是
A.生长点细胞排列紧密
B.生长点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高
C.生长点细胞含有大液泡
D.生长点 细胞含亲水性物质多
2、把体积相同的 10%葡萄糖溶液和 10%蔗糖溶液,用半透膜隔开,其水分子移动的总方向
是
A.葡萄糖分子向蔗糖溶液中移动
B.蔗糖分子向葡萄糖溶液中移动
C.水分子从蔗糖溶液中向葡萄糖溶液中移动
D.水分子从葡萄糖溶液中向蔗糖溶液中移动
3、向猪膀胱注入一半 30%的蔗糖溶液,扎紧人口,然后将其浸入 5%的蔗糖溶液中,每隔
半小时称一次重量,下列坐标图中,能正确表示测定结果的是
4、将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置于 30%的蔗糖溶液中,光镜下所观察到的现象是
①液泡逐渐变小,颜色由浅变深
②液泡逐渐变小,颜色由深变浅
③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形成球形小团
④细胞膜、液泡膜结构明显
⑤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是蔗糖溶液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③⑤
5、浓蔗糖溶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时,其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的物质是
A.细胞液 B.蔗糖溶液
C.空气 D.水
6 下列哪项不符合合理灌溉的要求
A.水稻和小麦的需水量不同,所以应灌溉不同的水
B.小麦的幼苗期和孕穗期应灌溉不同量的水
C.应以土壤含水量确定是否灌溉
D.合理灌溉能用最少的水获取最大的效益
7 为提高移栽树苗的成活率,常常采用根部带土和去掉部分叶子的措施,这是为了
A.保护根毛,减少蒸腾作用
B.防止根部营养损失,增强呼吸作用
C.促进根的发育,降低光合作用
D.保护幼根,提高植物体温度
8 一个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它的吸水能力是逐渐
A.减少 B.增大 C.不变 D.等于 0
9、在移栽植物时,将一种无色塑料喷到叶面上,能结成一层 2CO 可以通过而水分子不能通
过的薄膜,从而提高移栽植株的成活率。这类物质的作用是
A.抗呼吸作用 B.抗蒸腾作用
C.增强光合作用 D.增强蒸腾作用
10 下图表示在有风和无风的两种条件下,蒸媵速率和气孔大小之间的关系,在图中哪
一点蒸腾作用速率与气孔大小无关
A.A 点 B.B 点
C.C 点 D.D 点
11.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某同学在视野中看到生活着的洋葱表皮细
胞正处于如图状态。a、b 表示两处溶液的浓度,由此推测 ( )
A.可能 a>b,细胞渗透吸水
B.可能 a=b,渗透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C.可能 a<b,细胞渗透失水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D
12.利用 0.5 g/mL 蔗糖溶液、0.3 g/mL 蔗糖溶液、一定浓度的尿素溶液分别处理洋葱
鳞片叶外表皮细胞,10 min 内三组细胞体积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a 曲线为 0.5 g/mL 蔗糖溶液处理组
B.a、b、c 三组洋葱细胞失水的方式相同
C.若将细胞转移到清水中,有两组能够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若实验持续,只有一组细胞能够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13.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通过质 壁分离实验可以鉴定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
B.动物细胞也能渗透吸水或失水,原因之一是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C.通过质壁分离实验可以鉴定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伸缩性大小的差异
D.将植物细胞置于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都能发生质壁分离
答案:D
14.如图所示是经过一定技术手段处理后的活的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下列有
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处于此状态时,外界溶液浓度一定大于细胞液浓度
B.处于此状态时,细胞仍具有吸收矿质元素的能力
C.处于此状态时,细胞的代谢强度大于正常状态的代谢强度
D.若条件适宜,处于此状态的细胞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15.成熟西瓜果实中水分含量可达 90%以上,在西瓜果实发育 和成熟阶段,植株吸收的水分
主要用于 (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呼吸作用 D.储存于果实中
16.下列关于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没有蒸腾作用,根系就不能吸收水分
B.没有蒸腾作用,根系就不能吸收矿质元素
C.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引起根系吸水,是消耗 ATP 的过程
D.蒸腾作用有利于水分在导管内的运输
17.人红细胞的渗透压与 x 浓度的食盐水相当,而浸在 y 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破裂,浸在
z 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皱缩。则这三种食盐水的浓度大小依次为 ( )
A.x>y>z B.y>x>z C.z>y>x D.z>x>y
18.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将其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细胞
浸泡于一定浓度的 PI 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但将 PI 注射到活
细胞中,则细胞核会着色。利用 PI 鉴别细胞死活的基本原理是 ( )
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
B.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C.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 PI
D.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 PI 的进入
19.我国农民有“午不浇园”(夏季中午不浇地)的经验;夏季雷雨转晴后,番茄等植物很易
萎蔫。这些现象产生的最可能原因是 ( )
A.土壤中水分过多,影响根对水的吸收
B.土壤温度剧降或叶温骤升导致根吸水量小于叶片失水量
C.夏季中午光照过强,光合作用消耗水量增加,导致植物缺水 D.土壤水过多,造成根
对矿质离子的吸收减少
20.移栽某植物时,常剪去部分叶片;刚收获的小麦种子需晾干后才能入库;种子萌发前,
要给予适宜的水分。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依次是 ( )
①降低蒸腾作用 ②促进水分运输 ③降低呼吸作用
④停止代谢活动 ⑤降低光合作用 ⑥促进新陈代谢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⑤①② D.③④①
21.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达总吸水量的 99%,对蒸腾作用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促进水分的吸收
B.吸收无机盐的动力
C.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D.降低叶片的温度
22.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不能证实的是 ( )
A.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B.细胞处于生活状态或已死亡
C.细胞液和周围溶液浓度的相对大小
D.溶质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23.将同一植物细胞依次浸于蒸馏水、0.3M 蔗糖溶液和 0.5 M 尿素溶液中,观察原生质体
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1)在 A、B、C 中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是 ;在 0.3 M 蔗糖
溶 液 中 的 是 ; 在 0 . 5 M 尿 素 溶 液 中 的
是 。
(2)ab 段的下降速度较 ae 段的快,这是因为 ;ef 段的细
胞 体 积 变 化 为 , cd 段 的 细 胞 液 浓 度
0.5M。
(3)试简要分析 B、C 曲线差异的原因 。
(4)请在图中添加上 0.5 M 蔗糖溶液中的变化曲线。
24、现有一种由人工制成的袋,为检测淀粉和碘能否透过该膜,现提供试剂和用品如下:
铁架台、烧杯和人工膜袋各一个,1%的淀粉溶液、稀碘溶液和细棉线。
(1)请用上述试剂和用品,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探究淀粉溶液中的淀粉和碘溶液中的碘
能否通过该膜,请用示意图表示(加图注)。
(2)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
① ;
② ;
③ ;
④ ;
25.某同学进行实验,甲图为实验开始状态,乙图为实验结束状态。请在乙图所示实验结果
的基础上继续实验,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
增添的实验材料: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试管、滴管、水浴锅等。
(1)设计出继续实验的简要步骤:① ;
② 。
(2)预测实验现象并作出结论。 。
26.下面甲、乙图是渗透装置示意图,丙图是根毛细胞示意图,请根据甲、乙、丙三图回答
下列问题:(甲图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初始状态,乙图是发生了较长时间的渗透作用之后,漏
斗内外的水分子达到平衡时的状态。甲图中①为清水,②为 30%的蔗糖溶液)
(1)典型的渗透装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 (指明甲图中相应部位);B 。
(2)比较乙图中①和② 处溶液浓度的大小: 。
(3)丙图中④的名称为 ,甲图中③相当于丙图中的 ,它与丙图中
相应结构的区别是 。
(4)若把根毛细胞放入 30%的蔗糖溶液中,它将出现 现象。再放入清水
中,它又出现 现象。
(5)若把根毛细胞放入 90%的蔗糖溶液中,它会出现什么变化? ,过一段时
间再放入清水中,此时根毛细胞与上题中放入清水中的变化一样吗? 。
为什么? 。
(6)盐碱地中的植物常出现萎蔫现象,其原因是 。
27.实验室有两瓶质量分数均是 30%的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由于不慎丢失了标签。某同
学采用紫色洋葱鳞片叶的表皮,利用生物的方法进行鉴别。(注:葡萄糖分子能通过半透膜,
但蔗糖分子不能透过)
(1)实验原理:利用 的方法可以鉴别。
(2)实验步骤:
①把丢失标签的两瓶溶液分别标记为 a、b;
②取同一部位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制作成 ,并分为 A、B 两组;③A 组从盖玻片
的一侧滴入 a 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盖玻片下面的洋葱表皮
细胞就浸润在 a 液中;
④B 组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 b 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盖
玻片下面的洋葱表皮细胞就浸润在 b 液中。
⑤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3)结果分析:
①在显微镜下,如果看到洋葱表皮细胞 ,则滴
加的溶液是蔗糖溶液;
②在显微镜下,如果看到洋葱表皮细胞 ,则
滴加的溶液是葡萄糖溶液。
(4)在下图中绘出可能的实验结果,并标出曲线所属的溶液名称(注:M 点为实验开始时
液泡的体积)。
相关文档
- 全国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2021-04-18 02:40:2777页
- 创新方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达标2021-04-18 02:37:024页
- 全国通用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讲义3遗2021-04-18 02:25:5097页
- 高考生物易忘易混知识点2021-04-18 02:15:3114页
- 【生物】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2021-04-18 01:57:0322页
- 江苏省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考前2021-04-18 01:48:024页
- 【生物】2021届 新高考生物 一轮复2021-04-18 01:37:299页
- 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单元光2021-04-18 01:30:3240页
- 2020-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2021-04-18 01:27:048页
- 2020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三细胞的2021-04-18 00:39: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