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00 KB
- 2021-04-17 发布
2018-2019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测试
政 治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17年11月19日,为期一个月的第十九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圆满闭幕。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各类活动350多项。艺术节展演共45台剧目,荷兰舞蹈剧场现代舞《狩猎我心》等15部剧目出票率均达到100%。来自俄罗斯、捷克、以色列、卡塔尔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0多部作品广受欢迎。这体现出( )
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②要尊重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积极申请并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是因为( )
①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大运河是我国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
③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财富,必须先继承后发展
④大运河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3.2017年10月12日,美国继退出巴黎协定后又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探究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原因,理念上的分歧才是根本的:不相信多边合作能让世界更美好,不相信要尊重文化差异性,就不能参与教科文组织的合作。由此可见( )
①求同难以存异,消除分歧才能合作共赢
②文化包容性能使文化和睦相处交流共生
③繁荣世界文化要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④不同意识形态不断融合才能促进文化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近年来欧洲学院日益重视中国,开设了欧中关系课程,还积极筹建欧中研究中心,致力于欧中关系研究。中国愿同欧方一道努力,争取到2020年实现中欧学生年度双向交流达到30万人次。上述材料体现了( )
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学生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大众传媒
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途径 ④中欧学生交流有利于文化传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17年7月8日,有着“海上花园”和“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厦门鼓浪屿申遗成功。申请和保护文化遗产( )
①可以增强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②有利于我们树立对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
③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
④有利于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2017年10月24日,美国、加拿大、法国等18个国家的40位艺术家来到中国著名的“宣纸之乡”宣城市,在这里集中创作展示100余幅版画臻品。这次活动中,不少国外艺术家将现代西方的油画技艺与东方古老的宣纸融合,显示了更为华丽的色彩表现力。由此可见( )
①世界文化是由民族文化构成的 ②不同民族文化能实现融会贯通
③文化交流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指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这意味着( )
①坚持尊重差异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世界
②要坚持包容性,增强对各种文明的认同和理解
③文化交流互鉴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
④各种文明都是人类精神瑰宝,应坚持平等原则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8.央视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带大家身临其境地感知“一带一路”的民生百态。从中可以看到茶叶、丝绸伴随着中国口音旅行到了全世界,而远方的特产来到中国的同时也把海外乡音带进了汉语词典;阿拉伯神话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的电影海报也张贴在外国的电影院里……这表明( )
①现代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中外文化经过交流、借鉴,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17年11月,“益村梦想”一一首届生态农业智慧乡村互联网大会在益阳开幕,这次活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流通、消费方式智慧化转型升级,为打造生态农业、智慧乡村指明了方向。这体现了( )
①大众传媒助推农业发展
②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越来越突出
④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从《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到《朗读者》,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中,这些有着独特民族文化气质的节目接连“火”遍电视网络,引发关注。创作者们从汉字、诗词、书信这些最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承载节目风骨和精、气、神的支撑。这启示我们( )
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②文化创新的源泉来自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④包容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1.让精彩设计变成生活用品,让文化创意成为生活方式。2017年4月15日晚,湖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长沙举行。创意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原动力,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就必须通过创意设计出一系列文化衍生产品。这表明( )
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是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继承的
③文化创新是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要求
④文化的创意设计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支持。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之所以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是因为( )
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唯一途径
②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③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④教育信息化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不仅火遍了神州,其热度更是持续不退。在节目播出期间,打开微信朋友圈,可以看到来自大河上下江南塞北的朋友,许多人都在“指点江山”,更有人恨不能冲入百入团比赛一把,收视率居高不下。《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能赢得更高的收视率是因为( )
①它唤起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崇
②互联网传媒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发挥了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③它创新了文化传播的形式,为广大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④文化创新要立足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4.2017年10月28日,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佳节。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重阳节,除了是传统佳节,还被赋予了敬老、爱老等新的含义。“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最尊,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我国政府于1989年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下列观点与材料意思不一致的是( )
A.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能够因时而变
B.庆祝民族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C.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D.文化具有继承性和时代性
15.2018年2月25日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作为下一届冬奥会举办城市的中国北京带来了别具一格的八分钟演出,再现中国元素,在精彩的演出背后,科技的力量让创意更加丰满。在这里,传统与现代和谐相融,中外文明激情相拥。这种相融相拥有助于( )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②推动世界文化的创新
③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趋同 ④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微课”依托新兴媒体,以“短小精悍”的风格,正迅速成为发达地区的学校教学活动;“微店”同样依托微博等新兴媒体,迅速走入公众生活。这说明( )
①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②大众传媒是以互联网的推广为标志的
③新兴媒体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网络文化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7.2018年1月28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过后,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要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被现代中国人抛在脑后。对这种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B.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也必须因时而变 D.传统思想已经成为时代的桎梏
18.2017年12月22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研究分会、台湾鬼谷子学术研究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16海峡两岸鬼谷子文化交流大会在河南省鹤壁市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代表和鬼谷子文化研究会成员参加了交流大会。举办这次海峡两岸鬼谷子文化交流大会的意义在于( )
①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繁荣
②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③诠释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2018年新年伊始,我国国家领导人在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开播之际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以鲜明的中国视角、广阔的世界眼光,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认识中国。该要求强调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需要( )
①在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体现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③加强交流互鉴,增进世界各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
④实现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20.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这是因为( )
①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现代文化优于传统文
③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实践发展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扬帆未来,我们心手相牵!”2017年9月4日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文艺晚会《扬帆未来》,在厦门隆重举行。这是一台兼具中国闽南特色和中西文化交融的文艺晚会,欢迎金砖各国贵宾。晚会构思巧妙,南音、戏曲、木偶等古老元素始终贯穿于晚会中;设计极有创新,向世界完美展示了独特的闽南文化。以充满闽南特色、世界语言,充分运用现代化视听手段,又与西方文艺表现形式相融合,受到了全国观众的欢迎和高度好评。这说明( )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传统现代交织共存、中西文化兼容并包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2017年7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歌剧《鉴真东渡》登陆日本,演出吸引了大批日本观众。现场观众表示,本次演出将进一步增进日本民众对“鉴真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希望以后在日本有更多机会欣赏优秀的中国文艺作品。该歌剧演出成功启示我们( )
①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②进行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要认识到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2017年6月,由上海芭蕾舞团和上海大剧院联合制作的原创芭蕾舞剧《哈姆雷特》献演国家大剧院。该剧由英国芭蕾编舞大师德里克·迪恩创编,在古典芭蕾风格基础上,融入现当代芭蕾风格和诙谐幽默的表达,通过多媒体投影的运用,实现真实与虚幻的交织,从而广受好评。该剧的成功说明(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文化发展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大众传媒在推动文化的交流合作中功不可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4.2017年春节台湾“移民署”新竹市服务站向民众派送了绿色“红包”。这一举措引来岛内网友的批评:民进党上台以来,许多类似事件接连发生,尽管都安有各式各样的名头,但本质上却没有逃离“去中国化”的目的。民众批评台独势力“去中国化”的依据在于( )
①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去中国化会危及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
③摒弃传统文化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立足传统文化才能永葆文化的生命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华大学郭黛妲教授带领的团队历时15年,成功研发了数字虚拟复原技术,让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重新屹立在世人面前。为了精准地阐释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郭黛妲团队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和实际调查,深入研读清代宫廷史料和营造理论,用全新的手段呈现出清代皇家园林经典的原貌。在此过程中该团队还研制了融海量数据,集定位、导航、位置识别、音频讲解于一体的圆明园移动导览产品和高清沉浸式体验产品并获得专利,挖掘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商业价值,“密室逃脱”——“历史其实也有FUN儿”交互现实游戏等项目的开发,吸引很多青少年的眼球,丰富了参观的乐趣和体验。数字虚拟复原技术,引来国内外众多遗产地专家前来取经,向全世界展现了文明古国的崭新智慧。
依据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数字虚拟复原技术研发成功带给我们的启示。(2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较快,中外文化合作方兴未艾,一些文化企业在海外落户。短短七八年间,100多个国家共开设了300多个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伦敦中国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游、“感知中国”等活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影响。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下列两个观点。
观点一
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文化产品“走出去”,而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走出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要提升文化自信,强化文化主体性建设,提升媒体融合力度,加强传播机制和手段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观点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和名片,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宣部秘书长官景辉说。他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一是重视内容创新,增强吸引力;二是重视出口平台和对外营销渠道的建设;三是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新的增长点。
结合材料,请你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出自己的建议。(1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形成了全新的文化传播体系,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困境和深远影响:文化素质不同导致“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数字鸿沟”,使得传统文化传播信息不平衡;由于历史承袭和渊源及传统文化本身的诸多特点等,使得有些传统文化并不适宜新媒体传播;新媒体的娱乐化、碎片性使传统文化的严肃性大打折扣,对传统文化的简化、解构、快餐性消费,使得传统文化成为简单的文化符号复制,难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真正效果;大量虚假信息、负面信息也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不利影响。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新媒体时代下的传统文化应该如何走出困境实现创新传播?(16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5BACBB 6-10CDBAC 11-15BCDAD
16-20DCDAB 21-24ACAA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答案】①启示我们应立足社会实践,在继承建筑精华的过程中实现文化创新。
②启示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传播中华文化。
③启示我们应丰富活动形式,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提升人们的文化修养。
④启示我们应在相关产品的开发中实现文化与经济相交融。
⑤立足时代潮流,在肯定自身文化价值中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每点4分,满分20分)
26.【答案】①立足于社会实践,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民族文化创新。
②推动文化“走出去”,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同时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在利用传统的文化传播途径的同时,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贸易增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每点4分,满分16分)
27.【答案】①托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媒介手段,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②缩小受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接受程度差异,削弱“数字鸿沟”的影响。
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创新打造适宜新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目,主动占领新媒体空间。
④为传统文化注入时
代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内容上把好关,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进步。(每点4分,满分1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