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4 MB
- 2021-04-17 发布
v“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
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
是‘妈妈’”。 ------纪伯伦
—纪伯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散文诗中的形象特
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
表现爱国的热情。
学习目标
v 1、走近作者。
v 2、听读课文,感知形象。
v 3、自由朗读,分析形象。
v 4、再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v 5、模仿片段写作。
纪·哈·纪伯伦(1883~
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
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
天才”,是阿拉伯现代小说
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
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
开拓者之一。著有散文诗集
《泪与笑》、《先知》、
《沙与沫》等。
听读课文,感知形象
美读要求
1、朗读中感知诗歌的形象。
2、朗读中体味情感,注意流畅(节奏、停
顿、快慢等)。
3、朗读中重在进入情境,体会抒情性。
自由美读课文
默读思考、合作探究
思考:
欣赏过课文以后,如果你想给“浪”一个形容
词,你会选择什么样词语?
的浪
(热情洋溢、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
温柔善良、痴情、缠绵任性 )
讨论:海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在这首散文诗里,它首先作为“海岸”的
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
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
爱人难舍难分。接着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博
爱者的形象。
探究主旨:
这首诗仅仅写浪对岸的爱情吗?这首诗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
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纪伯伦生活时代的黎巴嫩,处于封建主义、
殖民主义统治下,他激进的思想和当时的政治相
悖。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不得
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与故土
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
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
切。他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
恋情。《浪之歌》便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
拓展延伸
仿写第五自然段
v 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
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
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
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
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
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死里
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
女丽人的馈赠。
v
仿写例文:
v 曾有多少次,窗外万家灯火,当我想起你时,我
的回忆都被泪水湮没;曾有多少次,书房窗明几
净,当时光悄然经过时,我发现流年似水不复往
昔;曾有多少次,抚摸旧日记本,当情绪一点点
蓄积时,我才懂人生若只如初见;曾有多少次,
悄悄唤你的名,当你回头看我时的那嫣然一笑,
我或许体会到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销魂的是年年岁岁的记忆。风有信,花不误,岁
岁如此,年年不相负。我们曾消磨过多少人的记
忆呢?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
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
擦亮你们的慧眼去发现美吧。
相关文档
-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课件-2021-04-17 15:48:0626页
-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8 雨点2021-04-17 15:44:1848页
-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 语文教2021-04-17 15:44:1347页
- 部编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课件2021-04-17 15:29:4075页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复习2021-04-17 15:26:2243页
-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课件-第22021-04-17 15:10:1617页
-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2021-04-17 15:08:1936页
- 2020秋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一次函2021-04-17 15:07:1520页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2021-04-17 14:46:5720页
-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课2021-04-17 14:45:3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