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 MB
- 2021-04-17 发布
题型三 化学反应原理
-
2
-
化学反应原理类试题是近几年高考的必考题型。该题型通常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
,
以工业生产为背景
,
综合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
,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
原电池和电解的原理及其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知识
,
甚至还融合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
,
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
各个小题之间相互独立。
-
3
-
解答此类题目的分析思路
:
(1)
浏览全题
,
明确已知和所求
,
挖掘解题切入点。
(2)
对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类试题
,
应明确图像中纵、横坐标的含义
,
理解起点、终点、拐点的意义
,
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对于图表数据类试题
,
分析数据
,
研究数据间的内在联系
,
找出数据的变化规律
,
挖掘数据的隐含意义。对于电化学类试题
,
首先判断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
,
然后分析电极类别
,
书写电极反应式
,
按电极反应式进行相关计算。对于电解质溶液类试题
,
首先要明确溶液中的物质类型及其可能存在的平衡类型
,
然后再进行解答。
(3)
针对题目中所设计的问题
,
联系相关理论逐个作答。
-
4
-
解答化学反应原理类题目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
1
.
将题目按知识模块分类
,
如电化学、热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等。
2
.
运用本模块内相关原理
,
如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公式等
,
分模块解决本专题问题。
3
.
复查
,
整体检查全题
,
调整答案。
-
5
-
一
二
一、归纳型化学反应原理题
例
1
(2015
湖北模拟
)
氮氧化物是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雾霾等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
采用合适的措施消除其污染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
(1)
研究发现利用
NH
3
可消除硝酸工业尾气中的
NO
污染。
NH
3
与
NO
的物质的量之比分别为
1
∶
3
、
3
∶
1
、
4
∶
1
时
,NO
脱除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
1
所示
:
图
1
-
6
-
一
二
①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利用
NH
3
消除
NO
污染的反应原理
:
(
不用注明反应条件
)
。
②
曲线
b
对应
NH
3
与
NO
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③
曲线
a
中
,NO
的起始浓度为
6.0×10
-4
mg/m
3
,
从
A
点到
B
点经过
0.8 s,
该时间段内
NO
的脱除速率为
mg/(m
3
·s)
。
图
2
-
7
-
一
二
(2)NO
2
、
O
2
和熔融
NaNO
3
可制作燃料电池而消除
NO
2
污染
,
其原理如图
2
所示。该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石墨
Ⅰ
电极上生成氧化物
Y,Y
可用于生产硝酸。
①
该电池工作时
,
电子从石墨
电极流向石墨
电极。
(
填写
“
Ⅰ
”
或
“
Ⅱ
”)
②
石墨
Ⅰ
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③
用
Y
生产硝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3)
含氮化合物在工业上具有重要用途
,
如三氯化氮
(
该分子中氮元素显负价
)
常用作漂白剂
,
工业上用过量氨与氯气反应制备三氯化氮。
①
写出三氯化氮的电子式
:
。
②
工业上制备三氯化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该反应另一产物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
-
8
-
一
二
③
加热条件下
,
三氯化氮与
NaClO
2
溶液反应可制备二氧化氯气体
,
同时生成
NH
3
和只含有一种钠盐和强碱的溶液
,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若制备
6.75 kg
二氧化氯
,
则消耗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为
mol
。
-
9
-
一
二
解答本题的关键
:
一是根据图
1
分析出
NH
3
与
NO
反应时
,
在
NO
不变的情况下
,
增加
NH
3
的量必定提高
NO
的脱除率
,
从而得出
a
、
b
、
c
曲线相应的
;
二是根据
NO
的脱除速率的单位来理解数据关系
;
三是根据题目信息
,
从元素化合价变化结合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规律准确写出制备
ClO
2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10
-
一
二
-
11
-
一
二
-
12
-
一
二
-
13
-
一
二
-
14
-
一
二
规范答题要求
解答化学反应原理类题目特别要重视化学用语
,
规范答题。
化学用语是化学科目中最重要的考查项目之一
,
如果不会则无法书写化学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等。但如何在化学用语方面减少失误
,
尽可能得高分
,
还需要关注细节
,
关注题目中给出的各种信息。
1
.
教材中化学方程式
,
关注反应条件。
高考是分层选拔人才的考试
,
也决定了在考试中一定会考查教材中的反应方程式。在中学阶段
,
化学思想方法渗透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
,
而
“
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
”
这一思想普遍存在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
-
15
-
一
二
2
.
热化学方程式
,
关注细节问题。
(1)
先根据守恒原则配平反应方程式
,
再根据盖斯定律计算
Δ
H
。
(2)
必须标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
气体、液体、固体及溶液分别用
g
、
l
、
s
和
aq
表示。
(3)
若题目明确指出反应条件不是
25
℃
、
1.01×10
5
Pa,
需标明题目所给的反应条件。
(4)
计算的
Δ
H
数值必须和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对应。
(5)
注意
Δ
H
使用的单位为
kJ
·
mol
-1
。
-
16
-
一
二
3
.
氧化还原方程式
,
整合题给信息。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题
,
卷中常常会出现书写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题目。因为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
其中渗透重要的守恒思想
:
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以及电荷守恒
,
利用守恒原理可以配平反应方程式。考生在考试过程中极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不会正确判断产物
,
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有时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剂、还原剂给出的较隐蔽
,
需要考生反复读题
,
尽可能多地挖掘信息才能解决。
-
17
-
一
二
对点训练
1
(2015
北京海淀模拟
)
煤粉中的氮元素在使用过程中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
(1)
②
中
NH
3
参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③
中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填字母序号
)
。
A.
空气
B.CO
C.KNO
3
D.NH
3
-
18
-
一
二
-
19
-
一
二
(5)
用间接电化学法除去
NO
的过程
,
如下图所示
:
已知电解池的阴极室中溶液的
pH
在
4~7
之间
,
写出阴极的电极反应式
:
。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吸收池中除去
NO
的原理
:
。
-
20
-
一
二
-
21
-
一
二
解析
(1)
根据图中所示转化关系可知
,
②
中氨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
,
即氨气的催化氧化。
(2)
一氧化氮转化为氮气
,
氮元素化合价降低。即发生还原反应
,
需要加入还原剂
,
选项中可以做还原剂的是
B
和
D
。转化关系
①
中已经给出提示
,
一氧化氮可以和氨气反应生成氮气。
(3)C
、
N
为第二周期相邻元素
,
由元素周期律可知
,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
,
电子层数相同
,
核电荷数增大
,
原子半径减小
,
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强。
(4)
氨气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氮气
,
根据原子守恒
,
同时还生成水
;
这是同一元素不同价态之间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
生成中间价态产物
,
由电子守恒可以进行配平
;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
,
由盖斯定律计算焓变。
-
22
-
一
二
-
23
-
一
二
(1)
以甲烷为原料制取氢气是工业上常用的制氢方法。
CH
4
(g)
与
H
2
O(g)
反应生成
CO
2
(g)
和
H
2
(g)
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
在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
H
2
S,
发生反应
③
。如图为
H
2
S
气体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
24
-
一
二
①
图中压强
(
p
1
、
p
2
、
p
3
)
的大小顺序为
,
理由是
。
②
该反应平衡常数大小
:
K
(
T
1
)
(
填
“>”“<”
或
“=”)
K
(
T
2
),
理由是
。
③
如果要进一步提高
H
2
S
的平衡转化率
,
除改变温度、压强外
,
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3)
燃料电池能大幅度提高能量转化率。相同条件下
,
甲烷、氢气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之比为
(
单位质量的可燃物输出的电能叫能量密度
,
能量密度之比等于单位质量的可燃物转移电子数之比
)
。
-
25
-
一
二
(4)
硫化氢是剧毒气体
,
尾气中硫化氢有多种处理方法
:
①
碱溶液吸收。用
150
mL
2.0 mol·L
-1
NaOH
溶液吸收
4 480
mL
(
标准状况
)H
2
S
得到吸收液
X(
显碱性
)
。
X
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填字母
)
。
A.
c
(Na
+
)>
c
(S
2-
)>
c
(HS
-
)>
c
(OH
-
)>
c
(H
+
)
B.
c
(Na
+
)+
c
(H
+
)=
c
(OH
-
)+
c
(HS
-
)+2
c
(S
2-
)
C.
c
(Na
+
)=
c
(H
2
S)+
c
(HS
-
)+
c
(S
2-
)
D.2
c
(OH
-
)+
c
(S
2-
)=2
c
(H
+
)+
c
(HS
-
)+3
c
(H
2
S)
②
硫酸铜溶液吸收。
200
mL
0.05 mol·L
-1
CuSO
4
溶液吸收
H
2
S
恰好使反应后溶液中
Cu
2+
和
S
2-
浓度相等。
已知常温下
,
K
sp
(CuS)≈1.0×10
-36
。上述吸收
H
2
S
后的溶液中
c
(Cu
2+
)
约为
。
-
26
-
一
二
答案
(1)CH
4
(g)+2H
2
O(g) CO
2
(g)+4H
2
(g)
Δ
H
=+165.0 kJ·mol
-1
(2)
①
p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