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 MB
- 2021-04-17 发布
琵琶曲
《
十面埋伏
》
乐曲介绍
《
十面埋伏
》
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
772—846
)写过的著名长诗
《
琵琶行
》
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乐曲描写公元前
202
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曲子段落
第一部分:
(
1
)“列营”全曲序引,表现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激烈场面。音乐由散渐快,调式的复合性及其交替转换,更使音乐增加不稳定性。
(
2
)“吹打”。
(
3
)“点将”主题呈式,用接连不断的长轮指手法(但轮一句轮一拂轮)和“扣、抹、弹、抹”组合指法,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
(
4
)“排阵”。
(
5
)“走队”音乐与前有一定的对比,用“遮、分”和“遮、划”手法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
曲子段落
第二部分:
(
6
)“埋伏”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垓下伏兵,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
(
7
)“鸡鸣山小战”楚汉两军短兵相接
,
刀枪相击
,
气息急促
,
音乐初步展开。
(
8
)“九里山大战”描绘两军激战的生死搏杀场面。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划、排、弹、排”交替弹法,后用拼双弦、推拉等技法,将音乐推向高潮。
曲子段落
第三部分:
(
9
)“项王败阵”
(
10
)“乌江自刎”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又称“煞住”),音乐嘎然而止。
原曲还有:
(
11
)“众串凯”
(
12
)“诸将争功”
(
13
)“得胜回营”
相关文档
- 音乐(心得)之挖掘闪光的切入点,激发欣2021-04-17 13:00:0012页
- 苏少版三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6单元2021-04-17 12:46:416页
- 四年级上册音乐课件-7龙猫2021-04-17 12:40:3213页
- 四年级音乐教学工作计划2021-04-17 12:38:123页
- 音乐计划总结之小学音乐三年级教学2021-04-17 12:30:595页
- 音乐(心得)之音乐高考考什么2021-04-17 12:21:188页
- 六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军民团结一2021-04-17 12:19:519页
- 音乐(心得)之选择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2021-04-17 12:04:393页
- 一年级上册音乐课件-第1单元《寻找2021-04-17 12:01:0317页
-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一课 (演唱)三2021-04-17 11:57:0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