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00 KB
- 2021-04-17 发布
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某学者说:“……这种考试制度(科举制)对社会上所有阶层的人都是公开和平等的。”该制度创立于
A. 汉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这种考试制度(科举制)对社会上所有阶层的人都是公开和平等的”可知是科举制。通过审题题目问“科举制”创立的时间,依据所学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选拨官员,隋炀帝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明清强化了科举制,故本题选B选项。
2. 进步思想家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秦始皇“掀翻一个世界”不包括
A.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 B. 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开创了皇帝制度 D. 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A
【解析】A项明显错误,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而不是第一个国家政权,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B项正确,秦始皇统一了全国;C 项正确,秦始皇时期开始建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D项正确,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等措施,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
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 专制皇权 B. 中央集权 C. 监察权力 D. 对农民的控制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制度军事为了加强皇权,反映的趋势是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答案为A。本题反映皇权强化,没有涉及地方问题,故不是加强中央集权,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监察机构,自然不是监察权力的强化,C错误。材料不是针对农民,D错误。
4.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2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
108郡国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削弱王国权力,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C正确。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王国与朝廷之间矛盾到汉武帝时期不可能“渐趋激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朝廷控制的郡级政区的变化,不涉及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排除B项。材料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王国控制的区域应该越来越小,排除D项。
5.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 王-卿-诸侯-士 B. 王-诸侯-卿大夫-士
C. 王-诸侯-士-大夫 D. 王-大夫-士-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分封,形成了层层分封的等级序列。最高层的是周天子,下面是诸侯,依次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故选B。其他各项错误。
6.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节源于古代的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礼乐制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祭祖仪式……认祖归宗的情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宗法制尊宗敬祖观念的影响,故B项正确;分封制突出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郡县制是秦朝设立的地方制度,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礼乐制也没有强调尊宗敬祖观念,故D项错误。故选B。
7.秦始皇规定: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 皇帝独尊 B. 皇权至上 C. 皇位世袭 D. 避讳制度
【答案】B
【解析】
避讳制度与材料中的“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的规定,是为了表明皇帝地位特殊,不可僭越,从本质上体现了皇权至上。故答案为B项。皇帝独尊也是为了表明皇权至上,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不符合题干中“本质上”的要求,排除。
8.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其中御史大夫的工作就是除了整理奏章,还有监察百官,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9.我国当前实行的省制开端于
A. 秦朝的郡县制
B. 西汉的州郡县制
C. 元朝的行省制
D. 唐朝的军镇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C项正确。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的州郡县制、唐朝的军镇制虽然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但无论从管理范围,管理模式方面分析,都与元朝的行省制有较大差别,排除ABD。
10.据《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 世卿世禄制
B. 九品中正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基本史实的再认和在现能力。依据“举贤良”“举孝、廉各一人”可判断该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
11.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水利工程的事实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中书-门下—工部 B. 中书-门下-尚书—工部
C. 尚书-门下-中书—工部 D. 门下-中书-尚书—工部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辖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六部)负责执行,其运作程序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具体执行部门)。因此B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商代统治者凡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 神权与王权结合 B. 以等级关系为纽带
C. 权力的高度集中 D. 以地域关系为基础
【答案】A
【解析】商代统治者的占卜带有明显的神权色彩,体现出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 A正确;B、C、D材料都无法体现,排除。
13.“中国有很坚固的家族和宗族团体,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是很深的。上述现象源于
A. 内外服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礼乐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重视“家族和宗族的观念”体现了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的宗法制的特点,故C项正确;AB项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是维护宗法制的工具,排除。
点睛:从材料“家族和宗族的观念”中可以分析出这一制度与血缘有关;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四个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14.符合下列材料的主题是
A. 分化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B. 权力由皇帝身边远的人向皇帝身边的人转移
C. 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D.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中呈现奏事时的姿态由坐到站再到跪,体现出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地位走势。君权强化而相权逐渐减弱。由此可以判断D项正确;题干并未指出分化相权,所以A项错误;B项从题干中无法获知,所以错误;君权与相权在中央内部,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此C项错误。
1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此处“封建”是指
A. 宗法制 B.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秦朝建立之后,实行郡县制,“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说明了在“封建”之下,官员是世袭的,即分封制,B正确,排除C。宗法制形成于西周时期,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旨在解决贵族在权力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与题目无关,A错误。行省制度是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题目无关,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请你阅读下面三段材料: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对象主要是哪些人?
(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间是什么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
(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政治原因是什么?
【答案】(1)政治制度:分封制。对象: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
(2)臣属关系。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3)变化:周天子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
原因:由于一些诸侯国实力的强大,使得王室衰微。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是分封制。从“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可知对象: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
(2)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臣属关系。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3)从材料“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可知变化:周天子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原因:由于一些诸侯国实力的强大,使得王室衰微。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朝的宰相权力很大,赵匡胤反其道而行之,分割宰相权力。
请回答:
(1)图一所示中央官制确立于哪一朝代?对比两图,简要指出图二在加强皇权方面的主要做法。
(2)据所学知识指出,赵匡胤是如何分割宰相权力的?
(3)上述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哪一趋势?
【答案】(1)秦朝。做法:分割相权,使之互相牵制。
(2)军政权归枢密院,财政权归三司,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3)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解析】(1)朝代:依据图一中信息可知,该官制是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
做法:依据图二中信息可知,该官制是三省六部制,它使相权一分为三,使之相互牵制,加强皇权。
(2)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实行二府三司制,设立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立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政权,设立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演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