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1.00 KB
- 2021-04-18 发布
福建省罗源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选项。)
1.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克已复礼”的实质是
A、人要有仁爱之心 B、维护落后的奴隶制度
C、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D、主张“百家争鸣”
2.“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五经”除了《诗经》外还有
A.《尚书》《礼》《易》《春秋》 B.《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C.《大学》《论语》《尚书》《春秋》 D.《尚书》《中庸》《孟子》《春秋》
3.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
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 B、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保障
C、实行封建统治的基础 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
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有成。”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加强思想控制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儒学因此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据此回答5~8题
5.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6.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A.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B.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7.我国秦汉时期的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8.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此制度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得到不断完善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据此回答9~12题。
9.宋代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10.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11.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12.儒家的经典“四书”是指
A《诗经》《礼记》《论语》《大学》 B《春秋》《易经》《孟子》《中庸》
C《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D《大学》《中庸》《易经》《周书》
13.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道学家的虚伪
1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主张的分歧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差异
15.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这句话反映出
A.中国古代文明孕育了西方文明
B.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C.在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三项发明蕴含资本主义发展因素
16.“(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这种场面最早可能出现于
A.商周 B.春秋战国 C.唐末宋初 D.元末明初
17.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中,对密切世界各地的联系影响最大的是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
18.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指南针在近代欧洲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表明的实质问题是
A.近代中国的愚昧落后 B.中国古代科技的沦丧
C.社会环境决定科技能否发挥进步作用 D.指南针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19.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秦墓出土了《秦律》,竹简上的文字应该是
A.楷书 B.隶书 C.小篆 D.金文
20.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右图)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21.中国的山水画家在创作上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这表明他们
A.主张绘画要进行必要的内心修行
B.主张绘画要专心致志
C.绘画要建立在对大自然细心观察的基础之上
D.追求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
22.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23.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 楚辞、汉赋、唐诗 B 楚辞、唐诗、宋词
C 宋词、唐诗、楚辞 D 唐诗、宋词、元曲
2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首词反映出作者的词风特点是
A.风格气象万千,语言平实而精练 B.思想感情豪迈奔放,景物雄浑壮观
C.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 D.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5.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一小题20分,第二小题16分,第三小题14分,共50分。)
26(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
材料二 为治者用众(大多数人都能遵从的方法)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君主执柄以处势(权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裁决的力量)也。势者,胜众之资(凭借)也。
——《韩非子》
材料三 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什么是中国的文化名片?谁是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中国焦点2006》为您揭晓了答案,十大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位的是孔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儒、法两个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策略?(4分)
(2)在当时被统治者欣赏和接纳的思想是什么?试述理由,并简要指出该思想的历史地位。(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孔子位于第一位的原因。假如你是投票者,你还会选择哪些人物作为中国文化形象符号的代表(试举两例)? (8分)
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非子在《有度》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一步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三 顾炎武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他认为只有皇帝同各级官吏共同掌握政权,才能达到“天下治矣”的目的,他还提倡“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材料四 唐甄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政治主张,并指出它在当时所起的作用?(4分)
(2)材料二中黄宗羲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时代背景是什么?(6分)
(3)材料二、三、四所反映出的共同的思想是什么?列举这三段材料中能反映该思想的关键语句。(6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科技曾经走在世界前列。英国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称赞道,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是被马克思称之为“预兆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被培根称之为
“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和状态”的伟大发明。
然而,无论相对于欧洲还是以往,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越来越滞后。许多学者认为,没落的专制制度直接导致了中国科技的落后。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又一特点是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而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实用之学如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有较突出的成就,就反映了这一特点。
材料三 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印别术和火药这些重要的东西,外国今日知道利用他,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由此可见中国古时不是没有能力的,因为后来失了那种能力,所以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
——摘自《孙中山选集》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3分)
(2) 材料一中说“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越来越滞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3)材料三中孙中山对“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的原因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
罗源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历史必修三·文科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A
D
D
D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B
C
C
C
A
C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得分
答案
D
C
C
B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一小题20分,第二小题12分,第三小题18分,共50分。)
26、(20分)(1)①儒:以德治国; (2分)②法:以法治国,法、术、势三者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分)
(2)①法家;(1分)②理由:法家的主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国家实力,在争霸中立于不败之地;(3分)
③历史地位: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4分)
(3)依据:①政治思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②教学原则:有教无类;③教学思想:因材施教;④教学方法:实事求是、温习、学思结合;⑤孔子思想经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⑥孔子被尊为圣人,受到后世的敬仰。(6分)
列举:孟子、朱熹等。(2分)
27、(16分)⑴加强君主集权。(2分)这适应了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特权的需要,成为秦国实现统一的理论基础。(2分)
⑵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推行文化专制政策。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6分)
⑶批判君主专制。(3分)材料二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材料三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材料四唐甄则认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3分)
28.(14分)(1)长期居世界前列;对欧洲率先进入近代社会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强调实际作用忽视抽象科学。(3分)
(2)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农耕经济的发展难以形成近代科技的理论根源;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文化交流的机会;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新思想。(8分 )
(3)不正确。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正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制约了中国的进步,使中国逐渐落后西方。(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