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8.00 KB
- 2021-04-17 发布
2016学年高二年期末考
生物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三;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50分)
1.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5℃时,耗氧量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A.减少、不变 B.减少、降低
C.增加、不变 D.增加、降低
2.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体液①中含有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
C.O2浓度最高、最低处分别是①、②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3.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A.抗体 B.DNA C.葡萄糖 D.二氧化碳
4.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②、③过程
B.在肌肉和肝脏细胞中,②和⑥过程均可发生
C.胰岛素能促进④、⑤、⑥、⑦过程
D.健康人的血糖浓度维持在0.8~ 1.2 g/L水平
5.夏季,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活动后,要喝淡盐水;在患急性肠胃炎时,要及时注射生理盐水;不慎受外伤后,用0.9%的盐水清洗伤口.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依为( )
①降温 ②维持水代谢的平衡 ③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 ④消毒 ⑤是细胞的等渗溶液并有清洁作用.
A.①②④ B.③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6.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刺激部位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 )
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体温恒定对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A.脊髓 B.下丘脑 C.脑干 D.大脑皮层
8.
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产生兴奋,膜内外产生局部电流流动方向是
A.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B.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C.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D.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9.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的AB段=BC段;图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B处,A、C处可在同一时刻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借助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C.兴奋从D到E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刺激C处,肌肉和E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10.如图所示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
B.如果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C.兴奋由c传递到e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
11.如图表示三个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在箭头处施加以强刺激,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a和b处 B.a、b和c处
C.b、c、d和e处 D.a、b、c、d和e处
12.沃泰默切断狗小肠与胰腺之间的神经联系只留下血管,向小肠注入盐酸引起了胰液的分泌,而将盐酸直接注入血液中,没有引起胰液的分泌.对这一结果,科学的解释是( )
A.盐酸引起胰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的过程
B.盐酸直接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C.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进而调节胰腺分泌胰液
D.盐酸被小肠吸收,经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13.如图是医院验血报告单的部分截图,分析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甲可能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乙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
B.正常人刚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医院就抽血体检,检测结果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与正常值相比可能会偏低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调节TSH激素的分泌
D.遇到紧急情况时甲状腺激素增多,心率加快,内环境的稳态失衡
14.下列关于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调节表现为拮抗作用
C.体温调节过程中的内分泌腺包括下丘脑、胸腺、肾上腺和甲状腺
D.人体内激素主要有蛋白质类、氨基酸衍生物和固醇类,前两类激素的受体一般在膜外,固醇类激素的受体一般在膜内
15.
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乙、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仅乙组恢复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16.
下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A.抗体 B.编码抗体的基因
C.淋巴因子 D.溶菌酶
17.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几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胸腺在免疫中的作用是先分化出造血干细胞,进而分化出T细胞;
②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③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对任何病毒起免疫作用;
④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⑤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⑥自身免疫病和艾滋病都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缺陷造成的.
A.②⑥ B.②⑤ C.③⑤ D.①④
18.甲型流感病毒(H1N1)是一种RNA病毒,如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因为有吞噬细胞参与,所以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
B.①
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③是溶酶体,③处理病原体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
D.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信号分子
19.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
A.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 B.胃粘膜起保护作用
C.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20.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在清除体内埃博拉病毒的过程中,不一定参与的是( )
A.记忆细胞 B.吞噬细胞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
2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A16型和EV71型最为常见.以下关于肠道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肠道病毒的核酸由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组成
B.肠道病毒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C.可用含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的培养基培养肠道病毒
D.肠道病毒的外壳是利用宿主的氨基酸合成的,遗传物质的复制是利用宿主的核苷酸和酶
22.据有关媒体报道,今后几年艾滋病在中国将会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几乎达到“谈艾色变”的地步,究其原因,是因为HIV直接破坏人体某种结构,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HIV破坏了人体的哪种结构?( )
A.神经细胞 B.淋巴细胞 C.血细胞 D.呼吸器官
23.为验证生长素对果实发育的影响,某同学欲借附近农民土地里的农作物做相关实验,但农民要求他不能影响作物结实的产量.以下作物最适合用来做该实验的是( )
A.黄豆 B.油菜 C.花生 D.黄瓜
24.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顶端优势的现象说明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B.植物的生长不仅仅与生长素有关
C.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去雄的未授粉的二倍体番茄可得到单倍体无子番茄
D.用带有少量芽和幼叶的枝条扦插更易生根,成活率高
25.用某植物的幼苗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通过实验①、③可证明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B.通过实验②、③可证明植物感光部位在尖端
C.实验④的生长结果只能证明根的生长具有向重力性
D.设置实验①的目的是作为实验②③④的对照实验
26.如图是一个正在生长的幼苗,将其水平放置,其中哪个点不能表现出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生理效应( )
A.a B.b C.c D.d
27.下列现象能体现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是( )
①根的背光生长 ②茎的背地生长 ③茎的向光生长
④顶端优势 ⑤除草剂的应用 ⑥无子果实的培育.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28.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催熟香蕉等水果作用的植物激素是( )
A.乙烯 B.赤霉素 C.细胞分裂素 D.生长素
2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B.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果实发育,赤霉素还具有解除休眠促进萌发的作用
C.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D.植物茎的背地生长、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均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30.如图是某种动物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增长曲线
B.该种群的K值为100
C.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是b点
D.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个体数量保持在d点时
31.调查一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 )
A.样方法 B.标志重捕法 C.逐个计数法 D.目测估计法
32.如图是某养殖鱼类种群的有关曲线.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图l、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b、c、f点种群都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C.a点和e点的增长速率与c点对应
D.b、d点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33.今年以来,多地发现人感染某禽流感病毒,导致多人死亡,禽流感病毒与感染者的关系是( )
A.互利共生 B.寄生 C.捕食 D.竞争
34.
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丙实验初期,种内的互助与种间的斗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35.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描绘的景象,可视为群落的( )
A.物种组成 B.垂直结构 C.种间关系 D.次生演替
36.如图是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属于生产者 B.食草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
C.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 D.猫头鹰只占一个营养级
3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若黄雀的全部食物来自蝉和螳螂两种动物,且取食螳螂的比例占,则在该食物网中,当绿色植物能量增加G千焦时,黄雀获得的能量最多增加( )
A.千焦 B.千焦 C.千焦 D.千焦
38.图中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个营养级的生物,下面哪条食物链与该金字塔相符( )
①草 ②树 ③昆虫 ④兔 ⑤鸟 ⑥狼.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39.雾霾天气常常笼罩大江南北.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雾霾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分析,雾霾可作为物理信息影响种群繁殖
C.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雾霾的出现反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D.从生态环境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
40.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德国和法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艾滋病病毒(HIV)方面的成就。下图表示HIV浓度与T细胞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消灭大多数病毒
②HIV浓度与T细胞浓度总表现出负相关关系
③HIV攻击T细胞,这不会影响人体体液免疫能力
④艾滋病患者若不进行治疗,大约能生存9年时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50分。)
41.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是 _________免疫过程示意图。
(2)图中(e)、(g)两个过程分别表示:(e) _______________。( g) 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此免疫过程中,(c) __________细胞还能通过释放 _________来加强杀伤力。
(4)出现(g)之后,释放的抗原再由 ___________来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42.
请结合人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知识回答
上图是一个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在神经冲动的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④ _______释放作用于⑥_________ ,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
是_____________ 的。
43.下图表示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回答:
(1)图中促进植物根生长的最适浓度为__________mol/L,当生长素浓度超过__________mol/L时,就会抑制根的生长;
(2)从图中三条曲线可以看出,对生长素最敏感的器官是__________;
(3)图中三条曲线都可以表明,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作用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一般来说,__________促进生长(填"低浓度"或"高浓度"),__________抑制生长(填“低浓度”或“高浓度”);
(4)图中A点所对应的浓度对于根有__________生长的作用,对于茎有________生长的作用。
44.
(10分)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
(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_________(填“收缩”或“舒张”)和汗腺分泌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_________中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_________,促进_________重吸收水,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机体大量消耗血糖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_________(填“A”或“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分泌的_________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
2016学年期末考生物试卷答案
选择题 1—30题,每题1分,31—40每题2分,共50分。
C D B B B\ A B B B B\C C C C B\ B B C C A\ D B D C D\
D A A D D\ B B B B D\ A C C C B
填空题 每空2分,共50分。
41 (1)细胞
(2)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靶细胞裂解死亡
(3)效应T细胞 淋巴因子
(4)抗体
42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单方向
43 (1)10-10 10-8
(2)根
(3)两重性 低浓度 高浓度
(4)抑制 促进
44 (1)舒张 增加
(2)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
(3)氧化分解 A 肾上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