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 MB
- 2021-04-17 发布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读图右图,回答1~3题。
1.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 )
A.引入灌溉水源 B.增加土壤肥力
C.平整土地 D.排水
2.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型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生产,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是( )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3.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
A.天然林 B.水源林 C.湿地 D.草场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其水源主要靠布哈河来补充。湖区盛行西北风,最大风力达9~10级。过去,湖区周围地区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位于布哈河口的鸟岛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据此,完成4~6题。
4.20世纪70年代末,鸟岛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的主要原因是( )
A.湖区西部地壳断裂上升 B.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C.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 D.引湖水灌溉,耗水量大
5.抑制湖区西部沙漠不断扩展的可行性措施是( )
①布哈河流域内封山育林,营造防沙固沙林②开垦荒地,充分利用布哈河水发展灌溉农业
③设置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④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在湖泊①②③④四处中,最适宜淡水鱼生长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7. 据《央广新闻》报道,为提高交通线路的通达性,国家电网将在一些主要交通线路建设高速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在高速公路每个休息区都建设有汽车快速充电系统。电动汽车充电站的选址可利用GIS系统作综合分析,需调取的参考图层有( )
①交通图 ②公共停车场分布图 ③电力网络图 ④地形图 ⑤住宅区图 ⑥充电设备生产商分布图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④⑥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⑤⑥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的盐分随水分上升到地表,并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将新疆南部某河流域1985年土壤普查图与1998、2008年的土地盐渍化分布影像进行叠加和统计,获得“1985-2008年盐渍化耕地面积变化图”,据图完成8~9题。
非盐渍化耕地
轻度盐渍化耕地
中度盐渍化耕地
重度盐渍化耕地
耕地总面积
15
5
0
20
25
30
35
40
10
面积104/hm2
1985
1998
2008
1985~2008年盐渍化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8.获取该图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A.RS与GPS B.RS与GIS C.GIS与GPS D.RS与数字化地球
9.造成该流域土地盐渍化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开垦流域荒地 扩大灌区面积 B.全球气候变暖 蒸发蒸腾减弱
C.退耕还草还牧 恢复自然植被 D.完善排灌系统 降低地下水位
植树造林是治理风沙的有效措施。下图表示某沙区生物治沙示意图,回答10-11问题。
10.三幅图按治沙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A.A→B→C
B.B→C→A
C.B→A→C
D. C→A→B
11.在我国进行这项工作时,最适宜选种的植物是 ( )
A.杨树 B.桦树
C.沙拐枣 D.柳树
读2005~2050年中国分品种能源消费及总能源碳排放过程示意图(含预测),完成12~14题。
12.甲、乙、丙、丁代表的能源类型分别为( )
A.煤炭 石油 天然气 非碳 B.石油 煤炭 天然气 非碳
C.煤炭 非碳 石油 天然气 D.石油 煤炭 非碳 天然气
13.下列能源中,可划分到“非碳”一类的有( )
①生物能 ②太阳能 ③水电 ④液化气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4.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煤炭的消费量和总能源碳排放量呈现严格的同步变化
B.煤炭的比例下降和非碳能源的大量使用是碳排放量降低的主要动力
C.2035~2045年是我国总能源碳排放量增长最快的时期
D.2050年以后,石油和天然气将成为我国的主要能源
读某类工业空间布局演变图,回答15~16题。
15.导致从a到b演变过程的直接原因是( )
A.吸引人才 B.降低运费 C.公共基础设施 D.开拓市场
16.c阶段给中心区域带来的变化包括( )
A.污染加剧 B.地价上涨 C.分工更专业 D.劳动力短缺
黑河中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和瓜果蔬菜基地,集中了全流域90%以上的耕地和人口,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读下图回答17-18题。
17.目前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
①水资源短缺 ②水土流失 ③植被退化 ④土地沙漠化、盐碱化 ⑤旱涝灾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18.近几十年来,该河下游弱水流段逐渐由常年性水流变为季节性水流,下游的湖泊、沼泽日渐干涸,其主要原因是( )
A.雪线上升,冰雪融水减少 B.降水减少,气候变干
C.植被减少,蒸发下渗增加 D.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
“千湖沙漠”国家公园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沙丘从海岸边一直向内延伸50公里,洁白的新月形沙丘链镶嵌着上千个晶莹剔透、水位季节变化明显的湖泊。读图回答19-21题。
19.关于“千湖沙漠”中沙丘的形成原因,其解释可信的是( )
A.沿岸地区寒流的减湿作用导致气候干旱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炎热干旱天气
C.雨林大量被砍伐,信风长期吹蚀裸露地表 D.河流携带到河口的泥沙被海风吹向陆地
20.图中众多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地下水 B.海水 C. 雨水 D.河流水
21.图中新月形沙丘( )
A1-4月移动速度快B.缓坡大致朝向东方 C.陡坡风力大于缓坡 D.缓坡降水多于陡坡
2016年我国在部分地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休耕制度试点,其中,在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实施轮作。在干旱退化地区实施多年休耕。据此完成22-23各题。
2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东北冷凉区轮作的目的是保持土壤肥力
B、北方农牧交错区轮作的目的是退耕还牧,遏制生态恶化
C、西南石漠化区休耕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土壤盐碱化
D、西部生态严重退化地区休耕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
23、河北黑龙港地下水漏斗区季节性休耕制度实施后,播种面积可能会大幅度下降的是( )
A、春小麦 B、冬小麦 C、玉米 D、水稻
天津市某校地理社团进行了网上模拟探究活动,图中表示模拟探究的区域和探险路线。读右图,完成24-25题。
24.下列地理现象与主要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与⑦植被相似——大气环流相同
B.④与⑤气候不同——海陆位置不同
C.①与②自然带不同——纬度位置不同
D.⑤与⑥自然带不同——海拔不同
25.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地终年高温多雨
B.⑦地位于板块边界,多火山、地震
C.⑤地种植园农业发达,商品率低
D.⑥地盛产柑橘、葡萄、油橄榄
下左图示意我国大部分城市道路两侧绿化种植池现状,针对当前的城市问题有环保学者提出设计建议(下图所示),完成26-27各题。
26、左图中路缘石与种植池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防止人为践踏 B、美化城市环境 C、阻挡雨水杂物 D、减少建设成本
27、环保学者提出的设计建议主要解决的是城市( )
A、热岛问题 B、大气污染问题 C、拥堵问题 D、内涝问题
下图为我国某农村生产联系图,鱼塘右岸为重要的人工多层经济林区。此时,该地太阳处于一天中最高位置,北京时间为12:24,树影遮挡地面的面积达一年中最大,树高和树影长度大致相等。读图回答28~30题。
28.该地可能位于 ( )
A.宁夏平原 B.珠江三角洲地区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地区
29.图中牧草地所起的环境作用主要是( )
A.防风固沙 B.净化空气
C.保持水土 D.净化水质
30.沼气是我国农村地区积极推广的新能源之一。就沼气开发利用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方比南方光照强,利用沼气时间长 B.北方冬季晴天较多,沼气产气量较大
C.南方夏季降水较多,沼气产气量较小 D.南方比北方气温高,开发利用条件好
二.综合题(共40分)
31.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1分)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测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4分)
(2) 分析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4分)
(3) 有人建议该地区应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天漠”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现象,它的形成要有“丰富的沙源”“强劲的风力”
,它们像是形形色色的“迷你沙漠”,却会出现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带,与江河湖海如影随形。图a中M地附近有1万多公顷沙丘。
材料二 鄱阳湖附近的水系和鄱阳湖南部资源、交通等示意图(图b)。
图a 图b
材料三 2011年11月,位于 M 地的风力发电站成功并网发电。因北部无高大山地阻挡,M地大风日数多。仅2012年1月,M地4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就达到4.8天。
(1)图中M地最有利于形成“天漠”的季节为冬季,分析该季节形成“天漠”的主要条件。(4分)
(2)简述图中M地大力开发风力发电站的区位优势。(4分)
(3)根据图中所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P地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有利条件。(6分)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15分)
可可原产于美洲雨林地区,其适宜生长条件为年均温22~26℃,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相对湿度不低于90%。可可叶片宽大而薄,易受风害。
科特迪瓦(下图所示)是世界最大的可可生产与出口国,布瓦凯是该国的可可加工及贸易中心,但加工率仍较低,原料大部分出口。每年10月到次年1月是该国可可的收获季节,当地农户一般将可可豆晾晒在太阳下,约7~8天即可干燥。
(1) 说明科特迪瓦南部的植被类型及形成原因(3分 )
(2) 简析科特迪瓦适宜可可种植的气候条件。(4分)
(3) 评价布瓦凯作为可可加工及贸易中心的区位条件。(4分)
(4)当地可可豆主要采用日晒干燥法而非机械烘干,推测其原因。(4分)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级文科地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C
C
B
B
A
B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D
B
B
C
B
D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B
C
D
A
D
B
C
D
二. 综合题(共40分)
31.(11分)(1)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原因: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经西北季风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搬运能力降低,土壤沉积物粒径逐渐减小。(4分)
(2)地势起伏大,沟壑多;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区,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4分)
(3)观点一:植树造林。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该地区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在地势低平,气候较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3分)
观点二:不适宜栽培树木。该地处于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土壤含水少,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使干旱加剧,不适合栽培。
32、(1)①冬季为枯水期,湖泊水位下降,湖中的泥沙出露,形成沙源;②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M地北部无高大山地阻挡,风力强劲(或大风日数多)。(4分)
(2)①M地风力强劲,大风日数多;②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大型风力发电场的建设;③以沙地为主,地租水平低,成本较低;④附近地区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市场广阔。(4分)
(3)①靠近鄱阳湖,水系发达,水源充足;②水电丰富,能源充足;③
铜矿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④铁路网密集,交通便利。(6分)
(1)热带雨林 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从而形成热带雨林(共3分)
(2)科特迪瓦纬度低(靠近赤道),终年高温,热量充足;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生长期降水充足,空气湿度大。(共4分)
(3)有利条件:地处该国中部,且临近可可主产区,位置优越;陆路交通枢纽,且有铁路与港口相通,交通便利。不利条件:经济不发达,加工能力不足,加工技术较落后。(4分)
(4)收获季节降水相对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无需专业的烘干设备,成本低。(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