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50 KB
- 2021-04-17 发布
2017-2018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60分)
1. 下列哪一项不是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
A. 一切生物都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B. 生物不是不变的,会发生变异
C. 生物界现存的物种没有共同的原始起源
D. 生存竞争的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答案】C
点睛:达尔文进化论主要包括四个子学说:一,一般进化论、二,共同祖先学说、三,自选选择学说、四,渐变论。
2. 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我国科学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银河—Ⅰ”型计算机诞生
③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④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文革”的时间范围。文革时间1966-1976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4年,“银河—Ⅰ”型计算机诞生是1983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是1966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1970年,故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新中国的科技·科技成就
3. 下列科技成就中,被称为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又一个光辉里程碑的成就是
A. 杂交水稻
B. 青藏铁路的开通
C.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发射与回收
D. 银河系列计算机的研制成功
【答案】C
【解析】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宇宙飞船发射与回收成功,这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里程碑,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C正确。
4. 1937年在杭州落成的钱塘江大桥的设计者是
A. 华罗庚
B. 苏步青
C. 李四光
D. 茅以升
【答案】D
【解析】钱塘江大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由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5. 宣告我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A. 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B.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C.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 “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根据基础知识分析即可,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迈入航天时代。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当月29日返回地面。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人造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年5月18日至5月21日,中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第一枚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2003年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考点:新中国科技
点评:“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
6. 阿尔及利亚《人民报》曾这样评论我国的一项科技成就:“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从1949年就开始向社会主义奋勇前进,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这项科技成就是
A.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C.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可以看出本题想考查1970年“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所以本题选C,A、B、D与题干不符。
考点: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
7. 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跨入核国家行列,其标志是
A.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B.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 成功发射人造卫星
D. 大亚湾核电站建成并运行
【答案】B
【解析】20世纪60年代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核国家行列,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时中国已经跨入了核国家行列,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属于航天领域的成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大亚湾核电站建成并运行是和平利用核能源,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核国家行列。
8. 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曾如此赞誉一位科学家:他“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他所赞誉的人物是
A. 袁隆平
B. 瓦特
C. 爱迪生
D. 达尔文
【答案】A
【解析】注意引文“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指的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养活了更多的人,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瓦特改良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新动力,和丰衣足食无直接的关联,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是改变了照明方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也和丰衣足食无直接的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9. 20世纪新中国取得的下列成就中,正确的排序顺序是
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台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④②
C. ④②①③
D. ③④①②
【答案】B
10.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用自己行动来回答上述问题的科学家是
A. 钱学森
B. 袁隆平
C. 李四光
D. 华罗庚
【答案】B
【解析】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可以拯救全球性粮食危机,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李四光是地质学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华罗庚是数学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1. 下列对牛顿力学体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牛顿力学体系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理论
B. 牛顿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C. 牛顿力学体系正确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
D. 牛顿力学体系不能适用于整个客观世界,相对论兴起后,应该否定
【答案】D
【解析】故答案为D。
牛顿力学体系的确是不能适用于整个客观世界,但相对论兴起后也不应该否定牛顿力学体系,因为该体系也不是不科学的,牛顿所创造的概念仍指导着今天的物理学思想,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牛顿力学体系的确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理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牛顿力学体系能够正确反映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爱因斯坦只是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但是并没有否定牛顿力学理论,因为该理论是当运动速度远低于光速的时候适用的一种理论,因此牛顿力学体系是相对论的一种特殊情况。牛顿提出的关于物体运动三大定律,是整个力学的基础。
12. 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遇到了被称为“晴空上漂浮着两朵乌云”的两个无法解释的难题,后来驱散这“两朵乌云”的重大科学发现是
①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②爱因斯坦提出光的量子理论?
③玻尔提出原子的量子理论
④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牛顿的经典力学对于高速,微观的物理现象无法作出解释,所以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遇到了危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出现,即①、②、③、④均属于正确答案,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3. “两弹一星”是指
A. 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B. 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C. 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D. 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A正确。
14. 袁隆平的科技成就产生的影响,最主要是
A. 第一个选育出杂交水稻优质品种“南优2号”
B. 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 他培育的杂交稻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D. 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答案】C
【解析】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这是袁隆平科技成就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故答案为C项。A项是科技成就,不是影响,排除;BD项是获得的荣誉,能反映科技成果的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排除。
15. 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新时代的是
A. 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B. “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升空
C. 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发射
D.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D
【解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打破了由美国和前苏联(俄罗斯)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独霸局面,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新时代,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6. 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主要成就是
①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②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④氢弹爆炸成功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主要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在1960年,故①正确;原子弹爆炸成功在1964年,故②正确;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在1966年,故③正确;氢弹爆炸成功在1967年,故④正确。故①②③④组合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的时间范围“20世纪60年代”,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6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主要成就的史实出发,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17.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是
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中国爆炸原子弹的作用和意义在于可以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打破美苏等大国的核垄断与核讹诈;有了原子弹 增强了爱好和平国家的力量,可以起到维护世界和平作用。因此选择D项。
点睛:原子弹的威慑作用主要是战略上的,也就是制造原子弹不在于去使用,而在于震慑。所以和平国家掌握了技术就会增加和平的力量,维护世界和平。
18. 下列有关我国计算机方面的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②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银河—Ⅰ号”计算机
③199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银河一Ⅱ号”巨型计算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中国开始计算机研制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故①正确;“银河—Ⅰ号”计算机成功研制在1983年,故②正确;“银河一Ⅱ号”巨型计算机在1993年,故③正确。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选D。
19. “‘文革’时期,虽然政治运动冲击着各项事业的发展,但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还是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下列各项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有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③中美建交
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文革”时期的科技成就。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4年,故①错误;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在1970年,故②正确;中美建交是1979年,故③错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1971年,故④正确。故②④组合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时间范围“文革”,学生应该得出1966年到1976年,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排除不符合时间范围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0. “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下列说法符合材料所阐述的观点的有
①中国将不再发展核武器
②中国承诺不使用核武器
③中国将继续必要的核试验
④发展核试验目的是为了最终消灭核工业
A. ①③
B. ②④
C. ②
D. ③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的核试验……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将不再发展核武器,故①错误;“不使用核武器”与“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是两个概念,故②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将继续必要的核试验,故③正确;核试验也不等于核工业,故④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同时注意区分易混淆的概念,如核武器与核工业,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1. 1954年,毛泽东询问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这段材料表明
A. 核武器虽然有很大威慑力,但中国不必有核武器
B.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苏联是亲密无间的兄弟国家
C. 体现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
D. 中国当时没有研制核武器的条件,也不用研制核武器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苏联不愿意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它不愿意看到强大的中国威胁到自己在社会主义阵营的霸主地位 ,这是典型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也得有核武器而不是中国不必有核武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苏联已经出现了裂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面对核威胁中国必须有核武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2. 超级计算机即高性能或巨型计算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标志我国实现这一目标的成果是
A. “银河—Ⅰ号”问世
B. “银河—Ⅱ号”问世
C. 1957年的第一台模拟式计算机
D. 曙光2000机
【答案】A
【解析】超级计算机是计算机中功能最强、运算速度最快、存储容量最大的一类计算机,多用于国家高科技领域和尖端技术研究,是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体现,而“银河—Ⅰ号”问世标志我国实现这一目标的成果,所以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1983年,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诞生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诞生。
23. 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奖励大会上提出要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下列各项科技成就中,能够体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的成就是
A. 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B. 籼型杂交水稻广泛种植
C. 发射载人航天飞船上天
D. 火炬计划和211工程启动
【答案】B
【解析】从“制高点”来判断,籼型杂交水稻的培植是世界首创。
24. 以下是200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活动中的一份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是
A. 钱学森
B. 袁隆平
C. 王珩
D. 杨利伟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研究,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其他几个选项均是不符合题意的,例如,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和题意无关,排除。
25. 2008年,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获颁“2007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后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下列有关他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他是科学家袁隆平,人称“杂交水稻之父”
②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③他的成功启示人们科学研究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④他的成就进一步阐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袁隆平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家袁隆平,人称“杂交水稻之父”,故①正确;袁隆平的成就并不能说明中国是科技最发达的国家,故②错误;袁隆平的成功是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故③正确;袁隆平的成就也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故④正确。故①③④组合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通过袁隆平的巨大声望和贡献,误导学生选择“中国是科技最发达的国家”,这是个陷阱,必须要排除,从而提醒学生注意个体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6.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实现了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A. 1964年,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B.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 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D.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科技进步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这是我国向太空发射的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太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B项正确;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并没有进入太空领域,故A项错误;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和“神舟五号”飞船都不是“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故CD项都错误。故选B。
27. 2011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情况,强调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并决定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暂停审批核电项目。下列有关我国发展原子能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 1956年把原子能列入全国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B.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 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建成的第一座核电站
D. 秦山核电站是我国建成的第一座核电站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1956年全国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把原子能列入计划,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我国第一座核电站是秦山核电站,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28. 有人说:在屈辱的近代,我国因为落后没能赶上第一、二次科技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①“两弹一星”
②“万能蒸汽机”
③杂交水稻“南优2号”
④有轨电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万能蒸汽机”和有轨电车在近代就已经有了,故排除②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南优2号”都符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故①③组合正确,故选D。
29. 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
A. 东方红一号卫星
B.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C.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D. “嫦娥一号”绕月卫星
【答案】B
【解析】从题中信息“在太空轨道升起”“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可知是中国首次邀游太空,而且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符合这些信息,故B项正确;东方红一号卫星不属于载人航天,故A项错误;“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神舟”五号之后,故C项错误;“嫦娥一号”绕月卫星也不是载人航天,故D项错误。故选B。
30. 2010年9月20日,我国电力装机9亿瓦标志性机组——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一号机投入商业运行……而中国掌握核技术开始于
A. 20世纪50年代
B. 20世纪60年代
C. 文革期间
D. 20世纪80年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能力。中国掌握核技术开始于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故B正确;20世纪50年代中国尚未掌握核技术,故A错误;文革期间不是中国掌握核技术开始的时间,故C错误;20世纪80年代也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的所有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2: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3: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我们认为中国不仅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材料4:“神舟七号”的研制从一开始就处于航天技术前沿,使用了大量现代高科技成果,实现了技术大跨越,飞船性能可与美俄现代飞船相媲美。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和材料2概括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原因。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3中,袁隆平用什么科学成果解决了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
(3)以上材料中体现的我国科技成就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苏联不肯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我们靠自力更生、汲取国际成果研制成功。说明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无论环境怎么恶劣,我们都能完成别人能完成的所有事情。
(2)水稻杂交技术。
(3)原子弹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杂交水稻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对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载人航天飞船上天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主要表达了苏联不肯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而材料二主要表达了中国要靠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所以综合起来就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靠自己也能解决很多问题之类的答案均可。
(2)袁隆平的科研成果是杂交水稻,所以隆平是用水稻杂交技术解决了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
(3)本问就是要分别回答出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影响、杂交水稻研制成功的影响、载人航天飞船上天产生的影响,分别回答即可,例如,原子弹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防力量,对于巩固新生的政权具有重要的意义等。
32. 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科技史中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指出16—19世纪中国科技落伍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
——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2)据材料二说明德国此时发展科技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材料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3)据材料三,列举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答案】(1)从世界领先到落后于世界(或从世界领先到逐渐衰落)。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2)措施: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背景:德国完成统一;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3)成就:“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探月之旅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迅速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表格内容可知,公元1501—1840年中国科技发明大大落后于世界,据此即可回答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科技史中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再结合所学即可从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的角度指出16—19世纪中国科技落伍的根本原因。
(2)本题据材料二“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即可说明德国此时发展科技的具体措施。再结合所学从德国完成统一;资本主义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等方面分析其背景。
(3)本题据材料三“在航天科学领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列举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再结合所学即可从改革开放政策、科教兴国战略、第三次科技革命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33.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①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政,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衡,集体行使相权。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④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从汉至元皇权加强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汉武帝中外朝制度、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北宋割宰相、元朝设中书省等方面加以说明。
34.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答案】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特点是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特点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周王与诸侯的地位和关系回答分封制的内容,从层层分封的角度回答分封制的特点;再从嫡长子继承制的角度回答宗法制的核心内容,从血缘关系的亲疏及等级秩序等方面回答宗法制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