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0 KB
- 2021-04-17 发布
第七单元测试 C 卷
1、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
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
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
A.20 世纪 40 年代 B.20 世纪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 D.20 世纪 70 年代
2、 《人民日报》曾刊发一则“喜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
组,向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工
作者和一切有关人员,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该“喜报”是祝贺我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2009 年 10 月 31 日.被誉为"中同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不幸逝世.他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有关下列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 1 反映了中国古代在预测地震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B.图 2 反映了中国为和平利用核能源做出了卓越贡献
C.图 3 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促进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D.图 4 反映了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文革”期间,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 )
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②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首次培育出杂交水稻
④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②④ D.①③②④
5、1983 年国防科技大学的慈云桂教授写了一首《银河颂》:“银河疑是九天来.妙算神
机费剪裁。跃马横刀多壮士. 披星戴月育雄才。”
这首诗歌颂的是( )
A.运载火箭 B.银河系 C.巨型计算机 D.导弹核武器
6、1965 年 9 月,中国学者首先在世界上成功地实现了人工合成具有天然生物活力的蛋白质
—结晶牛胰岛素。
关于这项成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有利于人们揭示生命的奥秘
B.有利于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
C.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D.有利于改良动植物品种和药物的研究
7、邓小平指出如果(20 世纪)6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
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对国家国际地位有重要影响
②当代国际竞争实质是科技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④科技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20 世纪 60 年代,有学者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从文章和书
迹两个方面否定《兰亭序》是王義之所作。后有人发表《〈兰亭序〉的真伪驳议》,表示不
同意见。对此.该学者又写了《〈驳议〉的商讨》以作回应。毛泽东当年对此形式颇表赞同。
这种讨论方式说明( )
A.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
B.学术争论以澄清事实为目的,并不承载还原历史真实的责任
C.历史学应像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
D.历史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
9、对“双百”方针理解错误的是( )
A.是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B.提出于 20 世纪 60 年代
C.推动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新发展
D.其实践过程也遇到过曲折
10、 1975 年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共 2836 个,1980 年增加到 3566 个,其中戏曲剧团最多,有
2224 个;最少的是乐团、合唱团,仅有 11 个。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文艺领域的发展布局趋于平衡
B.文化体制改革已深入开展
C.文艺界仍然受"左"倾错误影响
D."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11、“文革”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是八部“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
《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
家浜》。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
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巴金对样板戏感到“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是( )
A.“文革”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
B.样板戏使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C.样板戏打上了“文革”阶级斗争的烙印
D.样板戏歪曲了历史和红色经典
12、“文革”后, 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文学流派有( )
A.摩尔根和李森科学派 B.山药蛋学派
C.样板戏 D.“伤痕文学”“反思文学”
13、若写一篇集中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科教文发展的专稿,请你确定一组体现其
发展的“关键词”。
准确的一组是( )
A.“双百”方针、“南优 2 号”、“合成牛胰岛素”、“样板戏”、“银河Ⅰ号”
B.“两弹一星”、“星火计划”、“载人飞船”、“985 工程”、“反思文学”
C.“863 计划”、《义务教育法》、“211 工程”、“科教兴国”、“两个务必”
D.“三个面向”、“五讲四美”、“伤痕文学”、“银河Ⅱ号”、“希望工程”
14、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
文化水平”的方针。这说明当时的教育方针主要是( )
A.全面教育 B.现代教育 C.人民教育 D.义务教育
15、下表为新中国初期文、法、商、教育等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所占的比例。造成表中数据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49 年 1953 年 1957 年 1962 年
33.1% 14.9% 9% 6.8%
A.新中国工业化的需要 B.“左”倾错误的泛滥
C.民主与法治观念滞后 D.学习西方建设的经验
16、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
资产阶级。”
上述关于教育发展的指示最有可能出现在( )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7、1970 年 6 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
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 领导批准和学校
复审相结合”。
这种做法 ( )
A.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
B.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C.贯彻了中国教育方针
D.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
18、从图 1 到图 2 的转变,反映了( )
A.“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发展 B.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C.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D.城乡教育制度的统一
19、1977 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 27.3 万人,至 1988 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 206 万
人,2001 年增长至 719 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
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20、阅读《1960—1997 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曲折发展历程,下
列认识正确的是( )
统计年份 1960 年 1965 年 1971 年 1997 年
学校数目 1289 所 434 所 328 所 2170 所
①1960—1971 年、1971—1997 年两阶段高校数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②1960—1971 年发展状况体现了“文革”对髙等教育的严重破坏
③1971—1997 年受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211 工程”计划等因素影响
④该表启示我们社会进步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要尊重规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
21、阅读下列材料:
2003 年 10 月 16 日 6 时 23 分,苍茫的内蒙古草原敞开胸怀,深情地拥抱朝阳中缓缓降落的、
载着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的“神舟 5 号”飞船。39 年前的同一天,一朵从西北大漠深处
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同样震惊了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 年后一曲响彻寰宇的
“东方红”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掌握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技术,从此,一个孕育了“飞
天”传说的浪漫国度,一个诞生了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一个曾饱经滄桑的东方大国,以更加
自信的姿态屹立于国际舞台。从“两弹一星”到栽人航天飞船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印下了
中国尖端科技事业经历的坎坷与辉煌,载录着一个民族表历史大跨越中的自强、自信与自豪。
请冋答:
1.“39 年前”是指哪一年?我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何重要意义?
2.“6 年后”是指哪一年?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 年 5 月 2 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
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材料二 1965 年 11 月 10 日,经过毛泽东审定批准,上海《文汇报》发表了经江青秘密策划
授意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并让全国各报刊转载。……文章发
表后,立即遭到了历史学界、文艺界及其他各界的强烈反对,纷纷指责姚文元的文章,对吴晗
的批判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2 月 21 日,毛泽东同陈伯达等谈话时却说,姚文元
的文章“很好,缺点是没击中要害。《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
的官,1959 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这样把《海瑞罢官》同彭德怀
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它直接具有政治性质了。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材料三 1979 年《历史研究》连续发表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文章若干篇,反响强烈,在当时
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洋务运动的大讨论。论证分为甲、乙两方。以姜铎为代表的甲方
坚持洋务运动存在积极和消极、进步与反动的两点论;以李时岳为代表的乙方则“高高举起
洋务运动全面进步论的大旗,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列,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
时代的三大进步运动”。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潮下,这次新的论争,乙方占据了明显的
优势。全国关于“洋务运动”的学术会议越来越多。
——摘编自《看历史》(2010 年 11 月刊)
1.材料一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分析材料二中的现象给文艺事业带来的危害。
3.材料三中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出现了什么新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坚持“双百”方针。
23、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年代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学校数 在校学生数 学校数 在校学生数 学校数 在校学生数
1949 年 34 万所 2400 万人 5219 所 127 万人 205 所 11.7 万人
2003 年 49.13 万所 1.25 亿人 10.09 万所 9115.31 万人 1191 所 1175.05 万人
1.从所给的材料看现代中国教育取得了哪些成就?
2.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你认为我国教育应该怎样发展?
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1958 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故选 B
项。
2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国防科技成就。依据题干“中央‘文革,小组”可知,处于“文
革”时期,由“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可知,是核技术研究,结合所学可知,该”喜报”是
祝贺我国 1967 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故 C 项正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 1964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 1970 年,属于航空
航天技术,故 B 项错误;中国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 1965 年,属于医学技术,故 D
项错误。
3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地动仪属于古代观测地震的仪器,并不能预测地震.排除 A 项:原子弹爆炸成功属于军
事科技成就.不属于和平利用核能,排除 B 项;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国家战略正确和科技
人员的研究结果.而不是"文革”推进的结果.排除 C 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表明中国载
人航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D 项符合题意。
4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紧扣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于 1964 年,属于“文革”
前.故排除①T 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于 2003 年故排除⑤;氢弹研制成功于 1967 年,第一
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于 1970 年,1973 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故选 B 项。
5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的“1983 年”"银河”“妙算神机”等词句中,可以判断是歌颂中闽第一台
“银河”巨型计算机。
6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D 项所说属于基因工程技术的意义,并非结晶牛胰岛素的意义,故选 D 项。
7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 D 项。
8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理论。材料中 20 世纪 60 年代关于《兰亭序》真伪的争论说明学术界出
现争鸣的现象,而不是说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故 A 项错误,C 项正确;学术争论有利于澄请事
实、还原历史真实,故 B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兰亭序》真伪的争论,而不是历史学家对历
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故 D 项错误。
9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
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
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故 AC 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文革时期
遭受到了挫折,故 D 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双百”方针提出于 1956 年,故 B 项错误,但是
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 B 项。
10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中国艺术表演团体类型占比,传统类绝对主导,西式类很小。这是非正常现象,是不合
理的。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左”倾思想影响仍然存在。故答案为 C 项;A 项说法违背材料体
现的发展不平衡,排除;材料信息反映了文化体制改革尚未深入开展,B 项排除;过于注重发
展本国传统类的文艺团体,出现极端不平衡,说明“双百”方针尚未得到全面贯彻,D 项排
除。
11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通过剧名就不难知道,这八个戏都是带有鲜明“文革”色彩的,是那个年代阶级斗争恶
性发展的产物,C 项正确:“八亿人民八个戏”的文艺现实不是虚假繁荣而是现实的凋零,A
项错误,使文艺创作出现万马齐喑现象的是党“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而非样板戏,B 项错
误;样板戏并没有歪曲历史和红色经典,D 项错误。
12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A 项是生物学流派;B 项的代表作品是《小二黑结婚》,在“文革”之前;C 项是“文革”
时期的主流。
13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科教成就。材料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
期”是指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所以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只有 D 项内容出现在改革开放
以后。
14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方针。材料中“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
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能够体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方针旨在提高民众素质、
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内涵.即人民教育的方针,所以答案选 C 项;A、B、D 三项含义
在材料中无法直接体现。
15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
展重工业,需要大量人才,因此高校中理工科专业的比例逐渐增多.而文科专业招生比例减
少.故 A 项正确;B、C 两项与文科专业招生比例下降无关,排除;当时新中国不是学习西方建
设的经验而是学习苏联建设的经验.故 D 项错误。
16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根据“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判断,这应当出现在“文革”时期,故选 D 项。
17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1977 年恢复高考,故 A 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招生对象不需要文化考试,导
致教育水平大幅下降,故 B 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体现了阶级斗争的特点,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教育执行“左”倾思想,故 D 项错误。
18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依据图 1 中的“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信息,可知此时我国已经废除了高考招生制度,
转而采用推荐工农兵学员的方式来录取学生。图 2 中的“1977 年高校统一招生准考证”信
息,说明此时我国已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由图 1 到图 2 的转变可知,我国在教育领域内实现
了拨乱反正,故选 C 项。1977 年,“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排除 A 项。B 项是在 20 世纪
末 21 世纪初。D 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
19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
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 C 项正确。A 项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过于绝对
化;B 项错误,指的应是教育大革命;D 项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错误,不
是普及而是发展。
20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导致 1960—1971 年高校数量大幅度减少;“文革”结
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推进教育改革,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从而使 1971—1997
年髙校数量大幅度增加。
21 答案及解析:
答案:1.指 1964 年。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苏联和美国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
具有重要意义。
2.指 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可以获取以下有效信息:距 2003 年 10 月 16 日前的 39 年、6 年后。由
这两个时间判定具体的历史事件, 并依此进行分析。
22 答案及解析:
答案:1.中心问题:提出必须实行“双百”方针。
含义: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
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2.伤害了许多知识分子,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
3.新变化: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呈现多元化。
原因:改革开放后重新提倡“双百”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改变了对洋务运动
的评价。
4.正确处理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以及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不断
革新的关系。
解析:1.材料一反映的中心问题是必须实行“双百”方针,结合所学回答“双百”方针的具
体含义即可。
2.材料二将文化问题政治化,严重伤害了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首先要明确材料中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明显呈现多样化,然后结合“1979 年”的时间要求,
容易想到“双百”方针的重新贯彻以及改革开放的影响等因素。
4.从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人民生活的关系,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等角度说明。
23 答案及解析:
答案:1.成就: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三级教育全面发展。
2.原因: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决策;“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发展;教育
立法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
3.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重视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缩小东西部教育
的差距;建立终身教育体制。
解析:1.从教育的类型上组织答案。
2.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注意多角度回答,要全面。
3.从三种类型的教育上逐项回答,并注意结合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