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00 KB
- 2021-04-17 发布
宁夏固原市六盘山高级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测试时间:12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已 B.如恶恶(è)臭,如好好色
C.是以君子有絜(jié)矩之道也 D.汝姊在吾怀,呱呱(gū)而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
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
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本题:
A 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已”译为: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好了。恶,
不好,丑,应该读作“è”;
故选 A。
【点睛】1、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
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
正确的可能性小。2、形声字标“不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于声旁的读
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如“言简意赅”的“赅”就不读形旁的“亥”的音。3、常见字标音
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善用排除法。4、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
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
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
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而母立于兹 B.可谓好学也已
C.杀之,寘诸畚 D.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通假字,泛指中国古书的用
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本题:
A 项,“而母立于兹” 译为:你母亲曾经站立的地方。“而”通“尔”,你,你的。
B 项,“可谓好学也已”译为: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已”通 “矣”,了。
C 项,“杀之,寘诸畚”译为:把他放在畚箕里。“寘”通“置”,放置。
D 项,“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译为: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没有通假字。
故选 D。
3.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赞成)点也 何伤(妨碍)乎?
B.回虽不敏(聪敏,聪明),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礼貌)为仁
C.常有,欲以观其徼(边界) 见(显露、表现)素抱朴
D.知止而后有定(目标、志向)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有偏向)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
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
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本题:
B 项,“克己复礼为仁”指的是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西周的礼制就可以达到“仁”建立和
谐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目的。所以“礼”应该是一种秩序,一种等级秩序,而由于孔子是春
秋时期的人物,故孔子所强调的礼应该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等级秩序。
故选 B。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
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
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
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C.令人长号不自禁 D.书法不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是否相同即古今异义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理解 B。解答此类题目,理解文言文实词时要联系原句,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然后与
现代汉语意思进行比较。
本题:
A 项,“以吾一日长乎尔”译为: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一日,古义:一两天;今义:指
一天。
B 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译为: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
要慎重地思考。审问,古义:详细地询问。今义:审讯。
C 项,“令人长号不自禁”译为: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控制不住自己。长号,古今异义
相同。
D 项,“书法不隐”译为:据法直书不隐藏。书法,古义:史官依据礼义或褒或贬的书写史
事的法则;今义:书写文字的方法,一种书写的艺术。
故选 C。
【点睛】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词义
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
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B.贬义词
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
之义。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晋灵公不君
A.饭疏食、饮水 B.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C.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D.其我之谓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本题所
有选项内容全部来自课本,根据“语法分析法”和“语境分析法”来判断活用类型,然后和
例句进行比较,选出正确答案。
本题:
例句:晋灵公不君,译为:晋灵公不行君道。君,名词作动词,行君道。
A 项,饭疏食、饮水。译为:吃粗粮,喝冷水。饭,名词作动词,吃。
B 项,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译为:使老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离家乡。重,形容词作动词,看
重。
C 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译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明,形容词作动
词,显明,弘扬。
D 项,其我之谓矣,译为: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之”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
译。
故选 A。
【点睛】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古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一类
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也有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用法发生了改变,
这就是词类活用。判别词类活用可以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也以今
律古分析。分析各个成分的词类是否和现代语法规则一致,不一致的就是活用。词类活用主
要是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动词活用、数词活用。
6.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是以圣人云
B.儿之成,则可待乎 他日汝当用之
C.因之以饥馑 因宾客之蔺相如门谢罪
D.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 B。解
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 项,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译为: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以,介词,把。
是以圣人云,译为:所以圣人说。以,介词,因为。
B 项,儿之成,则可待乎,译为:(我)孩子取得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 之,助词,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他日汝当用之,译为:将来有一天你应该会用得着它的。之,代词,它。
C 项,因之以饥馑,译为: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因,动词,继,接续,接着的意思。因
宾客之蔺相如门谢罪,译为:(廉颇)由(凭借 这里是意译)宾客带领到了蔺相如的门前谢罪。
因,介词,经由,通过。
D 项,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译为:如果宴会中的某人写不出诗来,就要按照古代金谷
园的规矩罚酒三觞。如,假设连词,表如果。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为:假如有人了解你
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如,假设连词,表如果。
故选 D。
7.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未之有也
A.尧、舜帅天下以仁 B.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C.沛公安在 D.弟者,所以事长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
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特殊句式的特点,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
句式特点。
本题:
例句:未之有也,译为: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
A 项,尧、舜帅天下以仁,译为:尧舜用仁义来做天下人的表率。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尧、舜以仁帅天下。
B 项,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译为:道德修养,是为人的根本。钱财是最不重要的,是身
外之物。……者……也,判断句。
C 项,沛公安在,译为:沛公在哪里。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
D 项,弟者,所以事长也。译为:对兄长恭敬可以侍奉上级主管。……者……也,判断句。
故选 C。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位卑的人在位尊的人身旁叫侍。如果坐着就叫“侍坐”,站立两旁就叫“侍”。本文中颜渊
和子路就是侍立在孔子身边。
B.老子希望执政者能尚柔、居下,而且能受垢、受不祥,这样做才能有国、有天下。
C.晋灵公最终被杀的原因是:他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荒淫无道“犹不改”,
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
D.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此三者为儒家所强调的“三
纲”,这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 的目标所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
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
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
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
C 项,“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错误,此处把宣子与赵盾视为两个人不正确,赵
盾,即赵宣子,谥号宣孟,亦称赵孟。春秋时晋国执政。
故选 C。
二、背诵填空(每空 1 分,共 7 分)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
语·学而》)
(2)饭疏食、饮水,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3)幽赏未已,高谈转清。_______,_________。(《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大学》节选)
(5)_________,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
(6)邻国相望,__________,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答案】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曲肱而枕之 (3)开琼筵以坐花 飞羽觞而醉月 (4)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5)天下莫柔弱于水 (6)鸡犬之声相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
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
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既有直接性默写又有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
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1)慎(2)曲(3)肱(4)琼筵
(5)坐(6)觞(7)壹。
【点睛】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
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
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
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
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
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各题。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苟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的,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10.“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可谓工于炼字,试加以简析。
11.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
【答案】10.上联当中“匀”“弄”二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观,
极具情趣;“从从”与“叶叶”二字用叠词,增添了音乐性,朗朗上口。
11.本诗全篇的抒情方式(手法)是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
之能事;全然无北国之秋的萧瑟。未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
不能慰解思乡之苦,诗人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
然境界全出。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所炼之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揣摩其在
谋篇布局中的作用;其次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所写内容,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
用;最后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
本题: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
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运用拟人的修
辞手法,雨是“匀”,风是“弄”,使得“雨”都俏皮可爱。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
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弄”字,运用拟人,把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写得别有
一番情致。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
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从从”与“叶叶”二字用叠词,增添了音乐性,
朗朗上口;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
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11 题详解】
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此题可结合词的注释,抓住关键词,通过联想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本题:
诗歌前两句,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从视觉方面写出了菊的紫色和丛开,写出了蕉花的红
艳美丽;从听觉方面写出了雨声的均匀和风吹蕉叶的细切,有很强的节奏感。“北畔是山南
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平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
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闽中秋天的风景实在太美,无论是“紫菊”还是“红蕉”,
无论是“山”还是“海”,都可以入画,但是江南风景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家乡。况且大海波
涛汹涌,难以行船,山路崎岖,难以走马。他乡美景,更添乡愁;归途难行,还家不易。所
以诗人发出了“只堪图画不堪行”的感叹。末句“只堪图画”写自然风景之胜,堪值入画。
“不堪行”则表明此地交通闭塞,与内地相距遥远,路途艰险,返乡不易。表达了诗人思乡
(忧郁、忧伤)之情。由以上分析可知本诗全篇的抒情方式(手法)是以乐景写哀情。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
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
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
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
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经典阅读:(43 分)
(一)填空。(每空 1 分,共 6 分)
12.(1)《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老子》核心思想是“___________。”
(2) __________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它以合
乎礼法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 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
为亲者讳”的的一面。
(3)按照“经”“史”“子”“集”的分类法,各举出一篇书目。
经:《______》 史:《_____ 》
子:《_______》 集:《______》
【答案】 (1)道 (2)“春秋笔法” (3)诗经 史记 孙子兵法 楚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掌握情况。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要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
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本题:
(1)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
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2)“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书中不
少地方揭示了权势者暴虐淫侈的行为,也表彰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和具有远见的政治家,反
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它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
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的一面。
(3)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经” 有
“五经”、“九经”、“十三经”之说。“五经”指的是先秦时代《周易》、《尚书》、《诗经》、
《礼》、《春秋》五种儒家经典。如《诗经》。
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
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如《史记》。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
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如《孙子兵法》。
集部: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
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如《楚辞》。
(二)(16 分)
阅读经典片段,完成各题。
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夫子矢之曰③:“予所否者④,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
子畏于匡⑤,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⑥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⑦不得与于斯
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⑧?”
(《论语·子罕》)
【注】①南子:卫灵公的夫人,行为淫乱,名声不好。她派人召见孔子,孔子起初辞谢不见,
不得已才去见了南子。②说:同“悦”③矢:同“誓”。④予:我。否,不对。⑤畏于匡:
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⑥兹:这里,指孔子自己。⑦后死者:
孔子自称。 ⑧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13.下列各项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召见孔子。尽管心里不愿意,但讲究周礼的孔子还是去见了南子,
这使子路认为夫子是自取其辱。
B.孔子在匡地被拘禁。身处危难之境,孔子镇定自若,一句“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既鼓励
了弟子,又镇住了匡人。
C.当孔子遭到厄运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D.面对子路的不满,孔子发誓说,如果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上天惩罚。孔子发重誓,是为
了表白自己的清白。
14.根据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心目中的“天”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13.B 14.在孔子心目中,“天”具有惩罚人的力量,具有主宰人祸福的力量。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
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
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
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
B 项,“一句‘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既鼓励了弟子,又镇住了匡人”没有依据,这句是说,
上天保护我,匡人就不能把我怎么样,他用这句话鼓励弟子。
故选 B。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
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进行翻译,做题时要回归语境,最后做总结。
本题:
两段材料均出现了“天”,材料一是,孔子发誓说,如果自己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到上天
惩罚,可见天具有惩罚人的力量;材料二,孔子又说,上天有能力决定要不要毁灭周代文化,
可见天具有主宰人祸福的力量。可从两方面来认识孔子心目中的“天”。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
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
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
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参考译文:
孔子会见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假如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上天会厌
弃我!上天会厌弃我!
(《论语》)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
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
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
(《论语·子罕》)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
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
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
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率性之谓道 率:遵循
B.发而皆中节 中:适合,符合
C.万物育焉 育:繁育、生长
D.中庸其至矣乎 至:达到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之中庸也/小人之反中庸也
B.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其至矣乎
C.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德者,本也
D.莫见乎隐/人莫不饮食也
17.下面对文意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达到“中和”的境
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B.作者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
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一样。
C.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是因为: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
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他还说:中庸之道只有贤能的人オ能做到,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D.作者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
为小人肆无忌惮,好走极端。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 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不
符合中庸的要求。
【答案】15.D 16.B 17.C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
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
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本题:
D 项,“中庸其至矣乎”译为:中庸是最高的境界。至,至道(最高的道德标准)。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
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本题:
A 项,君子之中庸也,译为: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也,译为:小人的言行却
违反中庸。之:均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 项,恐惧乎其所不闻,译为: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其:代词;中庸其至矣
乎,译为:中庸是最高的境界。其:语气助词,表推测。
C 项,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译为: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德者,本也,译为:道德修养,
是为人的根本。者:均为助词,表停顿。
D 项,莫见乎隐,译为:极隐秘之处没有不显现出来的。人莫不饮食也,译为:好像人没有
不吃饭的。莫:均为疑问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
故选 B。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
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
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
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
C 项,“只有贤能的人オ能做到”一说有误,依据原文强调“贤者过之”,即贤能的人做得
太过分。
故选 C。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
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
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
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参考译文:
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
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
地方也要恐惧敬畏。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著,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慎重。喜
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合干法度,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为根
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孔子说:“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小人的言行却违反中庸。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因为
君子的言行时刻都不偏不倚。小人的言行违反中庸,因为小人的言行无所顾忌、无所畏
惧。”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境界,人们很少能够长期实行它。”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被实行,我是知晓的啊:有智慧的人做得太过分,愚昧的人达
不到它。中庸之道不能被发扬,我是知晓的啊:贤明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明的人达不到它。
这就好像人没有不吃饭的,但能够品尝滋味的人却非常少。”
18.翻译句子。(1)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5)《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6)其本乱而未治者,否也。
(7)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答案】翻译:
(1)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
(2)庭院里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
叶茂像伞一样了。
(3)对于年老的,使他得到安乐;对于朋友,就信任他;对于年少的,就关怀他。
(4)看到事物原始状态,以保持人们朴素无华的天性;减少利己的私心,以削弱人们对巧
利的欲望;放弃欺人的仁爱礼义的说教,那么就没有什么忧患了。
(5)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
(6)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7)佛法没有顿悟渐悟的区分,人却有聪明愚钝的分别,所以才有了顿和渐的名堂。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
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
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
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
(1)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译为: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
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 注意得分点:召我以烟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烟景召
我”;大块,大自然;假,借,赐予;文章,原指错杂的色彩、花纹,此指大自然中各种美
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假我以文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文章假我”。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译为:庭院里有一株枇杷树,是
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 注意得分
点:……,……也,判断句;手,名词作状语,亲手;如,像;盖,伞;矣,了。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译为:对于年老的,使他得到安乐;对于朋友,就信
任他;对于年少的,就关怀他。 注意得分点:安、信、怀都是使动用法;之,虚词,语气
助词,没有具体意义。
(4)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译为:看到事物原始状态,以保持人们朴素无华的天
性;减少利己的私心,以削弱人们对巧利的欲望;放弃欺人的仁爱礼义的说教,那么就没有
什么忧患了。注意得分点:见:同“现”,呈现、表现、推举。素:没有染色的生丝。朴:
本意指未经加工的木材,文中指保持事物未加修饰,朴素无华的原始状态。忧:干扰。
(5)《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译为: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
少有人善终。注意得分点:靡:无; 初:开始; 鲜:少; 克:能。
(6)其本乱而未治者,否也。译为: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
好是不可能的。注意得分点:本,根本;乱,被扰乱,被动句;否,不然;……者……也,
判断句。
(7)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译为:佛法没有顿悟渐悟的区分,人却有聪明愚钝的分
别,所以才有了顿和渐的名堂。注意得分点:无,没有;利,聪明;钝,愚钝。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
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
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
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
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19.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________;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__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人格了:
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
洒脱。
①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②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答案】 (1).③ (2).④ (3).② (4).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的连贯的能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
题,然后认真推敲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
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
作答,另外也可以运用排除法,把每个选项放到语段中看是否连贯得体,选出答案。
本题:
段意:解释先秦的五种人格理想。根据“墨子”“杨朱”“孟子”“荀子”的人格进行选择
即可。“苦行侠人格”对应的应该是“摩顶放踵”,所以选③;“贵我人格”对应的应该是“绝
对自我”,所以选④;“大丈夫人格”对应的应该是“正义”,所以选②;“君子式人格”对
应的应该是“平和公正”,所以选①;由此分析,正确的排序为:③④②①。
【点睛】解答语句排序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
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
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
的一项。
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这类排序题由于没有语境设置,因而不必考
虑与整个语境的衔接,只要做到句与句间的思路清晰与连贯就行了。但作为排序训练的基础,
我们必须认真掌握好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技巧。一般说来,解答这类题需要经过四步,即把握
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连缀排列顺序、检查调整确定。
20.在开展国学课堂《论语》课前 3 分钟演讲活动中,小明有感而发,从《论语》及课本中
选择了一些经典词语,想给自己写两幅励志对联,请你按要求帮他组合成对联。
对酒当歌 三省吾身 知行合一 雄心不灭
日新其德 远志长存 涉水跋山 仁智双修
第一副表达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幅表达要不断反观自己、加强修为、日日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酒当歌雄心不平 涉水跋山远志长存
三省吾身知行一致 日新其德仁智双修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对联的能力。所谓对联,是指结构形式上由上下两句构成,字数相等,
内容相关,讲究对偶的一种联语。题干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题干要求。
注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如表达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对酒当歌雄心不灭 涉
水跋山远志长存。对酒当歌,是对着酒、当着歌的意思,代指享乐环境和享乐生活。上联即
使处在享乐环境中,依然雄心万丈。下联即不管前途多么漫长和曲折,依然怀抱高远的志向,
勇往向前,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人生的目的地。
【点睛】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
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
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其实,一副好的对联,
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
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
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如本题“三省吾身”出自《论语。学而》,代指自觉地
反复检查自己的行为。“日新其德”出自传说中的商汤《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
新。”比喻不断洗涤自己的灵魂,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本联的意思是:经常反省自己,关
键要注意是否做到了知行合一,不要说一套做一套。而每天坚持追求进步,则要在良知与理
性两个方面都有成长。如果学生下联写为“仁智双修日新其德”则给 1 分。
21.请你从“慎独”的角度谈谈对“遵守社会公德”这一话题的看法,不少于 100 字。
【答案】范文:
“慎独”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伦理思想,它是指人们在独处的时候也能自觉规范自己
的行为,使之符合道德的标准。从儒家典故到后世的很多学者,都提出了“慎独”思想的重
要性,它为人们提高个人修养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在当代,“慎独”思想仍可以为个人修养
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要做到“慎独”,就要在隐蔽微小的地方下功
夫,在没人的时候也不做坏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
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
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
合理、得体。
本题:
需要肯定“慎独”观点,解释“慎独”的含义,然后结合事例“儒家典故到后世的很多学者”
分析论述“慎独”思想的重要性以及作用。由于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
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慎独”思想是我国自古以来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所以,在当今社会,也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点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 100 到 300 字以内。从表达方式
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
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
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
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
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
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
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
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
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
科学严谨。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
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
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
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
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
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六.作文(50 分)
22.以“如果 2020 能重启,这个春天将是这样的……”为开头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
立意自定,中心明确。不少于 600 字。
【答案】范文:
初春里
如果 2020 能重启,这个春天将是这样的……
“看,风筝!”
耳边,飘过小姑娘稚嫩的童音。我抬起头,可不是,一只美丽的蝴蝶飘在湛蓝如洗的天
空,好自由!好酒脱!
葛然,我深深感受到了,春来了。
路边的小草,害差似的地探出小脑袋,嫩嫩的,绿绿的;树枝上长出了密密麻麻的嫩芽
儿,尖尖的,细细的;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湖边的垂柳长满了
新绿的嫩芽儿,柔情地在路人的肩上拂过,微风吹过,它们尽情展示白己婀娜的舞姿。这时,
我就会想起古人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
似剪刀。”是啊,这一切不都是春风的杰作吗?
花园里,月季花开了,迎春花似乎不服气,也早早地开了,地上的野花在小草的映衬下
也竞相开放了,它们都含着笑,在向我挥手,让我多么的陶醉啊!红的,像太阳那样艳丽;
蓝的,像天空那样明净;白的,像雪那样纯洁。还有许多爷爷奶奶在花园里练太极拳,他们
虽然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他们像春天的老树长出新芽,在人生的黄昏享受着充满活力的
春天。
伶俐的小燕子扇动着俊俏、轻快的翅膀,翘着剪刀似的小尾巴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了,
好像是在提醒人们:“春天来了,快播种了!”
每天早上,路上匆匆忙忙的行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他们都在途中不知疲倦地奔波
着,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他们在迎接春天,奔向春天。古人说:“年之计在于春。”春
天,阳光灿烂,微风轻拂,生机勃勃。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人们早已在心中许下了美好
的愿望。人们也常珍惜这个美好的季节,老人们脱去厚重的棉衣,早早的到户外锻炼身体,
孩子们在草地上尽情的蹦跳玩耍放风筝,年青人到郊外去春游,去写生……沉寂了一个冬季
的世界又沸腾起来了。
春天来了,快乐就来了,美丽就来了,希望就来了。啊,初春,我爱你,你如诗般瑰丽,
如梦般甜美,如酒般香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次作文,没有材料,没有题目,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以“如果 2020 能重启,这个春天将
是这样的……”为开头写一篇文章。从这个开头来看的话,包含两个信息,一是“重启
2020”,一是“春天”。可见,它所隐含的信息就是,想象着假如没有“新冠病毒”,“这个
春天”应该是和往年的春天一样的。因此,这次作文应该主要抓住的关键词是“春天”,描
写春天,赞美春天。从文体来看,可以写成记叙文,叙述一件有关“春天”的难忘故事;也
可以写成散文,注意赞美春天的美丽;还可以写成议论文,论述春天本该拥有的模样等。
立意:
1.在春天里约会;
2.花自冷暖;
3.初春的颜色;
4.春天的故事;
素材:
1.在春天里和花有个约会。在暖意融融的房间里,一盆水仙花花期虽已过,但依然可见曾经
的风姿妖娆;玻璃海棠开得正艳,年前到年尾,已经盛开了两个多月,现如今还继续进行着;
香草一茬茬的花儿竞相开放,下班回家时,只要打开门,就能嗅到浓浓的香味,庄重而又淡
雅;白菜心全都浸泡在器皿里,或者一棵,或者两三棵做伴,有的已开出了黄黄的小花,有
的还是花骨朵儿,餐桌旁、茶几上,到处是黄黄的影子,暖暖的。没有高贵,只有平凡,愉
悦身心,让美来得更持久一些。
2.不经意间,蔷薇花开了,一如一扇扇被打开的窗。蝴蝶也告别了成蛹的日子,张开翅膀,
放飞。忘归,恰似惜花人。
花朵的原色,以史前的姿势用古朴的方式越过永恒的生命,在我心上行走。它展示了延生了
所有的颜色,明媚的,灰暗的,绚丽的,五彩的。天空之下,苍茫之中,所有的斑斓,只了
花的原色,情不自禁地被点缀。它们用滋生了色彩,支撑着蓝天,一切似乎排山倒海,又寂
静无声。
风吹过后,一手粉脂,满心荒芜。所有的色彩,因了它的原色,才有了荒芜,才有了清丽。
惟有它的出现,弥散了美丽,灿烂了人寰。凋谢的,飞落的,天涯尽,不知寻处,但见原色
仍在,它被一再地翻印,几多美丽,几多放肆,几多羞涩。
不必费心,在红尘角落,惟见鲜艳夺目,寻那耐人寻味的原色,哪怕荒凉,哪怕萧瑟。不问
花落何处,种子将它悄然收藏,只要生命不枯,总会演绎花落花开,无论绚丽,不论多姿,
都可望见,而某时无花的日子,蝶将往何处?
七里香说过:我爱。
后来,一夜间,繁花开放,我携花籽正好途经那条雨巷。我们绕过雨巷,绕过微风,绕过阳
光,绕过时辰,绕过千折百回的心情。只是,我们绕不过时光,绕不出原点。在微凉的潮湿
里,一些情怀依稀可见,有你的蕊心脉络之中,对着时空合掌沉默,低头祷告。
3.初春刚泛活的暖意已经开始注入阳光里,照在身上很轻柔,很舒适。甚至时间久了,还会
有一点点燥热的感觉。
耀眼的色彩也复苏了。在街巷,广场,商店,单调的灰色,死寂的黑色,被那一丛绿,一簇
蓝,映衬得异常渺小。冬天顽固地存在空气中的沉闷感,开始在阳光里崩溃,瓦解,溶化,
消失,不留一点痕迹。终于,明媚了整片天空。
去上学之前,脱下厚重的羽绒服,套上一件最喜欢的淡灰色外衣,没戴手套,能分明感受到
骑车子时,清凉的风从指尖绕过,带着一股粉红色的气息,轻轻擦过脸颊,吹得额前碎碎的
刘海,高高扬起,伴着远处音响里的曲调,缱绻舞动,若即若离。
课间,大着胆子去买了一支冰糕,在微醺的日光里咬了下去,等到冰凉在口中融化,那股香
甜却保留在唇上,绕在齿间。忽然发现,春日里巧克力冰激淋的香气,竟也这样醉人。体育
课上,张开双臂在塑胶跑道上静静地倒着走,逆看时光,一切都变了。不过真的很美,有点
滑翔的意味。停下脚步,回过头,看看在草坪上嘻嘻哈哈闹成一团的姐妹,刹那间感觉找到
了距离最近的幸福,原来也这样简单。
4.这个初春有着不经意的漫长,挟卷着幸福的开始,被繁盛的目光扯出丝丝线缕的温暖……
安静而又沉谧的扑进我棕黑色的瞳仁,一线米白色沿着天边的轨道渐渐渲染开,每一段时光
镌刻的伤感,幸福,疼痛,斑驳了我整个青春的颜色。
走在微凉时光里,邂逅一场初春。蓦然回首,找到了希望,多了一份美好的期待……
行文结构:
1.开篇以“如果 2020 能重启,这个春天将是这样的……”开始,引出“风筝”,我深深感受
到春来了。
2.接着写“路边的小草”“花园里的各种花朵”“在花园里练太极拳的爷爷奶奶”“伶俐的
小燕子”“路上匆匆忙忙的行人”,这都是春天本该拥有的模样。
3.最后,发表感慨——春天来了,快乐就来了,美丽就来了,希望就来了。啊,初春,我爱
你,你如诗般瑰丽,如梦般甜美,如酒般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