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6.53 KB
- 2021-04-17 发布
河北安平中学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分值: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贤者曾留下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符合的是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人之父”。要“知行合一”。
乙:“工商皆民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 王阳明、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 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 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甲出自王阳明,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乙出自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丙出自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丁出自顾炎武,后人将他的这一主张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
2.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认为“君权神授”、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 儒学思想家的观点前后矛盾
B. 三种主张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真实反映
C. 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D. 三种主张都发展了儒家学说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民贵君轻……君权神授……天下之大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改造,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儒学思想家的观点前后矛盾,故A项错误;孟子处于战国时期,属于社会转型,但董仲舒处于西汉,黄宗羲处于明清之际,都没有社会转型,故B项错误;孟子没有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故选D。
3. 《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 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 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 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 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说明唐代法律主张在治国方面德礼和刑罚相互配合,对政教皆不可缺,这实际上体现了在治国方面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皆有重要作用不可偏废,即“外儒内法”特征,D项正确;A B C三项表述与材料不相符合。故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复兴儒学运动
4.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B. 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
C. 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
D. 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观察图表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处出于高潮是因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和推动,不是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所以D项分析是错误的,故选D项。ABC项分析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5. 史学家汪荣祖认为:“私人所修,所谓野史,诸如杂史、杂记、小说之类,既亦出士人之手,无论观点或方法,未必异于史官,而私修虽偶有他书不载的可贵记录,然掌握史料有限,往往道听途说,真伪杂糅,整个而言,野史绝不如正史之可信,更远不如正史之全面与完整。”据此说明
A. 历史研究与个人身份有关
B. 野史不如正史完整
C. 历史研究应掌握大量史料
D. 正史比野史更可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野史,掌握史料有限,往往道听途说,真伪杂糅”、“史绝不如正史之可信,更远不如正史之全面与完整”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不难直接判断得出,A项明显表述错误,而且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属于无关选项;BD两项的表述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表述具有片面性,不是题干材料核心意思的体现,排除BD。进一步分析,可知,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历史研究·历史研究的方法·掌握大量史料
6. 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精神内涵的是
①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融入儒家思想
②宋代儒学家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③明清时期的儒学家将儒学神圣化
④当今为建立和谐社会充分发掘儒家思想的深层内涵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儒学的发展变化。汉代的时候,适应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将儒学发展到新阶段,提出“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宋代的时候,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儒学家吸收道佛思想,将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阶段;儒家的“和为贵”的思想符合当今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批判,提出了一些进步思想。故③错误,①②④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发展·儒学的发展变化
7.
著名思想家李泽厚说: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
A. 使儒学和皇权更加充满宗教色彩
B. 得到了当朝统治者推崇
C. 提出了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的主张
D. 进一步稳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董仲舒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他开启了儒家宗教化的进程,故A项不符合朱熹,故错误;朱熹的思想在南宋以后才成为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理论,朱熹的“理欲二分”、“以理制欲”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开始确立儒学的封建正统地位,朱熹的思想巩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
8. 明代袁宏道在《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说到:“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之不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两汉的政治制度对明代百姓有很强的吸引力
B. 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明代通俗文化进一步普及
C. 明代通俗文化的兴起扩大了民众对政治的关注
D. 通俗文化在政府的支持下得以普遍推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通俗文学进一步发展的情况。分析选项,B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辉煌灿烂的文学•明代文学的发展
9.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魏晋书法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市民文化”指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加而产生并繁荣起来的文化;题干的时间是“北宋到明清”,故魏晋书法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⑤,排除AC。《清明上河图》、元曲、小说都是在宋元及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为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条件下而产生的,均属于“市民文化”形态,①、③、④项正确,选D。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不是社会底层文化的反映,排除②,排除B。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解决本题抓住两个关键:一是题干时间“北宋到明清”,二是了解“市民文化”的概念。
10. “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
A. 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B. 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
C. 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
D. 门阀土族退出政治舞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东南……为寒士之新土”即可选出C项;题目中未涉及南北印刷技术的比较,故排除A项;B项中“耻于”、D项中“退出”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
11. 林爱萍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有
①人称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爱看的纸质书
②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③楷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④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的课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故选B。A错在纸质书,C错在楷书,D错在现实主义,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印刷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楚辞;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书法
12.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的具体反映。下列能够反映明清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有
①传统科技没有发展成为近代科技
②《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命运
③《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京城的繁华
④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清明上河图》属于北宋时期的,不属于明清时期的,本题凡是含③均是错误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含③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含③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含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3. 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时期曹植书房的场景,为重现真实的历史,其道具可选用哪一项
①毛笔、纸张
②雕版印刷的书籍
③陶瓷花瓶
④临摹的《女史箴图》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雕版印刷是唐朝时期出现的,《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作品。故排除②④。纸张在西汉时期出现,瓷出现在东汉时期,因此①③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的绘画。
14.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中国的书法艺术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②中国的国画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类
③《诗经》和楚辞分别属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④明清小说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要求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的理解。③是错误的;《诗经》和楚辞分别属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诗经》是现实主义而楚辞是浪漫主义。通过排除法,所以选B。
15. 1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这些言行
A. 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 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
C. 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 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
【答案】C
【解析】19世纪末,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适应了知识分子要求变革图强的思想,故C正确;A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无法体现全盘西化的倾向和托古改制,排除BD。
16. 有人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 维新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
B. 清王朝的合法性受到维新派的怀疑
C. 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D. 维新变法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题眼是“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根据本题题眼,可知康有为的思想冲击了儒家的思想,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这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故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是一场不成功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群众基础有限,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改革,没有动摇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故D项错误。
17. 1901年10月,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提出,“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下列观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
A. 契约立国
B. 以法治国
C. 君主立宪
D. 人民主权
【答案】C
【解析】“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体现了契约立国的思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体现了以法治国的思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君主立宪思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点睛: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但是材料并未体现,因此解答材料题关键是依据材料,根据材料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
18. 以下是中国各政治阶层在那一时期的政治言论,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 实现中国工业化
B. 实行民主政治
C. 启蒙与救亡并重
D. 推动中国近代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分别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学习的是西方的科技,推动了中国的物质方面的近代化;郑观应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章太炎是革命派的宣传家,宣传革命,建立共和。他们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梁启超的言论体现的是中国人民的思想的解放,是思想领域里的近代化。根据以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故选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中国近代化
19.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中国近现代思路历程是
A. 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 东学西渐不断西化的过程
C. 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D. 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答案】C
【解析】图片既反映了碰撞分化又反映了不断融合,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反映了不断融合而未反映碰撞分化,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西学东渐而非东学西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不断摆脱传统儒学的过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0. 某学者说:“‘孔家店’倒了,孔子往何处去?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碑位,还是回到民间社会,确立其文化个体性?”该学者旨在
A. 支持打倒孔家店的说法
B. 反思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主张
C. 否定尊孔复古逆流
D. 主张重建中国的儒学思想体系
【答案】B
【解析】“孔子往何处去”等字眼足以证明该学者是在反思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即是在反思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主张,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该学者是反对打倒孔家店的说法,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尊孔复古逆流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该学者是在反思新文化运动而非主张重建中国的儒学思想体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1. 1921年陈独秀在《青年的误会》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意在
A. 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
B. 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C. 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 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的成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祟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陈独秀意在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因此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22. 十月革命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马克思主义,反对改良主义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而④是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所以答案选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3. 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关心的问题大都不是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他们关心的是人,因而常用的词汇也是‘吃人的礼教’‘奴隶的国度’‘非人的道德’,他们努力创造的新文学也定位于‘人的文学’。”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A. 新文化运动注重追求人的个性解放
B. 新文化运动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
C. 新文化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D. 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基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因而常用的词汇也是‘吃人的礼教’‘奴隶的国度’‘非人的道德’,他们努力创造的新文学也定位于‘人的文学”可知这是在追求个性解放,因而选择A;B中普及错误;C中动摇制错误;D与题干无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24. 五四运动前三天,美国哲学家杜威来华讲学,一待就是两年。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停留一年。1922年德国哲学家杜里舒来华讲学,停留数月。1924年印度文豪泰戈尔应邀访华,停留一个多月。这些现象反映出
A.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 哲学教育受到国人重视
D. 中国政治领域的巨变
【答案】B
【解析】从五四运动之后来华人士数量来看,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明显的发展,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这些外国人士与马克思主义无关;C选项错误,泰戈尔是文学巨匠,与哲学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表现的是文化领域。
25. 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说明当时
A. 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B. 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发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
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
D. 中国共产党还未认清中国的客观情形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说明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用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材料反映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问题,排除。
26. 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 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 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两项不符合史实;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应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应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故C项正确。所以答案选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影响
27. 著名学者胡绳说:“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这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列诸多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C.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答案】A
【解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既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提供经济基础又提供阶级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只是阶级因素,
起不到决定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十月革命的影响只是外部因素,不起决定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仅仅是思想方面的因素,也不起决定作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8.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 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 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 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 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强调国民垄断,反对自由竞争,故C排除。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内容
29. 某会议宣言提出:“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在该理论指导下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B.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统治
C. 新民主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D. 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答案】D
30. 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了顺应这种世界潮流,孙中山于1924年改组国民党,并和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那么国共之所以能结成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
A. 三民主义
B. 新三民主义
C.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D.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最能体现的就是“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是对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是辛亥革命的主要思想;C选项是新三民主义体现的政策;D选项与此无关。
点睛:本题容易在B、C选项中徘徊,因为在学习过程中“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和新三民主义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新三民主义是总的思想理论,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只新三民主义反映的政策,所以本题要选择新三民主义,而不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31.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在这次会议中,孙中山实现了国民党的改组,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表明
A. 孙中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B. 国民党要学习苏共的治党经验
C. 国共两党的革命目标趋于完全一致
D. 国民党着手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体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错误,孙中山依然是资产阶级,不可能接受马克思主义;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可以看出孙中山要学习苏联的治党经验,故本题答案选B项;C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
考点: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大政策
32.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史料(史实)、史论与史观。“史论”即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史观”是人们分析、认识、评论史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列属予史论的是
A. 1911年10月12日,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
B. 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清朝覆灭
C.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D. 辛亥革命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
【答案】C
33. “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上述文字最有可能出自毛泽东的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于国民革命时期,与题干主题不符,故A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步骤和前景,与题干主题不符,故B项错误;《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前夕,讨论的是关于新中国国家性质和政治体制的问题,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1957年,属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的一部分,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学说,故D项正确。
考点: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4. 延安13年与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分别是
A. 确定“和平”“民主”方针、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 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D. 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时间限制,延安13年是1936——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30年是1978——2008年,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伟大的成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对应的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因此选择D.
考点: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35. 近代以来,优秀的中国人把人类先进的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三民主义
③毛泽东思想
④邓小平理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优秀的中国人把人类先进的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②三民主义和③毛泽东思想”,而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④邓小平理论均不属于中国“民主革命”这个范畴,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先进的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36.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B.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解放思想
D. 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表现,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战胜各种困难险阻,不断取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根本保证。因此,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掌握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就掌握了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37. 2012年,凤凰网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开设专栏,其中标题有“九州生气恃风雷,鲲鹏南徙启帷幕”、“打破玉龙飞彩凤,脱开金锁走蛟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历史事件是
A. 邓小平南方谈话
B. 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 十一届三中全会
D. 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答案】A
【解析】鲲鹏“南”徙启帷幕指的是邓小平“南”方谈话,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一历史事件是南方谈话而非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等,所以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鲲鹏“南”徙中的“南”即南方谈话的意思。
38. 下图为漫画《同志,请你换匹马》(刘雍作,1978.10.24)对漫画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图中出现的文字:①解放思想,进行新的长征;②因循守旧)
A. 总路线指引“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B. 邓小平南巡讲话吹动新一轮改革春风
C.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促进了思想解放
D.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启思想解放浪潮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78年”以及图中的文字“解放思想,进行新的长征”,说明该漫画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浪潮。故答案为D项。A项发生在1958年,B项是1992年,C项是1978年12月,排除ABC项。
点睛:本题主要抓住时间信息,另外根据图中的文字来理解漫画内容,联系教材,明确漫画指向的知识点,据此作出正确选择。
39. 中共十五大是在世纪之交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历史性会议。下列各项属于中共十五大内容的是
A.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B.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 将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D. 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答案】C
【解析】将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是中共十五大的重要内容,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十四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十二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是十六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分清每次代表大会的核心内容。
40.
1979年1月1日,邓小平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1978年的“年度风云人物”,杂志封面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见图).探究其原因,应该是他:
①促成了中美关系的友好发展
②启动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
③支持和倡导经济特区的创办
④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A. ③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B
【解析】从1978年这个时间来看,邓小平正在启动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并且也为促成了中美关系的友好发展做出了贡献,支持和倡导经济特区的创办和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均是在20世纪80年代,即③和④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二、非选择题(41题22分,42题18分,共40分。)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西学”指什么?该派别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
(2)材料二是哪一派别?结合材料二与此派别的主张,分析材料一派别认识的不足在哪里?
(3)材料三中两位先生是指什么?陈独秀等先进的中国人以此为指导思想开展的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答案】(1)“西学”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实践: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不足:维新派认为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要建立对在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学习上才能发挥作用,而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是不够的。因此,维新派认为应该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民主和科学。
影响:①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思想;②弘扬了民主、科学思想;③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思想基础;④为五四运动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⑤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和繁荣。
(4)趋势:①态度上:由被动到主动;②内容上: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③阶级上:由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再到无产阶级;④对象的性质: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⑤始终伴随着救亡图存的根本任务。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反映的是洋务远动,所以材料一中的“西学”指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而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其实就是回答出开展洋务运动即可。
(2)材料二是严复的一段言论,而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所以材料二是就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材料一派别认识的不足主要突出只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学习西方的制度,即洋务派没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在于制度的先进。
(3)材料三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所以材料三中两位先生是指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民主与科学。然后再回答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即可。例如,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为五四运动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4)呈现出的趋势要分类别进行回答,例如,由被动学习西方到主动学习西方、内容上从学技术到学制度到学思想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从学习的主题上来看都是伴随着救亡图存等。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答案】
(1)潮流: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作用: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
(3)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核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资本主义潮流,即中国也要发展资本主义。材料一图2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作用主要突出推动了、指导了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即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革命道路,所以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主要突出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之类的答案均可。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而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是十二大的核心内容。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主要突出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在回答时做到言之有理即可,例如,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都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产物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