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50 KB
- 2021-04-18 发布
临汾一中 2018-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卷)
(考试时间 90 分钟 满分 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 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后,各封国视周
王为“天下共主”并根据规定定期朝觐周王和缴纳贡赋。这表明
A. 西周时期已经是官僚政治
B. 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
C. 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D. 商周遗留原始部族政治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是贵族政治而不是官僚政治,故 A 项错误;从材
料“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到“各封国视周王为‘天下共
主’”可知分封更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稳定,这说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故 B 项正确;
中央集权制确立于秦朝,故 C 项错误;分封制打破了原始部落政治,故 D 项错误。
2.据《中华文明史》:战国后期,赵国将军赵括把赵王的赏赐归藏于家,“日视便利田宅可买
者买之”。这说明当时
A. 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B.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盛行
C.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D.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的“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来看,当时土地已经私有,可以买卖,说明当时封建
土地私有制正在逐渐形成。故答案为 C 项。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则不允许买卖,排除 A 项;井
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B 项;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公元前 594 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秦国的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在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封
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3.清朝有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
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
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
A. 反对郡县制
B. 反对分封制
C. 改革中央官制
D. 建立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那位大臣认为商(殷)周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缘故。
因此他实际是向皇帝进言,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的,A 正确,B 错误;从所给的材料来看,
是关于地方如何管理的问题,排除 CD。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4.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 18 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魏征就是
不肯署敕,结果把这事闹黄了。魏征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
达,这说明
A. 唐朝门下省有权参与中央最高决策
B. 唐代尊卑等级秩序不是很严格
C. 唐朝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始动摇
D. 门下省有草拟和审核诏令大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唐太宗签署了征兵 18 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署敕,结果
把这事闹黄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具有审核、封驳的职能,
可参与中央决策。故答案为 A 项。B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征能够阻止最高指示是其职责所
在,不代表当时的等级秩序不严格,排除;C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
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排除;D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排除。
【点睛】唐代的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
的诏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
重要政令。
5.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人贡者”,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
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反映出
A. 朝贡贸易为政府所垄断
B. 海外贸易政策较为务实
C.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D. 财政收入高度依赖外贸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宋朝下令禁止私自载外国人,同时又鼓励海外招商来华贸易。由此可见宋朝在对
外贸易的政策方面比较务实灵活,故 B 项正确。政府垄断贸易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排除 A
项。重农抑商是否色彩松动,无法体现,排除 C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财政收入的来源信息,
故 D 项排除。
6.明王朝统治所及的范围内,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编造了黄册,以户为单位,详
细登载姓名、年龄、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便于征收赋税
C. 抑制土地兼并
D. 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黄册是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所以明政府编造黄册的
直接目的是便于征收赋税,故 B 正确;编造黄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属于直接目的,
排除 A;明政府编造黄册对抑制土地兼并有一定作用,但不是直接目的,排除 C;明政府编造
黄册与缓和社会矛盾无直接联系,排除 D。
7.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
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A.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 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 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答案】C
【解析】
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把理学思想融入《家礼》和《增损吕氏乡
约》中,促进儒学的世俗化,故 C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
损吕氏乡约》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排除 A;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并非以理学家朱
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为标志,B 错误;《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主要涉
及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无法体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D 错误。
8.顾炎武认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材料反映顾的主要观点是
A. 空谈误国导致明朝覆亡
B. 程朱理学导致危机加深
C. 政治腐败加速明朝瓦解
D. 八股取士严重束缚思想
【答案】A
【解析】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宗社丘墟。”说明空谈误国导致明朝覆亡,A 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危机加深信息,B 错误;C 中没有说明明朝瓦解;D 中八股取士思想不符合材料
主旨。
9.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1873 年唐廷枢上任,在短短三年间,
招徕商股、整章建制、购买洋船、开拓海内外航线,使招商局的航运事业蒸蒸日上,打破了
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这表明洋务企业
A. 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 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实践求索
C.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一定程度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外国轮船公
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封建
自然经济的相关信息,所以无法直接推断出洋务运动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故 A 项错误;洋
务运动建立轮船招商局属于向西方学习,但无法直接推断出它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无法直接推出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故 C 项错误。
10.1916 年李大钊号召青年:“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
“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这反映出此时的李大钊
A. 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文明
B. 全盘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文明
C. 号召青年抵制西方文明
D. 主张有选择的吸收西方文明
【答案】B
【解析】
根据“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人’之文明为
‘我’之文明”,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可知,李大钊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资产阶
级文明,故 B 正确;A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 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D 不符合材料“变
‘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
‘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分析解答即可。
11.1915 年,荣宗敬在上海郊外开建申新纱厂。第二年投产开工时上海的棉纱价格大涨,从每
件 90 余两狂涨到 200 两;开工后的三年里,赢利从开办当年的 2.06 万元增加到 2 万元,3 年
增长 10 余倍。有关申新纱厂连续盈利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欧洲列强陷入一战需求猛增
B.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 列强争相资本输出瓦解自然经济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以看出,申新纱厂连续盈利的三年正好是一战期间。一战时期欧洲列
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导致市场上需求猛增。故答案为 A 项。B、D 项属于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排除;C 项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
因,排除。
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 20 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
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
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12.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明确表示:中国不能重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近时“志士舌敝
唇焦,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
日炽,尤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这表明孙中山
A. 反对仿效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B. 主张建立贫富均等的大同社会
C. 反对渐进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D. 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中国不能重走欧美资本主义老路”“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等信息说明,孙中山不是主张
不再走资产阶级革命的路,而是要将资产阶级革命(即政治革命)与解决民众生活问题(即
社会革命)同时进行,这样就可以避免第二次革命,故选 D 而排除 AC;孙中山是个资产阶级
革命派,他不可能建立贫富均等的大同社会,故 B 不符合史实。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
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
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
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实际上要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
义中关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概念,只有准确理解这几个概念,这一题才容易
做对。
13.《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谕旨由两广总督兼管理各国通商事务钦差大臣,避免与西方使
节直接打交道,将对外关系的范围局限于贸易。这反映了
A. 中国外交逐渐趋于近代化
B. 清政府拘泥于天朝上国思想
C. 外国侵犯中国的外交主权
D. 清政府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
【答案】B
【解析】
晚清时期将外交赋予地方办理,显然是不想和外国直接交接,体现出清政府拘泥于天朝上国
思想,故 B 项正确;此时的外交不仅正式的机构没有,外交的事务局限于贸易,不能说是外
交的近代化,故 A 项错误;外交的主权并没有受到侵犯,故 C 项错误;此时清政府并不是坚
决捍卫国家主权,故D项错误。
14.民国法学家王宠惠曾针对民国初年根本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
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
因永久而定也。”以该学者视角判断,下列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是
A. 实行民主宪政而非专制政治
B. 通过法律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C. 倡导“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 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专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责
任内阁制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违背了材料要义。故答案为 D 项。A 项实行民主宪政,抵
制专制正是为了国家的长久,符合材料要义,排除;B 项通过制定法律确立民主,符合法治精
神,符合材料要义,排除;C 项倡导主权在民,符合民主要义,排除。
【点睛】根据材料“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信息,并结合《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制定责任内阁制的目的来分析。
15.1942 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查盐为日用必需品,关系国民经济至巨,业经中央决定实
行专卖,所有过去原有专商引岸及其他关于私人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及权益,应即自专卖实
行日起一律废除。”这一政策
A.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B. 其目的是适应战争特殊环境
C. 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D. 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的势头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于 1935 年,故 A 项错误;“查盐为日用
必需品,关系国民经济至巨,业经中央决定实行专卖”,这是为了应对抗日战争的需要实行的
盐业专卖制度,故 B 项正确;该制度推动了官僚资本的膨胀,不利于近代化发展的潮流,故
CD 错误。
16.1931 年春,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
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
地所有制。”这一政策的出台
A. 得到所有农民热情拥护 B. 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C. 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D. 表明中共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答案】C
【解析】
根据“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
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土地革命路线的制定有利于调动贫农、雇
农、中农以及中小工商业者的革命积极性,以地主阶级为革命的对象,土地革命路线适应了
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故 C 正确;A 表述太绝对,不符合“限制富农”错误;1931 年春
抗日战争还没有开始,B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表述错误,中共没有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排除。
17.1942 年 4 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仁安羌与日军“激战昼夜敌被击溃,救出英缅第一师
和装甲第七旅官兵 7000 余人,马千余匹,各种车辆 300 多辆,并救出被日军俘去的英军、美
国教士、新闻记者等共 500 人。”仁安羌大捷
A.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B. 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C. 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 导致了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
【答案】A
【解析】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仁安羌取得的军事胜利,是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提高了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故 A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作战,和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无关,排除 B;1942 年 1 月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经建立,C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45
年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42 年 4 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仁安羌与日军(激战)”,联系
所学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分析解答。
18.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连续三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据此推断这三年是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油料产量 糖料产量
第一年 19505 164.0 419.6 1189.3
第二年 20000 196.9 477.0 1563.1
第三年 17000 170.9 410.4 1214.7
A. 1949~1951 年 B. 1957~1959 年
C. 1967~1969 年 D. 1978~1980 年
【答案】B
【解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三年主要的农产品产量先升后降,并且粮食、油料的产量第三年比第一
年有小幅度下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 项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业和农产品的产量增加,
排除;B 项是十年建设时期,1956 年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使农业有所发展,但 1958 年左倾
错误泛滥,导致农业生产下降,符合题意;C 项文革期间,农业生产下降,不符合题意;D 项
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不符合题意。
19.1969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就职演说时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
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尼克松发表这番言论的背
景是
A.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 美国对华孤立封锁政策已经破产
D. 中、美两国共同受到苏联的威胁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1971 年,排除 A;1969 年处于文革时
期,中国经济建设遭到极大破坏,B 不正确;美国对华孤立政策破产的标志是 1971 年中国恢
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 不正确;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由此可以得出当时的背景为中美
两国都受到苏联的威胁,D 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考查了中美关系缓和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尼克松所处时代的时代特征
的把握,依据题干的时间信息,“1969 年”可以得出处于中美关系改善的前夕,中苏关系恶
化,使得中美之间有了共同的敌人,进而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缓和。
20.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
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深化改革的目标是
A. 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加快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南方谈话”和所学知识可知,1992 年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 D 项正确;A 项是 1978 年开始的,排除;B
项是 1984 年全面展开,排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已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故 C 项排除。
点睛:“南方谈话”是关键的信息点;从中分析出时间是 1992 年。
21.在古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神与人的形象和性情相同,只不过神青春常驻、最
有智慧和最为健美而已。这反映出古希腊
A. 人本主义精神缺失
B. 重视人自身的价值
C. 文明开化程度较低
D. 忽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神人同形同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时期重视人文精神,重视
人的价值。故答案为 B 项。A 项根据材料分析,古希腊重视人文精神,并非缺失,排除;C 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明的开化与文字的发展程度等相关,人文主义精神属于文明开化程度
较高的表现,排除;D 项根据题意,古希腊神话人物来源于现实中的人,说明了古希腊对现实
生活的重视,排除。
22.罗马法规定,如果出卖人知道物品有瑕疵,而买受人不知情,或者出卖人知道被卖物与买
受人所想象的物品不符,这就足以使买受人获得提起相关诉讼的诉因。该规定
A. 旨在保护罗马公民的私有财产
B. 注重以诚信规范经济行为
C. 适应了罗马帝国对外扩张需要
D. 表明罗马法重形式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出卖人知道物品有瑕疵而隐瞒买受人,将被提起相关诉讼,这反映了交易诚信的重要性,说
明罗马法注重以诚信规范经济行为,故 B 正确;材料未涉及保护罗马公民的私有财产,故 A
错误;材料与罗马帝国对外扩张无关,故 C 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罗马法重形式的特点,
故 D 错误。故选 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出卖人知道物品有瑕疵……将被提起相关诉讼”,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交易诚信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3.威尼斯在 14--15 世纪处于全盛时期,是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但 16 世纪始,其贸易中心
地位逐渐丧失,逐渐成为美丽的旅游胜地。造成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价格革命的影响
B. 商业革命的影响
C. 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D. 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威尼斯贸易地位的丧失,逐渐沦为旅游胜地,主要与新航路开辟有
关,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促使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沿岸转移,B 项正确。材
料强调商业革命的影响,而不是价格革命,A 项错误。尼德兰革命为资本主义在尼德兰北部的
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与材料不符,C 项错误。工业革命产生于 18 世纪 60 年代,与材料不
符,D 项错误。
24.1901 年 3 月,摩根以 4.8 亿美元购买了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钢铁公司。此后,摩根
于 1901 年正式成立美国钢铁公司,通过抬高产品价格、提升行业门槛来挤压中小公司,然后
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 65%。“摩根现象”的实质是
A. 殖民扩张和掠夺 B. 工厂制度的形成
C. 经济结构的变动 D. 生产关系的调整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通过抬高产品价格、提升行业门槛来挤压中小公司,然后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
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 65%”中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企业兼并,出
现了垄断组织,因此“摩根现象”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故 D 项正确;材料中
没有体现出殖民扩张和掠夺,故 A 项排除;B 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排除;材料中没
有体现出经济结构的变动,故 C 项排除。
点睛:“通过抬高产品价格、提升行业门槛来挤压中小公司,然后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
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 65%”是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垄断。
25.1694 年,英王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
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较为多数的党派。不仅如此,在威廉三
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这表明英国当时
A. 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B. 国王仍握有较大权力
C. 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
D. 君主专制未根本改变
【答案】B
【解析】
1689 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对国王权力进行了一系列限制,议会权力逐渐超过国王权力,国
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英王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
个一党内阁”“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可知,此时英国国王的权力尚有一定
的影响,议会至上原则尚未真正践行,故 B 项正确。1721 年,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
成,时间上不符,故 C 项错误。1689 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
排除 D。
26.德意志帝国统治期间,教师们常将自己看做是训练场上的军官,商人们自豪地向人们展示
其后备役的军官证,中产阶级则将军事阶层当做是社会的最高层。这反映了德国
A. 民主政治的缺失
B. 军事实力的强大
C. 历史传统的延续
D. 对外扩张的企图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可知,军官意识已经渗透到教育、商业和中产阶级,说明德国由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故选 C;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战争,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军事力量,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对
外扩张的信息,排除 D。
27.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比较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民贵君轻”等儒家伦理赞不
绝口。由此可推知,伏尔泰推崇中国儒家思想的主要目的是
A.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B. 探究儒家伦理的实质
C. 批判欧洲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 抨击天主教会的腐败
【答案】C
【解析】
【详解】伏尔泰是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倡“民贵君轻”显然是反对君主专制的需要,C 正确。
A 不是伏尔泰提倡儒家思想主要目的,排除;探究儒家伦理的实质不符合伏尔泰思想目的,B
错误。材料不是批判天主教会,D 错误。
28.列宁主张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自下面上的,由全国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但由于苏维
埃支持临时政府,而群众又信任苏维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号召立即推翻临时政府,那是
错误的。基于这种分析,列宁提出
A. 以暴力方式夺取政权
B. 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C. 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D. 立即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答案】C
【解析】
材料出自《四月提纲》,当时列宁尚未认识到以暴力方式夺取政权,排除 A;二月革命建立的
是工兵代表苏维埃,排除 B;“不要议会制共和国”, 建立“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
组成的共和国”,说明列宁主张向革命的第二阶段发展,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故选 C;D 在
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29.苏联经济学家布哈林曾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实际情况表明,
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下列政策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加速发展战略
【答案】B
【解析】
材料“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反映了利用商品市场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主张,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故 B 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货币关系,
故 A 错误;斯大林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也不符合题意,故 C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利用商品市
场关系渐进过渡,而不是加速发展战略,故 D 错误。故选 B。
30.1933 年美国国会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授权政府招募失业者从事公路、堤坝、桥梁、
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建设。上述措施
A. 刺激了国内消费
B. 稳定了金融秩序
C. 规范了企业竞争
D. 推动了对外贸易
【答案】A
【解析】
“政府招募失业者从事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建设”是罗斯福新政时期“以
工代赈”的具体体现,该措施有利于刺激国内消费,稳定社会,A 正确;材料中措施主要是解
决失业问题,B 错误;C 属于工业管理措施;该措施主要是有利于国内市场,D 错误。
31.某部文学作品为了营造突兀离奇的艺术氛围,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
采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色彩浓烈的社会图景。该作品风格是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采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色彩浓烈的社会图
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描述的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故答案为 B 项。A 项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
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排除;C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实主义指对自然或当代生活做出
准确的描绘和体现。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据实摹写,
排除;D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代主义为了反抗 19 世纪末期的陈规旧矩,转而用一种他们
认为感情上更真实的方式,来表现出大家真正的感受与想法,排除。
32.据资料统计,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已达 6.4 万家,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额占世界直接投资额
的 90%,这说明
A. 跨国公司已垄断了世界经济
B. 发达国家间的经济竟争激烈
C. 世界各国贸易壁垒已被清除
D. 跨国公司推动了全球化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重要载体,跨国公司主要推动世界投资,说明跨国公司推动
了全球化发展,故 D 项正确。跨国公司只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并不是垄断了世界经济,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发达国家竞争信息,故 B 项错误。世界各国贸易壁垒并没有被消除,
故 C 项错误。
【点睛】经济多极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
20 世纪 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时代,西方经济关系
由美、西欧、日三足鼎立代替了美国独霸,美、日、西欧在经济领域里展开了激烈竞争,为
了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它们都加强了与邻近区域的经济合作,区域性经济集团应运而
生。因此,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出现的基础,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多极化的
表现形式。
第Ⅱ卷(非选择题 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33 小题 18 分,34 小题 19 分,35、36、37 小题任意选做一
个 15 分,共 52 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29 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湾泊的八大海港
之一。16 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其中一条航线为:澳门一
菲律宾马尼拉一墨西哥……这是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
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绸大循环“丝银之路”。16 世纪中叶以后,澳门曾是西学东
渐和中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和通道。传教士在澳门开创的远东第一所西方式的大学——圣保罗
学院,成为远东汉学家和西学人才的摇篮。利玛窦等传教士并经澳门进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
活动,把西方国家的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又将中国的儒家经典和历史、文学、医学、工艺和
工艺美术传到欧洲。
——摘编自《话说澳门》等
材料二:1837~1839 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平均每年不到 100 万镑,1845 年则增长到 239
万镑。……从 1846 年起开始下降。这一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为 179 万镑,比 1845 年降低了
1/4。直到 1854 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也只有 100 万镑,甚至低于鸦片战争前的一些年份。……
同时,上海附近的嘉定县,“往昔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自洋布盛行,
土布日贱,仅得往日之半耳。”在广州、厦门一带,也出现因倾销洋布导致妇女纺织半数停
工的情况。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丝银之路”形成的背景及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华输出货物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原
因。
【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全球性海上运输业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
东西方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西欧对中国传统商品的需求增加;中国开放市舶贸易;中国传统
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影响:促进了中国传统封建经济的繁荣;客观上推动了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但它没有对中
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革命性影响,没有带来像西欧那样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2)特点:1837~1845 年大幅增加,1846 年~1854 年则下降。
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扩大市场;《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便利了英国对华输出;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抵制。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1529 年”、“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
国际海上丝绸大循环‘丝银之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丝银之路”的形成是在新航路
开辟、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形成的大背景下开始出现的,而就中国国内来讲,商品经济发展繁
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所以从国内外的形势来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丝银之路”形
成的最终背景;影响:在“丝银之路”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手工业品大量出口,白银大量
涌入中国,同时中国的儒家文化、医学、工艺和工艺美术等也对外传播,带来到了中国封建
经济的极度繁荣,但由于中国国内社会制度的影响,涌入的这些白银并没有转化为资本,没
有使中国产生革命性影响。
(2)特点:依据材料“1837-1839 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平均每年不到 100 万镑,1845 年则
增长到 239 万镑”“从 1846 年起开始下降…到 1854 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也只有 100 万镑,
甚至低于鸦片战争前的一些年份”可以得出特点是 1837-1845 年大幅增加,1846 年-1854 年
则下降;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扩大市场;《中
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便利了英国对华输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抵制。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
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
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二:19 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变革:
1830 年 法国:七月革命,建立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完制度
1861 年 撒丁王朝:基本统一意大利。实行君主立宪制
1867 年 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71 年 德意志:实现统一,颁布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1875 年 法国:男性公民均获得选举权,共和制度最终确立
1884 年 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方层
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2)依据材料二,归纳 19 世纪欧洲政治文明演进有哪些主要方面,并任选其中一个方面予
以说明。
【答案】(1)物质层面: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魏源)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制度层面: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精神层面:掀起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
(2)主要方面:近代民主政体的扩展;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发展;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说明:19 世纪,欧洲越来越多的国家确立了民主代议制。英国、法国、德国进行议会选举权
方面的变革,代议制民主发展。意大利和德意志相继完成统一,形成民族国家。
【解析】
【详解】(1)根据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
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物质层面的重建主
要包括洋务运动的开展;在制度层面的重建主要包括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以及新民主主
义革命推动中国民主政体的形成;在思想层面的重建则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对思想解
放的推动和发展。
(2)主要方面:欧洲怎样的政治文化理念只可能是历史是不断进步的,应该进行变革。19 世
纪欧洲政治变革的主要方面是指近代民主政体的扩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统和近代
民族国家形成。任选其中一个方面予以说明足以证明本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 但是一定要界
定在“19 世纪欧洲政治变革的主要方面”;说明:根据前一问的主要方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加
以说明即可。例如可以回答为: 19 世纪,欧洲越来越多的国家确立了民主代议制。英国、法
国、德国进行议会选举权方面的变革,代议制民主发展。意大利和德意志相继完成统一,形
成民族国家。
3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初实行政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
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
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的兵源枯竭,府
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 13 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
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
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
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
【答案】(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土地兼并致使大批小农破产,最终
导致兵源枯竭;原有的府兵制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节度使拥兵自重,
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解析】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
亡日多的信息可知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依据材料“府兵的兵源枯竭,府兵制
濒于瓦解”的信息可知土地兼并致使大批小农破产,最终导致兵源枯竭;以及所学可知原有
的府兵制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依据材料“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的信息可知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
了军队;依据材料“由朝廷供给资粮”的信息可知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依据所学可
知募兵制导致节度使拥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3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38-1939 年,苏联两次挫败了日本在中苏、中蒙边界挑起的军事挑衅。与此同
时,苏联对日采取中立机和的修好政策,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防范德国可能的进攻之上,日
本挑衅失败后,军部内都“南进”的主张占上风。在此前后,日德之间展开结盟谈判,但在
围绕主攻对象是苏联还是英法的问题上分歧巨大。1939 年 8 月,德国背着日本与苏联缔结了
互不侵犯条约。1939 年 9 月,“二战”全面爆发,世界大国无暇顾及远东。1940 年 7 月,日
本决定发动太平洋战争。1941 年 4 月,日本与苏联签订了《中立条约》。
材料二:1945 年 2 月,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为了争取苏联早日参加对日作战和获得
苏联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的合作,罗斯福牺牲中国的主权来满足苏联的要求。苏联承诺在欧
洲战争站束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1945 年 8 月 8 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给日本关东军以重
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日双方签订《中立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调整对日政策的依据,井简析苏联对日宣战
的影响
【答案】(1)苏联:保证远东地区安全;避免两线作战。日本:军事挑衅的失败;日德矛盾;
南进方针的确定。
(2)依据:维护国家利益;国际形势变化。
影响:加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扩大苏联在远东的势力;奠定战后远东的政治格局;损害了
中国主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二战中的苏日关系,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
解决问题的能力。
(1)苏日双方签订《中立条约》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苏联两次挫败了日本在中苏、
中蒙边界挑起的军事挑衅”“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防范德国可能的进攻之上”和“日本挑衅
失败后,军部内部‘南进’的主张占上风”等信息,分别从苏联和日本方面来分析签订《中
立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调整对日政策的依据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形势变
化。苏联对日宣战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苏联正式对日宣战,给日本关东军以重创”,
并结合所学从对日本、苏联、战后远东政治格局和中国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3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詹天佑自 1872 年 11 岁时赴美国留学 9 年,1881 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回国;从 1888
年开始,他投入到中国刚刚举步的铁路事业,1905 年至 1908 年,首创中国独立筑路的奇迹
——建成了艰险异常的京张铁路,震动了世界,为中国与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詹天佑对清王朝的所谓“新政”改革感到失望,1906 年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极不稳定
的情况下,在进行代价很高的试验以进行革新。今后发展如何,无人能料及”。作为邮传部
侯补丞参,詹天佑 1911 年指出“邮传部正在收回所有的铁路干线,是善是恶,终将有报。我
强忍着不作任何评论,而每一个人都和我一样,洞悉此事。”詹天佑对辛亥革命的发生并不
感到意外,更不感到恐惧与忧伤。相反,他积极地迎接革命与新时代的到来。他在自己的本
职岗位上平静而友好地支持新的民主政权与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
詹天佑在一次演讲中指出:“吾人居官者,世人恒讥之为刮地皮,孰知铁路工程师真乃
刮地皮者。鄙人忝为工程师二十年之久,刮地皮之多,似以鄙人为第一,而天下肯以刮地皮
第一自居,殆鄙人一人矣。化学家能将各种物质分化而变幻之,使人不知其原质为何物,亦
能变异各种颜色,不啻所谓颠倒黑白也。然所谓政治家、法律家者则无庸费此种种手续,而
亦能颠倒黑白也。则其学问既非化学家所能及,尤非工程师、矿学师所可能矣。”
——据经盛鸿《詹天佑与辛亥革命》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詹天佑在中国近代化方面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詹天佑能作出贡献的原因。
【答案】(1)贡献:
①出国留学 9 年,参加并实践洋务运动;
②在中国铁路事业上作出重大贡献,特别是修筑京张铁路;
③揭露了清政府清末“新政”的虚伪性;
④支持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支持新的民主政权与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
⑤深刻地揭露新社会中的官僚政客搜刮地皮和颠倒黑白等腐败行为。
(2)原因:
①出国留学,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感悟先进的民主制度;
②清政府的黑暗统治(专制主义和卖国政策)阻碍社会发展;
③近代民主思想和反封建反侵略的近代民主运动不断发展。
【解析】
(1) 贡献:从材料中的信息“首创中国独立筑路的奇迹”“他积极地迎接革命与新时代的到
来。他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平静而友好地支持新的民主政权与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詹天
佑对清王朝的所谓‘新政’改革感到失望”“然所谓政治家、法律家者则无庸费此种种手续,
而亦能颠倒黑白也”等信息概括归纳。
(2) 原因:可从留学西方的影响、中国现实的激励以及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