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 MB
- 2021-04-17 发布
万州二中高2018级高二下期三月月考 地理试卷
第Ⅰ卷
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号填涂到答题卡上。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B所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A.小麦、水稻 B.小麦、谷子
C.玉米、水稻 D.水稻、小麦
2、影响A、B两地区种植粮食作物的条件
有所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条件不同 B.海拔高度不同
C.水热条件不同 D.耕作制度不同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几省区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春季频繁影响我国的沙尘暴,其风沙多源于蒙古和
哈萨克斯坦
②受沙尘暴危害最严重的要数b省区,主要原因是干旱
③该区域拥有丰富的太阳能、水能、草场和矿产资源
④f省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糖料和丝绸生产基地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关于a、b两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于晴天多,日照时间长,虽为高寒农业区,但农作物均高产
B.农田、村镇、城市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
C.河流①地处亚欧板块的内部,它的下游流入缅甸
D.平均海拔高,都拥有很多天然壮丽的湿地景观
图7为“非洲大陆部分自然带分布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自然带类型)”。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乙、丙、丁自然带更替的基础是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光照
6、①②两地自然带类型相同,影响其形成的
共同因素是
A.人类活动 B.海陆位置
C.洋流因素 D.大气环流
下左图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 ℃范围示意图,右图为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7-8题。
7、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 ℃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主要原因是
A.受寒、暖流共同影响 B.受暖流影响
C.受寒流影响 D.受陆地影响
8、甲、乙、丙、丁四地中,气温和降水特征与右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下图是“亚欧大陆气温等距平线略图”。气温距平值是指该地气温与同纬度平均气温的差值。下图中,A、B两地(图中黑点)分别位于不同等距平线上。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9、若A地(大陆西岸)1月均温是5 ℃,则最符合B地(大陆东岸)1月均温的是
A.-11 ℃ B.-14 ℃ C.-16 ℃ D.-7 ℃
10、下列关于亚欧大陆东西两岸气温距平值差异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岸有暖流影响且地势很高,所以数值较小
B.东岸的太阳辐射较弱,所以数值较小
C.西岸有暖流和西风的影响,所以数值较大
D.西岸终年多雨,大气的保温效应明显,所以气温较高,数值较大
下图所示为” 23°26′S的海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①②③所代表的大洋分别是
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B.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D.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12.图示区域穿越了全球六大板块中的
A.两大板块 B.三大板块 C.四大板块 D.五大板块
读”全球不同纬度的海陆分布比例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读图可知,关于全球海洋在不同纬度所占比重的叙述,正确的是
A.60°N大于60°S B.赤道地区最大
C.40°N大于40°S D.各纬度均在50%以上
14、全球人口的纬度分布,人口比例最大的地区最有可能在
A.20°S - 20°N B.20°S - 60°S
C.20°S - 40°N D.40°N - 60°N
下图是“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面积与平均海拔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图中①、②、③、④、⑤、⑥表示的大洲依次是
A.欧洲、南美洲、北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
B.大洋洲、欧洲、南美洲、亚洲、非洲、北美洲
C.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亚洲、非洲、欧洲
D.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亚洲、欧洲
16、赤道和极圈都穿过的大洲是
A.② B.③ C.④ D.⑤
下图是一组海峡的示意图和气候类型图(图中数字是经纬度)。据此完成17--19题。
17.上述四海峡中,属于板块张裂地区的是
A.①海峡 B.②海峡 C.③海峡 D.④海峡
18.上述海峡中,不是位于两大洲之间的海峡是
A.①海峡 B.②海峡 C.③海峡 D.④海峡
19.上述海峡附近符合气候类型(右图,图中各点的标号表示月份)的海峡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20~22题。
20、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21、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
22、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反映一个地区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如图表示1880-2000年东亚地区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距平值曲线。读图,回答23~24题。
23、1880-2000年间东亚地区季风环流变化的特点是
A.夏季风强的年份冬季风强 B.多数年份冬、夏季风均偏强
C.夏季风强的年份冬季风弱 D.夏季风强度的变化幅度比冬季风大
24、下列年份中,我国江淮地区梅雨期最短的是
A.1890年 B.1907年 C.1920年 D.1980年
读南亚区域图(图3),回答25—26题。
②
①
③F
⑤
④
25、⑤处的主要自然景观为
A.热带季雨林景观
B.亚热带荒漠景观
C.热带草原景观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26、分布在①、②、③、④的主要农作物分别为
A.水稻、小麦、棉花、甘蔗
B.水稻、棉花、小麦、甘蔗
C.黄麻、小麦、棉花、茶叶
D.茶叶、棉花、小麦、黄麻
读东亚地形剖面图,回答27—28题。
27、①地附近的山脉是
A. 阿尔泰山 B.祁连山 C.昆仑山 D.天山
28、关于②地所在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以平原为主 B.水力资源贫乏 C.位于太平洋板块 D.多火山地震
⑩
读中亚地区略图,回答29—30题。
29、图中代号所示地理名称正确的是
①高加索山; ③伏尔加河;
⑥阿姆河; ⑧里海;
A.①③⑧
B.①③⑥⑧
C.③⑧
D.①⑧
30、下列关于中亚各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A.A国地势北高南低、沙漠广布,热量充足
B.B国盛产棉花,有“白金之国”的美誉
C.D国灌溉农业发达,是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
D.E国的名称为土库曼斯坦
第Ⅱ卷
本卷包括31—33题,共4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31、 读“我国某地区7月平均气温图”,回答问题。(12分)
(1)A、B两地所处的地形区分别是 , 。
(2)请判断:B中心的气温应该是大于还是小于28℃。为什么?
(3)简述B地形区东西两侧降水量的差异及原因?
(4)P城市的名称是 。解释其成为夏季长江沿岸三大“火炉”之一的原因。
(5)说明F地等温线走向特点及原因?
32、结合东南亚略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有“亚洲多瑙河”之称的河流是____(填字母),在我国境内叫 。
(2)该流域所在半岛的地形特征是________。请简述其形成过程。
(3)A河是缅甸著名河流,其下游有广阔的缅甸三角洲,是缅甸的重要产粮区,常发生洪涝灾害。请据图分析缅甸三角洲洪涝多发的原因。
(4)美国对中国进口轮胎实行惩罚性关税后,美国轮胎产商将可能把生产企业转移至东南亚,简析该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从原料、劳动力、交通进行分析)。
33、图1为世界某区域地图,图2、图3分别为图1中A、B所在国家部分地理要素的放大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请判断经过图1中A
国的中巴铁路(喀什——瓜德尔港)在修建中需要克服哪些自然障碍。
(2)分析图2中从瓜德尔港到中国新疆红其拉甫的输油(气)线路对巴基斯坦国的积极影响。
(3)据图3的信息能推断出该国最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有 、 等。
(4)图3中所示国家的河流有明显的春汛和夏汛,解释原因。
万州二中高2018级高二下期3月月考 地理参考答案
1—5 ACDCA 6—10 DCBAC 11-15 ADDCC
16-20 CCDAB 21-25 BADCB 26-30 CBDCD
31、(12分) (1)南岭(1分) 武夷山脉(1分)
(2)小于28℃(1分) 地处武夷山脉海拔高,气温低。 (1分)
(3)武夷山脉东侧降水量大于西侧降水量(1分) 因为山脉东侧距海近,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1分);山脉西侧距海较远, 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1分)
(4)武汉(1分) ①地处河谷地势低而相对封闭,散热慢,气温高;②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2分)
(5)F地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1分),主要受海洋影响(1分)
32、(14分)
(1) D__(填字母)(1分) 澜沧江 (1分)
(2)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高大山地,由流水等侵蚀作用形成深谷(6分)
(3)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降水丰富,来洪量大;大河入海口,海潮顶托强烈。(3分)
(4)轮胎生产优势:世界上天然橡胶的主要生产国,原料丰富;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具有充足和廉价的劳动力;地处马六甲海峡沿岸,海运便利。 (3分)
33、(14分)
(1)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处在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冻土广布;沿途水资源短缺 (任答三点3分)
(2)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港口的货运量,增加港口的经济效益(3分)
(3)森林、 水能 (2分)
(4)春汛:春季山地的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2分)夏汛:夏季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2分);地处西南季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