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00 KB
- 2021-04-17 发布
2017-2018学年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科试卷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商鞅携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 )
A.行县制 B.什伍、连坐制度
C.奖励军功 D.严禁私门请托
2.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智慧是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功能。“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告诉我们( )
A.改革者最终的命运是悲惨的
B.为统治阶级服务是改革的出发点
C.历史发展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D.策略是决定改革成败的根本因素
3.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国一跃而成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军事强国,这主要得益于商鞅( )
A.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军功爵制
4.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 )
①进一步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 ②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③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④使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下列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A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 .改鲜卑人为汉人 D .消灭了鲜卑陋习
6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 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7、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D.为后来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8.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9、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10.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鲜卑族的封建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11.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其中主要有( )
①阶级矛盾 ②民族矛盾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12.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 ,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13. 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指的是( )
A.拥护变法的人 B.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C.反对变法的人 D.从变法中受益的人
14.“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 )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 ③给北宋的统治者带来了转机 ④目的都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句话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①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 ②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6.在农奴制改革前,俄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种方案。安涅奇卡给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写信表示,自己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看到农奴解放。安涅奇卡的这种态度实质上代表了( )
A.商业发达地区地主的利益
B.农业发达地区农奴主的利益
C.草原地区农奴主的利益
D.工业发达地区农奴主的利益
17.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后农奴权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农民无偿地得到一块份地
B.农民不再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C.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D.交给政府赎金之日,农民即可成为土地主人
18.有人认为“1861年改革后,俄国广大的农民遭到的压迫剥削更重了”,其主要依据是( )
A.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B.付出高额赎金
C.对封建地主的义务加重了 D.要继续遭受地主的剥削
19.为纪念俄罗斯农奴制改革150周年,俄罗斯中央银行发行了一枚精制金币。金币的下方图案除了“1861”字样外,还有一条断裂的锁链。“断裂的锁链”象征着( )
A.俄国社会发生了分裂 B.1861年改革并不完美
C.广大农奴从此获得解放 D.农民对改革并不满意
20.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幕府颁布法令规定:“各藩城垣,如需修缮补葺,必先呈报。至于新城之兴建,在所禁止。”其实质目的在于( )
A.减少政府开支以缓和阶级矛盾 B.提倡节俭以养成良好社会风气
C.控制各藩发展以巩固中央集权 D.减少地方支出以增加中央收入
21.1869年1月30日,明治政府宣布:“除被赐与土地以及社寺免税之土地外,各村之地面均应作为农民占有之土地。如各种身份不同之人购买土地时,必须派出代理人,村中各吏员务必不加留难。”这一规定实质上( )
A.承认了土地私有化 B.削弱了地方官员的权力
C.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化 D.否定了原有的幕藩体制
22.从1870年1月,东京与横滨间的线路架通开始通报起,到1885年前后,全国电报干线基本建成,全国各大城市几乎都被联结起来。日本电报事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是适应了( )
A.废藩置县的需要 B.四民平等的需要
C.殖产兴业的需要 D.文明开化的需要
23.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它从一个亚洲文明边缘的小国,实现了“脱亚入欧”的历史转折。这里的“脱亚入欧”是指( )
A.从亚洲边缘小国跻身于世界强国
B.从东方国家演变为西方国家
C.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D.从亚洲脱离并加入欧洲同盟
24.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
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力量进行改革
B.倒幕派掌握政权,力行革新,顺应了时代潮流
C.废藩置县,建立近代统一国家,形成统一市场
D.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25.下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 )
A. 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 B. 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
C. 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D. 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
26.《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 )
A. 列强在华开设银行 B. 列强在华投资修路
C. 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 D. 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27.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
A. 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B. 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
C. 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 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28.康有为曾说:“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这种观点主张( )
A. 议院的功能在于限制君权 B. 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
C. 议院是朝廷的咨议机构 D. 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
29.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体现了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是( )
A.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B.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C.把维新变法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0.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变法过程急于求成 B. 变法内容贪大求全
C. 变法态度坚决、彻底 D. 这是民族危机严重的反映
二、 非选择题(31题10分、32题15分、33题1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骏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5分 )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5分)
32、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评价不一。
阅读材料:
材料1: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宋史》
材料2: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3: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请回答:
(1) 王安石针对“士、农、兵、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8分)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2、3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7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讲话
材料2: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材料3: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 600
7 954
1879年
187
42 000
51 937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分)。材料2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3分)
(2)材料3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意义和实质。(6分)
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参考答案
1— 5 BCDDA 6— 10 ABDAC
11—15 DCABB 16—20 BCACC
21—25 ACCBB 26—30 CDCAC
31、答案:(1)法家思想。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32、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
农: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度;
“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33、答案:
(1)目的: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利益。
说明: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
(2)俄国工业迅速发展,煤、钢、石油等产量迅速增加。
根本原因: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开展。
(3)意义: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实质:它是对农民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掠夺。