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1.50 KB
- 2021-04-17 发布
专题05 公民的政治生活
易错点1 不能正确区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在“我和中国这十年”网络调查中,“您认为民主政治这十年进程中最大的看点是什么?”调查结果如下所示:
选项
比例
票数
将“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写入宪法
24.78%
9045
《物权法》《拆迁条例》施行
23.67%
8639
农村基层民主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成绩比较显著
14.46%
5279
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实行“同票同权”
14.17%
5170
从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人民民主权利得到法律保障 ②人民的各项权利都得以实现
③专政是对极少数敌人的统治 ④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错因分析】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各项权利得到保障和实现,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民主权利的广泛,不能准确区分两者内涵差别,是做错本题的原因。
【答案】B
特点
表现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广泛性
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真实性
制度保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法律保障
我国已制定了大量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法规
物质保障
公民选举所需经费均由政府开支;在选举期间,国家掌握的报刊、电视、广播等都为选举活动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中国自古就有“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传统社会理想,但在以前这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国家实施“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使这一梦想开始逐步实现。这说明我国
A.政府只要履行职能,人民利益就会有保障
B.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C.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不断扩大公民的权利
D.政府越来越重视维护所有公民的利益
【答案】B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认识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
(2018·全国3卷文综)
国歌与国旗、国徽一样,是国家象征。2017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明确国歌使用的禁止行为,对违反规定情节恶劣的予以处罚。国歌法的颁布实施,旨在
①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
②提高国歌的政治地位
③维护公民的文化活动权
④规范国歌的奏唱、播放和使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错因分析】自由是相对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不能准确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是做错本题的原因。
【答案】B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参加国家管理,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主要有: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们最基本的政治权利。(依法有序参与选举,既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最重要方式,也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最重要途径。)
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具有凡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中国国籍的公民。
选举的程序:选民登记、推荐候选人、候选人产生、代表选举。
②我国公民享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依照法律规定以多种形式表达和宣传自己的思想见解;
③我国公民享有对人民代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的权利。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近年,模拟政协活动逐渐成为中学生政治参与的热点。2017年3月,广东实验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12所学校中学生撰写的涉及校园欺凌等话题的六份“最佳提案”,由政协委员提交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展模拟政协活动,有助于
①中学生依法行使宪法赋予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②中学生依据法定程序向政协提交“最佳提案”
③政协履行关注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难题的职能
④政协委员在参政议政工作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易错点3 不能正确认识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近几年,我国发生多起“闹访”事件,极少数人借“上访”之名无休止地提出无理要求,以闹事制造“压力”要挟地方政府。“闹访”违背了
①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②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③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准则
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错因分析】不能准确识记并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内涵和关系,是做错本题的原因。
【答案】A
在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相辅相成。
①权利和义务不可分,有两层意思:
一是没有脱离义务而单独存在的权利,也没有可以摒弃权利而单独承担的义务。所谓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益,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做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做出相应的行为。所谓义务,是指公民依法应当履行的某种责任,它表现为负有义务的公民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做出一定的行为。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又相对应存在的。任何人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既平等地享有权利,又平等地履行义务。只享有权利不履行义务,或只履行义务不享有权利,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是不存在的。
二是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满足权利的实现。也就是说,公民享受权利需要条件,这个条件的实现要靠履行义务来创造,如果没有履行义务,那么权利就失去了它存在和实现的基础。
②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承的:
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享有和行使的权利,使公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就可以激发主人翁责任感,从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公民更自觉地履行义务。
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地履行义务,必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为公民享有和行使各种权利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不能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对立起来。
要求:珍惜公民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原因:在我国,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一致。
2017年是建军90周年。8月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强调:
中国人民珍爱和平,我们决不搞侵略扩张,但我们有战胜一切侵略的信心。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谁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确保国家完整不被分裂,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意志。材料表明
①公民行使政治权利以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
②一个中国原则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③维护国家安全是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
④维护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易错点4 不能正确认识各种选举方式的优点与缺陷
(2017·天津文综)在2016年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中,针对较为普遍的人户分离现象,深圳实行了本市户籍选民可以自由选择在户籍地、工作地和居住地登记的办法,并通过网络实施选民资格转移,方便选民就近登记。这一做法
A.扩大了选民直接选举的范围
B.确保了选举结果体现每个公民的意愿
C.保障了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D.发挥了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错因分析】不能准确识记、理解并区分各种选举方式的优缺点,是做错本题的关键。
【答案】C
【解析】本题是以2016年的县乡两级的人大换届选举为背景材料,在我国,乡级以下实行直接选举,而县级则实行的是间接选举,所以A的说法是错误的,B的说法也是错误的,选举体现的是大多数人的意愿,D的说法与材料不符合,所以本题选C。
《选举法》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实行差额选举,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差额选举与等额选举相比的优点是
①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②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③能更真实地反映民主的实质和要求
④通过竞选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 ②③
【答案】B
易错点5 不能准确区分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近年来,各地兴起的“民主恳谈会”是基层政府就重大政策和建设规划等问题征询群众意见的新举措,已成为基层政府联系当地群众的新形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B.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C.公民通过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D.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错因分析】要通过什么决策,得听听人民的声音,这就是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决策草案形成后,就得公示让人民看看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这就是社会公示制度。除此二者的联系,还有二者多个方面的差别。不能对二者的差别和联系准确识记和理解,是做错本题的原因。
【答案】A
1.二者的区别
(1)概念不同
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这是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了解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是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2)方式不同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是自下而上反映意见、提出建议;社会公示制度是自上而下发布草案或征集意见。
(3)时间不同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更多是在决策之前;“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更多是在决策之后。
(4)作用不同
社情民意反应制度主要强调的是征求意见的过程,是为了形成决策;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强调的是决策结果的公布,便于人民监督。
2.二者的联系
要通过什么决策,得听听人民的声音,这就是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决策草案形成后,就得公示让人民看看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这就是社会公示制度。
2017年3月24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全文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边防检査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某高校教师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提出了一些建议。这表明
①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②我国政府为公民参与民主管理提供了新的平台
③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④公民积极参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易错点6 不能准确区分民主监督的主体和途径
《人民的名义》中塑造了一个庸政懒政的奇葩官员形象——“宇宙区长”孙连城,他对手里一大堆亟待解决的事,能拖就拖,业余看星星的爱好在他心目中,比工作更重要。“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成了他的信条。国家信访局负责人在新闻媒体座谈会上表示将加大曝光力度,对于庸政、懒政、不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进行曝光,同时也请大家共同监督。如果你发现问题,可以采取的方式有
①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行使监督权
②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
③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
④通过信访制度进行监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错因分析】不能准确识记和理解民主监督的途径和主体,是做错本题的原因。
【答案】D
2017年3月4日傍晚,一段一男两女在北京地铁10号线内因扫码引发骂战的视频被爆出,在社会上引起高度关注。北京警方高度重视,连夜工作并将该男子张某查获。这表明舆论监督具有
①透明度高、威力大特点 ②影响广、时效快特点
③直接民主、科学性特点 ④根本性、阶级性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1.走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的六大误区
误区①:等同论。认为权利即义务,义务即权利。
纠错:二者不能等同,因为权利与义务是有严格界限的。
误区②:割裂论。认为权利和义务是可以分离的。
纠错:二者不能割裂,因为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误区③:侧重论。认为享有权利比履行义务更重要。
纠错:不能说哪个更重要,因为权利和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误区④:均等论。认为享有多少权利就要履行多少义务。
纠错:二者不能均等。因为公民享有的权利与履行的义务不可能完全等量,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
误区⑤:先后论。先享有权利,后履行义务。
纠错:没有先后之分。因为二者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误区⑥:放弃论。权利和义务都可以放弃。
纠错:权利可以放弃,但义务是不可放弃的。
2.选举方式的优劣问题
(1)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等额选举与差额选举,都是民主选举的方式,都各有利弊,不能笼统地说哪种选举方式更好。
(2)一种选举方式的优劣,要根据时间、地点等条件进行具体分析。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相适应的选举方式,就是正确的选举方式。
3.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
为了使民主监督得到切实保障,取得预期效果,公民在行使监督权时,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敢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1.合肥市民上下班高峰期时常被堵车困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某高校六名大学生坚持半年的一线调查,走访交通部门,请教专家学者,拿出了一份改进建议,以信件形式投进了市长信箱并得到了回应。这六名大学生
①运用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提出了解决“堵车”问题的建议
②积极参加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参与了“堵车”问题的解决
③具有公民的权利意识,制定了解决“打车难”问题的方案
④发扬了主人翁精神,直接行使了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2.互联网已经成为释放中国社会“正能量”的一个重要平台。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巨大便利、感受网络的“正能量”的同时,在保护公民隐私、维护网络安全、促进网络健康发展等方面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难题。作为公民必须
①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②有序扩大政治参与渠道,规范网络使用
③认真行使质询权,监督政府认真履行职权
④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为推进依法治国贡献力量
A.③④ B.②④ C.①④ D.①②
【答案】C
【解析】公民有使用网络的权利,也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网络健康的义务,因此,面对网络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难题,公民应该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为推进依法治国贡献力量,故①④正确;②选项的做法属于政府,故②不符合题意;人大代表具有质询权,故③错误。故选C。
3.对公众而言,只有理性参与公共事务,才能涵养“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公共精神,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民主演练;对政府而言,制度化、多渠道的吸纳公众参与,能够促进科学民主决策,尊重民意,保障人权。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民主政治建设应促进公民理性参与,培养公民的政治素养
②制度化的公众参与能充分尊重民意,是政府科学决策的基础
③政府应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④有无公共精神,是判断公民是否理性参与公共事务的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4.某校高中学生会为了增强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组织了一次《学校收费调整方案》的模拟听证会,为了使听证会彰显公平公正原则,组织该活动的同学写了以下几条注意事项,其中不合理的是
A.听证会参加人员要遵守听证会规则
B.教育部门作为主管部门,应负责组织、主持听证会
C.各方代表比例要合理,以确保各方利益
D.听证会应邀请媒体参加,以保证透明度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思维题目。B选项错误,为了使听证会彰显公平公正原则,教育部门作为相关利益部门,不一定要负责组织、主持听证会,可适当回避;故入选。A、C、D选项表述均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5.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据此可知,建立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需要
①通过推动协商民主,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
②发挥中央与地方在基层自治中的积极作用
③多方合力,巩固村级政权组织的基础地位
④加强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影响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6.多年来,在一些地方存在的“村官一言堂”问题,让很多村级事务缺乏群众的有效监督。为此,A市积极探索推行支委会、村代会、村委会和村务监督会“四会管村”制度。“四会管村”有力促进了村级民主办事、依法办事,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号召力明显增强。“四会管村”制度的推行
A.推进了基层社会的法治建设
B.创新了基层民主的实践途径
C.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D.保障了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民主管理的知识。“四会管村”制度更好地保障和落实了村民的主人翁地位,是基层民主模式的有益探索,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法治建设,A不选;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C错误;“四会管村”制度没有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故排除D。选B。
7.在最近一届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期间,某市开展候选人与选民见面活动,4536名县级人大代表候选人,4314名镇级人大代表候选人依法参加了活动。让候选人从“纸上”来到选民面前接受“面试”的做法
①尊重了选民的知情权,便于选民有效行使质询权
②可以帮助选民充分了解候选人,做出符合心意的选择
③扩大了直接选举的范围,彰显了民主政治的进步
④可以帮助候选人收集社情民意,更好地履行代表职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8.在城市公共设施中存在以下问题:公交站牌最高达3.48米,而且字非常小;盲道障碍重重,被金属杆等挡住了去路;长椅的椅面过窄,被戏称为“减肥椅”……从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角度,下列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方式有
①公民写信给政府相关部门,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对公共设施问题提出改善建议
②公民联系电视媒体,通过舆论监督制度发表对公共设施问题的改善建议
③公民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把对公共设施问题的改善建议反映给人大代表
④公民通过网上评议政府的方式,对公共设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申诉、控告、检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民主监督的方式。舆论监督制度和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都属于民主监督的方式,为解决在城市公共设施中存在上述问题,从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角度,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属于民主决策方式,①说法错误;申诉、控告、检举的是某些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而不是公共设施中存在的问题,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