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0.50 KB
- 2021-04-17 发布
富锦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1-7题单选,8-12题多选。每题4分,选不全的得2分,错选0分)
1. 对光现象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光的色散现象都是由光的干涉引起的
B. 光导纤维导光主要应用了光的干涉原理
C. 光的衍射现象表明光不沿直线传播
D. 光的偏振现象说明了光是一种纵波.
【答案】C
【解析】光的色散可能由光的干涉引起,也可能是光的折射引起的,故A错误;光导纤维应用了光的全反射,故B错误;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不沿直线传播,故C正确;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一种横波,故D错误。所以C正确,ABD错误。
2. 某质点做简谐运动,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x=5sint(cm),则下列关于质点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质点做简谐运动的振幅为10cm
B. 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周期为4s
C. 在t=4s时质点的速度最大
D. 在t=4s时质点的加速度最大
【答案】C
【解析】由位移的表达式x=5sint(cm),可知质点做简谐运动的振幅为5cm.故A错误.由位移的表达式读出角频率ω=rad/s,则周期为T==8s.故B错误.在t=4s时质点的位移x=5sintcm=5sin×4cm=0cm,说明物体通过平衡位置,速度最大.故C正确.在t=4s时质点通过平衡位置,加速度最小.故D错误;故选C.
3. 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已知x轴上相距d=3.6m的两个质点M、N的振动图像分别如图甲和乙所示,已知质点M比N质点先起振,则该波( )
A. 波长可能为4.8m B. 频率可能为0.2Hz
C. 传播速度可能为3.6m/s D. 质点M在波谷时,质点N在波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据题质点M比N质点先起振,波从M传到N.由振动图象可知t=0时刻M点位于波峰时,N通过平衡位置向下,则有:d=(n+)λ,(n=0,1,2…)波长为,当n=0时,λ=4.8m;故A正确.
B、由图读出周期 T=4s,则频率为Hz,故B错误.
C、波速为 v=λf=m/s,因为n是整数,v不可能为3.6m/s,故C错误.
D、由上分析知,d=(n+)λ,则质点M在波谷时,N通过平衡位置,故D错误.
故选:A
考点:机械波的传播;频率、周期、波长和波速的关系;
4. 如图所示为两个完全相同的波源在介质中形成的波相叠加而发生干涉的示意图,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C点为振动加强点.若图示位置开始经过半个周期,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A点振动加强
B. B点振动加强
C. C点振动减弱
D. D点振动加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点是波峰和波峰叠加,为振动加强点,B点是波峰与波谷叠加,为振动减弱点,C点处于振动加强区,振动始终加强,D点为波峰与波谷叠加,为振动减弱点,A正确。
考点:波的叠加.
5. 如图所示为 LC 振荡电路中电容器极板上的电量 q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 t 1 时刻,电路中的磁场能最大
B. 从 t 1 到 t 2 ,电路中的电流值不断变大
C. 从 t 2 到 t 3 ,电容器不断放电
D. 在 t 4 时刻,电容器的电场能最大
【答案】B
【解析】分析:电路中由L与C构成的振荡电路,在电容器充放电过程就是电场能与磁场能相化过程.q体现电场能,i体现磁场能.
解答:解:A、在t1时刻,电路中的q最大,说明还没放电,所以电路中无电流,则磁场能最小.故A错误;
B、在t1到t2时刻电路中的q不断减小,说明电容器在不断放电,由于线圈作用,电路中的电流在不断增加.故B正确;
C、在t2到t3时刻电路中的q不断增加,说明电容器在不断充电,故C错误;
D、在t4时刻电路中的q等于0,说明电容器放电完毕,则电场能最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电容器具有储存电荷的作用,而线圈对电流有阻碍作用.
6. 如图所示,两段光滑圆弧轨道半径分别为R1和R2,圆心分别为O1和O2,所对应的圆心角均小于5°,在最低点O平滑连接.M点和N点分别位于O点左右两侧,距离MO小于NO.现分别将位于M点和N点的两个小球A和B(均可视为质点)同时由静止释放.关于两小球第一次相遇点的位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恰好在O点
B. 一定在O点的左侧
C. 一定在O点的右侧
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两段光滑圆弧轨道所对应的圆心角均小于5°,两个小球的运动均可以等效为单摆的简谐运动。由于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