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73 KB
- 2021-04-17 发布
乌丹二中 2018-2019 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25 题,共 50 分)
1.梭伦为打破贵族政权的垄断所采取的措施是( )
①规定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②创立五百人议事会 ③创立四百人议事会
和公民法庭 ④取消高级职官的财产资格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2.中国古代最早改变世卿世禄制的是 ( )
A.管仲改革 B.魏文侯变法
C.吴起改革 D.商鞅变法
3.最早动摇井田制,标志土地国有制开始瓦解的措施是 ( )
A.“相地而衰征” B.“废沟洫”
C.“尽地力” D.“为田开阡陌封疆”
4.预示着分封制下封国采邑制废除的是 ( )
A.设立县制 B.废除井田制
C.实行按军功授爵 D.推行什伍连坐制
5.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大大加快了各民族人民融合
进程的是 ( )
A.推行均田制 B.实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6.下面改革中影响最大最彻底的是 ( )
A.管仲改革 B.魏文侯变法
C.商鞅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7.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8.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A.宋加强中央集权所致
B.北方民族的南侵
C.对四夏、辽的战争耗费和赔款
D.财政人不敷出
9.北宋中期,很多废弃的水利工程得以修复,大量的荒地辟成良田。与这一现象
有关的是 ( )
A.推行青苗法 B.实行募役法
C.颁行农田水利法 D.推行免役法
10.下列改革中含有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是 (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11.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
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1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 )
A.周王室衰微 B.宗法分封制破坏
C.生产力提高 D.争霸战争的需要
13.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 ( )
A.民族的融合 B.分裂走向统一
C.中央集权加强 D.经济中心南移’
14.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 ( )
A.改革涉及土地制度
B.改革涉及赋税制度
C.改革涉及军事制度
D.改革触及上层建筑
15.下列改革属于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改革的是 ( )
A.管仲改革 B.魏文侯改革
C.商鞅变法 D.王安石变法
16.德国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 )
A.天主教会到德国兜售赎罪券 ‘
B.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的政治主张
C.加尔文在瑞士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试验
D.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压榨
17.彼得一世改革之所以不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因为它 ( )
A.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没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彻底
C.仅仅促进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
D.没有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18.在俄国历史上,对外战争与国内的改革往往有一定的联系。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 )
A.对外战争的失败是俄国在国内实行改革的根本原因
B.对外战争失败后,俄国国内改革受到外来势力的干预
C.克里木战争的失败促使俄国社会发出要求变革的呼声
D.日俄战争的失败再次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促使沙皇政府实行地方自治改
革
19.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
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前者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 制约
B.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 国王
C.前者是封建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
20.下列关于明治维新时期政府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说
法,不正确的是 ( )
A.在政府开放的政策下,进步知识分子掀起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
B.在这一时期,新闻出版事业获得很大发展
C.日本彻底抛弃传统文化,全盘西化
D.这一时期日本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
21.维新思想发展过程中明显体现出中西思想结合的是( )
A.严复 B.郑观应[]
C.康有为 D.王韬
22.下列现代民主生活的原则在雅典古代民主改革中已经出现萌芽的有 ( )
①以法律保障人身自由 ②反对出身和财产的不平等③比例代表选举法 ④议员
选举机会均等,任期制⑤人民权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3.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 ( )
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
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 ( )
A.平城地处偏僻,自然环境差
B.少数民族柔然威胁北魏政权
c.创造征伐南齐的有利条件
D.洛阳地区农业文明发达
25.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
日本其兴,中圉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
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
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二、非选择题(26 题 19 分, 27 题 13 分,28 题 12,共 50 分)
26.(19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
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破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
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
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
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人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1)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2 分)他们持
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 分)
材料二1861《解放农奴宣言》载:“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
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2)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2 分)
材料三 1863 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
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
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3)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4 分)
材料四 读图片回答:
(4)材料四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历史现象,(1 分)这一事件涉及到哪些领
域,(2 分)
(5)结合上述材料,概要指出亚历山大二世的上述改革有什么积极意义, (3 分)
27.(18 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卑严,也不给
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
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
势。” ——梭伦
材料二 “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
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
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材料三 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梭伦的什么改革思想,(3 分)有哪些政策体现这一
思想?(4 分)
(2)材料二中体现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2 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维
新采取了哪些奖励措施?(6 分)
(3)从梭伦,大久保利通,谭嗣同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3 分)
28.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13 分)
高二历史期中参考答案及解题指导
一、选择题(25·2=50)
1.B
2.B 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这是对传统世卿世禄制
的改变。
3.A“相地而衰征”实际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要注意“开始瓦解”的含义。
4.A 县制是政治体制,其所取代的是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
5.D 6.C
7.D 秦国人实行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加强了人们的防范心理。
8.A 北宋所实行的加强中央集权举措,虽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但因其矫枉过正而使这些政
策的负面影响加大。
9.C
10.A 在中国古代,主要有土地国有制和私有制两种形式。商鞅变法中规定废井田,这标志着
土地国有制的废除,而其他的变革并不涉及土地所有制的问题。
11.C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从价值观方面考虑,应为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12.C 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改革就是要使生产关
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3.B 14.D 15.D 16.A[]
17.D 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彼得一世改革没有达到这一目的,并
且改革与革命的形式不同。
18.C 19.C
20.C 19 世纪末,日本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是带有封建色彩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并非完全封
建性的。
21.C 22.D 23.B 24.C
25.A 维新运动中,梁肩超的主要活动是强调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二、非选择题(50 分)
26.(19 分 )
(1)主张废除。(2 分)农民起义威胁沙皇的统治;农奴主贵族希望农业商业沿着资本主义的
方向发展;农奴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想通过改革保存自己的权利和土地。(每一要点 2 分共 6
分),
(2)农民成为拥有私产和完全自由的人;农民还可以赎买一份土地。(2 分)
(3)农民所付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农民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义务获得完全自由。 (每
一要点 2 分,共 4 分)
(4)政治改革缓慢;(1 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2 分)
(5)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通过政治
改革,推动着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2 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27.(18 分)
(1)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改革思想(或折中、制衡的思想也可)(3 分)。如颁
布土地法令上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分享政治权益;建立“四百人会
议分享参政议政的权利等。(答出两点即可得 4 分)
(2)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或“置产兴业”政策(2 分)。政府负责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
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扶植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
资本家;大力拓展海外贸易等。(6 分)
(3)敢于创新,爱国,大无畏,坚强不屈的改革精神等。(3 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28.(13 分)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是得到了王权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
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
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实践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
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
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
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
和艰巨性。②改革要兼顾各方利益(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