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7 MB
- 2021-04-17 发布
专题二十一 学会形象说理
第六章 写作训练
论述文是说理的,讲求以理服人。不过,讲理也不能板着面孔,让人觉得严肃古板,何不来点形象说理,增加一点生动灵动?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用了
“
五十步笑百步
”
的比喻,不也同样达到了说服梁惠王的目的吗?如何进行生动形象的说理?该专题试图告诉你一点门道。
Ⅰ
品读佳作 体悟出彩理由
钓鱼与人生
一看标题,喻体与本体隐然可见。
钓鱼有趣。
钓之趣,在有鱼与无鱼之间,或曰在易钓与不易钓之间。若钓于鱼塘,鱼辈趋饵若狂,下钩便有,获则多矣,却难免乏味。然无鱼之钓,浮子终日不动,亦不乐。
携竿漫游,偶遇一去处,垂柳拂岸,野草荒荷,遥观水面,隐隐似有鱼纹。问于牧童:曾见有钓者否?童子摇头。抛钩向水,久之,浮子竟不动。正疑惑之际,方见浮子上下窜动,忽而泛出,忙奋力用竿,见有鱼如梭,凌波而出,继而窜跳于岸、草之间,此中乐趣,不为外人知也。
这两段叙钓鱼有趣,是说
“
喻
”
。
人生之趣,亦在可知与不可知之间,在有章法与无章法之间。
明知其不可尽知而努力知之,生活中有章法而不全按章法,方得人生之趣。苏东坡一面
“
把酒问青天
”
,问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一面又懂得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此深识人生乐趣者也。王子猷于夜雪初晴乘兴访友,到人门口却掉头回家,自谓
“
兴尽而返
”
,也算得上是
“
潇洒走一回
”
了。
这两段由说
“
喻
”
转说
“
本
”
,人生之趣同钓鱼之趣一样。
钓鱼有技。钓之技,在有定法与无定法之间,要因时权变,善取其度。碧水茫茫,何处有鱼?鱼类繁杂,哪种易钓?
“
钓鱼诀窍
”
一类书多矣,然书可教人会钓,必不能教人善钓。早一分则鱼被惊走,迟一分亦饵鱼两空,那恰到好处的起竿,实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这段说
“
喻
”
:钓鱼有技。
人生之技,不也类此么?
“
人间指南
”“
处世格言
”
之类书亦满大街都是,然真的由此学会立身处世者有几人?其实
人生之技,也在有定法与无定法之间,也贵在一个
“
度
”
字的把握
。当笑则笑,当哭则哭,当勤则勤,当嬉则嬉,当诚则诚,当伪则伪。至于
“
当
”
字,究作何解,何为适度,虽圣贤哲人亦不能教也,必自己体察于心,尔后才出乎自然。
由说
“
喻
”
再转说
“
本
”
:人生之技,不也类此么?
钓鱼有道。钓之道,曰用心专一,曰顺乎自然。
若用心不一,则浮子动于前而不察,香饵入鱼腹而不知,空当一饲鱼者也;若不能顺乎自然,则浮子略有不动便焦躁难耐,频频移竿他顾,焉知片刻之后将有巨鱼游至耶?
三说
“
喻
”
:钓鱼有道。
以钓鱼之道喻之人生,不亦宜乎!
若用心不一,将事事无成,自不消说。而若不能顺乎自然,如善钓者一般保持平和心境,亦必看人看事不顺心,或眼气邻家小儿摸奖得一彩电,或妒忌单位同事浮动一级工资,牢骚发于外,怨愤积于心,没准儿憋出一场病来。而若以平和的心境善待人生,修性情于身内,投香饵于水中,用心专一,待时而动,何愁鱼儿不至?且,谋鱼在人,得鱼在天,不至又有何妨?
三说
“
本
”
:钓鱼之道宜喻人生。
庄子《秋水》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
“
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
惠子曰:
“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庄子曰:
“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钓者之趣、之技、之道,可不钓而知之乎?依惠子,必不能,依庄子,则能。吾与庄子也。曰:善钓者必悟人生之趣、之技、之道,而得人生之趣、之技、之道者,亦必能识钓中之趣、之技、之道也。做
“
钓鱼与人生
”
篇,愿与能识者共识之。
总结上文:把
“
喻
”
与
“
本
”
合二为一。
亮点点评
这篇文章的哲理意味特别的浓,道理也比较深奥,光凭抽象的说理是很难说得清、说得透的。文章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准确地找到了一个喻体
“
钓鱼
”
,并由此展开一系列的比喻论证:以
“
钓鱼
”
之趣
“
在有鱼与无鱼之间,或曰在易钓与不易钓之间
”
,喻
“
人生之趣
”“
在可知与不可知之间,在有章法与无章法之间
”
;以钓鱼之技
“
在有定法与无定法之间
”“
善取其度
”
,喻
“
人生之技
”“
也在有定法与无定法之间,也贵在一个
‘
度
’
字的把握
”
;以钓鱼之道
“
用心专一
”“
顺乎自然
”
,喻人生之道
“
若用心不一,将事事无成
”
。比喻精当,论证有条不紊,分析到位,以形象之理、论证抽象深奥之理,可观可玩,通俗易懂。
Ⅱ
指点技巧 找到提升门径
形象说理法之一: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寓言、故事来打个比方,用比喻的方式来论证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其效果是: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易,化枯燥为生动,更容易获得阅卷者的认同。它的运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主体部分使用,即用一比喻贯穿全文,在分析过程中,不断地把喻体与所要论证的观点的相同或相似点揭示出来,放在一起比较,从而使喻体有力地论证论点。上面的例文就属此类。这种运用形式对于高中生来说驾驭起来难度较大。另一种是在局部段落内使用。
如
2017
年高考山东一考生《我们应该怎样革新
——
从某书店开启
24
小时的经营模式说开去》中的片段:
对一个人来说,革新如同洗澡,洗去身上的污垢,人才会容光焕发,焕然一新。自然,只是外表的洁净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清除内心的污垢,净化心灵。孔子曰:
“
吾日三省吾身。
”
不正是强调检点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吗?所谓
“
澡身而浴德
”
,也是同样的道理。清除积弊,人才能走得更远。
革新的作用是什么?考生将革新比喻成洗澡,然后展开去谈,说是为了洗去污垢,容光焕发,并且层次递进,说外表洁净还不够,还要清除内心的污垢。这样,革新的作用也就一目了然了。
这种形式简便易行,为广大考生所使用。
比喻论证虽然需要比喻的帮助,是比喻在论述文中的运用,但比喻论证却不同于比喻。比喻可以用来形容一切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重在
“
喻
”
;而比喻论证必须将比喻用来阐述、证明观点。具体说,就是不仅要对喻体进行分析,点明喻体的实质,还要从喻
体所喻的问题中,概括或
引申出带有普遍性的认识或道理,分析、揭示出用来比喻的事物、现象与所要论证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使喻体部分与议论部分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能在议论中不断地点到喻体,其侧重点在
“
证
”
。简言之,就是要喻而能证。
形象说理法之二:美化论据
在论述文写作过程中,肯定要叙述论据。这个
“
叙述
”
,如果加点语言润色,加入一点小技巧,就会增强论据的形象性。如可以使用对偶、排比句式叙述,就有了整齐之美,形成了张力。请看下例:
如
2017
年高考甘肃一考生《择一座城,圆家国梦》中的片段:
少年天子刘彻选择西域和匈奴作为他的城,派卫青奇袭龙城,遣霍去病狂飙突进,马踏匈奴之后求得江山永固,实现了他的大汉家国梦。科学家孙家栋选择浩渺太空和导弹卫星作为他的城,星斗焕文章,
“
嫦娥
”
舞长空,战略威慑敌人,换取国泰民安,成就了他的苍穹家国梦。大国工匠李万君选择轨道交通和中车高铁作为他的城,不断提升技能,实现技术突围,让中国高铁走向世界,也圆了他的工匠家国梦。
考生连举三个例子,说明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华儿女,都应该在自己岗位上,自强不息,勇于担当,择一座城,圆家国梦。在叙述孙家栋的例子时,其中有两句
“
星斗焕文章,
‘
嫦娥
’
舞长空
”
,格外亮眼,具有一种典雅的整齐美,如烟花一般出现在了散句的天空。
个别论据还可以加以
“
诗化
”
,如下段:
他,一个安静的灵魂,于瓦尔登湖畔慢慢地惬意徜徉。平静的湖面,有他慢慢泛舟而起的涟漪;湖畔的小屋,有他漫步而生的脚印。那清澈的湖水,荡涤着他的心灵,他闭上眼,曲肱枕之,就那么静静地躺在还
挂着露珠的草地上。梭罗,也许他是别人眼中世俗的逃避者,但是,隐士的心境岂是尘世之凡人所能体会?梭罗明白,免去世俗纷争,用心慢慢体会,才是真正的
“
活着
”
。
这段文字
“
诗化
”
的技巧在于:
①
高度浓缩他的典型事迹。
②
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你或他。
③
出之以描写的笔调,运用妙词、美句及修辞。
④
通用格式:情景+未名人物的表现、事迹+点出人物名称+人物事迹的论点分析。
形象说理法之三:议论语言形象化
议论语言多呈现思维的抽象性,如果在语言中加点
“
味精
”
,将会使语言形象典雅,新奇生动。
1.
以形象动词替换抽象概念。
时评《让校园成为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中,
“
一些网友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
挥棒子、扔石头、吐口水
,这些都是严重不负责任的做法
”
一句,将网友
“
妄加批评的现象
”
转化成了
“
挥棒子、扔石头、吐口水
”
等动词短语,其神态的恣意、态度的粗暴都跃于字里行间,作者对这类网友的态度和情感也溢于笔尖。
“
罗尔感到
‘
爱如潮水
’
并被善款
砸晕
”“
影评人
‘
亵渎电影
’
公开
炮轰
张艺谋
”“
该赔钱的时候又显得无比精细,处处拿出法律条文来
抠
”
等句子中
“
砸晕
”“
炮轰
”“
抠
”
等词将形象的动作携入时评,贴切而富有穿透力。
2.
以跨领域词嫁接抽象概念。
将不同领域的词语巧妙地接入所要阐释的抽象概念中,会收到新奇的效果。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的词语,都可以在陌生的语言环境中合理借用,产生意想不到的表意效果。
“
中国电影人借此向世界怪兽电影
输血
”
用医学术语
“
输血
”
概述中国电影人的创新,
“
按照舆论的
发酵
惯性,它往往会把事情搞得更大
”
用化学术语
“
发酵
”
来预见舆论的扩散趋势,
“
他们都有
‘
权欲
’
,内心也早就
皈依
了拜
‘
官
’
教
”
用佛教用语
“
皈依
”
来陈述贪腐者的心理根源,
“
向中国传统文化的
IP
索取灵感和资源
”
用信息行业术语
“
IP
”
来代指传统文化的领域,这种跨行业跨领域词语的超常搭配,显示了写作者调用语言的智慧,也丰厚了文章的意蕴。
3.
以修辞手法转换抽象概念。
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也是将抽象哲理具象化的重要方法。
“
经由这些民族记忆,后人可以轻松进入
幽深的历史隧道
”“
这种责任
穿越
几十年的风霜
”“
鲜血染红了
温婉
的秦淮河
”“
那么把他扔向汹涌澎湃的舆论
口水
中,已经对他造成了二次伤害
”“
应当注意调整话语体系,避免全知性地
‘
皮下注射
’
国外受众
”
……
这些时评的语言中,就不乏修辞手法的身影,
“
幽深的历史隧道
”
的比喻,
“
穿越
”“
温婉
”
的拟人,
“
口水
”
的借代,
“
皮下注射
”
的移用,意蕴深厚,促人深思。
Ⅲ
实战演练 练出训练实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
《论语
·
颜渊》
)
②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
《荀子
·
劝学》
)
③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观书有感》
)
④
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
(
陈毅《示儿女》
)
读了上面四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选取了四句名言,要求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首先要理解这些名言,然后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
是说把直的东西放到弯曲的东西上面,弯曲的东西就自然变直了。这句话是说任用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能使邪恶的人归于正途。
“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
是说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和黑土一样黑了。这两句都是强调环境的重要性。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本意是就读书而言的,水之
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
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这句话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作广泛的理解。
“
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
”
是说要有理想,更要有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具体行动。这两句谈的都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找到名言之间的联系后,便可以选取其中两句立意作文。
参考立意:环境可以改变人;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成功的秘诀;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