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00 KB
- 2021-04-17 发布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了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B. 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 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D.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2.台湾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父亲遗留下的财产,每一个儿子都有一份。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应该是指( )
A. 禅让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王位世袭制 D. 礼乐制
3.春秋中期以后,很多诸侯国的权力被少数强大的卿大夫家族所控制,政归大夫、政出家门、国君形同傀儡的情况层出不穷。这种情况表明( )
A.宗法制度重新确立 B.天子共主地位丧失
C.等级制度遭受冲击 D.政治改革运动频繁
4.“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段记功石刻说的是( )
A. 周天子分封天下 B. 秦始皇统一六国
C. 汉武帝开拓疆土 D. 唐太宗贞观之治
5.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更改名号,号称“皇帝”建立了皇帝制度。秦王赢政的做法( )
A. 打击了战国君主的威严 B. 保证了秦国统治的延续
C. 限制了丞相权力的行使 D. 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7.金克木在《风流汉武两千年》中认为: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运转机制,加上了软件。以下机制不属于汉武帝加装“软件”的是( )
A.十三部刺史 B.司隶校尉
C.中朝制度 D.监御史
8.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关于第二个“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B.其内涵是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C.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和分封制
D.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
9.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封建的四次反动”应包括( )
A. 秦朝的焚书坑儒 B. 明朝的特务统治
C. 唐朝设置节度使 D. 汉初分封同姓王
10.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A.君主专制集权需要 B.丞相主管全国军事
C.国家政局稳定太平 D.太尉纯属后人杜撰
11.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该制度是( )
A.三省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12.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世史》中谈到唐朝中央官制时,评价某机构为“天子的秘书官”,该机构应是( )
A. 尚书省 B. 门下省 C. 中书省 D. 吏部
13.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职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分割宰相的军权
B. 制约皇权
C. 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D.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14.下图是一幅中国古代“行政机构示意图”,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清代
15.“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世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
A.主要职责是征收赋税 B.与都省相互制衡
C.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D.受到都省的节制
16.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者。”有的人回答:“功成名就者。”明太祖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
A. 其他大臣追求功名利禄
B. 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 明太祖惩治贪官的需要
D. 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17.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或直接交中央各部院;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经军机处直达皇帝。该现象从本质上体现了( )
A.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政治决策呈现封闭特性 D.政治决策的高效率
18.某史书记载:“
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9.秦朝三公九卿、西汉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
A.相权不断削弱 B.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C.皇权不断加强 D.中枢机构不断完善
20.公元前6世纪,雅典“有产阶级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应归功于( )
A.梭伦 B.克利斯提尼 C.伯利克里 D.苏格拉底
21.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
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
22.雅典公民大会发表演说者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普通人。而台下听众可以通过叫嚷,欢呼表示赞同,也可以通过起哄,嘲笑表示不满,甚至将演说者直接赶下台。这说明,古代雅典
A. 全体居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
B. 公民享有平等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
C. 全体人民享有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
D. 公民大会发言人缺乏相应资格限制
23.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 )
A. 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B. 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 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D. 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24. 从遵循“习惯法”到创立一部新法律——“成文法”,可以说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一个新的时代。促成这个“新的时代”到来的事件是( )
A.制定《十二铜表法》 B.编纂《民法大全》
C.颁布《民法典》 D.形成万民法
25.早期罗马法规定正式的买卖要有复杂的程序和仪式,且在涉及无体物(如继承权)的转让时“无法可依”。罗马人于是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办法,就是买卖双方伪装打官司,用假装诉讼的办法来使买方(原告)取得所有权。“拟诉弃权”的出现表明( )
A. 早期的罗马法体系过于繁杂
B. 法律的发展领先于社会的发展
C. 罗马人的司法实践务实灵活
D. 规避法律的司法活动时有发生
26.英国诗人雪菜在《希腊颂》中这样写道。“如果没有希腊,罗马这个我们的导师、征服者和我们的家园,将没有什么光明可供播撒,我们也许还是野蛮人和偶像崇拜者,也许比这还要糟。”这主要说明了( )
A. 希腊文明优于罗马文明
B. 人文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C. 古罗马实施了民主政治
D. 罗马人继承并传播了希腊文明
27.“光荣革命”后,威廉以他自己和妻子的名义宣读了誓词:“我们衷心地接受你们向我们提出的议案,并保证以英国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威廉所说的“你们”是指( )
A.英国议会 B.英国贵族
C.英国民众 D.英国王室
28.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既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B.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D.从此代议制政府掌握了国家的实权
29.“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对这份文件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该文件是《权利法案》
B.它限制了国王的权利
C.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D.有利于议会主权的确立
30.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被众多的历史学家称为“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对英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一百多年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界标。有人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时说:“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这主要是因为( )
A.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B.明确规定了限制国王的条款
C.工人阶级和下层群众获得了普选权
D.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取得了更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
二、材料阅读题(共2大题,第31题24分,第32题16分,共40分)
31.(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朝)“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二:(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三:清代学者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结合示意图,说明秦朝是如何做到“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12分)
(2)与以前的朝代相比较,明清时期中央机构的变化主要有哪些?(9分)
(3)自秦至清,中央机构设置变化的目的是什么?(3分)
32.(16分)英国是近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有“议会之母”的称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 ——《权利法案》
材料二:
材料三:当今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作为国家元首,是维系英联邦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她品行端庄,深受人民爱戴。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君主相比,她在英国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拥有的权力有很大的不同。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的目的是什么?由此奠定了什么政体的基础?(6分)
(2)材料二的漫画反映了英王统治的什么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今英王在英国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6分)
奉新一中2021届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C
B
D
B
D
D
D
A
A
C
D
C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B
B
C
A
C
B
C
A
C
D
A
C
C
D
二、材料阅读题(共2大题,第31题24分,第32题16分,共40分)
31.(24分)答案:
(1)说明:①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②中央设置丞相等官职机构,负责各项具体事务;③地方实行郡县制;④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12分)
(2)变化:①明朝取消宰相职位,权分六部;②清朝设军机处;③明清时期设有内阁。(9分)
(3)目的:削弱相权,强化皇权。(3分)
32.(16分)答案:
(1)(一)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确立议会权力至上)。(3分)(二)政体:君主立宪制。(3分)
(2)特点:“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4分)
(3) 角色:国家元首;民族团结的纽带;国家统一的象征;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6分)
附:解析
1.【答案】B【解析】周朝分封诸侯的对象为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且周朝时期的等级制度森严,乙同学作为商朝末年的平民,被分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故B项正确。甲同学虽然抵抗过周部落,但是作为先代帝王的后代,仍然有可能被分封,故D错误。丙同学为周朝立下汗马功劳,是周朝的功臣,因此他很有可能被封为诸侯王,故A 错误。丁同学是西周王族成员,他很有可能被封为诸侯,故C错误。
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权力的继承是通过嫡长子继承制解决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西周时已经不再推行禅让制,选项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由一个儿子继承”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制 而非王位世袭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权力的继承和礼乐制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答案】C 【解析】宗法体系是按照血缘关系维护,材料“卿大夫家族”和“诸侯国”不一定是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诸侯权力被卿大夫破坏并不能说明天子共主地位丧失,故B项错误;分封制度下,等级森严,下层分封等级要服从上层统治,材料中“诸侯国的权力被少数强大的卿大夫家族所控制”说明传统的等级制度受到了破坏,故C项正确;材料“很多诸侯国的权力被少数强大的卿大夫家族所控制”不能说明是政治改革运动的结果,故D项错误。
4.【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秦朝建立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经过战国时期的激烈角逐,公元前221年秦灭掉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本题选B。
5.【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更名号为“皇帝”,赋予皇帝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全,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故D项正确;秦王这一做法是在统一六国后实施的,故A项错误;这一做法并没有保证秦国统治的长久和限制丞相的权力,故BC项错误。
6.【答案】B【解析】题干中皇帝“下其议”于群臣,再由宰相上奏议定结果至皇帝,供皇帝裁决。由此可知,这种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群臣的议定结果必须由皇帝裁决。故A项错误。军国大事都必须由皇帝裁决,皇帝掌有最高决策权,朝臣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不能限制和监督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军国大事先由大臣议定,再由皇帝裁决,无法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十三州刺史设于汉武帝时期,用来监督地方长官,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司隶校尉也属于汉武帝时期设置,用于监督京官和地方长官,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朝制度是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置,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监御史是秦朝监督地方官吏的一种制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8.【答案】D【解析】第一个“制”是分封制,不是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错误;分封制的含义是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也包含在是第二个“制”,故C项错误;故D项正确。
9.【答案】D【解析】“封建的四次反动”
分别是第一次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材料中的封建应该是分封建邦,封建的反动是指诸侯王国对抗中央政权,D符合题意;A属于加强思想控制;B属于加强监察管理;C不属于封建的内涵。
10.【答案】A 【解析】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说明军权由皇帝亲自掌握,这是出于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故A项正确;丞相负责的是行政事务,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说明军权由皇帝亲自掌握,这是由于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并不是因为国家政局稳定太平,故C项错误;太尉并不是后人杜撰,秦朝存在这个官员,故D项错误。
11.解析:根据材料中“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可以判断是指唐朝的三省制,故A项正确;科举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故C项错误;内阁制是明朝在中央设置的机构,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A
12.【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作为唐朝中央机构的三省六部中,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负责审核,尚书负责执行,因此中书省最符合皇帝的“秘书官”的特点,C项正确;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A;门下省是审核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B;吏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不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C。
13.【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是宋朝的,宋朝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所以本题答案选D。B项说法错误,分割宰相的权力是为了加强皇权的,所以B项不选;宋代通过枢密使的设置来分割宰相的军权,所以A项不选;设三司使管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所以C项不选。
14.解析: 从材料“行中书省”可以判断是元代的行省制度,故C项符合题意。
15.【答案】D 【解析】“主要职责是征收赋税”以偏概全,材料中未涉及主要职责,故A项错误;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故B项错误;行中书省是地方上的最高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材料中“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表明大部分上缴中央,故D项正确。
16.【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明太祖朱元璋”、“畏法度者快活”、“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
等可知,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故得到朱元璋的赞赏并委以重任,B正确;AD两项的表述,关键点不是大臣的回答是否矛盾和背离主题,而是没有回答到皇帝的心中,没有认识到材料的本质,排除;C项说法明显错误;所以选B
17.【答案】B 【解析】清军机处实际上是古代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延续,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或直接交中央各部院”、“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或直接交中央各部院”,均反映了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清代皇权不断的扩展,达到了顶峰,故B项正确;决策的封闭性,属于其特点范畴,故C项错误;同理,故D项错误。
18.【答案】B 【解析】“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表明是察举制,不是世官制,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是察举制,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是察举制,不是九品中正制,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是察举制,不是科举制,故D项错误。
19.【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但不是“本质上反映了”,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中枢权力的变化,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了相权不断被削弱,直到完全被废除,而变化的根源是皇权的强化,故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中枢机构的变化,不一定是完善,但一定是皇权的强化,故D项错误。
20.解析: 梭伦改革时按照财产多寡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由其财产多寡决定他参与政权管理的资格,从而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答案:A
21.解析: A、B两项属于梭伦改革的影响,排除;D项属于伯利克里时代的民主政治的特征,排除。从材料看,克利斯提尼以地域为基础划定行政选区,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 C
22.【答案】B【解析】根据“雅典公民大会发表演说者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普通人”可知,雅典公民有平等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B正确;只有雅典公民才享有雅典民主权力,“全体居民”“全体人民”表述错误,排除AC;材料强调雅典民主制度的平等,而非强调“发言人缺乏相应资格限制”,排除D。
23.【答案】C【解析】陶片放逐法属于按照民众意愿选举的民主形式,阿里斯蒂德事件说明民众的意愿并不是正确的,C 正确;A中派系之争不符合材料主旨;将领去留不符合雅典民主政治特点,B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对外战争,D错误。
24.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的时代”到来指的是成文法时代的到来,而制定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所以促成这个“新的时代”到来的事件只能是A项。答案: A
25.【答案】C【解析】因为早期罗马法没有无体物(如继承权)的转让规定,于是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办法来解决此问题,这充分说明罗马人的司法实践务实灵活,故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错误;法律的发展是基于社会发展的,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是规避法律,故D项错误。
26.【答案】D【解析】“如果没有希腊,罗马这个我们的导师、征服者和我们的家园,将没有什么光明可供播撒”说明罗马的“光明”是来自于希腊,据此可以推论出D符合材料原意,故选D;AB与题意不一致,C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C。
27.解析:“光荣革命”中,国王是被议会邀请来的,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答案: A
28.解析: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转变。答案: C
29.【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内容“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可知,此文件是出自《权利法案》,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并且英国议会掌握了国家的主权。因此ABD均正确。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因此C错误。
30.【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1832年议会改革。解题关键要知道题干要考查的是1832年议会改革的意义。1832 年,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在议会选举中取得更多的席位,确保了英国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故选D。B项错误,不是1832年议会改革的这个闹心任务;AC项均是是在英国革命时期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